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僧睿的法身观探讨其与《大智度论》法身说之关系

释如嵩

提∵要“法身”〈dharmakaya〉一词最早在《阿含经》,以及部派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在早期是以“法”或者是以“律”来做为“法身”。但是佛法在传入中国之后,有所谓的三种佛身或四种佛身之说。这是属于较后期经论所提出的。然而在佛教刚传入中国,被称为“什门四圣”之一的僧睿,∵却提出“五种法身”之说,这思想是从何而有呢?因为在当时乃至鸠摩罗什入灭,∵都还没有任何的经论提出“法身”有数种身之说,这就成了令人好奇之处了。但是在了解僧睿“五种法身”的内容之后,可以发现僧睿跟鸠摩罗什,以及《大智度论》中所言的法身是有共通之处。也可说鸠摩罗什对法身观的看法,主要也是由《大智度论》而来的。此外我们透过了五种法身的探讨,发觉《大智度论》为了要含摄及分别部派的种种异说,在《大智度论》中对于法身的解说,其实已经跟后来经论所说的,“三种身”或“四种身”有共通的内涵。此外也了解,《大智度论》对于佛身,只施设两种身,跟其解释佛法的根本方法“二谛”(Two∵Trutha)有所关系。研究佛法义理的演变是无法脱离时代的背景,而由本文也正好发现,僧睿会提出五种法身之说,主要还是为了当时的佛教界,对于法身的错误理解。僧睿正是为此而解说法身的义涵。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为何《大智度论》会被称之为“佛教的百科全书”的原因了。因为在论中不但可以发觉部派中的各种异说,也可以发现后期经论思想,其实在《大智度论》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了。(《大智度论》在本文底下各节简称为《智论》,鸠摩罗什简称为罗什)

大∵∵纲

一、前∵言

二、僧睿法师的背景及研究资料

三、僧睿五种法身的内容及与《智论》法身观之关系

四、僧睿与《智论》法身观所蕴藏的义涵

(一)僧睿五种法身与三种佛身的开合

(二)《智论》法身观的特点五、结∵论【参考书目】

一、前∵言

佛教本是依于佛陀在菩提树下的正觉而成立的。可说离开了佛就没有佛教的存在。也正因为如此,“佛”不但是佛教徒所礼拜的对象,也是每一个佛教徒所欲追求以及实践的目标。然而什么是“佛”呢?这可能是我们最先所要了解的课题。释尊是在现实生活中,跟弟子们生活在一起,是弟子们可以如实亲近及接受佛的教导。然而自佛入灭后,佛弟子们在怀念之下,而开始有了对佛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以及造佛塔及佛形像来礼拜。而逐渐有如来“法身不灭”,“法身常在”的思想被提示出来。然而有关于“法身”的思想并非是佛入灭后才有,如“五分法身”这是舍利弗入灭时,其弟子纯陀沙弥来见佛陀,而阿难伤心难过,佛告阿难言:

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

此外如《智论》中亦有言及,佛曾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欲回人间时,诸弟子们都想要抢先迎接佛陀,故而有莲华色变身为轮王抢先见佛,然佛却说不是你(莲华色)先见到我,而是须菩提先见到我。《智论》卷11.137上

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

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

这是佛尚在人间,未入灭时所传出的“法身”说。除此之外,亦有以佛所说的“法”、或“律”而为法身的。∵如在《增一阿含经》卷1说:

释师出世寿极短,肉体虽逝法身在。当令法本不断绝,阿难勿辞时说法。

“法本”,就是修多罗(经),经法的结集弘传,即是释尊的法身长在。而∵《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中说:“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这是由“重律”的方面来说的。然而不论是从“律”、或“法”、或是从“诸法空”的立场来看,这种种以“法”为身的“法身”佛陀,是超越传统中,历史性及人间性的佛陀。∵也因此对于“法身”所代表的意义及内涵的了解,实有着种种的因难存在。从经中所立的二身说:“释师出世寿极短,肉体虽逝法身在。当令法本不断绝。”∵这佛“法身”的意义是不容易明白,对于佛弟子们也是不能满足的。因此引起另一种佛身常在之说。∵也就是佛身到底是有漏、或无漏之说。在《异部宗轮论》中言:

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以有部为主的部派则是主张“佛身是有漏”的。∵佛教自原始到部派再到大乘,“佛身观”是在不断的演变当中,而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佛身观这一个课题也就跟着传入了中国。在早期传入中国的经典,虽也有不是属于大乘的经论,如《阿含经》、《禅经》等等。然而还是以《般若经》为要的大乘经典为主流。而“佛身观”也随着传入中国的佛法,传入了中国。在《般若经》有关于“法身”这一个课题,则又有不同于阿含及部派的开展。在般若经《八千颂》梵本的三个最早的汉译经典,《道行般若经》、《大明度经》、《摩诃般若钞经》中并没有出现“法身”一词。但是罗什以《八千颂》梵文本为底所翻出的《小品般若经》则已经出现:“诸佛如来皆是法身故”。∵此外在《大品般若经》,以及解释《大品般若经》的《智论》中,关于“法身”的解说,也出现了以“无来无去”、“观诸法空”、“诸法实相”等等,来说明“法身”的义涵。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7.大正8.421c言:

