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初探-以《大智度论》为主

释安慧

大∵∵∵纲

一、∵前∵言

二、何谓般若波罗蜜

三、般若波罗蜜的功德

四、般若波的修学次第

(一)∵文字般若

(二)∵观照般若

(三)∵实相般若

五、般若波罗蜜与其它五度的关系

六、共三乘的般若

七、菩萨不共的般若波罗蜜

(一)∵般若波罗蜜但属菩萨

(二)∵无生法忍菩萨的圣德

八、大乘般若与二乘般若的比较

九、如何证得般若波罗蜜

(一)∵缘起

(二)∵空

(三)∵假名

(四)∵中道

十、∵结∵论

【附录】

【参考书目】

一、前∵言

「般若波罗蜜」,始于部派佛教的「本生」而来,[1]于大乘佛法中大放异彩,终成大乘佛法宏扬的主流。般若波罗蜜是菩萨行的主导者,布施等因般若波罗蜜而趣入一切智海,所以名为波罗蜜,故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不但只是五度,在般若波罗蜜无所取着的摄导中,一切善法都转为成佛的方便。「般若波罗蜜」无远弗届的影响到其他的大乘经典,如不属智证而别有根源的「忏悔法门」,有了理忏;信愿往生的「净土法门」亦与般若空慧相关联,产生所谓「实相念佛」。如言佛陀说法的本怀在大乘,那也可说大乘的精髓在「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的万丈光芒深远的影响了大乘佛法,影响了中国佛教,乃至影响到未来佛法的兴衰。到底般若法门的特色为何?

「般若法门」为久行者说,为邻近不退转者说,但为利根说,也为钝根说,以无量善巧,广摄群迷,普被利钝,《大智度论》云:三乘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而得:

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2]

一切佛法无非由般若智海源流而出,亦皆由般若所统摄。般若乃是六度之枢纽,也唯有般若才能圆满六度。般若波罗蜜之方便,更是菩萨不退堕二乘的枢机所在,如《大智度论》卷72云:

菩萨摩诃萨虽有道,若空、若无相、若无作法,远离般若波罗蜜,无方便力故,便于实际作证取声闻乘。[3]

「大乘佛法」的甚深义,依于涅槃而来,以原始佛法,得涅槃智的阿罗汉是「不受后有」。菩萨修空性胜解,直至无生法忍,能不证入涅槃,对二乘行者来说,这怎么可能?非只如此,在大乘经中还称二乘的涅槃如一时睡眠,只是醉三昧酒。[4]般若波罗蜜有何殊胜功德能使菩萨越过二乘的涅槃化城?

「无生法忍」乃是大乘般若与二乘般若的重要分隔界标,菩萨如何趣证无生法忍?如说无生法忍是不共二乘之处,《大智度论》何以又说二乘「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法忍?菩萨的「智」与「断」和二乘有何殊异之处?此外菩萨「学空不证」涅槃,菩萨与二乘对「空」的体悟,及「观空」的方法有何不同吗?究其实,这些都和「般若波罗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就以素有「大乘百科全书」的《大智度论》为范畴,探讨大乘佛法的精髓---「般若波罗蜜」,并对上来诸问题,加以厘清与解析。

二、何谓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为梵语prajba-paramita之音译,为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之一。何谓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指出:

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诸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5]

般若波罗蜜是一句复合词,由般若与波罗蜜组合而成,精确的定义: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圆满」、「究竟」。整句词义组合便有:1、到彼岸(涅槃)的智慧;2、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佛智)。

剖析《大智度论》对般若波罗蜜之解说方式有二种:一、「果中说」之实相般若: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如《大智度论》卷65言:

有佛无佛诸法性常住,世间诸法性者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蜜。[6]

诸法实相乃是常遍的轨律,「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永恒性,也被称为「法性、法住、法界」,此常遍的轨律,称为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二、「因中说果」的般若波罗蜜:菩萨道所有因行修慧,皆称般若波罗蜜,如《大智度论》卷18云:

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7]

《般若经》侧重菩萨行的阐扬,故从菩萨初发心到圆成佛果,于此中间修学诸波罗蜜等的一切智慧,皆可称为般若波罗蜜。一从因上说,一从果上明,乃《大智度论》诠释般若波罗蜜的双重意涵。以上是就结合语之诠述,来了解般若波罗蜜的意义,今依《大品般若经》说明什么才是大乘菩萨的般若波罗蜜:

云何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不着一切法;亦观一切法性,以无所得故,亦教他不着一切法;亦观一切法性,以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8]

从上来引文可归纳三点为大乘菩萨的般若波罗蜜,1、应萨婆若心,不着一切法:此是一切智智相应的「菩提愿」;2、观一切法性以无所得故,亦教他不着一切法:这是悲智相应的「大悲行」。3、观一切法性,以无所得:这是无所得为方便的「性空慧」。此三心:菩提愿,大悲行、性空慧就是大乘菩萨不共二乘的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依种种悉檀因缘,应种种机,立种种名:或名般若、或名空、或名涅槃…随机立名,这在《大智度论》中多处可见:

