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戒疏本地分戒品叙说(十)

第九次明七支性戒不共(障戒二之二——盗取)

又诸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若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已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憨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舍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卒堵波物还搴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莒是已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彼恶,起怜憨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

此是菩萨不与声闻共之盗戒,属七支性戒,是障戒之二夺命是障戒二之一,此是障戒二之二。梵语窣堵波,此云塔。文中明菩萨所见之境,计有二种:一是劫盗贼,二是众主园林主。劫盗贼,是一般社会上的匪盗,专作打劫掠夺的土寇,但也有衣冠禽兽者的,同称之为盗。众主,是在大众人群中的领袖人物,工商军政乃至僧尼家庭都有主管的人物。园林主,国家、社会,僧伽兰中,也皆有主管园林的,所以叫做众主或园林主。一般的劫盗者,只知道现前的打劫抢夺是快意的事,把别人财物抢来随时可用,不要营谋,多用苦力,比较巧便,更不知三宝为何,僧尼力弱,容易取求,因此夺取僧伽物,或窣堵物。夺去到手,当然属于他自己所有的,而可以态纵己情,大享受用。他如众主园林主,都是有地位有权势的人,想什么,就要做什么的,对于僧伽物,窣堵波物。更是易于取求的,到了他的手,当然便是已有而纵情受用了。菩萨见到这两种盗取者,同样的生起怜憨心来,“发生利益安乐意乐”∵∵(意乐是一名词,心意上的愿乐。什么意乐呢,想要使这两种劫盗者,得到实际的利益和安乐。发生如是意愿)。怎样才能使劫盗者得到实益而不妄行打劫?菩萨随力将他所打劫的三宝等物再行强逼的夺取过来,使他不要因受三宝等物的财利,而将来会遭受到若干时劫三途果报的无义无利的苦痛。菩萨取来的原物还归原主。僧伽物,还归僧伽,窜堵波物还窣堵波。菩萨对众主园林主,也是同样的怜愍他。要他不必因此获得不应取求而任意夺取三宝等物的邪受用业,将来遭受千劫万劫无义无利的恶果。菩萨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要他不再在大众中当主管人物,要去除他的园林主的地位。

第九次明七支性戒不共(障戒二之三——淫)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毋邑现无系属,习侄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己作意思惟,勿舍心悔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舍种善根,亦当舍其舍不善业。住慈憨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余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

菩萨有出家在家的二种,如是出家菩萨,受了声闻戒,必定要维护声闻乘的中世尊在世所教所诫的化法和制度。使令化法久住,律制严行,不得损坏和破灭的,所以无论怎样,到达何种境界,出家菩萨,一切不应行非梵行——梵行,是净行。淫欲

,是秽染,不净,所以说是非梵行。

如是在家菩萨,当然也是正人君子。柳下惠,女子处怀,其心不乱

。文中“又如菩萨处在居家”,即指在家菩萨。“见有母邑现无

系属”。母邑,是女人代名词。无系属,此女子,现在年龄已

足,可以自由,不属父母所管训:而又没有婚嫁,不系于丈夫

所控制二这是无系属。“继心菩萨行非梵行”,就是存心继续

不断的恋爱着菩萨,要想两者和合起来,行非梵行的侄欲法。

这位在家菩萨,见到如此情况,深加考虑一番。“勿令心悔多

生非福”,不想令他心中难过悔恨,使他多生非福的作业,或

者乱去找人而作荒侄,或者因菩萨不遂其意,上吊自杀等情。

“若随其欲便得自在”。反之,菩萨如能满其所愿,他便能得

其自在,不致乱找情人,也不会走头无路而去自杀的。“方便

安处令种善根”,此就是“欲令人佛道,先以欲钩牵”也。“

亦当令其舍不善心”,由于两者相接近的关系,日日薰陶,自

然使他趣向正途,改革初非,不善之心便能舍除。菩萨这样的安

住在慈愍心上而行非梵行,虽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生多功德。

第九次明七支性戒不共(障戒二之四——妄语)

