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观音,也是美少女

作者:杨伟英

大足北山佛湾第125号龛数珠手观音造像,是大足石刻宋代造像中的艺术杰作。本文就该造像及其相关问题略申管见,不是之处,还望能得到方家的教正。

一、∵该龛刻石的佛教经轨

(一)观音与《观音经》

该龛刻石,有两种称谓:一是民间百姓因该龛主像的面目表情妩媚秀丽,而将其称为“媚态观音”龛;二是在学术界,特别是在过去的大足石刻研究着述中,皆以其主像手中所持数珠而为其命名数珠手观音龛。数珠手观音,是观音的一种。观音,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在中文佛典的译名中,竺法护将其译为“光世音”,

鸠摩罗什将其译为“观世音”,

玄奘将其译为“观自在”,因此在佛典中经常见到“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中国通常用的则为罗什所译的“观世音”。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故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观世音从字面的解释就是“观察世间声音”,因其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特别是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菩萨便观其声音前往拯救解脱,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观音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有关观音菩萨,在《观音经》中记载甚为详细。《观音经》,本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全称《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法华经》,自鸠摩罗什译出后,在汉地的影响很大,流传甚广,于陈隋之际,智顗依该经创立天台宗。随着观音信仰在我国广泛的流布和深深扎根于人们心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从《妙法莲华经》脱离出来,单独地广泛流行,即人们常言的《观音经》。《观音经》通过无尽意菩萨与佛对答的形式,讲述观音得名的因缘和种种功德法力,自单独流布以来,便引起智顗、灌顶、知礼、遵式、丁福保、周克复等人的普遍关注。《观音经》云:

佛告无尽意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若为大水所源,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即得解脱。……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若多瞋恚……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正是《观音经》的广泛流布和人们对观音广泛而深入的信仰,故在我国的石窟艺术中,才出现了众多的观音造像。

二、该龛的刻石内容

该龛单层龛制,平顶,高127、宽100、深72厘米。龛内正壁刻一观音像,头戴高花冠,缕缕发丝随意披散双肩,目光下视,脸形饱满圆润,耳垂上戴耳环,耳环下饰珠串,头微左侧,小口微启,欲言又止,似笑非笑,显得娇羞妩媚,颈上饰项圈,削肩细腰,身材匀称窈窕,身着短袖长袈裟,胸饰璎珞,身饰飘带,飘带压臂向后飘贴于身后的椭圆形身光上,具有吴带当风之态,双手自然交于腹前,手臂戴钏,手腕戴镯,左手扼右手腕,右手持数珠串,左手扼右手腕,右手轻捻念珠珠串,璎珞密饰全身,衣裙飘带在轻风中飘拂,身后饰一椭圆形背光,面身向西,双脚赤裸,亭亭玉立于并蒂莲台上,身高97.5、肩宽21、胸厚12.5、背光高117.5、宽79.8、厚1.5、并蒂莲高7.6、直径18厘米。

龛之左右壁上部各刻一尊飞天,下部各刻一侍者。飞天头束发髻,身着短袖长裙服头西尾东具有飞动之感,胳膊手臂赤裸,身长41.6、肩宽8厘米;左壁飞天左手向左弯曲上举托盘,盘内盛物,物残,右手向右后伸,手上托物,物残;右壁飞天,头残不存,左手于身左侧向后伸托一物,物残,右手残毁不存。左壁侍者,光头,身着短袖长服,飘带压臂下垂于身之两侧,双手于胸前合十,面身向北赤足而立,身高51.1、肩宽13.2、胸厚7.1厘米;右壁侍者大部分残毁,身着窄袖长裙服,左手置于腹前,右手置于右胸前托持一物,物残,面身向南着鞋而立,残像身高53.2、肩宽15、胸厚6厘米。

媚态观音(剪纸)∵庞书麟

三、该龛刻石的特点和价值

数珠手观音造像,在我国的佛教石窟艺术中,非常普遍,不算什么稀奇。但是,该龛的数珠手观音造像,在我国石窟的数珠手观音造像中,却很有特点,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该龛的观音是一位美少女形象

