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类学(四)∵雪歌***

“五遍行”的出现有次第

对于上个礼拜的课程,同学们有些问题。第一个是相应因的问题,所缘相应、行相相应、所依相应、时间相应和质相应,这五个相应。这些相应的关系不仅是存在于心王和其心所之间,也有些是在心所之间的。例如,我们在脑中想一个事情,心王和心所是同时对着这个境。同学问,心所的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出现时是否有前后的次第呢?有一个说法是时间相应,不仅是在心王和其心所之间,这五个心所也几乎是同时对着这个境的。而有另一个说法是,这五遍行是有次第的,先有作意,再有触、受、想、思的,因此对于这里会有疑问产生。事实上,不可以说没有前后次第,但是也不可以说它们之间好像间隔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不是这样子的!而是一刹那一刹那非常快速的,这五个心所马上就会接连着产生出来了,并不是中间隔了一段时间才各自慢慢的出现。所以这五个心所虽然是次第的出现,但几乎像是同一时间的样子。所以第一,不可以说五遍行的出现是间隔了很长的时间。第二是,也不可以说五遍行完全是同时出现的,也不是这样的!而“时间相应”主要的意思是指,这五遍行和心王是同时存在着,同时运作的。并不是指当“作意”出现时,同时其他的四个心所都出现了。不是这个意思!它们的出现是有前后的次第。

五遍行如何出现及其作用

有一次法王在讲课时也有提到过,以前他也没有注意到这五遍行的出现是有次第的,在看过《对法集论》之后才注意到,这是世亲菩萨的解释,那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其次第是先有作意,然后是触、受、想和思。这“作意”的作用,好像是让我们的心清醒过来的样子,醒过来朝着法的方向,这样的作用。读过《广论》奢摩它的同学就知道其中宗大师有写,我们要修奢摩它时,必须用到“作意”来去除掉举和昏沉。这“作意”好像是一道光去除了昏沉的黑暗,所以我们要运用“作意”。这个意思是,要让我们的心清醒过来朝向某个方向,或是对着某个境。在《佛说三转***经》中也有说‘如理作意’,如法的以真实行相来对待这个境,所以我们的心是要如理的对待这个法。在藏文中,这个名词的意思反而像是“意作”呢!让我们这个“意”来做什么事情的样子,这样是不是比较容易懂得呢?在心清醒过来之后,这个心识和其所依的根(六根中的任何一个),对着这个境(六境中的任何一个)时,这三者的相关联,会合聚集即是“触”,也有这三个(根、境、识)“接触到”的意思。而在“触”之后出现的是感受,在“受”的后面出现的是“想”,它会分析判断,有分别的作用。在想的后面是“思”,好像是在这个境上面旋绕着、多想几次的样子,思心所它有这样的作用。在分析判断之后,还是在这个道理上面反覆思索,我们说“思考思考”,有这样的意思。我们平常说的“思已业”,就是在这里,造意业,是心里的“思”所造作的。这主要是在心里想着一件事,好像是对着这个境,很快速的绕着它反覆思索,因此产生了很有力的作用,种下了一个因。譬如说,我们内心生起了烦恼,在这烦恼之后五遍行中的思心所的力量就增强了,它围绕着境思索的力量很大,就会变成在造业。所以是思心所在造业,这样知道了吗?因此这五遍行是有出现的前后次第,但并不代表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远的意思。若是一定要以我们凡夫能够感受到的角度来谈,好像这样说明大家比较能够明白。实际上,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五个心所都有了,这五个是接连着马上出现的,其实这样的情形我们是没有办法感受到的。等我们感受到的时候,不论是受也好,想也好,思也好,它们的力量都已经很大了,这时候我们才能够认得出来。实际上,它们作意、触、受、想和思出现的力量,并不一定是大到像我们能够感受到时的程度,而是在细微的小力量时它们就已经存在了。等到我们能感受到时,它们的力量已经很强大了。所以,对于我们没有办法感受到的情形,也是要理解的。还有,我们没有办法感受到自己的眼心识,它也有心王,也有心所。而其心所之中也有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些都是有的,但是我们却没有感受到。我们会问眼心识中怎么会有“想”呢,以为“想”好像是只存在于意识中的呢,其实在五个根心识中都是有这五遍行的。这些是上个礼拜课程中的问题!

