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开心

依昱法师

第1章大乘百法明门论入门

middot;心事重重谁知晓

middot;论题释义

middot;造论宗旨

middot;造论者——世亲菩萨

middot;一切法无我

一、心事重重谁知晓

《大乘止观法门》卷四:

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

此心即众生,此心菩萨佛。

生死亦是心,

涅盘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二还无二相。

一心如大海,其性恒一味。

而具种种义,是无穷法藏。

当我们看到对方脸带愁容、郁郁不乐、茶饭不思时,八九不离十,一定有难解的心事。常言:

心中有事无人知,心内有苦口难言。

现代人的心事到底有哪些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事,只要人有心,心事也就随之而起了,所谓“心有千千结,才下眉梢又上心头……”人的心事,随着生活的迁移,环境的转换,各种各类,百样杂陈,难以计数。

有一信徒,人长得福福泰泰的,家境又好,大家一见到她就赞她命真好,嫁了一个能干的先生会赚钱又顾家,子女又聪明又懂事,家事有佣人代劳,真是不愁吃不愁穿,前辈子修来的好福气……。她只是微笑倾听赞词而不说话,众人更加认定她的生活是幸福美满。有一天她满面愁容地告诉我:“师父!旁人都说我真好命,其实我的心活在枉死城,苦不堪言!先生在外头有女人,婆婆说我不会打扮,土里土气的抓不到先生的心是我不好,又说我不会管教孩子,和他们有代沟,别人家的母亲可以教孩子英文、数学、和他们谈哲学谈人生,我却什么也不会,我……”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起来。告诉她别伤心,不要难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要用耐心、爱心、包容心、精进心、谦虚的心来对治这些扰乱我们生活安宁的繁琐心事。

一般人的观念“金钱是万能”有金钱就有幸福,事实上,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例如:

“金钱”能买床铺,买不到安眠;

“金钱”能买书籍,买不到智慧;

“金钱”能买食物,买不到食欲;

“金钱”能买房子,买不到天伦;

“金钱”能买药物,买不到健康;

“金钱”能买饰物,买不到气质;

“金钱”能买衣服,买不到威仪;

“金钱”能买物质,买不到教养;

“金钱”能买娱乐,买不到幸福;

“金钱”能买保险,买不到平安;

“金钱”能买乐器,买不到知音;

“金钱”能买枪炮,买不到和平;

由于社会结构逐渐改变,从悠闲的农业社会进入繁忙的工业社会,科学文明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跟着改变,现代人的“心事”比起古时候的人更加复杂了。翻开中外的报章杂志或收听新闻报导,外遇、重婚层出不穷,亲子间的代沟也愈来愈严重,年轻的一代疾呼要独立自主,要表现自我,而早出晚归刻苦经营的父母并不明白为何身穿名牌、口吸大麻烟、飙车,就是自主、就是表现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往昔的诚挚趋向现实利害的情谊,事业忙碌、生活步调紧张使人无法用心去建立真正相知契的友谊。因此现代人的“心事”归纳如下:

如何拥有一份美满的婚姻?

如何建立幸福的家庭?

如何改善人际关系?

如何教育子女?

婆媳之间如何相处?

如何过健康如意的生活?

这些都是现代人所关心的课题,也是本书所要讨论的主题。佛教有一本心理学的入门书,正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论》,略称《百法明门论》或《百法》。此论是世亲菩萨所着、玄奘法师所翻译。只有一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这部论,文字虽不少,但对人的心理构造、情绪分析、烦恼来源剖析细腻、解释详尽,很适合这个时代的要求。本书将以此论为主,透过解析论文分析人的心事有哪些种类、功能、作用?如何去深入了解心事以达到“知己知彼、体谅人心、大家开心、心旷神怡、心平气和”等境界,进而发掘人的无限潜能。因为心的力量是无限量的,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学习,精勤不懈,将会使生活品质得以提升,精神内涵得以充实,生活的智慧遍及各个层面。

我们的心就像一座肥沃的花园,你想种什么它就会长什么——有美丽的花朵也有杂草。当你的心有着成功、健康的思想时是美丽的花朵;有颓丧、失意的念头时就是压抑信心的杂草。所以在《增一阿含经》,对“心”的解释:

“佛告诸比丘:谓一切法者,只是一法。

何等为一切法?心是一法,生一切法。&rdquo

在《华严经》中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rdquo

《观无量寿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rdquo

因此,佛说种种法,为入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说种种法。欲知“万法之要”,欲明,“无我之理”,欲行“去执解类”之道,欲修“唯心净土”法门,请一起来共参——百法心要,共解——般若至理。

二、论题释义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一部佛教心理学的入门书,此论共有一百种法,为宇宙万有的分类,明此论所阐“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之旨,可得正确的人生观。

“大”含容一切最为殊胜,因此谓之大,“乘”以运载为义;“大乘”即是大的车乘。比喻以佛陀的言教,能运载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解脱的彼岸。如华严经所言:“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rdquo

就是大乘菩萨的精神。

世观菩萨造《百法明门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使众生确切地明了自心,在利乐一世有情,欲使一切有情众生,能步入了生脱死成就无上清净的佛道,而得大涅盘寂静安详和谐之乐,所以本论属乘佛法。

