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法相宗名刹——清水寺

任永生∵张琳∵编译

清水寺座落在京都东山三十六峰之第二十九峰——音羽山的中西部腹地,占地13万平方米。始建于奈良时代(707—805)末期的宝龟9年(778),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清水寺是日本北法相宗的大本山,也是为响应赵朴初先生提出的“黄金纽带”构想而由日本佛教界发起创立的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的所在地,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清水寺的历史沿革

1、清水寺的创建

相传日本奈良时代末期的宝龟9年(778),观音菩萨托梦给大和(今奈良)子岛寺高僧延镇上人(?—821),要他“去木津川北岸寻找清泉”。延镇上人遵嘱来到烟云缭绕的音羽山山麓,找到了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音羽瀑布,并邂逅在此结庵修行的行壑居士。行壑居士实为观音化身,他交给延镇上人一棵含有观音神力的圣树后隐去。延镇上人依其教导,用圣树制作了一尊观音菩萨像,供奉于瀑布上方的草庵内。这就是清水寺的起源。

两年后,田村麻吕将军(758—811)为求妻子顺产,前往音羽山捕鹿,以供祭神求佑之用,遇到延镇上人。上人向他解说了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忠告他不应杀生造业,要常做善事。田村深为信服,不久便与妻子一同皈依了观音菩萨,并捐私邸,模仿观音净土的普陀洛迦山,在清水瀑布北崖建起了悬空式的本堂。延历17年(798),田村将军奉命东征,曾祈求观音菩萨护佑,凯旋归来后,到清水寺还愿,与延镇上人一起,敬造了金色本尊——十一面四十二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安奉于本堂,并造地藏菩萨和毗沙门天王像,作为观音菩萨的胁侍。

与延镇上人驻锡过的南大和观音道场——子岛寺相对,清水寺曾号称“北观音寺”。音羽瀑布的“清水”荣居日本十大名水之冠,历来被视为可清净六根的圣水,因观音信仰的灵验又有了“延命水”、“黄金水”的美誉,为民众所笃信。平安时代初期的弘仁元年(810)起,寺名正式改为“清水寺”。

2、历史沿革

平安时代,清水寺作为异常灵验的观音道场,广受社会各阶层的信仰。上自朝廷显贵,下至布衣百姓,男女老幼竞相到清水寺参拜敬香。《源氏物语》、《枕草子》、《今昔物语》[1]等各种文学作品中,都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从平安时代中期起,清水寺成为南都奈良兴福寺的末寺,处于南都佛教与北岭延历寺佛教对抗的最前沿,在战乱中屡遭毁坏。文明元年(1469),更因“应仁之乱”的兵火,整个寺院被付之一炬。然而,依靠广大信众对清水观音的崇信和支持,清水寺每次遭毁都得以重建和复兴。江户时代初期(1629),清水寺又遭火灾,由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发愿布施,自宽永8年至10年(1631—1633)重建了全寺十二处主要殿堂,现在的诸堂塔基本上都是该时期的建筑。

明治以后,受“神佛分离令”、“废佛毁释”运动的打击,清水寺长期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大正3年(1914),时任奈良兴福寺贯首、法相宗管长的大西良庆和尚(1875—1983)开始兼任清水寺住持,后主持清水寺70年,大力弘扬观音信仰和唯识观法,整修堂塔伽蓝,并致力于宗教文化的国际交流,得到了广大信徒的尊敬和大力协助,清水寺重现一派生机。昭和40年(1965),清水寺从法相宗的兴福寺独立出来,正式立宗为“北法相宗”。多年来,清水寺既无末寺,也无檀家[2],全靠大众的信仰和支持,是日本很少见的一宗一山一寺的大本山。

二、清水寺的堂塔伽蓝

今天的清水寺,基本保持着宽永年间再建后的原貌。全寺以本堂为中心,共有30多处堂塔伽蓝。其中,本堂和舞台被日本***指定为国宝,三重塔、西门、仁王门、奥院、子安塔、春日社等16处殿堂也被列为国家重要文化财产。另外,“成就院”庭园被指定为国家级名胜,以借景式造园手法驰名。