1.诸法实相有种种名字,或说空,或说毕竟空,或说般若波罗蜜,或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9]

2.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10]

3.萨婆若即是般若异名,五波罗蜜福德入般若波罗密中,即得清净般若,般若清净故得佛道,变名萨婆若。是故言入萨婆若即是入般若。[11]

4.般若波罗蜜有种种名字:观、修、相应、合、入、习、住等,是皆名修行般若波罗蜜;但种种名字说,闻者欢喜。[12]

综合诸引文,般若波罗蜜之诸异名=诸法实相=般若=涅槃=空=毕竟空=萨婆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依悟证之浅深与诠解方便说:观、修、相应、合、入、习、住等皆名修行般若波罗蜜。故《大智度论》说「般若是一法随机异称」。

三、般若波罗蜜的功德

般若波罗蜜的无边功德,经论中以各种语言文字来赞叹称扬,因为般若波罗蜜兼摄世出世间、有漏无漏一切善法。如其《大智度论》卷52言:

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13]

般若波罗蜜有摄持一切善法的功德,不只含摄二乘行者解脱道品、三十七菩提分、三解脱门等,乃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亦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般若诸经论,品品皆赞般若波罗蜜,到底般若波罗蜜有何殊胜功德?《大智度论》卷34云:

1.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

2.般若波罗蜜,能遍观诸法分别实相。

3.无般若波罗蜜,余五事不名波罗蜜。

4.普观诸法皆空,空亦复空,灭诸观,得无碍般若波罗蜜,以大悲、方便力,还起诸功德业。[14]

卷82说:

佛言般若波罗蜜守护一切善法,至萨婆若中住者,一切虽空,若无般若,一切诸善法皆不能至萨婆若。[15]

般若波罗蜜功德浩瀚,生诸善法,能成办大事,1、般若波罗蜜能成佛道。2、能遍观诸法,导入实相;3、能摄导前五度成为波罗蜜;4、深入毕竟空,从无碍般若波罗蜜生起大悲、方便力,严土熟生,广利群迷;5、般若波罗蜜守护一切善法,得入一切智海。

四、般若波罗蜜的修学次第

(一)文字般若

所谓文字般若,口说文传者皆是。般若本是圣解脱者的实证智境,实不可用语言文字宣示,因实相般若乃能所并寂,舍观、灭言、离心,不可言有、不可言无、离四句绝百非、灭诸戏论、不落世间有相、无相、有见、无见、有取、无取、有着、无著、有说、无说、有示、无示。对文字的诠释《增一阿含经》云:

有字者是生死之法,无字者是涅槃之法。[16]

早自释尊之十四无记、龙树菩萨的假名安立、般若经教之「佛法非法」、乃至禅宗之离言去相等,无非均在破除文字之执,文字之见。然初学行者若不透过「文字般若」为入门渐次体解般若甚深法义,实无法趣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实相般若,所以文字般若无非是修学、实证般若最重要的前方便。依深义说,从诸佛所遗圣教之语言文字,而产生之清净智慧乃称文字般若,《大智度论》卷56说:

此中所说般若波罗蜜者,是十方诸佛所说语言、文字、书写经卷,宣传显示实相智慧。[17]

般若波罗蜜经本身并非般若[18],依能诠般若,因中说果故名般若,佛对愚钝凡夫不说相似法,则无由引导,《大智度论》卷百释曰:

般若波罗蜜虽寂灭无生、无灭相,如虚空不可戏论;而文字、语言、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为他人说,是此中般若于此因中而说其果。[19]

般若本是重视现观实证,然佛陀亦不破坏世俗文字假名而诠述诸法实相,「依俗得真谛,依真得解脱」的理论即是依世俗语言、文字而契证胜义实相的最好说明,如《中论》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20],《中论》清楚揭示,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若不依俗谛,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槃,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阿含经》也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21],如此才不致堕于执理废事的偏失。佛陀的化导,乃以语言文字教诫为主,对于语言文字可能产生的流弊,世尊又开示四依,作为文字般若的修学依据及準绳。有一分初学佛法者,初发心修行即敢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认为语言文字是累赘、是障碍、∵是葛藤,这是极为荒谬之邪见,修证佛法是绝不能离开圣典语言文字而空谈!佛陀般涅槃前殷殷付嘱阿难,佛弟子以后要「以戒为师」、「以法为师」,佛陀最后的教诫,隐然告诉后世行者欲得般若,欲得解脱,可从佛陀所开示的法义─语言、文字中而得佛陀的甚深智慧。故文字不但不是执着,且是通向离言无分别智证的大方便。佛弟子修学解脱圣道,如何抉择文字般若?如何抉择诸般若经论?般若经论的起源与开展又为何?