“有为法”有两种解释--“会毁灭”和“因缘所生”

上个礼拜对于常法已经粗略的说明了,与之对应的无常法,其同义的名辞有八个。现在大家看摄类学表格。无常、有为法、实有法、胜义谛、谛实成立、作、自相、质(物),这八个是同义,其范围是一样的,只是名称不同。现在,我再加一个“现前识的显现境”,这九个是同义。也就是说,是“无常法”则一定是“有为法”,是“有为法”也一定是“无常法”,这两者同义。同义是指两者范围是一样的,但不是这两者的意思一样。在前面也有谈到,所知、所量、成事、有、法、境,这六个也是同义,其范围大小是一样的。所以,你们要理解,同义是其所指称的范围一样。这是经部宗的看法!经部宗认为,无常、有为法、实有法、胜义谛、谛实成立、作、自相、质(物)和“现前识的显现境”,这九个是同义,范围都一样。“无常”上个礼拜我解释过了,现在说明第二个“有为法”,它有两种解释。这名相在藏文中有“收”的意思,一个是“将很多散掉的东西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另一个意思是“东西被收回去了,就变成没有了”。所以,“有为法”有两种解释,将许多散掉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这样的这个意思。另一个是,“这个东西现在虽然存在,但是后来毁灭了,就没有了。”也有这个意思呢!所以在表格中这里,括号中写着的‘聚合之法︰(会)坏灭’,是“现在虽然存在的,但是后来毁灭了”的意思。而另一个解释就是这后面所写的,“由己之因缘所生”的,是“将很多散掉的东西收集在一起”,很多因缘汇聚在一起形成的。所以,这两种解释都有。在看论典时,“有为法”有时候是以“会毁灭”的意思来解释,又有时候是以“因缘所生”来解释的。佛经中讲“诸行无常”,这句中的“行”是指“有为法”。那要从哪一个角度来认识它呢?第一个是将来会毁灭的,第二个因缘所生的,是哪一个解释呢?是第二个,因缘所生的。一切因缘所生的法,将来也一定会毁灭。所以这里的“诸行”是指一切因缘所生的一切有为法,就是无常。不管是在《释量论》中,或者是在辩论的经典中,常常会出现“有法声音,应是无常,因为所作性故”。因为所作性的缘故,所以是无常。这样知道了吗?一位学过辩经的同学,对这句他会如何解读呢?“诸行无常”中的“诸行”,当成是“理由”,“无常”就是“所立(法)”,因为“行”的缘故,所以是“无常”。把“诸行”当成为“能立(因)”,“无常”就是“所立(法)”。所以,对佛经中的文句,一位学过辩经的同学他是这样来解读的。又如“有漏皆苦”,也是一样的,“有漏”是“能立(因)”,“苦”是“所立(法)”,因为有漏之故,所以是苦。这样对许多佛经文句的解读,也是有很多的帮助。所以,“有为法”的两种解释都是对的!

经部宗对“实有法”、“胜义谛”和“谛实成立”之见解

再来谈“实有法”,它的定义是“能起作用之法”,还有“胜义谛”是“能真实成就功能之法”。“谛实成立”呢?“量识所缘之谛实”。这些好像很怪,是吗?这三个解释其意思有一点接近。首先我们要理解经部宗的思想。经部宗认为我们现在这些看得到的色法,色声香味触,还有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感受到的心法。这两者之间如何互动,产生关联呢?这两者中间有补特伽罗(众生)在,这些色法、心法和不相应行法,都好像是非常实际存在的,好像也有实际的作用。所以经部宗认为它们都是实有法。我们研究这些法,它们有没有各自能作用的特色呢?有。譬如说火,有能燃烧的作用;水有湿润的作用。不论是色法、心法,还是不相应行法,都是有个个的作用在,能作用性。因此经部宗认为,这些不同的作用,就是它们的究竟体性,所以这些能作用的法是胜义谛。实有法、胜义谛,这些法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是“谛实成立”。经部宗是这样认为的!

