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戒∵∵疏(一)

默∵∵如

菩萨地涵义叙说

菩萨地,在瑜伽师地论十七地中,是第十五地,而是本地分中最重要的一地,大乘妙义,菩萨行果,都统摄蕴蓄在其中。兹要讲叙大乘三聚净戒的戒品,此品是菩萨的所行,而属于菩萨地中的一小段文。在明戏品之前,特先为略叙一下菩萨地中的涵义。就戒品而见菩萨地之全,就菩萨地而知戒品之源,相互印证,彼此发明。用之而作本疏的悬谈。

兹撷录欧阳先生叙文以明之:

一、总说:

“菩萨地:叙:三一周明义,立为四持,开为十法,广为二十七品”∵∵。三周:就是初周二周三周,以三周总明菩萨地义。四持:一、种姓持,二、发心持,三、加行持,四、更有第四持。十法:一、持,二、相,三、分,四、增上意乐,五、住,六、生,七、摄受,八、地,九、行,十、建立。二十七品:一、种性品,二、发心品,三、自他利品,四、真实义品,五、威力品,六、成熟品,七、菩提品,八、力种性品,九、施品,十、戒品,十一、忍品,十二、精进品,十三、静虑品,十四、慧品,十五、摄事品,十六、供养亲近无量品,十七、菩提分品,十八、菩萨功德品,十九、菩萨相品,二十、分品,二十一、增上意乐品,二十二、住品,二十三、生品,二十四、摄受品,二十五、地品,二十六、行品,二十七、建立品。初周初持十八品;二周二持,由十九品至二十二品;三周三持,由二十三品至二十七品。还有第四持,发正等菩提心一品。

四持之名,又有另一称呼:初持叫做瑜伽处,二持叫做随法瑜伽处,三持叫做究竟瑜伽处,四持叫做次第瑜伽处。

二、别说:

一、初周十八品

一、明各品次第:叙:“初周十八品者:因持于果,前持于后,种姓为本,有大势力,主种姓品为种姓持。资粮具备,希望遂生,求果利他,自然欣爱,立发心品为发心持。既发心已,方便求学。学相有三:曰所学处,曰如是学,曰能修学,立十六品为菩提分持。曰所学处者,菩萨观行利他为本,故先之自他利。行不孤起必依于理,故之于真实义。既证真实遂有妙用,故次之于威力。威力何作成熟自他,故次之于成熟。如是七法五品说所学处。曰如是学者:菩萨欲于初所学处精勤修学千先应发愿、愿是胜解,解己求法,自既得法应为他说;说己自修,教授教诫诚他修断,便能发起善身语意为十力种子名种姓品。如是一品说如是学。曰能修学者,始于自分,中于胜进、终到得果。自分之韧修造自利,故先之于六度;自分之实修造利他,故次之于摄事。胜进之初,行随缘行,敬之于供养亲近无量;胜进之实行内证行,故次之于菩提分;因成言功,果满称德,故终之功德。如是十品说能修学。立是三学十六品为菩提分持。是为初周十八品种姓持”。

在这初周十八内,总说是叫做种姓持。所谓种姓者,法相分一切众生有五种种姓,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不同、这里是说的菩萨种姓。持者,持有菩萨种姓。分说:在此种姓持内,又分做三种:一、种姓持,二、发心持,三、菩提分持。依次道来:

一、种姓持:叙:“因持于果,前持于后,种姓为本有大势力,立种姓品为种姓持”。世间万物都有种姓,植物如桃李,动物如牛羊,桃不生李,李不生桃,牛丰也是互不生,声闻菩萨也是各有种姓的,今说菩萨种姓。所谓因持于果,就是从桃的种子而可以生出桃来。“前持于后”,就是桃种生出桃来,渐渐的成长枝叶,肥茁果实,满树汇汇的一粒一粒的挂在枝干上,所以说是“种姓为本,有大势力”。有菩萨的种姓,便能发心修行而成佛。今就菩萨地中第一种姓品,立为种姓持。

