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戒疏二乘不共戒(二)

默∵∵如

解第一事,补特伽罗二十八种:一,钝根者,二,利根者,三,贪增上,四,嗔增上,五,痴增上,六,慢增上,七,寻思增上,八,得平等,九,薄尘性,十,行向者,十,位果者,十一,随信行,十二,随法行,十三,信胜解,十四,见至。余检陵本二十六卷二页。∵∵

解第二事略。由根、众、行、愿、行迹、道果、加行、定,生,退不退,障差别故建立此上补特伽罗。

解第三事,据论文;,总标所缘,计有四种,一、遍满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惑所缘。

在遍满所缘中有四,一,有分别影像,依教起观,于所知事(不净、慈愍、缘起、界、敷息、五善巧、定谛)同分影像,而起胜解,与彼相似显现。二,无分别影像,于上所起影像,不作观察,以奢摩他九种行相安任、调伏寂静。三,事边际所缘,谓若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五蕴外,更无余五蕴,一切皆在此五蕴中叫做孟所有性。而此所缘,是真实性、真如性,这叫做如所有性。四,所作成办,谓观行者修习止观为因缘故,所有作意皆得圆满,息灭粗重,便得转依。此四所缘,一切诸佛共说,故名遍满所缘。

在净行所缘中有五,一、不净,二、慈愍,三、缘性缘起,四、界差别,五、阿那波那念。此五种,叙中名为五停心。论云:云何苾刍勤修观行,是瑜伽师于相称缘安住其心?谓若苾刍,若唯有贪行,应于不净缘安住于心,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若唯有嗔行,应于慈憨安任其心。若唯有痴行,应于缘性缘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唯有寻思行,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陵本二十六卷十七页)

在善巧所缘中有五: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在同上廿六卷十七页中继云:叉彼苾刍,若愚诸行自相,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事,应于蕴善巧安住其心。若愚其因,应于界善巧安住其心。若愚其缘,应于处善巧安住其心。若愚无常苦空无我,应于缘起处非处善巧安住其心。所谓因者,正取十八界门种子为因义。缘者,十二处为缘境界增上缘义。愚无常苦空,缘缘起十二处,谓善巧知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如此生于人天,此是缘起善巧;而此缘起,由于善恶业感,不致差殊,此是处非处善巧。由于因果缘起无实自性,得知一切世法,皆为无常空性、苦性。

在净惑所缘中有二:一、世间禅定,即四禅八定是,观下地相性,观上地静性,四禅展转相望作如是观。乃至四空定,亦作上下比较观视。因此,增加欣上厌下意念,而得脱离下地,濩生上界。二、出世禅定,以苦集灭道四谛为所缘境。

解第四教授事:叙中说:谛,定,神变说教授事。论中初列教授为四种:一、无倒教授:宣说法义,没有颠倒,能令受持者,如实出离,作苦边际。二、渐次教授,以由浅而深方法教之,如谎四谛,先说苦谛,后集减道。若说四禅,由初禅而说到第四禅。三、教教授,依自所闻教,不增不减而为教授。四、证教授,以自所触证,令他触证。此四种外,论文末加诸相圆满教授,又分三种:一、神境神变,现种种神通境界而作教授。二、记说神变,寻他心行而作教授。三、教诚神变,如根如行如所悟入而作教授。序中说谛走神变说教授事,谛即四谛,定即四禅,是在渐次教授文中录出,神变是四种教授外的最后一种,所谓诸相圆满教授是。此三神变,能摄诸相圆满教授。

解第五学事:叙:三一学二二根及三解脱正说学事”。在正说学事的论文中,三学,当然是学的本体。并连带说到三根及三解脱,这都是关系切近于三学的,犹如三学的辅弼。三学,即是戒定慧。戒是戒除一切不善法。定是四禅及余等特等至。如入圣谛,最初是依静宪而入,并非远离静宪的,所以说是增上心学。慧,即是四圣谛的如实智见。再说:有三种人,依此三学入现观的,一是未离欲者依此三学加行入观,入现观已证预流果。二是倍离欲者,依此证一来果。三是已离欲者证不还果。另有三种根性的人,未入诸谛现观,建立未知根,已现观的有学,建立已知根,若所作已办,住无学位,建立具知根。复有三解脱门,依定学而立。一切法,不外二种:一、有,二、非有。有中又二:有为无为。缘五取蕴境立无愿,缘无为立无相,缘我有情命者等非有法故立空。又:缘空无我行,立空门,缘苦无常及集下四行,立无愿;灭下四行,立无相。道下四行,非三解脱门。