经部宗用有无“能作用性”区分“实有法、胜义谛、谛实成立”和“非实有法、世俗谛、非真实成立”的法

另外一个问题是,什么不是实际存在的,不真实的呢?譬如说,没有能作用性的,如虚空。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虚空,也不能用它来做什么,所以它没有“能作用性”,是没有实际作用的法。又如每一个法上面的影像,譬如火,真正的火在外面,但是在我们的眼睛看到火之后,在第六识中还有个火的影像,不可以说它不存在,它是存在、但是却没有火的作用。所以它也是没有实际作用的法。还有,以第六意识分别心所产生的一些见解,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譬如说好的如空性,“补特伽罗无我”,这些见解或结论,它们本身都是没有作用的。但是空性慧是有作用的,“补特伽罗无我”这个智慧是有作用的,但是补特伽罗无我(这见解)本身是没有作用的。这差别要区分清楚喔!这见解本身是我们第六意识脑子里判断所产生的一个道理。所以它本身只是第六意识分别心脑子里所想出来的一个东西而已!它不是真正的因果法则产生出来的,不是因缘聚合所产生出来的一个东西,不是真正从因缘生出来的东西。它不是这样的,所以也不是我们用它就会生出一些另外的东西,这也没有办法,也不是我们用它而会感得一些果报,这没有办法!所以,这些也是没有“能作用性”,是没有实际作用的法。

过去和未来是常法

一样的,如过去、未来,这些也没有实际的作用,过去已经都过去了,未来尚未发生,都是无法实际上运用它们的。所以过去和未来这些法,都是没有实际作用的。上个礼拜我们有讲常法,大概区分为这几项。常法有虚空,每一个法上面的行相,如空性,补特伽罗无我,还有灭谛,过去、未来等,这些法不可以说它们不存在,它们都是存在的。但是它们有没有“能作用性”呢?都没有。若是以“能作用性”作区分的话,那些有能作用性的,就是实有法、胜义谛、谛实成立的法。而这些没有真正能作用的,就是非实有法,世俗谛,非真实成立的法。经部宗就是这样子讲的!

区分“过去和未来是常法”和“时间是无常法”

时间,若是以一个续流来说,是存在的。但是一个法毁灭了,就是过去了。当一个法还没出现,那就是未来。但是对一个续流来说,今天的他和昨天的他和明天的他,这又和前面说的是不一样喔!在不相应行里说,时间是无常法,因为时间续流是有作用的。如《中论》里有谈到,观察时间,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现在是以中观应成派的角度来讲的喔!时间不是实有的,他宗就说时间是实有的,为什么说时间是实有的呢?因为时间有其力量,譬如说我们学习摄类学,要花一年的时间才会学到,只花一天的时间没有办法学到。这一年的时间它是有力量的,时间它有个续流的力量存在。因此力量之故,我们可以成办一件事情。所以,他宗认为时间是实有法。若是时间非实有的话,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成佛了,就没有办法以三大阿僧只劫这续流,累积资粮的力量来成佛。所以他宗认为,若是时间是非实有的,那众生就无法成佛了。以中观应成派来看,经部宗也是他宗。经部宗认为,时间是实有的,理由是时间是有续流的力量。若是我们用经部宗的想法,时间是有力量的,所以我也要用时间的这个力量来学习摄类学的内涵。所以时间是无常法,它的续流是有作用的。而过去和未来则是常法,不可以说昨天就是过去(两者不等于),这样说有些奇怪喔!昨天对昨天(自己)来说,它是“现在”;明天对明天自己来说,也是“现在”。所以昨天和明天都是无常法,但是过去和未来则都是常法。为什么过去和未来是常法呢?譬如说这个人死掉了,对这个人而言,是过去。人死掉了,就没有作用了。或是一个人还没有转世出生,那这样是未来,也是没有作用的。所以说,过去和未来是常法,是没有作用的,是这样的意思!这和“时间是无常法”,两者我们要区分一下。

