修学指导

列表

试论《大智度论》中菩萨般若与声闻般若(释印定)

修学指导“试论《大智度论》中菩萨般若与声闻般若(释印定)”。试论《大智度论》中菩萨般若与声闻般若释印定提∵要本文的问题所在:是引《小品般若经》中:“为般若波罗蜜所守护故,中道不退,过声闻、辟支佛地”与《大品般若经》中:“声闻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得阿罗汉道;求辟支佛道人学是般若波罗蜜,得辟支佛道;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得入菩萨位”的般若波罗蜜之不同含义为问题点,并...

从僧睿的法身观探讨其与《大智度论》法身说之关系(释如嵩)

修学指导“从僧睿的法身观探讨其与《大智度论》法身说之关系(释如嵩)”。从僧睿的法身观探讨其与《大智度论》法身说之关系释如嵩提∵要“法身”〈dharmakaya〉一词最早在《阿含经》,以及部派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在早期是以“法”或者是以“律”来做为“法身”。但是佛法在传入中国之后,有所谓的三种佛身或四种佛身之说。这是属于较后期经论所提出的。然而在佛教刚传入中国,被称为...

般若波罗蜜初探-以《大智度论》为主(释安慧)

修学指导“般若波罗蜜初探-以《大智度论》为主(释安慧)”。般若波罗蜜初探-以《大智度论》为主释安慧大∵∵∵纲一、∵前∵言二、何谓般若波罗蜜三、般若波罗蜜的功德四、般若波的修学次第(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五、般若波罗蜜与其它五度的关系六、共三乘的般若七、菩萨不共的般若波罗蜜(一)∵般若波罗蜜但属菩萨(二)∵无生法忍菩萨的圣德八、大乘般...

《大智度论》中“无生法忍”之初探(释悟耿)

修学指导“《大智度论》中“无生法忍”之初探(释悟耿)”。《大智度论》中“无生法忍”之初探∵释悟耿|大∵纲一、前言二、忍辱波罗蜜的实践(一)修学的过程(二)忍辱波罗蜜与无生法忍之关系三、无生法忍在般若道次第的意义四、无生法忍菩萨之探讨(一)退堕二乘之难(二)无生法忍菩萨之研究1、无生法忍与阿鞞跋致菩萨之比较2、菩萨位与菩萨地之研究五、无生法忍菩萨与二乘之比...

从《大智度论·六度相摄品》论龙树的六度相摄观(黄连忠)

修学指导“从《大智度论·六度相摄品》论龙树的六度相摄观(黄连忠)”。从《大智度论·六度相摄品》论龙树的六度相摄观——以布施波罗蜜为中心的探讨黄连忠一、前言在中国,龙树乏(Na^ga^rjuna;A.D.150-250)被尊为佛教的“八宗共祖”,也就是说,中国佛教所开展出来的八个大乘宗派——三论、唯识、天台、华严、禅、净、密、律等八宗,都共尊龙树为该宗的一代祖师。而龙...

《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圣凯法师)

修学指导“《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圣凯法师)”。《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及其影响南京大学哲学系∵圣凯法师内容提要∵本文探讨《大智度论》的翻译,指出“三分除二”为《大智度论》梵文本汉译的结果,并非“略译”;同时,依僧诠、静蔼—道安、慧藏—法彦、智隐三系等考察《大智度论》在南北朝的流传,可以看出智论学派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词∵《大智度论》∵流传∵翻译...

孩子必须具备的道德智能(4)——共同生活的能力

修学指导“孩子必须具备的道德智能(4)——共同生活的能力”。合作,在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大家都亲身感受到,当代社会已经不是一个人能够包打天下的社会了,人们必须要合作才能完成很多任务。合作能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合作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不懂得合作的人将无法在现代社会顺利地立足。美国心理学家...

从《大智度论》所引的文献探讨四悉檀(释圆融)

修学指导“从《大智度论》所引的文献探讨四悉檀(释圆融)”。从《大智度论》所引的文献探讨四悉檀∵释圆融提∵要在《大智度论》中,有四悉檀总摄八万四千法藏之说,对整个佛法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四悉檀深受中国佛教的重视,但解释总不出以下之范畴:一、引起乐欲,适应俗情,方便诱导。二、生善:启发人心向上向善。三、制止恶行:针对偏蔽过失。四、显了真义:究竟真实。但倘若回查《...

从《大智度论》看佛教的语言智慧(杨航)

修学指导“从《大智度论》看佛教的语言智慧(杨航)”。从《大智度论》看佛教的语言智慧杨航∵一禅宗以般若智慧为宗纲,它对于语言和思维的态度,在佛教内部显得非常独特。从传说中的有关佛陀的第一个禅宗公案开始,这一点就已经彰显。对于禅宗的意象,没有比“拈花微笑”更重要的了。拈花微笑的故事在宗门内尽人皆知。“拈花”的精神内涵,可以理解为《金刚经》的∵“无法可说”...

对于忧郁癥、躁郁癥,暴躁易怒的人如何帮助他?

修学指导“对于忧郁癥、躁郁癥,暴躁易怒的人如何帮助他?”。对于忧郁癥、躁郁癥,暴躁易怒的人如何帮助他?答:除了配合医生的治疗,要去除以上的癥状,要有多方面,依个人的因缘来引导,但是这种癥状都是心态的,所以我们要如何引导他的心走入好的状态?一方面他本身要有福报,有好的家庭、善知识愿意帮助他,家里的人有爱心、有耐心,再加上他宿世种了好因缘,碰到很好的善知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