1、本堂和舞台

本堂是清水寺的主要建筑,也称“大悲阁”,1633年建。整个建筑高大雄伟,正面11间(约36米),侧面9间(约30米),高18米。采用寄栋造法,桧皮茸顶,檐角微翘,呈优美曲线,屋檐下挂有遮光和防风雨的板窗,体现了平安时代(806—1192)的宫殿和贵族宅邸的建筑风格。本堂内由几排巨大的圆柱分成“外阵”、“内阵”和“内内阵”三部分,“内内阵”的大须弥坛上安奉有三座橱子(即佛龛),清水寺本尊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和作为胁侍的地藏菩萨、毗沙门天就供奉在这三座橱子里。

清水寺本尊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是一尊秘佛,高2.6米,为四十二臂,与一般的四十臂千手观音不同,观音像最上面的左右二臂向上高举,合捧一尊小如来像,表现了独特的观音神力,所以被称为“清水型”观音像,是非常稀有的样式。

本堂南临锦云溪,南半部分就建在锦云溪陡峭的山崖上。在山崖边以数十根巨大的榉木柱纵横交错,支撑起了悬空式的“舞台”。“舞台”面积约190平方米,当举行特别法会时,往往在舞台上演出伎乐、能、狂言等日本传统剧种。“舞台”与本堂一起,已被定为日本国宝。但在日本民间更为着名的,是“从清水舞台飞跃而下”这一谚语。从高达十数米的清水舞台上跃下,断无生还之理,故这句谚语形容死意已决、断然放弃一切时的心情。实际上,从平安时代起,就不断有从清水舞台跃下的人,因为他们坚信音羽瀑布的源流与南印度普陀洛迦山麓相通,以此求得往生观音净土。到幕府末期,因生活失意而从舞台上跃下求死的人也越来越多。明治初年,京都府将其作为迷信陋习严加禁止,并在舞台栏杆外张挂竹篱笆,加以制止。

今天,来参拜本堂的人,一定会站到清水舞台,远眺京都市容,欣赏八方胜景。

2、三重塔

三重塔位于清水寺西门后,始建于平安初期的847年,现塔为江户时期(1632)再建。塔高30.1米,是日本最大的三重塔。支撑塔身的圆柱间距,从一层到三层的递减率很小(一层为5.2米,二层为4.6米,三层为4米),使得塔身看起来比实际要高,具有安定感。1987年,进行了解体修理,恢复了当初色彩鲜艳的原貌。

清水寺长期以来不拘泥于宗派,主张兼学各宗,特别是从平安时代密教隆盛时起,直到明治维新止,一直兼为密教真言宗的道场。清水寺的兼学各宗特色,在三重塔内就有很多体现。塔内一层中央,在属禅宗的须弥坛上,供奉着真言密教的本尊大日如来像,四周墙壁上画有真言八祖像,天井、柱子上均绘着色彩艳丽的密教佛画和飞天、龙等图案。可以说,三重塔既传达着奈良传统佛教的佛塔信仰,也起到了宣扬真言密教的作用。

三重塔在京都市区也可以望见,它和八坂塔(法观寺五重塔,高46米)一起,已经成为京都东山的象征。

3、成就院

成就院原称“本愿院”,从江户时代开始,一直由负责管理清水寺的“本愿职”住持,属清水寺的塔头寺院。享年109岁的当代高僧大西良庆生前就一直住在这里。本愿院为室町时代(14世纪)时营造的庭园,环境优美幽静,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后改名为成就院。在宽永初年的火灾中,与本堂一道被毁,现为1639年重建,是江户初期(1603—1867)庭园的代表作。

成就院庭园面积只有1500平米,但庭园北墙做得很低,使北面高台寺山和右手音羽山的风景与庭园融为一体,成为庭园的远景,构成了绝妙的借景式园林。园中有池,环池散置有各种奇石和石制灯笼,各色花木也被剪裁成种种形态,鹤形松、龟形石,加上错落有致、或方或圆的草木,极富情趣,让人浮想联翩。