观音造像,在早期石窟艺术中,所造的观音像,从性别上区分,是男人像,嘴上有胡子,是挺然丈夫像。至宋代,观音造像才定型为女像。无论是石窟艺术中的观音造像,还是寺院中的观音塑像,还是工艺美术品中的观音作品,几乎都将观音塑造成一位相貌美好,体态秀丽,慈眉善目,神情高贵、作风正派、表情庄重、大方典雅的中青年妇女形象,给人以慈悲度世、悲天悯人的情怀。但是,该龛的数珠手观音,却完全是一位纯情的妙龄少女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保存比较完好

该龛造像属于遂宁组合蓬莱镇组灰砂岩石质,总的说来,石质比较松软,容易风化。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该龛造像一直裸露在外,常年饱受风霜雨雪、烈日酷暑、严寒冰冻等自然灾害的直接侵袭,加上危害石窟的各种病菌,以及人为因素,更容易使造像风化脱落。但是,该龛造像已经有近千年历史,能够比较完好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这与人们对其进行长期的传统科学保护,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

(三)观音手中的数珠

该龛的数珠手观音,是根据观音手中所持的数珠而得名。数珠,梵文音译为钵塞莫,又称念珠。即以线贯串一定数量之珠,用以计算称名念佛、礼拜佛菩萨或诵经持咒之数量。

据佛典所说,数珠之数有1080、108、54、42、27、21、14颗之分,此外尚有念佛宗袭用的36珠与禅门所用的18珠,共有9种。其数虽有9种,其中特以108颗之珠为根本,其所表示之意义为:108表示证百八三昧,以断除百八烦恼;54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四善根因地等54个位次;42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42位;27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十八学人与九无学;21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21位;14表示观音菩萨之十四无畏。数珠之材质亦有多种,有铁、赤铜、金、银、水精、真珠、珊瑚、木槵子、莲子、菩提子、檀木、玛瑙等等总有20余种,所用材料不同,相传对持念功德亦异。数珠缘起于印度,最早见于二世纪左右印度西北方出土的龙王归佛之雕刻中,其中有婆罗门首悬念珠的造像。佛教使用数珠之年代,是在二世纪之后。我国有关使用数珠的记载,首见于《续高僧传》。《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载:“人各掐珠,口同佛号。”道绰之专弘净土,始于隋末,于唐代贞观年间又以数珠教人念佛,可见数珠是在唐初才被当作称名记数的法具。该龛宋刻数珠手观音造像,就是根据以上佛教经轨而刻石,将《观音经》中“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在具体的本龛刻石中,发挥到了极致。

(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人物对比,突出主像。该龛观音造像,整个形象姿态含蓄而生动,每一个部位都处在一种微妙的扭转运动之中,显得风姿绰约,娇柔可亲,清新自然如微风中的出水芙蓉。龛的左壁下侧是一双手合十的童子,右壁下侧是一宽袍束腰,手捧供品的老者;两壁上方是两尊体态轻盈、手托供盘的飞天。大体量高浮雕的数珠手观音在一个完整的椭圆形背光的衬托下独占一壁,与体量小、浅浮雕的侍者和飞天在神情和姿态上互相呼应,对比鲜明,使观音的自身形象十分突出。这种对称排列,内蓄外收的空间布局和气氛营造,引导了人的视线,感染了人的精神,让人的意识在静照的瞬间对观音自然产生出敬畏礼拜之情。