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囵圄缚难,刚手足虽,劓鼻璃耳剜眼等虽;虽诺菩萨为自命虽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益饶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讹妄语。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此文分三:一、菩萨所见,二、菩萨所行,三、总明菩萨所见

所行。

一、菩萨所见:世间上的惨境正多,好多的有情会有生命逃不

了的灾难的,还有囹圃(牢狱)缚(捆缚,杻械架锁)的灾难

的。刖手(断手臂)劓鼻(割鼻子)璃耳(削耳朵)剜眼(扒

眼睛)。这许多悲惨痛苦哀伤可怜的现象。演现在菩萨的眼前

给他看啦!

二、菩萨所行:菩萨一向不打妄语。虽则迁到为自己生命限于

绝境的灾难到临,菩萨也不会昧于正知而说妄语的。现在因为

救脱以上的这些命难断手足割眼的削耳的种种困苦的人,要想

免除他们即将受刑的处境,知道自己将要发出的言论,思择又

恩择,不是真实而确切的,只好故说妄语了。

三、总明菩萨所见所行:菩萨只在有情有义有利上打算,菩萨

采取这故说妄语这一行动,对于有情方面并非无义利的,而足

真能解脱他的苦难的。自己毫无染污之心,唯为饶益一切有情

而覆盖正知,隐藏真想说这些异语的。可是虽是妄语,并不违

犯生多功德。

第九次明七支性戒不共(障戒二之五——离间语)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己、起怜憨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离间语,离问两方,使其不能相和而处,作分别居也。或者,

使合双方发生歧见,相互猜疑,此后再不合作,各行其事。即

离间语的功能,也就是离间语所要达到的目的。此又名之两舌

,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拨是非,使令对方中入其计,遂其

所欲,因之不择手段,种种诈骗、花言巧语、横暴凶恶,皆得

付诸实行,这便是离间语的多种手法,花样百出。

文中“见诸有情为恶友之所摄受”,一个人被歪人好人外道异

端乃至恶人所诱惑牵引,亲爱不舍,那他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了。什么不端的言行都会表现出来的,杀盗侄妄,十恶五逆,拨无因果,都会从恶友那里引到自身上来的,现在华报,不久会现前,将来因果律的责任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啊!

菩萨是悲愍心重,他是不舍弃一切有情的。好人更为菩萨所欣

赏,坏人也不被菩萨所厌恶。逆子虽父母也不高兴他,逆人并

为菩萨所慈愍,还是把他当可亲爱的来看待的。一个人,陷在

恶友坑内,不知从中跳出,要被陷害,致遭断命,菩萨对于这

一类的人,更是心急,非要亲自跳入坑中去,把他携带上来不

可。所以菩萨不惜用离间语来解除他们双方的结合,救出他们

出离无义无利的绝路。菩萨如是说离间语,是无所违犯生多功

德的。∵∵

第九次明七支性戒不共(障戒二之六——粗恶语)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焉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余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诺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粗恶语,一般皆由嗔心所发,气忿所出。在形式上,精神震动

、面红目赤,出言粗糙,刺人心髓,使令自他皆感到精神不安

,处于难受的感觉上的。

文中为行越路非理而行,越路,是越出正轨之路。比如:火车

要在铁道上行走,越路,是越出于轨道之外去行车,那是伤害

车中人和车外的行人,连开车的人都很危险,那是行不通的了

。非理而行,是不合乎理则而行事,不合理则,一是对事的本

身不是这样的,把他的程序以及配备靠混乱而不能顺理成章,二是做事者理智不清,有意无意的造成颠倒的事实出来。上文越路而行,是非理而行的比喻,非理而行是越路而行的真相。两句文,是相关性,合一性的。∵∵

菩萨见到这种颠倒是非清浊不辨的情形,他是心智清明的,从慈悲心上来耕正这一事实,从颠倒中找出头绪来。归于不颠倒,谁正谁邪,谁清谁浊,剖析清楚。所以菩萨现出相似的粗恶语来,若诃若槟当前的一班“为行越路非理而行”的人,便令他趣入正道,由坦途进行。菩萨虽粗恶语,是无所违犯生多功德的。∵∵