三、清水寺的佛事活动

1、“御开帐”

清水寺固定的佛事活动很多,但无论规模还是影响,都首推33年一度的“御开帐”。

清水寺的本尊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像及侍立两侧的地藏菩萨、毗沙门天三尊“秘佛”,平时被供奉在本堂内正堂的三座橱子内,秘不示人。“御开帐”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将橱子的门打开,让一般信众参拜,结成得度、成佛因缘的法事。

那么,为什么会有“秘佛”和“御开帐”呢?现任清水寺贯主森清范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御开帐”打开供奉本尊的橱子的门,只是一个仪式,实际上象征着打开闭锁着人们本性、本质之心的大门。人的心中丛集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即所谓贪瞋痴三毒。彻底去除这三毒,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观世音菩萨不是要求去除三毒,而是教人们从三毒中解脱。要从贪欲中解脱,就要进行与贪欲完全相反的“布施”,因为在布施时,人们的心中不存贪欲。当然,施与并不单指钱物,给他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温和的话语,都可以使我们远离贪欲。同样,要远离瞋怒,就需要认可并接受他人。我们生长在不同的环境,形成与他人不同的个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个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如果能够相容,则可以进一步互相理解,而不会以“瞋怒”相向。“痴”是不明事理,要想远离“痴”,就需要我们去虚心学习各种道理。如果我们能坚持做到这些,即使烦恼依然存在,也会被中和,使我们能够保持清净之心。长期关闭的橱子门一旦打开,能够直接面对观音菩萨真像参拜时,不由得感叹其不易,此时此地,你会感到“三毒”瞬间离去的心境。所以说,本尊“御开帐”,是“心之开帐”,通过与观音菩萨结缘,而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观音”。

据《观音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变换33种化身以拯救众生。基于此,清水寺形成了每隔33年举行一次“御开帐”的传统。2000年适逢33年一度的“御开帐”,从3月3日至12月9日,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共有140万人直接参拜了本尊观音菩萨。此次活动时间为清水寺“御开帐”记录中最长的一次,下一次“御开帐”将在2033年举行。

2、“观音缘日”和“千日诣”

每月17、18日为观音功德日,即“观音缘日”;每年的8月8日、9日、10日三天为“千日诣”,是观音的大功德日,意指在此期间参拜,可具有相当于参拜了四万六千日的功德。这两个佛事活动在清水寺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平安时代就有大众在“观音缘日”和“千日诣”前来参拜的记载;到江户时代,更成为清水寺一年中主要的佛事活动。现在,清水寺作为日本33处观音道场的第16号道场,依然吸引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信徒在观音功德日前来参拜。

3、修证会

每年的1月1—7日举行,主要祈祷五谷丰登、商业繁荣、家庭平安、世界和平。7日举行结愿法会,为孩子们授与“牛玉宝印”(在孩子们的额头盖印),可保佑一年中无病息灾,极受欢迎。

4、佛教文化讲座

大西良庆长老从创立北法相宗后的第二年1966开始,为宣扬法相宗的唯识教义而举办的专门讲座,每月两次,分别在第二周和第四周的周日举行。

5、中兴开山良庆忌

大西良庆长老一生致力于清水寺的振兴,于1983年释尊涅盘日示寂。中兴开山良庆忌,是每年2月15日,清水寺为大西良庆和尚举行的忌日追善法会。

四、清水寺大西良庆长老与中日友好

大西良庆长老生前长期致力于中日两国佛教友好交流大业,与中国佛教协会已故赵朴初会长结下了深厚的法缘。

20世纪60年代初,“日中佛教交流恳谈会”发起征集“日中不再战”的签名活动,大西良庆长老率先在签名簿上签名,并冒雨上街征集签名。1961年5月,日本佛教界“中国人在日殉难者名簿捧持团”访问中国时,该签名簿由大谷莹润团长亲手交给了中国佛教协会喜饶***会长。