善男子!诸佛不可以色身见,诸佛法身无来无去。

而《智论》卷11.大正25.137a则言:

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

从《小品般若经》的“诸佛如来不应以色身见,诸佛如来皆是法身故。”∵。到《智论》的“复次佛有二种身,一者法身、二者色身。”∵及“复次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生身、二者随世间身。”∵等等。在《智论》对于种种的“佛身”,虽有不同的名词,然实质上也都还是只提出了两种佛身。在中国姚秦弘始三年(401)十二月,被尊称为一代译经大师的罗什法师来到了长安,从事翻译经论。在当时可谓是集天下之英才。而其中被称为“什门四圣”之一的僧睿法师,对于“法身”一词,却提出了“五种法身”之说。∵而详细的探讨这“五种法身”的内容,可以发现其中含有后来经论中所说的三种佛身的思想在内。∵这在当时的佛教界是相当特别的。因为在当时中国已译出的经论中,并没有谈到有三种的佛身说。乃至连有谈到“法身”一词的经论都还不多。∵但是我们观察僧睿的五种法身,可以发现跟《智论》中所言的法身,有相当多的地方是一样的。如僧睿五种法身中的“法性法身”、“变化法身”、乃至“实相法身”等等。在《智论》都可以找到同义涵之文。但是另一方面,在罗什的《大乘大义章》亦有不少同于僧睿五种法身的主张,如《大乘大义章》言:

又经云法身者,或说所化身,或说妙行法“身”性生身。妙行法性生身者,真为法身也。

佛法身者,出于三界,不依身口意,无量无漏诸净功德本行所成,而能久住。似若泥洹。

这跟僧睿所言的“法性法身”、“功德法身”也是有相同的义涵。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僧睿的五种法身,如果不是引自于《智论》,那也定是跟罗什有关。此外在《智论》只谈一种法身。而僧睿是主张五种法身。如果僧睿的五种法身,是从《智论》的法身观演变而来的?那么僧睿是基于什么立场,而谈五种法身呢?而这五种法身跟《智论》所主张的一种法身,是否有不同之处呢?这都将是本文所要加以探讨之处。

因此本文将先探讨僧睿法师的背景及研究资料之后。接着再探讨五种法身说与《智论》、与罗什之间的关系。再以此做为探讨五种法身中,到底蕴藏了什么样的义涵,以期能明白当时佛教界对于“法身”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看法。

二、僧睿法师的背景及研究资料

僧睿法师据《梁高僧传》所载:僧睿的生年不详,只知年67即卒,是魏乐人。十八岁剃发,依僧贤为师,二十二岁即博通经论。僧睿曾听僧朗讲《放光般若经》,∵因屡屡提出质难,而颇为僧朗所器重与赞叹。二十四岁,游历诸国讲说,听者成群。及姚秦弘始三年(401)十二月鸠摩罗什至长安,僧睿即亲近于罗什,协助罗什译经。∵而僧睿曾受学于道安法师。∵在道安法师去世后〈太元十年(西元385)示寂〉,于西元401年罗什入关后,随即追随罗什翻译经典。此时僧睿年龄也已然不小,如依《梁高僧传》中所言,僧睿年至二十四之时,尚未受学于道安。由此推论僧睿受学于罗什之时可能已有五十岁了。

而有关于僧睿的资料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僧睿”与“慧睿”是否是同一个人。在《出三藏记集》卷5,有一篇文章署名是〈长安睿法师喻疑第六〉,但是《出三藏记集》的僧佑法师,却是言:昔慧睿法师久叹愚迷,制此喻疑防于今日。故存之录末,虽于录非类,显证同矣。〈喻疑第六、长安睿法师〉

