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类学(三)∵雪歌***

摄∵类∵学∵(三)

雪歌***主讲∵∵2009/1/3∵in∵台北四谛讲修佛学会

有为法与五蕴

将“无常法”用两种分类方法对照∵以了解不相应行

在这树状图(摄类学科判)的表格里,无常法可以分为三个︰色法、心法和不相应行法。现在我们为了要理解“不相应行法”的缘故,所以要采用另外一种的分类方法。“无常法”也是“有为法”,也是五蕴,所以也可以用五蕴来作分类,对此大家也要能理解。如果不能理解这种分类方式,那对于“不相应行”的内涵道理就会很难懂得。所以,上个礼拜我们谈到,一切的有为法可以含摄到五蕴里面,当然也可以分为色法、心法和不相应行法。各位看到这个表格里,在“无常法”的下面也写着“有为法”,这两者是同义,还有实事(实有法)、胜义谛、自相、谛实成立等都是同义。无常法分为色法、心法和不相应行法,这种分类法是在三大寺学习摄类学时所采用的分类法;而一般人学习时则是将有为法分为五蕴。譬如在《心经》里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以五蕴来谈空性,这意思也是一切的有为法皆有空性,所以我们念诵《心经》时就要想,为什么要在五蕴上面讲空性呢?譬如说,色也是空,受也是空,想也是空,行也是空,识也是空。为什么要这样讲空性呢?因为我们执着的对境大多数都是有为法,譬如说我们接触到色声香味触,内心生起了感受,或是“我有这个想法”、“我有那个想法”,“你的想法不对,我的想法才对”等等。又如“我是从前世来的,又会到来世去”,对于前后世也会执着!以行蕴来说,我们会说“我是老师”,这是对工作的一种执着,也可能“我是秘书长”、“我是总统”,这些都属于对行蕴的执着。我们执着的有为法以五蕴为主,所以一切的有为法可以含摄到五蕴里面。所以,在《心经》里面讲,在五蕴上面谈空性,所以说“一切有为法是空”,就是这个意思!

有为法与五蕴的分类对应

一切有为法可以分为五蕴,除了五蕴以外的有为法,是不存在的。那有为法也可以分为色法、心法和不相应行法。那五蕴和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两种分类方法如何连结对照呢?第一个色蕴即是色法,刚好可以配合对应。那五蕴中的受和想是什么呢?是心法中的两个心所。还有,第四个行蕴,它完全没有色法,但是有属于心法的相应行,和不属于心法的不相应行。所有的不相应行法都是在行蕴中,而心法中的行蕴则是相应行。为什么相应行是心法呢?因为相应行一定是心所,完全没有心王,除了受和想以外的一切心所法就是相应行,相应行的范围是在这里。所以,相应行是在心法里面。我们一般将心法分为心王和心所,行蕴和色法完全没有关系(没有交集),但是行蕴和心法是有关系的,两者的交集是相应行,而且是在心所里面的。第五个识蕴,它和色法也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它也和不相应行法完全没有关系。识蕴只和心法有交集,识蕴等于心王,和心王是同义。这样大家知道了吗?

五相应

解释心王与心所之五相应

接下来谈上个礼拜同学们提的问题,“为什么相应?”“相应”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在心法(心王和心所)里面才会说“相应”,那是什么“相应”呢?譬如说︰眼心识、耳心识、鼻心识、舌心识、身心识、意心识,这六个都是有一个心王和其旁边的很多心所。我们先从意心识这里开始讲解,大家可能比较容易了解。意心识有其心王和心所,又说“五蕴是苦”,“有漏皆苦”,这么一想的时候,在第六意识这里就同时出现了心王和心所。心王如一个主人,心所如旁边的助伴。心所至少有五个,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这是在《上阿毗达磨》∵(梵语---对法)里面,将心所分为51个,其中的五遍行,这在树状表里的心所部份有列出来,这五遍行是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心王的旁边,(任何一个心王的旁边都有这五遍行)。譬如刚才说的,在第六意识里想着︰“你是***人”,或者是“有漏皆苦”,或者是“我的五蕴是无常”,“你是无常”,“我是无常”等,当第六意识一想的时候,同时有心王和心所。这些心王和心所之间是有五种相应的关系,“相应”的地方有五个︰第一个是“所缘”相应,第二个是“行相”相应,第三个是时间相应。第四个是“所依”相应,所依靠的。第五个是“质(材质)”相应。首先,(第一个)“所缘相应”是什么呢?譬如说我们的内心是想︰“我是无常”,这样想时,其心王和心所都是缘在“我”上面,因此心王和心所缘取的都是同一个(对境)“我”,这就是“所缘相应”的意思。不会是心王缘在“我”上,而心所却缘其他的东西上,如柱子或其他人。心王缘在哪里,心所就跟随着在哪里。所以,心王和心所缘取的是同一个(对境)。