“百”是数目,“法”梵文dharma,音译“达磨”,包括有为法、无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事理都是法,例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法;受、想、思、念、定、慧、贪、嗔、痴、慢、疑、忿、恨等也是法。孔孟学说的仁义、礼、智、信也是法。佛经中对“法”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意为保持万象物自体的相状,不令散失,例如:松有松的自体,菊有菊的自体;风、空气也各有其体性,凡一切有形、无形的皆有其自性,所以统称为法。“轨生物解”是说凡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皆有其一定的范畴、领域或界定,由此我们即可依其特定的范畴而对一切事物生起一种认识和了解。例如:儒家说“仁义”、基督“博爱”、佛门言“慈悲”各有其确切的定义,使人容易了解,因此皆可称为法。所以“百法”是世亲菩萨把整个宇宙人生的现象归纳成一百种法,其中包括了心理、生理和物理等种种现象。

“言‘百法’者,始因弥勒菩萨修唯识观时,得见万法广博,钝根众生难修习,所以就万法之中最切要者,选出六百六十法而造《瑜珈师地论》。至世亲菩萨在兜率天禀受弥勒菩萨之法,又觉六百六十法仍见繁杂,再从中提纲挈领,总成‘百法’。”(以上引文出自《百法论义》《卍续藏经》第七十六册·四二六页)

唯识宗认为宇宙的森罗万象,虽无量无边但总不出这五位百法。亦即:一、心法八种,二、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三、色法十一种,四、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五、无为法六种。

“明”是指日月光明能照破黑暗,喻为无漏智慧能破烦恼。“门”有开通而无壅滞之义,比喻通过这一百道法门可以通达真如本性。“明门”,意谓通达真如的光明智慧之门。

“论”,论议,梵文,sastra或abhidharma,音译阿毗达磨,问答往还称之为论。《俱舍论》云:“教诫学徒,故称为论。”意为断除众生的迷惑,论主将自己的心得,假立主客,自问自答,藉此以教导后学;或依经典所说之要义,加以分析、整理、解脱,明示佛之教法以断学子之疑惑,开其智慧,令其解脱,故名为“论”。

根据《瑜珈师地论》卷十五所载,有六种论,即(1)言论,指言语之论议。(2)尚论,指尊重之论议。(3)诤论,指发忿之论议。(4)毁谤论,指恶口之论议。(5)顺正论,指随顺正确论理之论议。(6)教导论,为教导众人之论议。其中后二论为真实之论。又就“论藏”的内容可分为二种,一种是“释经论”,即解释大小乘经藏的论,例如《大智度论》就是解释《大般若经》;《金刚般若论》就是解释《金刚经》而成之论。另外一种是“宗经论”,即以大小乘经教为所依而造之论,如《成唯识论》、《入大乘论》、《成实论》等。本论也属宗经论,因是论主世亲宗《华严经》、《解深密经》、《入楞伽经》等六经所造,以明万法唯识之理,故属“宗经论”。

三、造论宗旨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上云:

“明造论意者,寻夫三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环不息,轮回无替者,莫不以断常空有纷乱于怀。所以菩萨降生垂范利物,为除空有二执故。开空有二门,前明百法有体,为遣执空;后明人法二空,为除有见。所以有体,世谛非无;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随病说药,病息药亡;执药成病,悟病成药,非空非有,即有即空。即绝百非,又亡四句。然因诠显旨故假论以明,即不说而说,亦听无所听,论之兴也其在兹乎。”(《大正藏》第四十四卷,五二页下至五三页)

简而言之,造论宗旨:一、为利乐一切有情众生。二、为使一切众生能除空有二执。三、断二重障(我、法)证二生电动机。要利乐一切有情众生,首先要正解佛法,亦即八正道之首——正见。如何正解宇宙万法的真相,如本论正文开头即言: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

明“一切法无我”即是正解佛法,一切诸法仗境方生,依缘而得。在时间上,生生灭灭,无有常住不变性;在空间上,彼此相依,无有独立自主性,所以称“法无我”,亦即“法空”。又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体,是五蕴和暂时存在的假相,无真实性可得,故称“人无我”或称“我空”。《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告诉众生,对一切有为诸法要如梦、如泡影、如幻等去观察,洞悉诸法是“空”,是无所得。但有两种人对我法二空的真理不能了解,一为凡夫外道,一为小乘行者,他们总是执着自己所得的法是实在的,是最殊胜的。我慢心一起,目空一切,就什么也装不下了,再好的佛理也听不进,如下例: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内有一个研究所的所在是禅宗的修行者,名原坦山,有一天几位到外国留学的专家学者们来到所长的研究室,因他们刚刚听过所长的课,有些问题要请教。当大家进入室内时,所长正身端坐,闭目养息,过了一会儿,所长提起茶壶开始倒水,倒着、倒着、眼看茶水要溢出杯外了,仍在倒,直到水满了出来,都没有停,有一个学者就说:“所长,茶水已经满出来了,杯子装不下了。&rdquo

本是敛目之眼突然地眼睛一张,精光直射那些学者们,说道:“你们想要问我问题,先让我来问你们,刚才那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人说得出来吗……”,大家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说不上来。所长又言:“其实你们的意识里只是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用你们的专业知识来驳到我的看法,又何曾听进去一句有用的话呢?就像这已倒满水的杯子,再也装下不任何东西了;就如同装满各种知识技能的脑子,装下不其他的新知,等你们把杯子空出来之后,再来找我吧!”那些被说中心事的学者们,满脸愧色一个个悄悄地离开了。

自以为自己的才华学识高人一等时,就是法执现前,事实上其所知的境界是狭隘、局促的,这个因法执而生的所知障,会障碍般若智慧的生起。而看不开放不下的“我执”会让我们产生很多烦恼。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