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戒疏本地分戒品叙说(六)

默∵∵如

二、授戒者之后方便

一、戒师启请作证,十方泉前法尔相现能受菩萨不起于座。能授菩萨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芥养,顶礼双足作如是白:某名菩萨,今已于我某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于此某名受戒菩萨亦为作证。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如是受戒羯磨毕竟。从此无间,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诸佛,巳入大地诸菩萨前,法尔相现。由此表示如是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尔时十方诸佛菩萨,于是菩萨法尔之相生起忆念。由慷念故正智见转,由正智见,如实觉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所受净戒。一切于此受戒菩萨,如子如弟,生亲善意,眷念怜愍;由佛菩萨眷念怜憨,令是菩萨希求胜法,倍复增长无有退减。当知是名受菩萨戒启白请证。∵∵

此中分文两段。前段启白作证,后段十方众前法尔相现,伦记

合为一科,依而并之。

前一段,“启请作证”文中,文字明白。有两处,要说明之:

一、要对现任诸佛作启请,而不说过去未来,有何意思。因为

正受戒时,是面对着当前的事实的,所以要请十方现前的诸佛菩萨来作证明。过去的不在,未来的没有。前文就专念而言,在意识的想念上,当然可以适于三世,所以二处文思有别。二、“惟愿十方下至亦为作证”句,比较不好懂。十方诸世界中诸佛菩萨,是世界之多,诸佛菩萨亦多,要请这么多佛菩萨来为这受戒菩萨作证。“第一真圣”,第一、是指诸佛言,诸佛是具着第一的(不是旧时代的第一名状元而已),而且佛的第一,有好多种,请检陵本八十三卷四页)。真圣,是指诸菩萨言,是指已人大地的菩萨,有所简取。“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诸佛菩萨是有无漏的清净圣智,对于现前的,或不现前的一切时分中,或一切处所内,所有的一切有情都能现知现见,如实无倒的觉了的。“于此某名受戏菩萨,亦为作证”。佛菩萨知见委实洞澈一切,此处此名受戒菩萨发大愿,受菩萨戒,定必慈光鉴照证明。

菩萨戒羯磨文释(卍续六一册一九六页):在此段文下注云:“能受菩萨不起于座,谓仍前胡跪,以听授者之启白也。正是授戒羯磨。初羯磨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二羯磨竟,十方世界妙善戏法,如云如盖覆受者项。三羯磨竟,十方世界妙善戏法,从受者项门正流人身心,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

在后一段法尔相现的文中:文字是巡回流转式的波浪形势,是表现着受成功德的殊胜。我以为这一段文,授戒者在启请作证后顺便开示给受成者听,不是很好的开示吗!文共四转:一、

十方佛菩萨前,法尔现有此一受戒者。二、这表示受戒者在受

戒,无线电般底到了佛菩萨的亿念中去。三、在佛菩萨的知见

中证知这位受戒菩萨。十方一切的佛菩萨,对此受戒菩萨,皆

生亲善怜憨的意念,视如子弟。四、这受戒菩萨,由佛菩萨的

慈悲加被,令其希求胜法,增进不退。∵

本论还有“受已礼退”一文,就把受戒正式仪式结束。但在别

行本中,在“启白作证后,戒师还要对受戒菩萨宣说戒本中四

胜他胜处法,还要宣布犯相(四种他胜处法的犯相,第一不可

犯,第二,犯有下中上的三晶。第三,犯了并不就舍戎,第四

,犯了重受。而后,再结叹功德)。别行本中的这些,在论文

内有,但在此段“受已礼退”文前是没有的。

二、明受已,敬礼而退

如是已作受菩萨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萨俱起供养,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顶礼双足,恭敬而退。

受戒已毕,授者受者,同礼诸佛菩萨,各自退回,守持戏法,

直至尽未来际。

三、受戒后∵

一、较量功德

如是菩萨所受律仪戒,于余所受律仪戒最胜最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趣之所发起,普能对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一切别解脱戒,于此菩萨律,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数分不及一,计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喻分不及一,;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