(不清楚吗?大概这样子,不用想很多啦!有时候你们就观想已经弄清楚了。哈哈---然后,后面慢慢的你们就会弄清楚了。有的时候你们把它想得太难了。我前几次都有说过,实际上你们已经懂了,但是还要想:“这个可能还有一个更深入的意思在呢!”当成不懂的样子。所以,你们现在就观想一下,观想自己已经懂了。)

过去和未来是常法,确实是会有这样的问题在,你们可能会这样子想:时间是无常法中的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属无常法范围);又说过去和未来是常法,怎么会是这样呢,这是一定会有问题的。你们要想,人死掉就没有作用了,不是说死掉的这个人(不存在)喔!死掉就没有作用了嘛。又譬如说,“灭谛”是常法,因为烦恼断除了,断除了不是不存在喔!而是烦恼断除之后,就不再有作用。又好比说,现在灯是开着的是亮着的,等一下灯熄灭了,就不再有作用。灯熄灭了,(灯还在,只是没作用),这就是“没有”的一个部份,是“灭掉”的一个部份而已!

什么是“现前识”

刚才我们有讲“现前识的显现境”,这个连接一下就比较好。色法、心法和不相应行法,这些有为法,它们都是“现前识”,都是可以直接接触到的法,所以说是“现前识的显现境”。这“现前识”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们不清楚的话,我就先讲解一下。“现前识”的意思是,我们的心识它一定有个对境,没有对境这心识也不存在,所以一定有个心识的对境存在。而这个对境,到底是心识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实际上有一个境的存在?这两种的状况都有。若是意识自己想出来的,就不是“现前识”;然而有一些心识,是没有夹杂自己的意识,外面的境是什么情况,意识就完全接受,外面的境与意识接收的讯息完全一样,而中间没有经过“我”的意识夹杂在里面。有这样两种不同的心识。现在谈的“现前识”,就是完全没有自己意识夹杂的那一种心识,对境是什么样子,心识就是什么样子的显现。“现前”的意思就是,对境是什么样子,心识就完全接受,如是的显现出来。有这样的意思!而另外一种,夹杂着自己意识的,那是什么呢?是“分别心”。它是以自己的意识来作区分。如果我们的五根识没有问题的话,都是“现前识”。若是生病了,将白色看成黄色的样子,这就不是“现前识”。若是没有一些内在和外在的干扰,真正的我们的五根识都是现前识。它们是非常老实的,对境是什么样子,它就完全接受而显现为什么样子,都没有自己的意识夹杂在一起,所以五根识都是现前,这不用修行,是本来就俱有的。但是在第六意识中的现前识,却是必须依靠修行才能得到的,而不是自然就会有的。所以,这个现前识,就称为“瑜伽现量”,或是“瑜伽现前识”。譬如说,我们修行止观,或是修“补特伽罗无我”等这些,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后来能够看自己或是看别人也好,当对着一个补特伽罗的时候,他就能够透彻的看到,没有一些“实有”或“能独立实执有”等的这种看法,是非常清净的看到,这个就是“瑜伽现前识”。所以你们要理解,“现前识”在五根识和第六意识中。而第六意识中还有另外一种现前识,是我们自然就有的,称为“自证现前”,是自己认识自己,是自己感受自己,我的心是什么样子自己很清楚,也完全不需要夹杂着自己的意思,自己是非常清楚的,这也是现前识,称为“自证现前”。这现前识大概认识一下!