第九次明七支性戒不共(障戒二之七——绮语)∵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妓吟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侄荡街衢无义之论,菩萨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怜憨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为作绮语相应,种种倡妓吟咏敦讽王贼饮食侄—衢等论。舍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属: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现行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绮语,发言细软,轻翠而有诱惑性使人乐听之语。在陵本五十

九卷十八页及廿五卷十二页详说,包括范围很广,大凡,一切

不正当或无意义的乃至不必要的说话,并且粗狂言语,暴糙的

谈吐,皆可叫做绮语的。在本文中,只举出二种绮语:一、戏

笑游乐语,就是好乐倡妓;,如优伶舞蹈歌讽,以及笙箫管笛乐

器相和人工发出的歌曲词章等皆是。二、处众闲杂语:就是习

行壬贼饮食摇荡街衢无义之论。比如:大家无事话家常,有说

到政治性的,这是王论,有说到新闻上抢劫等案情的,叫做贼

论,有说到某馆的菜蔬口味的适合等情,叫做饮食论,有说到

男女关系等项的,便是侄论,还有种种并不关切于事实的信口

乱说,不负责任的大谈大笑,这都叫做绮语。

小人间居为不善,见君子而后拚然。一般人,不务正途,光阴

都消耗谈笑娱乐中去,空过一生,为绮语所迷。菩萨很知道绮

语足不必要的,非但有损人格,而且会造成极大的后患,但为

悲心所使,便能移尊就教于谈笑风生的绮语场中,相应他们的

一切,令其改正习性安置善处。菩萨作此绮语,并不违犯,生

多功德。

第十明邪命法生起诡诳异相(障戒三)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生起诡诈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无有着耻坚持不舍,是名有犯。无违犯者,若为除遗生起乐欲发精进,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

邪命有五种: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的相,博取

利养。二、自说功德,夸奖自己的才能德学,求取供施。三、

占相吉凶,卖卜看相,求得生活。四、高声现威,大声叫号,

表现威势,求有所得。五、演说动惑人心的话,张冠李戴,东

扯西拉,骗取资金。

文中所谓生起诡诈虚谈现相等者,如若方便显已有德,做出狡

诈怪异的非常特殊的举止行动起来,使令别人看来,殊觉他是

别于普通的人,而是不平凡的仙佛菩萨,由此获取金钱货物的

四事供养,这是诡诈。如果自己大喧声望,渲染本能。未得说

得,未证说证。或复用文字宣传,或出动人马散布,以及不案

实情,一切虚构情事,便是虚谈。如果故着破衣,不吃烟火之

食、穿怪服,佩戴相似道具,这是现相。如果施主不发心供养

,没有所取,而强行勒逼,苦语软言,志在必得,这叫做方便

研求。自己财物匮乏的时候,施主布施他劣等的物品时。他便

到这施主前说:“某某,他的资金家庭,比你相差太远。他是

很普通的人家,你是高贵多了,他却能以好的物品作布施,有气派,而你这么样的大富有,该发心起来。不必用劣货来布施了”。这便是以利求利。以上皆是邪命法,佛于大小乘教中,一概制之。∵∵

本文列出有犯无犯的两种:有犯,便是于以上的这些邪命法,坚持不舍,毫无羞耻的任意的去实行,这是从染心而生,所以这是有犯。无犯,“若为除遣生起欲乐,发勤精进”,如是自己的善根不足,自然而容易“生起乐欲”起来——生起邪命法的乐欲起来,那么,只好把这邪命法除遣掉,所以说:“若为除遗生起乐欲”。怎样才能除遗呢。要“发勤精进”。虽则是发起精进心来除遗这邪命法。而是“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就因为自己还是初修业的人,自己无力克服自己的烦恼,由于烦恼炽盛的关系,烦恼把自己的清净心蔽抑起来,那邪命法,依然是时时现起的,这不叫做违犯。

摘自《海潮音》第68卷第8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