2、疏密、虚实相间。全龛造像着力于对造像本身的精雕细琢,处理上极尽了艺术的想象和概括,这与背景的大胆留白,不凿一痕,形成了整体上的大疏大密的对比效果。局部上,又主要致力于对主像数珠手观音的雕琢。数珠手观音站立于波浪形的并蒂莲花上,她的裙带轻扬,密集于下方,在整个椭圆形背光的统一中构成了上疏下密的整体效果。一方面,造像的下部,由于裙带的飞扬交错,分割了背光,留下多出小块间隙,于密实中显露出疏朗。另一方面,由于该处整块的密实,相互间势力均衡,弱化了对比,因实而虚,缓和了视觉冲击力,因而就更明确了在上部的至虚至实的对比,最大限度地突出了整个造像的首要部位——头部。观音头戴装饰繁复的花冠,身着八宝庄严服饰,璎珞珠串密布全身,刻工细腻而周到,总体上衬托了观音颜面、手臂等传神部位的饱满圆润,光洁如玉。总之,整龛造像大疏大密的处理是在虚中有实、实而不塞、实中有虚、虚而不空的虚实相生相变中突出了主体,同时,还突出了其中蕴含的佛教教义和人们造像的目的。正如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话》中所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的情思”那样,由实象到意象,寄精神于观音神像。

3、动静相宜。该龛造像的风格形式缘于佛经、又不拘于佛经,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佛说造像量度经》中讲述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同时,也讲述了佛的基本特征适合了菩萨的造像。该龛的数珠手观音造像,就是以这些造像仪轨为基础,融入了当时社会普遍的审美标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在造像动势的处理上巧妙运用动静对比,突破了佛教的限制,使雕像的内在生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观音赤脚立于并蒂莲花上,重心落于右脚,身体右转,头侧向左,目光下视,双手交于右腹,左手抚扼右腕,右手轻捻珠串,整个动态十分生动自然,无论从正面或侧面看其起伏扭转,都完全统一在“S”形的曲美变化之中。观音迎微风而立,似行似停,其动势处于一种身右面左的转化之中。该龛造像的微妙动感,就是通过对两种动作转化为瞬间的塑造获得了升华。另外,飘带的处理,在增强造像动感的同时,其末端延出背光,并按一种节律关系分割背光,打破了静止、规矩的椭圆限定。背光的宁静,更衬托出观音姿态的生动。让观者如聆听了一曲优美乐章,余音不息,留连忘返。

4、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该龛造像让人感受很深的,还有其传统的造型手法。佛教造像在自律性和发展中,其形式的节律和构成都趋向于规范化,造型有了一整套固定的程式——佛教造像仪轨。在中国宋代,它与传统的人物造型手法融为一体,使造像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装饰性特征。该龛观音造像,在风格上与中国传统雕塑一样,把雕像的外形作为一种载体,运用绘画的造型语言加以塑造,达到了借物传情的艺术效果。观音的衣裙飘带和璎珞珠串层层压叠,不仅加强整体效果,而且于统一中丰富了雕像的造型层次;它一方面大量运用书法韵味的刻线来表现造像的形体关系,这些遒劲有力,柔韧流畅的刻线使雕像呈现出飘逸流动的气势,很符合宋人清雅高逸的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它大量运用几何纹样来加强造像的装饰意味。观音身上圆、方、菱形的璎珞服饰,以及花卉卷草纹的大量出现,通过有序的排列,与其他表现因素一起,符合了空间平衡、对称和整齐一律的装饰效果。最后,由大椭圆背光整体界定,使雕像显得优美而精致。造像精致的刻工,缘于宋代作坊小手工业的兴盛和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所造就的人们强烈的精品意识。其实,近距离的神像膜拜,本身就需要造像工艺的精雕细刻,宋代大众的审美要求使造像工艺的装饰性的塑造成了必然。

5、居北山石窟艺术之冠。该龛观音造像程式化、绘画性和装饰性的处理方法,最终是让位于主体心境和客体物的完美统一。并且通过一系列意象的组织配合,综合背光、莲花、璎珞、宝冠等形质,让人去体验一个超现实的世界。这种意象的造型艺术,使雕像神形兼备、气韵生动。这种“不似之似似之”的艺术品格,能够很好地寄托人们的精神愿望,实有“居北山石窟艺术之冠”的艺术价值。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