解第六十想对治说随顺学法事:学法有十种逢逆学法,又有十种随顺学法,详见论文。如果行者依照论中所说的十种观想而修行,便能对治那十种违逆学法。十种违逆学法对治了,那十种随顺学法,自然会发现起来。也不需要十种随顺学法了。所以此处不列十种随顺学法,只引出所治的十种违逆学法,及能治的十种想以明之。

所谓十种违逆学法者:一、所有母邑(女流)少年盛状可爱形色,是正修学书男子等上品障碍。二、于萨迦耶(个人自体)所摄诸行(谓有身诸行,计常爱着)生起爱着。三、懒惰懈怠(着乐自安)。四、萨迦耶见(我见自高)。五、依于段食,贪着美味(发展食欲、养尊处优)。六、于诸世间种种戏论非一众多别别品类所思念中,发欲贪爱(为身命故,农商事王医方咒术兴造园观歌笑诗咏等,尽是戏论)∵∵。七、思惟诸法瑜伽作意所有过患(此有十一种,略)∵∵。八、于诸静宪等至乐中,深生爱味。九、欲证人无相定者,于诸行中随顺流散。十、触身苦受乃至夺命,仍贪爱寿命,希求存活。

以上十种违逆学法,其对治法,约有十种想法:一、不净想,二、无常想,三、无常苦想,四、苦无我想,五、厌逆食想,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七、光明想,八、离欲想,九、减想,十、死想。如此十想,便能离欲,随顺出世学法。

二、次聚七事:叙:“次聚瑜伽有其七事:四壤、四力、作意、依缘、学、修,及果,次第说七。是中有四想修,有三十七分修,为瑜伽修。应勤修学。是为次聚七事”。

论文中七事是:瑜伽坏、瑜伽∵∵作意∵∵瑜伽所作∵∵瑜伽师瑜伽修∵∵修果。欧阳叙与论文列名不同,他是用的自由笔调,就其义而随便写来,其事仍同。上文所缘一段,他不列所缘总相共四种,而写出“有无分别”等别名,虽则他没有写错,初学者查核论文,不龟要多花时间而周张了。(周张是俗语,不清楚的意思,如对方是姓周或姓张弄不清楚,因而假借周张为不明白)。要在叙文中次聚七事来说,该将此七事,作一至七的七段,而论文是一个媪柁南,没有分为三聚,所以本疏依媪柁南而标列数字。

解第七瑜伽坏事:叙文标为四坏。一、毕竟殓伽坏,此是无种姓人,在他身中没有趣向捏盘法,是永远失壤出世瑜伽的。二、暂时瑜伽壤,这是有种姓人,身中有能趣向涅盘法,然因暂缺外缘,久后定当修习瑜伽,得证涅盘。三、退失所得瑜伽,本来已有所得所触所证,发起智见,安乐而住,不过现在是退失了证境和智见。四、邪行所作瑜伽壤,不如正理而修行,或贪图利养,矫诈邪说,不顺经律,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等。

解第八殓伽,叙文标题四力。论文谓瑜伽有四:一、信,二、欲,三、精进,四、方便。

解第九作意:作意有四种:一、力励运转作意,二、有间运转作意,三、无间运转作意,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解十瑜伽所作:瑜伽师和瑜伽所作,此处是所作在前,师在后,在前文次持十七下先师后作,由于顼和长行,读法不同,所以差异。而在欧阳叙中,更就其义而列名为依缘,如不查对论文,简直使人茫然。瑜伽所作,计有四种:一、所依减,二、所依转,三、遍知所缘,四、爱乐所缘。前二是明殓伽所作者,是令粗重所依减除,及合轻安所依得转。后二是明遍知和爱乐二种所缘,能为前二(所依减,所依转)作增上,使令其转减,或前二能为浚二作增上使令役二得清净。叙文就此义而名为依缘。