受戒后的一科文,计有二小段:一、较量功德,二、当勤修学

。这是本疏自判的科目。较量功德,本可摄在“正受戏”内,

作为戒师最后的叹戒功德,而论文把这段文,却列在“受已礼

退”之后,本疏所以把他列入到“受戒后乙中。这是受戒以后

的事。二、当勤修学的一文,别行戒本中,如虚大师绩明法师

的菩萨戒本释,都安置在戒本的开端:打开文来,便是这一段

文,而后接着便是戒条四他胜处文。本论将此文,接在较量后

,伦记将以上“受戒羯磨”判为“明受戒”,“当勤修学”文

,判为“明持戒”,受戒而后持戒。本疏根据伦记及别行戒本

的原则,特将此较量功德和当勤修学合并在同一科的“受戒后

”中,于理并无不合,不过,此二文,并不是连贯性的吧了。

较量功德中,先赞扬菩萨戎,而后再作较量。

怎样赞扬菩萨戎呢?说此种菩萨成,比之于其余的比丘所受的

别解脱戒,要说是最胜最上的,其余的别解脱戒,不能如此的

圆满功德。此菩萨戒,“有无量无边的大功德来随逐着”。佛

是具足一切福慧的功德的,修此戒,就是修大福慧,庄严佛果

的,日日集善,日日集福,最后功德圆满,成等正觉,所以说

是大功德藏之所随逐。此菩萨戒,是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

,此善心意乐,便是大愿,此种大愿是最上的善心,是第一的

,摄一切善,就是本于大愿的。此菩萨戒,普能对治于一切有

情一切种恶行。菩萨修善,也积极断恶,断恶似乎是自所应行

的事,而实则普能对洽于众生起诸恶行,便是利益一切众生。

别解脱戒与此菩萨成的功德作怎样的较量呢?伦记云:“叹胜

校量中数有其七:一、百,二、千,三、数,四、计,五、算

,六、喻,七、鄘波尼杀昙分。若依能断金刚经,数有其十:

一、百,二、千,三、百千,四、俱胝百千,五、俱胝那庾多

百千,六、数,七、计,八、算,九、喻,十、鄘波尼杀昙。

此中略不言百千俱胝那庾多。若依般若论师解二叫十数以为四

种:一者,百,千,百千,此三名为数胜。持经之福其数极多

,胜前施福故。二者,俱胝百千,俱胝那庾多百千,此二名为

力胜。持经之福,如人身上有众多毛,唯取一毛析为百千分,

布施之福不及一分,持经之福有大势力也。三者,数计算喻,

此四名不相似胜,持经之福广大如须弥山,其前施福犹如芥子

小故名不相似。四者,鄢波尼杀昙,此云:因果胜,持经成就

无漏因果,布施只能作有漏因果。今准此释,菩萨戒所有功德

,此声闻戒德亦尔。略无俱胝那庾多百千,名为力胜也。”

二、当勤修学

又此菩萨安住如是菩萨净戒,先自数数专谛思惟,此是菩萨正所应作,此非菩萨正所应作。既思惟已,然后为成正所作业,当勤修学。又应专励听闻菩萨素怛缆藏及以解释,即此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随其所闻当勤修学。

受戎以后,当然便是持戒。持戎该怎样;当勤修学。论文,在

“受戒后”,就来这一小段文,伦记制为持戒,明知要令受而

后持的。这一段文虽然把持戒的大原则已标明得很清楚。上来

说:“如是菩萨安住净戒”。安住,安定的住在其中,能安住

于戒,当然是受了戒。受戒住戒该怎样?文中提出二点:一、

思惟应作和不应作的事。思惟,是要数数思,专谛思。数数思

,如鸟习飞而不停止的,专谛思,作深进切实的审辨的。什么

应作,什么不应作,养成高上人品,生活朴素,行事有方,威

仪如法,这是应作的律仪戒。一切事,合于美善的原则,存心

在种辐集德之上的,这是应作的摄善戒。人是群聚的一份子,

做人的根本,就是饶益一切众生,这是应作的利生戒。如果不

和这三净戒相应的事就不应作了。把应作不应作的事实认清楚

了,决定宗旨向正方向去做,这是持戒者该当精勤修学。二、

专励听闻正法:学佛固然重在持戒,持戒要研究律学,律学是

别解脱经,也是经学之部分,原从经中流衍而出的。经律非但

相辅,而是统合一体的。所以安住净戒上,便需专精听闻大乘

素怛缆藏,及以解释。素怛缆,又名修多罗,此云契经。经文

深奥而简要,不易知道他的广义,所以要多读解释。文中说:

即此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这是一句重文,意思是:上文说

的菩萨素怛缆藏及以解释,也就是下文说的菩萨素怛缆藏摩怛

理迦。摩怛理迦是论,此云本母,论是解释素怛缆的。菩萨专

精听闻大乘契经及以解释,当应以所听闻者,精勤修行学习,

以求进步。

四、受戒前

一、简择戒师

又诸菩萨,不从一切唯聪慧者求受菩萨所受净戒。无净信者不应从受,谓于如是所受净戒,初无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有悭贪者,悭贪蔽者,有大欲者,无喜足者不应从受。毁净戒者,于诸学处无恭敬者,于诸律仪有慢缓者不应从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于他违犯不堪两者不应从受。有懒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耽着日夜睡乐倚乐卧乐好合徒侣乐喜谈者不应从受。心散乱者,下至不能击牛乳顷善心一缘住修习者不应从受。有阎昧者,愚痴类者、极劣心者,诽谤菩萨紊恒缆藏摩伹履迦者不应从受。

此明未受戒前,如欲发心从他求受,对于戒师审慎的选择,确

要必定如此做的。因为受戒者的戒,是要由他的,如果戒师本

身无戒,受戒者从何而得到戒呢!依论文:一、不从唯聪慧者

受菩萨戒,世间聪慧者不乏其人,比丘中亦复是有,单是聪慧

,不解圣教,成品不足,不要从他受菩萨戒。二、没有净信的

人,不要从他求受,因为没有净信。便不能真正的趣入佛教,

也不能作正确的思惟,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原因净信

没有,心便失去主宰、而无目的,所以不应从他受菩萨戒。三

、如果不修布施的人,也不要从他受戒。不修布施的人有可分

出几类,如怪者,对于已到手的财不肯舍出。贪者虽有所得,

仍是继续的求取。还有樫贪蔽者,自己的为人,被怪贪蔽塞着

,凡是关于施舍的事都无兴趣而不肯做。并且,具有大欲,天

下皆为我所有。又是,没有喜足,果真四缘具备,条件总够,

内心里,不能也不会有喜足的,这并非佛教的戒行者,所以不

应从受。四、戒行戒德不健全者,也不要从他求受。毁净戒者

,性情暴恶,不惜违犯重戒,于诸学处,不能专精读诵,缺乏

恭敬。或于违犯,不能积极忏悔,自无戒行,不堪再为人师。

五、不能修忍辱行的人,不要从他求受。如若遭受一点刺击,

心怀不忍,他骂报马,他打报打,又如对于违犯者二叫来忏罪

致谢,而不忍受,如此窄隘而不宽容,不应从受。六、不能修

精进行的人,不应从他求受。性不翘勤,不能振作,就是懒惰

,凡于进修、反向后退,就是懈怠。平素好行耽着胁卧偃卧,

空过时光,或好合集伴侣,喧嚣杂谈戏谵,如此不图正务,不

应从受。七、其心散乱,乃至谷牛乳顷的一须臾之时,都不能

平息心气,以善心专缘一境,修持止观。如此之人,不应从受

。八、智慧间昧颠倒愚痴,认识不够,极其低劣,因为缺乏理

性,能引非法义引,进而毁谤大教,如此之辈,不应从受。

二、明住戒人量机授法又诸菩萨,于受戒律仪法,虽已具足受持究竟,而于谤毁菩萨藏者无信有情,终不率尔宣示开悟。所以者何?为其闻已不能信解。大无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诽谤。由诽谤故,如住菩萨净戒律仪,成就无量大功德藏;彼诽谤者亦为无量大罪业藏之所随遂。乃至一切恶言恶见,及恶思惟未永弃舍,终不觅离。

此明己受戒者,已登上座的地位,堪为人师,应该慈悲诱物,

为人授戒,为人证明。但是传授戏法,对于非器,不应轻率从

事传授,理应慎重考核。否则,影响教门,破坏佛法,为害巨

大。此种非器之人,根本不能生起信解,有所谓“无知障”在

覆蔽着他,因此而生起诽谤心,诽谤的邪说,惑乱人世。正见

的人,是具足无量功德法财的,邪见的人,诽谤破壤,便有无

量大罪业藏随逐于他,正邪二见,形成一对相反的比例。邪见的人,出恶言,言不成理,起恶见,见不正确,心中潜藏着恶思惟,虚妄分别。这些邪恶的种子深入识藏,所以说未永弃舍

,由于深藏恶种,当时起诸现行,起作三业,所以说终不免离。

(待续)

摘自《海潮音》第67卷第6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