然后,(第二个行相相应)每个所缘都有一个“行(相)”(行事的相状),如︰“我是无常”,这就是“行(相)”。又如︰“我是不好”,这也有个“行(相)”。“是常法”,这也有一个“行(相)”。

当第六意识在想“我是无常”时,心王和心所的所缘都是在“我”上面,那两者(心王和心所)的行相是什么呢?就是“无常”的行相。不会是心王想“无常”的行相,而心所却是想“常法”的行相,若是这样两个就不一样了。所以,心王和其心所的行相是一样的,这就是行相相应的意思。第三个时间相应,心王和其心所是在同一时间出现的。第四个“所依”相应,譬如说当第六意识想“我是无常”时,心王和其心所的“所依”,就是“意根”。不可能一个的所依是意根,而另一个的所依是眼根。心王的所依在哪里,其心所的所依也是在哪里,两者的所依是同一个(根)。第五个是“质”相应,“质”的意思是材料、材质。譬如说,,所以每一个心王的旁边只有一种“受”,不可能有两种“受”,也不会有两种“想”。每个心王的旁边至少有五个心所︰触、作意、受、想、思,这些心所只有一种而已,不会有两、三种。不可能一个心王旁边,有一个“受”是苦而另一个“受”是乐。没有这样的!也不会有两种“想”,两种“触”。所以,这些触、作意、受、想、思都是只有一种。还有,这些心所只有跟随着一个心王。不会是同一个心所跟随着这个心王,同时又跟随另一个心王。不会这样!每一个心所跟随的心王只有一个,这就是“质相应”,它们(心王和其心所)的材质是相同的,只有一种材质。这样知道了吗?那另外一种解释是,心王和其心所不仅其材质是同一种,不是两种东西。心王和其心所本身更是“一体的”,是连结在一起的,好像是一个东西,是这样的意思,所以“质相应”有这样两种的解释法。所以,我们说“所缘”,是缘在哪里呢,它的行相是什么,它的所依又是六根中的哪一个,这些问题都是在心法里面才能够讨论的,若不是在心法里面,那是无法解释的。所以,“相应”这个部份,必须是在心法里面才可以解释讨论的。

心法的另一种分类:根心识和意心识

根心识和意心识里面都有心王和其心所

有为法的分类法有两种,一种是五蕴,另一种是分为色法、心法和不相应行法。其中的心法,可以分为心王和心所;分类法是,分为根心识和意心识。根心识分为五个︰眼心识、耳心识、鼻心识、舌心识和身心识。那第六个意心识,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譬如说瑜伽现量等等,都是在意心识之中。那在这之前,先要生起比量,而在生起比量之前,我们必须要先破除颠倒的执着心等等,这些都是在意心识里面。所以,我们要破斥断除的,或者是要修行证悟的,都是在意心识里。而在根心识的部份,我们是没有办法修的,修行方面没有办法做。所以,要修行的是在意心识里面。我刚才用的“心识”这个名词有其意思,因为直接说“眼识”,这只有指其心王的部份而已,并没有含摄到其心所的部份。所以,使用“眼心识”这名词,那就也有包括心所的部份了。所以,同样的情形,耳心识、鼻心识、舌心识、身心识和意心识等,均有各自的心王和其心所。这样知道了吗?你们可能会有个疑问︰眼心识怎么会有心所呢?怎么会有“触、作意、受、想、思”呢?这在佛典中是肯定有的,只是我们凡夫无法觉察认知而已!所以,“眼心识”也有想的作用,作意的作用,受的作用等,都是有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认出它们呢?因为我们的分别心非常强烈,与分别心来往非常密切,所以无法察觉到“无分别”时的作意等。所以,我们不会感觉到这些根心识的心所们,其实它们都是存在的。而在第六个意心识中,也是有不是分别心的部份,但是以我们凡夫来说,这时间(如出现一刹那而已)实在太过短暂而无法被察觉,其他的时候几乎完全都是有分别心的。所以,必须要透过修行,使分别心的力量越来越减弱,越来越弱,最后才可能会出现一个完全没有分别心的情况。那时候就没有了执着,会变成非常的单纯,和根心识一样无分别很单纯,那就是修行最高的境界了。因为我们现在分别心的时间太长太多了!在意心识里面也有无分别心,但出现的时间太短了,都没有被运用到,都没有和它来往。我们来往的都是和意心识中的分别心呢!