解十一瑜伽师:叙文标名为学。凡瑜伽师有三八:一、初修业者,初修五停心,总别念处。二、己习行者,暖等四善根。三、度作意者,证入现观,得不壤信,不为邪外引夺。

解十二瑜伽修:欧阳叙:“是中有四想修,有三十七菩提分修”为瑜伽修”。所谓四想修者:一、修世间道忻上厌下想。二、修涅盘三界想(见惑尽处名“断界”,修惑尽处名“离欲界”,余有漏事灭之处名“灭界”)。此断界、离欲界、减界,谓之三界。三、修止品上下想,谓观此身从上观下如发毛爪齿不净相状。四、修观品前俊想,叉分为三:一、住观于坐,二、坐观于卧,三、或在前行观察前行,详检论文。

三十七菩提分修,略。

解十三修果,谓沙门四果。

三、三一聚杂事有其四事,如是三聚诸多妙义,是为二持补特伽罗瑜伽说三学依事”,此为叙文。

十三加四事,共为十七段。再依次顺列:

解十四门事:补特伽罗异门有六:沙门、婆罗门、梵行、苾刍,精勤,出家。

解第十五几种补特伽罗及建立因缘二事:一、补特伽罗八种,二、建立因缘四种,见论文。

解第十六“魔”及“魔事”事:魔有四种: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魔事,如上文所出一一种资粮的离欲超生死法。由此诸魔发生障碍,不能取证沙门道果,都是魔力。

解第十七空无有果事:空无有果有三种:一、诸根未积集(诸根:韩记:信、进、念、定、慧)。二、教授不随顺(修习止观,未得无倒教授)。三、等持微劣(虽已得定,犹未圆满)。

此上十七段,欧序皆名三学依事。此持以三学为中心,其中以正说学事为主体,其他各段,皆以三学为依,是依于三学而开展而建立者,所以此十七段,合为三学依事。∵∵(第二持竟)∵∵。

三持安立五事

媪柁南曰:

往庆问寻求∵∵方安立护养、出离一境性,障净、修作意。伦记科上,此颁分三:一、往庆问,二、寻求,三、方安立。安立下再分五:一、护养,二、出离,三、一境性,四、障净,五、修作意。∵∵

欧阳叙曰:

三持安立则有五事。佛法郑重,教学仪轨如应作己,然后安立。安立五事者:一、储定资粮,二、引定远离,三、正说定相,止九住心,观四种慧,三门六事,九种加行,是为心一境性所说定相,·囚、止观净障,五、作意证定,取相得定。如是五事郑重安立,是为三持安立瑜伽说止观事。∵∵.;∵∵欧叙和论颂原则上相同,欧叙重在叙述安立五事,即论顼安立中的五段,而把颂中往庆问,寻求未能标出,但也说:佛法郑重,教学仪轨如应作已然后安立,这就是说的往庆问,寻求等事。

声间地第二第三瑜伽处的论文很长,第二瑜伽估陵本卷二十六之二十九,第三瑜伽占陵本卷三十之三十二。第二文长仍好查阅,此第三到了心一境性的文,满纸黑字,很少提头分段,一片汪洋,不知向何处去了。

兹将陵本,检查其页数二不出其段落

曲、往庆问∵∵陵本三十卷一页至二页止

二、寻求∵∵陵本三十卷第二页末行至五页反面

三、安立:此下分五:∵∵

l、护养:卷三十第五页反面第三行至第六页第四行

二、远离:卷三十第六页至第八页正面止

三、心一境性:其中再分:一、正解心一境性,卷三十第八。反页至第九正页第五行止。二、止九住心,卷三十第九页至第十一页反面止。三、观四种慧,卷三十第十一页反面。四、三门六事勺卷三十第十二页至卷三十一第五页止。五、九种加行,卷三十一第六页至卷三十一第十二页反面第五行止。

四、障净:卷三十一反面第六行至同卷十六页止

五、修作意:欧叙中说:作意证定,取相得定。兹依之分二:一、作意证定:卷三十一第十七页至卷终:二;二,取相得定:卷三十二第一页至卷终。

兹依欧叙安立五事以明之:叙曰:

一、储定资粮:

票用功精修禅定,犹如路行者需先筹足川资及所需的一些资粮,到了途中感到了缺乏,那时会问津无由叫苦无门的。定依于戎。戒行不足,定力难生。怎样护养定呢在前文出离地中的二道资粮,计共有十四门,由自圆满至沙门庄严,这些戒行各各差别的不同法,都要能”一的如法修行防护,不能使他退失。初时如此,乃至于后时,对于这些胜进的一一不同的资粮差别,必需令他快速的圆满起来。要把这些资粮差别,不坟不减均等发展,平等现行,生起最大的欣慕心来,勇猛精进的力行戒法。这样,可保定力成功而有安养。叙曰:

二、引定远离:

定是从静中而得的,所以定中的人,一听到音声来吵扰他,就会使他精神上大受失望而感到苦恼。引定的生起,在于远离,故曰引定远离。此中分三;一、处所圆满叉复分三;第一、三种处所,阿练若(边际卧具,即极下极恶,破卧具,弃地无人捡拾之处)。第二、林树下。第三、空间室(山谷岩穴稻杆积等,杆是茎,西国野田治稻留秆聚集为积)。以上三种地所中约有五种圆满:一、远离尘嚣。二、风景美丽,三、衣食易得,四、梵行同住,五、远离毒恶。二感仪圆满:如法修行禅定:若卧、若坐、若行、若住、一切皆合轨则。三、远离圆满;一、身远离:不与在家众离处。一一、心远离,远离一切染污作意。

以上安立五事中,前二事竟。

三、心一境性

此第三事。论文长而事相多。叙曰:

三、正说定相。止九住心,观四种慧,三门六事,九种加行,是为心一境性所说定相。

一、正说定相:怎样叶做心一境性?一、数数随念:依于听闻的教法,或是由于师长教授的增上力,使令定中相境现前,数数想念。二、同分所缘:缘此教法教授所有的定境,心如水流的灌注而无妄念的罪性,并与适悦相应其心,这样所有的正念,随转安任,这是同分所缘。因为这和“所知事”是相似品类的,故叫做同分。又者,此念对于所缘境上,心不散乱,没有欠缺,没有间断,长时加行,而与适悦相应,故名流注适悦相应。又此心念于所缘境,没有染污性,很安隐自在的住着,在熟习的境路上而有适悦性生起,故名无罪适悦相应。此心一境性具有以上多义,故得其名。此心一境性,可和奢摩他(止)相应,也能和昆钵舍那(观)相应,向下再说:

二、止九住心,定中修止,有九种心隹;一、内注:对于一切所缘的外境,都把他收录在内心上,舍不散乱。这是第一从初修定开始摄心的步骤。二、等注…当初时摄心,心性很粗动,未能令他平等住境,遍住于境,今以继续不断的方便力用,澄净心理的方便力用,挫令其微细,遍摄令住。三、安住:此心似已能够内住等注,一有疏忽,依然失念,这时把流散于外的境相,摄录安置于内心。四、近住:行者首先应该如是如是的亲近念住,由此念住数数内任,不合远任于外,心和境相亲相近。五、调顺;所有色等五尘以及贪嗔男女等相,行者当知此相是有过患的,由此想力可以挫折其心不久流散。调顺心意。六、寂静:所有欲恚害等寻思以及本随惑法,行者当知此有过患性的,由此想增上力加以遣除,令心不散,安于寂静。七、最寂静:设由失念,以上二种暂现行时,当即不能忍受,马上断减,除遣变吐,达于最寂静地。八、专注一趣:有功用加行,不问不缺,定境相绩而注,专注一趣。九、等持:数数加行,到达无功用,定力相续无散乱转,平等运持。

三、观四种慧:定中修观有四种慧行。一、能正思择:行者对于定中的境相,能思择其灵所有性,一切法的事相。二、最极思择,能思择其如所有性,一切法的真如。三、周遍寻思:于所缘作有分别作意,取相寻思。四、周遍伺察,于所缘境谛审推求,专精考核。

四、三门六事:三门六事,是建立在观上的,修观时,发生三门六事的差别所缘。凡修观者需要研习。本文具叙其概,引人人胜,其详尤复检读论文。

且先叙述昆钵舍那的三门缘境:一、唯随相行昆钵舍那,对于所闻特领受的法,由定力作如理思惟,还没有能切实的思量推察,有其认识而已。二、随寻思行昆钵舍那,复再加以推察,较进一步。三、随伺察行昆钵舍那,于所缘境,普遍深克的推究。

摘自《海潮音》第68卷第8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