二、发心持:叙:“资粮具备,希望遂生,求果利他,自然欣爱,立发心品为发行持。具菩萨种姓者,他有成佛的功能,便能具备福德智慧之资粮的,有了相当资粮,同时,遂会生起其希望心来,而要求证佛果,利济有情,这是他的心中所欣爱的。因立发心品为发心持。∵∵

三、菩提分持:叙:“既发心已方便求学。学相有三:曰所学处,曰如是学,曰能修学。立十六品为菩提分持”。菩提分持,除去种姓发心二品,分别立为二持外,其余的十六品,合立为菩提分持。在菩提分持中又分学相三种:曰所学处,是所要修学之处。曰如是学,就依此而去学。曰能修学,能够真正发心去修学。兹依次话叙:

曰所学处:叙:“菩萨观行利他为本,故先之于自他利(十八品中第三品)。行不孤起必依于理,故次之真实义(第四品)。既证真实遂有妙用,故次之于威力(第五品)。威力何作成熟自他,故次之于成熟(第六品)∵∵。如是七法五品,说所学处”。在所学处中,根据伦记所载,确是同于欧阳先生的七法五品,五品是除种姓发心的二品,尚有自他利(三)∵∵、真实义(四)∵∵、威力(五)∵∵、成熟(六)∵、菩提(七)的五品。七法,想是五品外,再加种姓发心的二品,合为七法五品。可是欧阳先生却把菩提品略去了,也许是年高或者是笔下得快了些吧!

曰如是学:叙:“菩萨欲于初“所学处”∵∵(指前文之“曰所学处”。精勤修学,先应发愿——愿是胜解、解己求法;自既得法应为他说,说己自修,教授教诫令他修断,便能发起善身语意为十力种子名力种姓,如是一品说如是学)∵∵。如是学中只有第八一品,力种姓品。菩萨如是学,原本于所学处,因为既有所学处而为所学,那末,便应该作“如是学”了。学,先要有胜解,有认知的能力,知道学之可贵,便去实行求法。求到了法,可作自己前进的修持,亦当教授教诫一般他人的。如此,发生身语意的三业,成为生长佛法的有力种子,这便是力种子品的意思。

曰能修学:叙:“始于自分,中于胜进,终于得果”∵∵(这说明能修学,是可分做初、中、后的三个步骤的。其中初自分和二胜进的两个步骤,又各从自他的两方面来说)∵∵“自分之初,修造自利,故先之于六度”∵∵(这说明能修学,自己本分上说,是要修行六度作为自利的,此中包括施、戒、忍、进、禅、慧的六品)。“修造利他,故次之于摄事”∵∵(此为第十五的摄事品)。“胜进之初,行随缘行,故次之于供养亲近无量”∵∵(此为第十六品)。胜进之实,行内证行,故次之于菩提分(第十七品)∵∵。“因成言功,果满称德,故终之功德”∵∵(第十八,菩萨功德品)。“如是十品(六度六品,摄事七、供养八、菩提九、功德十)说能修学”∵∵“立是三学(所学,如是学,能学)十六品为菩提分持”。

(此是结菩提分持)∵∵。“是为初周十八品种姓持”∵∵(结初周,品名)∵∵。

二、明各品要义:叙:“此周明十二住所行之法,详前略后,详因略果,是故名种姓持。种姓发心及自他利,入道之基。胜仗基起,是故应学真实义,二智四实,中道义成。凡小偏空,奴汤沃雪。论,以是为宗;宗,以是为依,是故应学。六度各九。菩提分中有十五行,曲畅其事,抉择其义,殊胜殊胜,广博难基,是故应学。是故初周名种姓持”。此一段文,是把前文中十八品内具有特殊意义的提出来作一叙说:并不必每品都要说的。此初周的文,是十二住(由凡夫至等觉止,佛为第十三住)所行之法。论文都是详叙因行,略及果德,为求符合种姓持的原则的。人道的基础,便在种姓、发心,自他利的三品。真实义是胜境,其中详明二种智(如理如量)四种真实,显出中道,荡涤儒空,应当修学。六度各具九相,菩提分品,分十五段诠叙,说理周备,广博精微。以上略叙初周种姓持竟。