什么是“现前识的显现境”

现在再谈“现前识的显现境”,就是“现前识”可以直接接触到的,而且是如实显现的对境。一切的境都是“现前识的显现境”吗?不一定。譬如说,有的是我们自己用智慧判断,然后抓取到的一个见解,它就不是现前识的对境,它是我们的智慧分别而推论证成的一个道理,譬如说“补特伽罗无我”。它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心以逻辑推理,判断而得到的一个结论。这是一定有个自己的分别心,一个判断的力量存在,而不是从“现前识”那里显现出来的境。所以,这“补特伽罗无我”,并不是“现前识的显现境”。这样可以了解吗?现在,色法也好,心法也好,不相应行法也好,一切的有为法,都是“现前识”可以直接接触到的对境。所以,有为法都是“现前识的显现境”。然而常法,如虚空,补特伽罗无我,空性这些,就都不是“现前识的显现境”,因为它们都不是“现前识”能直接接触到的。为什么呢?这虚空之中的颜色和光等等,这是现前识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但是虚空本身,就不是“现前识”能直接接触到的了。它是现前识无法接触到的,所以,虚空不是“现前识的显现境”。还有,刚刚讲的“补特伽罗”、“无我空性”这些也不是现前识的显现境。一切有为法的义共相---我们的第六意识脑子里面的印象,这些也不是“现前识的显现境”,这些是分别心的境。还有,“过去”和“未来”,也不是“现前识的显现境”。所以,常法都不是“现前识的显现境”。

“义共相”对学习唯识宗的重要

上个礼拜对于常法,我们提到哪些是常法:虚空、“一切有为法的义共相”、还有“补特伽罗无我”、空性、灭谛,还有过去和未来。就是这些。这其中的“义共相”,我们要理解一下。这个比较重要。因为如果不能理解“义共相”的话,将来我们学习唯识宗的主张时,就会产生困难。因为唯识宗主张---一切法都是“唯识”,是从心示现(变现)出来的,从心的习气那里来的;一切的对境(法),都是心的习气示现出来的。而心又分为两种,一个是无分别心,另一个就是分别心。现在我们的心中是分别心居多的。分别心有它的境,而无分别心也是有其对境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一切法(境)区分为,无分别心的境和分别心的境两种。那分别心的境,怎么算是唯识呢?一定会有这样的问题嘛!唯识宗主张,一切境都是由心所造的,那分别心的境是不是分别心所造的呢?无分别心的境是不是无分别心所造的呢?一定就是这样的嘛!那现在大家一定要先了解,分别心的境一定是由分别心所造的,这也是我们平常接触到的,这我们一定要懂喔!当我们一遇到这个境时,马上要理解这境是我的分别心所造的,它不是从境那边(显现)出来的,这是唯识宗的主张。现在这“分别心”和“分别心的境”之间的关系就非常重要!经部宗的见解如果没有弄清楚的话,将来再学习唯识宗的见解,就很可能会溷乱了。唯识宗的境分为两种:“分别心的境”,和“无分别心的境”。这两个都弄懂了之后,才会知道为什么一切法都是唯识。而懂得“分别心的境是唯识”,比去了解“无分别心”还更为重要!因此首先要理解,经部宗是如何解释分别心和境之间的关系;再来看唯识宗又是如何解释的。这样就比较容易懂了!若是我们直接来看唯识宗的见解,很可能会误解,会变成我们自以为是的唯识的想法,而其实是经部宗的想法。因此我们必须先理解分别心和它的境之间的关系,经部宗是如何解释的。这个先要清楚,然后才是唯识如何反驳经部宗的见解,这样我们才可能抓住比较正确的唯识宗的主张。

