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一∵(13) 唯识“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一∵(13)”。未七、彼异名(分二科)∵∵申一、略标又此中有,有种种名。这是说中有。中有在有色界里面才有,一共是分七段,现在是第七段。「未七、彼异名」,「彼」中有的不同名称,分两科。第一科,「申一、略标」。「又此中有」,又这里边说的中有,有各式各样的名称的,什么名称呢?这底下列出来。申二、列释(分四科)∵∵酉一、中...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7 浏览
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一∵(14) 唯识“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一∵(14)”。申五、妄见闻(分二科)∵∵酉一、薄福者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现在的文是说「别广胎生」,各别的详细的说胎生的情况,这一科里面先说中有,中有里面先说这个入胎的因缘,这一科讲完了。第二科「入相状」,入胎的情况,这一科里面分成五科。第...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宗门昌而义学起”——唯识学的兴起与晚明佛教的整兴尝试 唯识““宗门昌而义学起”——唯识学的兴起与晚明佛教的整兴尝试”。“宗门昌而义学起”——唯识学的兴起与晚明佛教的整兴尝试张志强陈垣先生曾评述明季学风的演变道:“明季心学盛而考证兴,宗门昌而义学起。人皆知空言面壁、不立语文,不足以相摄也。故儒释之学同时丕变,问学与德性并重,相反而实相成焉。”(《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二)自正德、嘉靖以至万历朝,晚明的世风时运均异于前期,...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日本法相宗名刹——清水寺 唯识“日本法相宗名刹——清水寺”。日本法相宗名刹——清水寺任永生∵张琳∵编译清水寺座落在京都东山三十六峰之第二十九峰——音羽山的中西部腹地,占地13万平方米。始建于奈良时代(707—805)末期的宝龟9年(778),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清水寺是日本北法相宗的大本山,也是为响应赵朴初先生提出的“黄金纽带”构想而由日本佛教界发起...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从能所关系看唯识义的本质规定性——兼论唯识学理论体系之建构 唯识“从能所关系看唯识义的本质规定性——兼论唯识学理论体系之建构”。从能所关系看唯识义的本质规定性——兼论唯识学理论体系之建构胡晓光何为唯识?唯识者是“只有识”和“不离识”的统一。从存在意义上讲,唯识就是只有识。从认识意义上讲,唯识就是不离识。据《显扬圣教论》云:“阿赖耶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间故,又即此识...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
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 唯识“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胡晓光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般被理解为分化对立的存在,如灵与肉的对立、心与物的对立、人与...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4 浏览
瑜伽师地论-修所成地 唯识“瑜伽师地论-修所成地”。一、讲记前言讲记前言作者?译者《瑜伽师地论》为弥勒菩萨所说,原为梵文,後由唐朝玄奘法师译为汉文。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上看,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主要就是为学习《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到印度从戒贤论师听闻这部论,有一个故事。戒贤论师原患有风病二十余年,时常发作。在玄奘大师抵达那烂陀寺前三年,病发...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6 浏览
瑜伽师地论总有五分 唯识“瑜伽师地论总有五分”。p1244瑜伽释九页云:今此论体、总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此论既有如是五分;何故但名瑜伽师地?就初立名,故无有失。又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十∵(3) 唯识“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十∵(3)”。玄二、所引支摄(分三科)黄一、标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能感当来三种苦果。「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即名色为先,触为最后」。这是「三杂染」里面的最后一个杂染,就是「生杂染」。「生杂染」里面的解释一共是分四科,第一科「生差别」,第二科「生艰辛」...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
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九∵(14) 唯识“瑜伽师地论讲记∵卷第九∵(14)”。玄十、于佛无知∵于佛无知云何?谓于佛菩提,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现在的文是解释十二缘起的,每一个缘起的名字。第一段先解释无明的差别,在无明差别里面一共有十九个解释,分十九个「无知」。但是是用十五科来解释的,现在是第十科「于佛无知」。这底下是说佛、法、僧,对佛法... 唯识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5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