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

列表

《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八讲

唯识“《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八讲”。《大乘百法明门论》(第十八讲)学诚法师【原文】耳识。“依止耳根,缘声尘为境,以生了别,随根立名耳识。亦可随境立名声识。亦可随自所缘境立名声识。”耳识,我们看到的耳朵,就是耳根;那么耳识呢,是依止耳根,缘声尘,以声音作为自己所缘境,产生了别,随所依的耳根,名耳识。甲一、以耳识为喻引申分析常见烦恼及修行...

《观心·开心》第一章-大乘百法明门论入门

唯识“《观心·开心》第一章-大乘百法明门论入门”。观心·开心依昱法师第1章大乘百法明门论入门middot;心事重重谁知晓middot;论题释义middot;造论宗旨middot;造论者——世亲菩萨middot;一切法无我一、心事重重谁知晓《大乘止观法门》卷四: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生死亦是心,涅盘亦是心。一心而作二,二还无...

浅论学习“唯识学”的方法

唯识“浅论学习“唯识学”的方法”。浅论学习“唯识学”的方法释耀行2010年11月6日~7日应香港妙华佛学会邀请,笔者前往该会做两日佛学专题讲座。之所以选择“初期唯识思想概论”这个讲题是因为:来听讲的学员大都是妙华佛学进修班的学员,通过三年初阶班的学习,对佛法义理已有基本的认识,加之该班本学年开设的正好是唯识课程,有这样的学思经历为基...

《六祖坛经说什么》迷着法相∵障道因缘

唯识“《六祖坛经说什么》迷着法相∵障道因缘”。迷着法相∵障道因缘“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这里指出了一类人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常坐不动”,不起妄念就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无情”就是没有生命的木头石头。它们没有念头,是死的。可以想见当年的场景,六祖饭后非常地恳切直白跟大家说...

《佛学基础》第二十七章∵唯识宗

唯识“《佛学基础》第二十七章∵唯识宗”。第二十七章∵唯识宗一、学统唯识宗,又称法相宗。说明万法唯识所显及分析造法相状。佛灭后九百年顷,弥勒菩萨应无著之请,说了《瑜伽师地论》,最初发明此唯识理。无著造《显扬圣教论》,世亲造《唯识三十论》,护法等菩萨造《成唯识论》。南北朝时,真谛及菩提流支手法相经论虽有翻译,但未竟全功。至唐代玄类大师亲往印度...

《瑜伽师地论》札记(二)

唯识“《瑜伽师地论》札记(二)”。《瑜伽师地论》札记(二)释观清(二)论名略说本论名为《瑜伽师地论》,先来解释一番这个论名。瑜伽呵呵,这个名词近来大概已经和“体操”差不多了,但这里说的还不是拉韧带:)最胜子的《瑜伽师地论释》里对“瑜伽”有广狭二解:1、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2、有义...

唯识学与中国佛教——∵评《中国唯识宗通史》

唯识“唯识学与中国佛教——∵评《中国唯识宗通史》”。唯识学与中国佛教——∵评《中国唯识宗通史》李勇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观念,认为唯识学由于思想精深、论证繁琐,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唐代以后终成绝学,因此唯识学在汉传佛教中的影响不大。在近代的唯识学复兴运动中,以唯识学来反思、批判汉传佛教的思想也非常流行,似乎汉传佛教没有接受唯识学。问题是否如此,可谓中...

唯识三十颂

唯识“唯识三十颂”。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

生活法相

唯识“生活法相”。人世间的生活有人事、感情、金钱等各方面的生活规范与法则,做一个佛教徒,也有一些在生活上应知应行的生活法相,今以数事略述如下:一、三业: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主宰轮回的主体,也是决定一个人智愚、美丑、贫富、贵贱的因素。二、资粮:净土宗主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除了一心念佛之外,尤其不可以少善根...

大脑与唯识

唯识“大脑与唯识”。大脑与唯识●日∵向∵∵∵明伦月刊407期2010/9∵以现今的科技与医学知识而言,见闻嗅尝等的感官作用是建立在生理的基础上。例如:视觉作用的产生是因为外境经光线的折射,为眼球所接收,经过视神经的传递,到达大脑,最後由大脑转化成一影像,而为人所认知。其中,眼球只负责接收外界资讯,而真正负责「看」的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