在《出三藏记集》中,每一卷的卷头都有标出作者及其著作名称。而在僧睿所做的十篇序文中,在卷8的之处是署名为〈长安睿法师〉,在卷9、卷10则是署名为〈睿法师作〉,卷11则是〈长安僧睿〉。而在文中作者署名,也出现了五种不同的名字。〈释僧睿〉、〈僧睿法师〉、〈释僧睿法师〉、〈释僧睿作〉、〈长安释僧睿〉。同为一人却出现了如此多个名号,而这其中跟卷五之处的“疑喻”的作者署名的〈长安睿法师〉又有相同之处。此外在僧佑的《出三藏记集》对于僧睿与慧睿两人的背景论述是不同的,然而在《佛祖统纪》中关于僧睿的生平,却是涵括了《出三藏记集》中僧睿与慧睿等人的背景。∵因此考查慧睿与僧睿是否为同一人是有必要的。而经过日本〈慧日横超〉等人的考证,认为僧睿与慧睿是同一人,应该是正确的。∵在罗什大师的门下,僧睿可说是一个很杰出的人。不论是在翻译经典方面,或者是对罗什所译出的经论,在义理的发挥上,都显露其长才。如罗什在译《法华经》时,由《高僧传》卷6中,罗什与僧睿两人的对答即可明白:“昔竺法护出《正法华经》‘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言:此语与西域义同,但在言过质。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相得见〉。什喜曰:实然。其领悟标出皆此类也。”∵而且后来罗什译出《成实论》时,请僧睿来讲述,僧睿不但能将《成实论》的义理阐述精微,契合论中要义之外,连《成实论》有七个地方是要论破毗昙之处,这在论中是很难看出的,而且僧睿也没有学过《成实论》,但是僧睿却能不问而能知。这连罗什都称赞说:“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此外在吉藏的《中观论疏》卷1言:

僧睿(睿)是魏郡长乐人也。少出家……什至长安因从请业。门徒三千入室唯八,睿(睿)为首领。文云,老则融、睿(睿),少则生、肇。

在罗什所翻译的经论中,有很多都是由僧睿来作序。如《智论》、《中论》、《十二门论》、《小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等等。∵这是相当特别之处。一般请人写序,作序之人都是有声望、有才华之人。即使是没有比作者好,至少也不会更差。所以在罗什所译的经典,由僧睿来作序,而且不只是一篇,而是有十篇之多。由此便可得知僧睿在于佛学上实有极高的造诣。僧睿所留下的著作中,都是为经或论所作的序,并不见僧睿有任何的著述留下。但是在澄观所著的《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在谈到〈教起因缘〉时,在因义中各立有十义。而在十种缘义中的第三“依主”时,广分别佛身时,提到了“一身多身经论异说”时。却引用到僧睿所作的《维摩诘经义疏》中的五种法身之说。

睿公维摩疏释云:所谓一法性法身、二亦言功德法身、三变化法身、四虚空法身、五实相法身。详而辨之,即一法身也。何者,言其“生”,则本之法性,故曰法性法身。二推其“因”,则是功德所成。故是功德法身。三就其“应”,则无感不形,是则变化法身。四称其“大”,则弥纶虚空法身。五语其“妙”,则无相无为,故曰实相法身。∵因为在《梁高僧传》卷6、(大正50.364a~b),及《出三藏记集》卷8至卷11.(大正55.p52a~82b)之中,都没有提到僧睿有此一著述,所以本文在此有必要先了解僧睿是否真的着有《维摩经义疏》一书。在澄观的《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引用到僧睿《维摩经义疏》并不是只有在法身这部分而已。在卷32引用到《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的“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在卷36提到〈文殊师利问疾品〉中“不来相而来”时,也都是引自僧睿《维摩经义疏》中的释义。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释云:无住则实相异名实相即是性空异,故从无性有一切法。

睿公释云:文殊心栖实相,形贯法身,内外冥寂都无来相,都无来相能以之来。

这是澄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所引用的。此外在永明延寿所著的《宗镜录》卷91,亦有提到僧睿的五种法身之说。

且说五身者,睿公《维摩疏》释云:所谓法性生身、亦言功德法身、变化法身、实相法身、虚空法身、详而辩之一法身也。

除了上述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吉藏”所著的《维摩经义疏》中,更明白的指出,曾经见过僧睿所著的《维摩经义疏》:

吉藏曾见,僧睿义疏,述什公意云:此句应在降魔之前。

而且在吉藏的《法华玄论》卷9,亦有如澄观所引用的五种法身之文。两者是极为相似的。∵由“澄观”、“吉藏”、“永明延寿”的着疏中,即可得知僧睿撰有《维摩经义疏》一书是肯定无疑的。在僧睿的著作中,只有《维摩经义疏》中有谈到五种法身,其余的都是为经论所写的序。因此《维摩经义疏》将是本文要研究僧睿五种法身说最重要的资料了。

三、僧睿五种法身的内容及与《智论》法身观之关系

法身〈dharmakaya〉在般若经《八千颂》梵本第28章的“法身”一语,在支娄迦谶是译为“佛经身”(大正8.468c),支谦译为“佛经等”(大正8、502c),在鸠摩罗什所译的《小品般若经》中则有译为“法身”及“诸佛法藏”(大正8、577c)。但如从梵本的文义来说,〈dharmakaya〉是有“法身”及“佛经身”的意思在内。∵这跟阿含及说一切有部将如来“色身”解释为如来在世间的存在,而将佛的法身视为佛陀“教理”与“戒律”的表现是一样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说:“汝等苾刍!我涅槃后,作如是念:我于今日无有大师。汝等不应起如是见!我令汝等每于半月说波罗底木叉,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是汝依处,若我住世,无有异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