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所关系看唯识义的本质规定性——兼论唯识学理论体系之建构

胡晓光

何为唯识?唯识者是“只有识”和“不离识”的统一。从存在意义上讲,唯识就是只有识。从认识意义上讲,唯识就是不离识。据《显扬圣教论》云:“阿赖耶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故,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能生器世间故,又即此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显识论》云:“三界但唯有识,何者是耶?三界有二种识:一者显识;二者分别识。”唯识学虽然承认“只有识”,但这个识不是一个本体实体,而是一个恒转之流,并且内在地与转识互为缘起。如《显扬圣教论》云:“阿赖耶识与转识为二种因:一为种子生因,谓诸转识生时,一切皆因赖耶识中种子而生;二为所依止因,谓如五识由赖耶识所执持,净色根为依止故,而得转生,又由有赖耶识故,得有意根,由此意根为依止故,意识得生。”又云:“转识与赖耶识为二种因,一于现法中,长养彼种子故,谓善不善等转识生时,能熏发习气,入彼赖耶识中,成为当来一切转识种子故,二于后法中,为彼得出摄植彼种子故,谓转识缘彼赖耶识时得熏生赖耶种,引摄当来第八识故。”从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唯识学的“识”实是有情生命的一切。所以从“识”体的相续性上讲“只有识”是确切的。这可以被理解为唯识学的存在论。然而,识体的作用还有相对性,即见相关系。也就是认识关系,从这个相对性上讲“不离识”。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识体即唯,持业释也。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王心所,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乘其实,所以晦斯空有,长溺二边,悟彼有空,高履中道。”又如《成唯识论》云:“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又云:“是故我见,不缘实我,但缘内识,变现诸蕴,随自妄情,种种计度。”又云:“由此应知,实无外色,唯有内识,变似色生。”又云:“由此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变似境生。”又云:“是故一切皆唯有识。”又云:“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故定应信,一切唯识。”《成唯识论》又云:“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我法性,然似彼现,故说为假,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由此便遮增减二执,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识是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

从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唯识学的“不离识”义唯识,是破执外境实有。因识所缘境皆依识现,故曰不离识。执实有色,执实有离识外境,是遍计所执性。实色外境情有理无。对此问题,近代唯识学大师欧阳竟无居士有精辟论述,如《摄大乘论·叙》中云:“所以必须佛法者,转依而已矣,所以能转依者,唯识而已矣,所以不能转依者,一大障碍执有实色而已矣,天地物我,终古扰攘而不能转,斯不亦大可哀乎!若唯有识,色即是识,识本无碍,色法自转,色法即转,心法亦转,一切智智依即全转。”欧阳大师又在《难〈到汉微言〉成内色义》一文中云:“先明唯识旨意者,若论‘圆成’,非色非心。世间遍计,既执有色,又执在外。执到究竟,则与大觉全不相应,是故遍计为无。今许‘依他’,有杂乱识,但去其执,则与大觉非全不应,是故依他是有而不真实。此唯识旨意也。论者方便善巧,就俗名言,诠不执法以破遍计,须得其旨方不堕负。若许其色则唯是内,世间无‘外’之一字。盖内则‘色’、‘识’浑融,虽言是色,与识无异,是为不执之色,故曰内色非无。若许其外则唯是识,世间无‘色’之一字。盖识则内外浑融,虽言是外,与内无异,是为不执之外,故曰他心是有,故唯识家,但涉外境,明言必加‘似’字,曰似外境。”又云:“然唯识家许物唯是识者,许物是有情所变,唯是有情之识故,非许物各一识故。又许有多识者,许多有情之多,非无情之多故。”亲光菩萨《佛地经论》云:“外物岂是极微合成,实有体性,多因共感?但是有情,异识各变,同处相似,不相障碍,如众灯明,如多所梦,因类是同,果相相似,说名为共。”从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唯识学是从破实外境色而建立唯识义的。虽然唯识学讲唯有内识无识外境,但并不执取内识为实有。如《成唯识论》中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此义何故?实有者即实有其体,常一不变也,唯识之“识”不是实体。如《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依此可知,唯识学“识体”不同于哲学中的神本体、物本体、心本体、理本体。唯识学的“识体”是生命意识的整体,它内在具有丰富的结构功能,是自觉的事实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唯识学不是哲学,“识体”不是形上存在者。唯识学是基于事实存在的“识体”为实证对象。并对其进行自我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讲唯识学所讲的存在是事实存在,所讲的认识是事实认识,所讲实证是事实实证。因此,可以称唯识学即是真实学。真实之事就是因果关系,“识体”内在的结构功能就是存在的实然。欧阳大师在《唯识讲义》中云:“设有问言,唯识何事,应告之曰,唯识事是因果事。”存在与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为认识的逻辑先在性,认识为存在的事实先在性。因此,唯识学重在识用,也即是认识论。欧阳大师云:“唯识学诠用义为一大要旨。”也就是说唯识的方法论建立意在即用显体。唯识学的“转依”实践就是实证事实真如的方法论。