1963年9月,日本佛教界组织了“鉴真和尚庆赞访中代表团”,大西良庆长老作为顾问随团来访,出席了9月30日晚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招待宴会,10月1日还出席了天安门广场的国庆典礼。

1978年4月,以赵朴初会长为团长的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首次访日。当代表团从东京乘火车到达京都时,大西良庆长老以百岁高龄,亲自到站台迎接。第二天,代表团拜访了清水寺,宾主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谈。当时,长老深情地说:“有句话叫‘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赵朴初先生可以说一人身系亚洲人民的幸福,我们一定和先生一道,进一步推进友好事业。”赵朴初会长也感慨地说:“大西长老既是我的师长,又像我的慈父。中国有个词叫‘人瑞’,长老则可称作日本的国宝。”代表团结束京都之行,于26日傍晚到达大阪。赵朴初会长刚到下榻的饭店,就收到了大西良庆长老送来的一首惜别诗:

春雨如烟惜别情,停车默默仰清荣。

待归山水谁知识,再会必期百老生。

赵朴初会长为大西长老真情所感,当即赋诗二首,以为答谢:

迎送亲劳百岁人,寄潮万戚一时生。

片言自足千秋意,春雨如烟惜别情。

春雨如烟惜别情,两邦兄弟此心声。

与公珍重他年约,一笑樱花满洛城[3]。

大西良庆长老于昭和58年(1983)以109岁高龄仙逝,清水寺继承大和尚的宏业,以平安(京都)建都1200周年(1994)为契机,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新建大讲堂,作为弘扬观音信仰的道场和国际交流的专门场所;修理并恢复了三重塔、西门、阿弥陀堂(均为日本国家重要文化财产)的彩绘;组织了历时三年的“京都清水寺展”的全国巡展;编撰出版了《清水寺史》;2000年3月至12月,举行了33年一度的清水寺本尊观音像“御开帐”活动,盛况空前。

清水寺美轮美奂的殿堂与东山诸峰、音羽山的环境融为一体,春樱花,秋红叶,冬白雪,四季景致美不胜收。同时,清水寺也是登高赏景的胜地,既可俯瞰大半个京都,天晴时还可以远望大阪,吸引了无数慕名前来的海内外游客。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清水寺更成为享誉世界的古城京都的代表性景观,每年的香客、游人达400万人。由于清水寺是日中友好佛教协会和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的所在地,是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窗口,因此这里又是每次中国佛教访日代表团的必到之地。2000年11月,以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张琳为团长的中国佛教教育访日代表团一行25人,在拜访这座千年古刹时,受到了森清范管长和大西真兴执事长热情友好的接待。双方重温了赵朴初会长和大西良庆长老友好交流的一幕,共叙友谊,并重申在新的世纪中,两国佛教界要忆念先德、勿忘历史,为中日两国人民和佛教界的友好多做实事、多培养人材。通过这一世纪之初的会晤,双方进一步坚定了今后加强两国佛教友好交流的信心。

注释:

[1]创作于平安时代中期和后期,分别为日本古代文学中小说、随笔、故事集的代表性作品。《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小说构思宏伟,手法洗练,描写极尽细腻,是日本古今罕见的杰作;《枕草子》,作者清少纳言,是随笔式作品,以奇警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结合文字深处蕴藏着的作者的人物特性,与《源氏物语》共同构成了当时文学的最高峰。两作者均为女性,在日本,“紫女”、“清女”之名自古以来一直家喻户晓。《今昔物语》是一部故事集,取材于社会各阶层、各地区,内容广博,文笔简洁雄劲,收录了日本、中国和天竺(古印度)的故事。

[2]寺院固定的施主。江户时代初期,日本***为禁止天主教的传播,实行“寺请”制度,由寺院颁发给本寺信众“寺请证文”,上面记录着所属的宗派和寺院,证明其不是天主教徒。后来,该制度更趋严格,***规定所有士农工商,都要把身份、名字、年龄等项登录入册,交由佛教僧侣管理,由此便形成了所谓的“寺(寺院)檀(檀越、施主)关系”,大多数寺院都拥有固定的“檀家”。

[3]京都又称洛城、洛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