《般若经》可说是大乘佛教最根本经典,不论在内容或组识上均可说是部帙浩瀚,《大智度论》亦多处提及,如卷67云:

是般若波罗蜜部党经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赞、放光、道行。[22]

《大智度论》所说之《般若经》,有上、中、下,亦即是「光赞般若」、「放光般若」,「道行般若」。般若波罗蜜文献于印度之发展过程为时甚久,前后历时约一千年,[23]而汉译的《般若经》,从最原始之《道行般若经》(西元179年),到最后的《佛母出生经》(西元982年)中间亦历时八百余年。[24]依文献学来说《般若经》可说是大乘佛教的先驱经典,大乘佛教是和《般若经》同时开始发展,其他的大乘佛典亦因《般若经》的成立而开展源远而出。[25]

般若经典之成立,过程极其错综复杂,《般若经》的部类,在佛教史上所看到从一部(道行般若经)、二部、三部(《大智度论》所说的上、中、下---光赞、放光、道行)、四部、八部、十六部(唐玄奘译),之后还有称为《般若经》陆续传译出来。从史学遗痕中可看出《般若经》在佛教史上有次第增多、增广的情形。《般若经》的集出,约略是从「大乘佛法」到「秘密大乘佛法」传布时代。在文字般若的修学过程中,如何简择《般若经》而习之,《大智度论》清楚揭示:

诸余善法入般若波罗蜜者,是诸余经所谓:法华经,密迹经等十二部经中义同般若者,虽不名为般若波罗蜜经,然义理即同般若波罗蜜。[26]

佛弟子在解读经论,切勿依文解义,乃至执文害义,亦非只在名相中作活计,如《法华》等诸经虽不名般若波罗密经,然义同亦是。余经虽亦有名《般若经》然不一定就是般若波罗蜜经[27],文字般若的习学应以世尊开导「四依」之「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为指南,则能于中提升,达于更深层之观照般若乃至实相般若。

(二)观照般若

在与慧有关的名词中,经中所说的极多,[28]如八正道中的正见﹙sammaditthi﹚、正思惟﹙sammas∵avkappa﹚;七菩提分中的择法﹙dhammavicaya﹚;四神足中的观(vimamsa);观(vipassana),随观﹙anupassana﹚,知﹙abba﹚,见﹙ditthi﹚,智﹙bana﹚等,[29]表示智证方面,如说:

如实知、见、明、觉、悟、慧、无间等(现观),是名为明。[30]

慧,在大小乘经论中,虽安立了种种名称,而诸异名中毗钵舍那(vipasyana)─「观」显得特别重要,观的意涵,简略可分为能观及所观,即是依所观的对象而起能观,以能观去观察所观,所有的观察方法,观察过程,同为相依相待的缘起。「观」的用法向来甚广,在《大般若经》把「观」分为五类:即1、所观。2、能观。3、观者。4、观所依处。5、起观时;[31]南传佛教对「观」的定义则更有三十一种不同词汇,[32]至于北传汉译佛典对「观」的诠释亦有多义,如《瑜伽师地论》卷77云:

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33]

「观」具多义,除寻伺、伺察、观察、观照、分别、抉择、简择、忍、乐、见,甚且连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维也常以「观」取代之。慧与观之关系为何?其实体义本一,慧是以「简择为性」,分别、寻伺、观察、抉择等为观的功用,这「简择为性」的慧体,是就功用立名。若把此功用放在修行的过程中,则经常用「观」来表示,等到观行成就则称之为慧。因中称观,果上称慧,其实体义本一,不一不异。

在观照般若中,如何修学观慧?修观慧,有胜解作意与真实作意二种∵(作意是观想的别名)。a、真实作意:有自相作意、共相作意、真如作意等。1、自相作意,如念出入息;2、共相作意,如观「诸行无常」等。3、真如作意,如观「一切法空」,「不生不灭」等。[34]b、胜解作意:是假想观,对修持是有助益的,但不能得解脱。如修不净观成就,自心所见青瘀、脓烂等相,与事实不符,所以是「颠倒作意」[35]。此乃行者修学观照般若应有的认知。

(三)实相般若

何谓实相般若,《大智度论》卷31说:

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36]

般若波罗蜜即是诸法实相,在实相般若的智证中是没有常、无常;苦、乐;我、无我;有、无;能所对待之相,佛见、法见、涅槃见都是「顺道法爱生」,佛弟子修学般若若还执着我、人、众生、善法、恶法,尚有少法可得,少境可超越、可契证、可观照,便不能如实智证实相般若,简言之即是要舍观、灭言、离心。什么是实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云:

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37]

此中实相所诠表非相的「非」字,乃是一切俱非,非有、非空、非亦有亦空、非非有非空,凡此空有之诸相俱非,非亦不成立,是为离一切诸相,是名实相。《大智度论》卷1也同样说到:

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38]

经论中所说的实相,处处说非有,说自性不可得。凡夫之所以凡夫,乃是执有、执无、执空、执生、执灭、执恒、执常、执染、执净、执一切诸法,不能如实了达一切有为法乃缘起、无自性、空,如梦幻、水月虚妄不实。真正的实相般若。如《大智度论》卷43云:

今明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非佛,非辟支佛、非菩萨、非天人所作,何况其余小众生。[39]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