二、二周四品

一、明各品次第:叙:二一周四品者,种姓具备,菩萨相成,故先之于相。家及非家,五相依处,故次之于分。相分行法,从意乐起,故次之于增上意乐。行起于乐而依于位,故次之于位。此为次周四品发心持”。在第二周即第二持内,计共四品,相;品、分品、增上意乐品、住品。这里先明前后相生的次第,下一段,再说到其中的要义。依欧阳先生叙说:菩萨是有菩萨相的,相是由于他的福德和智慧的资粮具备了而表现出来的,在这二周文中,首先说到的,便是相品。“家及非家,五相依处”。菩萨有在家和出家的两种,这两种菩萨,是菩萨相的依处。相有五种,是分属于两种菩萨的,故次说分品。“相分行法,从意乐起”,若相若分,其所行法,都是从意乐而生起的,故又出增上意乐品。“行起于乐而依于位”,菩萨所行,固然由于意乐,而菩萨所行,不得不有其所依之位的,故出住品。二周发心持共有此四品。

二、明各品要义:叙:“此周明十三住能行之法,修造功强,行用渐胜,随彼前法起此后修,故又名随法持。始于具相,昌于意乐,归于极住。哀愍、爱语、勇猛、惠施、解深密经,是为具相。七相怜憨,十五意乐,十事所行,是为意趣。种姓、胜解,位在地前,极善三学,有功同住,位至七地;无功无碍最上最极,位为究竟,是为极住,是故次周名随法持。世俗发心位在初住,真证发心位在初地,是故次周名发心持”。

叙文中:对于二周四品,只叙说了三品要义,而于分品没有说到。分品,是将菩萨别为在家分和出家分的二分,因此名分。论中说这二分菩萨,正勤修学四种法,以求速证菩提的。一、善修事业,二、方便善巧,三、饶益于他,四、无倒回向。并说到二分菩萨,虽然同修四法,在家菩萨因为俗累所牵,其道业前进,是赶不及出家菩萨的。叙说:“此周四品,是明十三住能行之法”。是随从前初周所修之法,而生起此后时的能行之法的;此能行法是随前所修法而作修行的,所谓法随法行,故名随法持。菩萨具着什么相呢?具有五种:一、哀愍,于有情,发起利益或安乐意乐的。二、爱语,善说正言论和安慰语的。三、勇猛,爽直勇敢。四、惠施,捐弃私藏。五、解说甚深经义。菩萨的相,是和顺贤善而为利人之风姿。菩萨意乐如何?菩萨是为怜憨有情生起七相怜憨来,用十五意乐而作十种利有情的事。叙中说:“七相怜憨,十五意乐,十事所行”,即为此义。七相怜憨者:一、无畏怜憨,二、如理怜愍,三、无卷怜憨,四、无求怜愍,六、广大怜憨,七、平等怜憨。所谓十五意乐作十事者,兹引论文一二则明之:一、谓诸菩萨最上意乐(十五意乐第;能于三宝修一切种最胜供养,普于一切菩提资粮为最第一∵∵(陵本四十七卷十二页)∵∵。六、利益意乐,七、安乐意乐,八、解脱意乐,此三能于一切饶益有情所作事业精勤修习,虽常修习而无厌倦。引此二则以知其概。住品中,由种姓住,至究竟隹,共十三住,论中便及究竟住,而此处,主要是明十三住以前的十二任。在第三持究竟瑜伽处中地品,便是以第十三住而为主要。