我们从如上所论可以得知,唯识的“不离识”义与“只有识”义是用处不同,并非本质有别。从缘起义讲,就是“只有识”,从缘生义讲,法相是所变,识体是能变,所不离能,故可说“不离识”。有相唯识重视认识论,故而多从不离识义讲唯识正理。唯识学的“识体”内在存在差别性、依转性以及因果性。唯识学的认识论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澄明。在解析“识体”内在的相关性问题上,唯识学习惯用“能所”这对范畴对问题进行分析。如能变与所变、能藏与所藏、能熏与所熏等。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能所范畴所反映的“识体”内在相关性问题,进行一番论析,从而澄清唯识的“识体”本质规定性。

能变与所变,识是功能。能变与所变都是唯识之功能。唯识学认为识有八识之差别。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八识可分为三类,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一类,第七识末那识为一类,前六识为一类,这三类识为三能变识。能变者即能显现也,所变者即所显现也。能变之中可以分为因能变与果能变,因缘变与分别变,共变与不共变。所谓因能变者即种子能变,现体为所变所缘。果能变者以现体为能变,相见为所变,因变与果变不是异时,而是从同时用义上划分之。据《成唯识论》云:“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因能变即是以种子为因,而生体识。果能变即是由识体现起相见二分。在果能变中,有相见二分生起。见分为能缘,相分为所缘。唯识学认为相随见起,并同依识体变现,即摄所归能,所以,成其唯识义。在果能变中,所缘相分,有因缘变与分别变之区别。据黄忏华的《唯识宗大意》中解云:“有漏诸识变现境相,有因缘变、分别变二种。因缘变者,所谓随因缘势力故变。即五八识随增上异熟因即先业为缘,名言实种为因之势力,故变于境。此境不借能缘心之分别力,唯从自种子因缘任运生,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即三类境中性境。分别变者,所谓随分别势力故变。即六七识,随自计度分别之势力,故变于境。此有二类,一偏随能缘之分别力,既无能生种子,亦无所托本质,即独影境。二带本质亦有能种子,然借能缘之分别故,不称境之自相,无色心之实用,即带质境。”从如上引文我们可以得知,识所缘境有三类之别,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是也。因缘变与分别变揭示了三类境的起因所依。从认识论角度上讲,唯识学所讲的因缘变与分别变和所变三类境,实际就是对认识对象的起因形式与类别的确定。唯识学为了更细致地把境相划分清楚,又在因缘变与分别变基础上提出共变与不共变。据《唯识宗大意》中解云:“第八阿赖耶识,变似色等器世间相,有共变不共变二种。所言共变不共变者,第八所持种子,有色心有漏无漏等别。于中色法种子,复有共相种子不共相种子二类。共相种子者生自他共受用果之种子。不共相种子者生自他不共受用果之种子。然此二种种子者,名言种子也,必籍善恶业种之增上缘,始能生自现果。业复有二,若业种之力用,能令诸器世间种种差别,谓之共业。又若业力,能令有情世间种种差别,谓之不共业。于此,共相亲因缘种,由共业种为增上缘,变生现行,曰共变。不共相种,由不共业种为增上缘,变生现行,曰不共变。如外器世间者,共变。内有根身者,不共变也。即器界者,诸有情共同之业力所变。而有情根身者,各有情别异之业力所变也。共不共中,总分为四。一共中共,即共种所变,共受用。如四趣有情共变山河等,又共受用之。二共中不共,即共种所变,不共受用。如己田宅衣服等,余人不能受用。又如饿鬼所见猛火,鱼所见水等,余趣不能受用。三不共中共。即不共种所变,共受用,如扶根尘等,自识所变,然有少分他受用义。四不共中不共,即不共种所变,不共受用,如胜义根等,自识所变,唯自识依用。此宗谈人人各自唯识,虽云共变,非众多有情共同变作一器世间,兼用他所变意。实各自变作一器世间而受用之。然各有情能感之业力相似故,所感器界其相相似,互为增上缘。令自他共受用,故名共变。此众多有情各自第八本识所变器界,一一各别,而相相似,同在一处,不相障碍。如一室中,有百千灯,别别放光,多光似一,而光光各别。一一各别,而互不相碍。”从上引文我们可以得知,境相之分别与受用是由共业与不共业所成。唯识学的能变与所变为唯识义提供了事实存在合理性与认识关系的条件性。因能变与果能变把识体内在结构功能与整体性对立统一起来,从而,确立了事实存在的合理性。这也是唯识学的存在性——识体论。因缘变与分别变是认识关系层面上的。它把认识对象性与客观性以及外在性都做了严格界定,从而为量理提供了必备前提。至于共变与不共变则为行为提供了因果规则性和生存受用境相差别性。总之,唯识学通过能变与所变确定唯识义的“只有识”与“不离识”之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