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1) 佛教史“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1)”。连瑞枝静宜大学讲师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1994.07∵出版(pp.317-370)∵--------------------------------------------------------------------------------∵317∵页一、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一)钱谦益文集(注∵...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1 浏览
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2) 佛教史“钱谦益的佛教生涯与理念(2)”。∵333∵页成就是持以肯定的态度。(注∵91)∵首先,在谦益的文集,常可以看见他对禅门末流的批评,但是,仔细观察,便可知其文字所指涉的对象,大抵是汉月,吾人亦可在其文字中得知其批判的重点,其中一条︰∵若今之禅门,自命临济后人者,其一、二巨子,未得谓∵得,久假不归,以小辩饰其小智,以大妄成其大愚,.....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2 浏览
大乘佛教精神与当前社会伦理建设 佛教史“大乘佛教精神与当前社会伦理建设”。大乘佛教精神与当前社会伦理建设--———佛教寺院“经忏佛事”的伦理道德因素内容提要:科学的倡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享受和名利的引诱使人们失去了人类文明的本质——伦理道德。本论文就是要从大乘佛教精神中启发人们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使人们能够灰复我们本有的“真、善、美”人格特性。物质世间的富有助长...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2 浏览
获好名声之道——人间佛教经证 佛教史“获好名声之道——人间佛教经证”。不说他人过,亦不称己德,智照无自他,当获大名称。∵——《六波罗蜜经》∵人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然而名声不是凭空而来,《六波罗蜜经》这首偈语告诉我们,想要获得好的名声必须注意三点:不说他过、不称己德、自他互易。∵一、不说他人过∵一个有修行的人应该抱持「观德莫观失]∵的心态来待人处事。如果我们经常在背后说...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39 浏览
孝顺之益——人间佛教经 佛教史“孝顺之益——人间佛教经”。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说法要偈》——一、孝顺父母的意义∵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可说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曾以七种比喻来说明父母恩德深重,难以报答:∵一、肩担父母,绕须弥山,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二、遭饥馑劫,脔割碎...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2 浏览
第一福田——人间佛教经证 佛教史“第一福田——人间佛教经证”。人当瞻疾病,问讯诸危厄,善恶有所应,如种果获实.——《佛说生经》——∵一、瞻病的必要人吃五谷杂粮,谁无病痛,所以生病是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尝谓「诸苦之中,病苦为深;作福之中,省病为最]∵。因为人一旦生病了,由于身体的痛苦,往往使得内心寂寥脆弱,易生烦恼,这时最需要仰仗他人给予粥药的照顾,语言的安...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1 浏览
戒妄语——人间佛教经证 佛教史“戒妄语——人间佛教经证”。欺为众恶本,自绝善行业,是故致痛聚,妄言何益人?∵——《佛说须赖经》——∵一、言语常至城∵「人无信不立」,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一个人说话不诚实,信用破产,就如同车无輗軏,到处行不通。因此,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又《宝女所问经》说:「菩萨有三法常怀至诚。何...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1 浏览
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 佛教史“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世界如何形成?万物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看似重要,但真正肯下工夫研究的人,实在不多。就连许多宗教,对此问题也不深究,一是可能由于问题太玄,无法探讨,二是多数宗教的最主要目的,都集中最现实的「救人脱苦」这个大目标上,先要为人类解决答复这个问题要紧。因此,都把世界观放在次要地位。例如道教...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0 浏览
利益和快乐——人间佛教经证 佛教史“利益和快乐——人间佛教经证”。无疾第一利,知足第二富,善友第一厚,无为第一安。∵——∵《太子瑞应本起经》——∵人活着,总希望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有些人观念、见解偏差,以为有钱是最大的快乐,有钱才是富有,因此做了金钱的奴隶。其实,金钱不是万能的,世间上还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可贵。因此,《太子瑞应本起经》说:∵一、无病第一利∵世间...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40 浏览
信心——人间佛教经证 佛教史“信心——人间佛教经证”。因有信心故,则不造诸恶,一切诸功德,以信为使命。∵——《大庄严经论》——∵一、信心的意义∵信心,是说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碍心,也就是远离怀疑的清净心。《出曜经·信品》说:「欲见诸真,乐听讲法,能舍悭垢,此之谓信。」《梵网经》说:「信心者,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信为入道的第一步,所以菩萨五十二阶... 佛教史 1970年01月01日 0 点赞 0 评论 37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