三、三周五品

一、明各品次第:叙:三一周五品者,始于自分,中于胜进,终于得果。菩萨自分利乐有情,不承涅盘,长轮生死,故先之于生。法尔趣生、法尔度众,故次之于摄受。行必依地、自分阶级,故次之于地。依地起行,始从胜进,终至究竟,行成熟行,故次之于行。大劫勤功,终不唐果,本心畅遂,建立攸成,故终之于建立。是为三周五品加行持”。

此第三周,也可说是由菩萨自分的立场一直到圆成佛果的一切,都可赅摄的。一、生品:菩萨是利乐有情的,他不要疾证菩提,长时流转在生死中,累世受生,所以说生品文。菩萨有五种生:一、除灾生:假使饥馑现前,菩萨令众生少用功力可以生存活动。众生有病、有苦、受逼恼、受怨屈,一切灾害,菩萨悉能为他去除。二、随类生:菩萨随在六道四生中受生。三、大势生:寿形色量、富贵尊荣,菩萨悉皆具足。四、增上生:菩萨出生,能从自分圆成佛果,或为轮王人王天王大国师等。五、最后生:登金刚位,一生补处。二、摄受品:菩萨是法尔趣生世间而度众生的,故次明摄受品。是怎样的摄受众生的?计有六种:一、顿普摄受,意想一切有情皆是善友亲眷,要普作一切饶益之事。二、增上摄受,如为家主摄受子女僮仆,圆王统摄僚庶。三、摄取摄受,如师父教化子弟等。四、长时摄。五、短时摄受。六、最后摄受,谓诸菩萨于住上品成熟有情摄受饶益。三、地品:菩萨修行,摄受众生的,他必需以地为所依,就是十三住。在自分的修行阶级,就是所依地的升进,故在摄受品后,而明地品。四、行品:菩萨在其自分的所依地上,当能起发其所修行的,由胜进地而到达到究竟地,此时所修行的行,是要将圆满的成熟的行,故继地品而明行品。菩萨所行为何?略有四种:一、波罗密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五、建立品:三大阿僧只规,精勤用功,毕竟圆成佛果,所愿成就,果德庄严,于是建立,而以建立品作结。此为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文中广明如来相好力无畏等及百四十不共佛法,诸参阅各品原文。

二、出示要义;叙:“此周约十三住为七地、重明因果。以邻果因诠极因果,故又名究竟持。无住功德,尽于未来,邻果加行,与初周异,故三周名加行持”。

在出示要义中,叙文没有提出来多说,本疏在明品次中略有所叙,以补充之。所谓约十三住为七地,制立一表如上。此第三持名究竟持,又名加行持。叙中说:“约十三住为七地,重明因果,以邻果因诠极因果,故名究竟持”。在住品中,于十三住已有详明,到了这地品中,再行提出,这便是重明因果。以邻近佛果之因行而诠表最极的因果,菩萨之因与佛之果融合一体,究竟圆成,故名究竟持。叙中说:“无住功德,尽于未来,邻果加行,与初周异,是故三周名加行持”。成了佛后,是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的。不住生死,是不为生死染法所染着,不住涅盘,是不为涅盘净法所系留。于生死中丽常不离涅盘以安住;于涅盘中而常;不离生死以化生,这就是所谓无住功德。如来的这种无住功德,是尽未来际丽无终尽的。“邻果加行”,邻近于果的加行,是第十二住——最上成满住的加行,同时如来住亦在其中,是第七到究竟地。(论中说:“如是七种菩萨地中,最后一种名为杂地”。又曰:三刚之六种唯菩萨地。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此邻果加行,是明佛菩萨到达了极果涅盘的境界,而是无住于生死捏盘,常化众生拔济有情,安隐自在,清净解脱。永远如是加行,如是精进,这与初周所明一般菩萨的所行是有着柑异的距离的。是故又名加行持。

叙:三一持以外,更有四持,但叙品次,不别立文”。第四持,名次第瑜伽处,摄“发正等菩提心品”∵∵一品。文中是叙述菩萨地各品之次第的,有暇想阅读记述。

摘自《海潮音》第67卷第1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