什么是义共相

我们先认识一下“义共相”,这是经部宗对于分别心对境的一种想法。这个我们先要好好理解!经部宗对这分别心的境---“义共相”是什么呢?上个礼拜我们有讲过,譬如说先是我们的眼睛看到了火,然后第六意识一直想着火的样子,虽然外面的火已经熄灭了,但是脑子里的火的形象(相)还一直存在。这脑子里的形象(相),我们称为“义共相”。为什么用这个名词呢?我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有个“义”“共相”,这些是什么意思呢?这第一个“义”是指对境。譬如说这里有一把火,燃烧木头的火。如果我们教导一个小朋友,“这叫做火!”“这是火”。教完他之后,他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就会认得“喔!这是火”,这样想了之后,再到另外一个地方,也许不再是用木头燃烧的,而是用其他燃料烧的火,那他就会马上知道“喔!这里有火”就会这样想,为什么可以这样想呢?这前、后两把火有什么关联呢?在前面第一个的“这就是火”,在我们脑子里的第六意识分别心的印象,好像是照相机一样,把这个形象收进来了。而这个形象不只是和这把火有关,它和其他的火也是有关的。这个形象不只是在这把火上面,也存在于其他的火上面。这个形象是和其他的火共同的,是和其他的火也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就称这个形象为“共相”。而“义”指的是境,不只是有这把火,还有其他的火。因此两者合起来共同的相称为“义共相”。因为有这“义共相”的缘故,看到了前后两把火,我们的脑子才能作连结的。经过教导“喔!这是火”,以后一看到火,我们的脑子就可以连结想到,“这个也是火”,这就是有“义共相”的缘故。有这样的作用!“义共相”这名词有这样的意思。从“相”字就要知道,它不是真正的火,只是火的一个形象,是我们脑子里面的一个形象而已。

“义共相”对我们的坏处—将无常的法看为常法

刚才讲的是“义共相”的好处,它能帮我们认出来其他同种类的东西。而它对我们也是有坏处,是什么呢?它会使我们将火的相和实际的火,溷合为一,无二无别。我们的分别心不会说“这个是相,不是真的!”不会作这样的区分。这是我们的分别心的问题!因为不区分的缘故,这“相”是常法,而这个“义”是无常的,将这两者溷合在一起的结果会如何呢?就是无常的法我们也会将它看为是常法。譬如说,我们自己的想法也是这样,我们想:“我”在这里,明天“我”还是会在这里;“现在我活着,明天我想我还会活着”,今天想的和明天想的,这两个都是分别心,所以一定有个“义共相”。今天的我和我的相,真正来说“相”是常法,而“义”(境)这个“我”却是无常。但是因为分别心对这两者不分别的缘故,会使自己将“明天的我”看成为和“今天的我”一样,因为这个“相”,而使得“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产生了关联,好像两者变成为一个了。所以变成为常法了。“相”是常法没有错,但是因为没有区分的缘故,会将“义”看成为一样的,就变成为常法了。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生起常法的执着心?原因就是在这里。如果我们理解“这个形像,并不是真正的本人”的话,我们应该就不会那么常发脾气了。因为我们都是在第六意识当中想的某某人,若是能够将它和真正的本人作个区分的话,就不会那么生气了。但是我们经常是以自己感觉的,自己意识为主、认定的某某人,这个分别心的印象,然后就把它和那个真正的人变成完全是一样的。而实际上“我的印象”和本人是一定有区别的,但是因为我们将这两者视为是完全一模一样的,那就看不到这个本人实际上的真面目了。若是所看到的一直都是坏的,那心里就一直不舒服,越想就会越生气。例如有些人精神有问题,我们会很奇怪,他怎么会这样子想啊?我们会有这种感觉,是吧?事实上,那些圣者看我们时,就是这样的想法呢!我们已经都有精神病了呢!因为本人是在那里,而我们分别心的意识在这里面,而我们的意识常常是很多的乱想啊!所以一位圣人看我们,我们是有精神病的。现在我们虽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在精神病比较严重时,我们就会看到“喔!他怎么会这样子想呢?”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的分别心是这么奇怪!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