心王心所和六识的关系

现在,最主要的是让你们先理解,六个心识里面都有心王和其心所,这不只是在第六个“意心识”中而已,在前五个“根心识”中也是有的。心法的分类,一种是分为心王和心所;另一种是分为“根心识”和“意心识”。若是我们使用“根识”和“意识”这样的名称,就会有个问题,这样的名称只有指称心王的部份,而没有含摄到其心所的部份。因为“根识”和“意识”是属于五蕴中的第五个“识蕴”。在佛经里“识蕴”分为六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指心王而已。所以,若是要扩大范围包含心所的部份,其名称另外用“眼心识”等,这样才比较适当。所以,“眼心识”的范围是比“眼识”的范围更大!因此“眼识”一定是“眼心识”;但是“眼心识”却不一定是“眼识”。那一样的,“意心识”和“意识”的范围,哪一个比较大呢?是“意心识”,而“意识”只有指心王的部份。又譬如说我们讲“大悲心”、“菩提心”,它们是心王还是心所呢?“大悲心”是心所而已,“菩提心”则是心王,这些将来我们还会再谈到。“大悲心”是五遍行中的“思”心所,它就一直在思考着“众生有多苦!”“应该要怎么样来救度众生?”而“菩提心”则是心王,真正的菩提心是进入大乘之门的重要关键,一个人是不是大乘佛子,就是以他的心中“是否有菩提心”来作判断。如果他是有时候有,又有时候没有,这样就不算是有菩提心。这种“有时候有,又有时候无”的情形,是心所才会有的变化。心所会影响到心王,若是心王改变之后,那就是会非常稳固,就不会再变化了。所以,“菩提心”是心王的原因在此!因此,我们一定是先从心所方面去努力,持续的去做,因为不可能马上“抓到”心王的。一定是先从心所努力,培养增长好的,对于坏的心所要使其力量减少减弱,最后完全去除。如此持续的作,最后心王就会改变。当心王改变之后,人也是整个改变,并且是稳定的状况。若是一个人起起伏伏,还不稳定,那就是他的心王还没有改变,有的时候是好的心所出现,有的时候则是坏的心所出现,所以是起伏不定的状况。真正的改变,是在心王改变的时候。所以,“菩提心”是心王。知道了吗?

常法的特性与举例说明

解释常法—共有四种解释

到这个段落为止,色法!心法和不相应行法都讲解完了。还有,对于五蕴大家也都有个大致的认识了。《百法明门论》一开始就是在讲五蕴,其中的不相应行法有很多,我们先不讲那么多,最主要的先大致认识一下就可以了。有为法可以用五蕴区分,也可以分为色法、心法和不相应行法,先大致了解一下。再来谈,这有为法是“有法(万法)”里面主要的法,“有法”中的另一个就是常法,无为法。“有法”,存在的法,分为两种︰有为法(无常法)和无为法(常法)。在这表格里也列出来,“有”、“所知”、“所量”、“成事”、“境”、“法”,这六个名词是同义。前两次课程我们讲的都是无常法,这是(万)法里面重要的一部份,还有另一部份的常法。那“常法”是什么呢?譬如说这些无常法存在于虚空当中,而这虚空本身则是常法,所以常法的范围还是很大的。

常法第一种解释∵:∵每一个有为法上面都有“常法”

还有,在每一个有为法上面都有“常法”,因为每一个有为法都有其本性,它的究竟体性,自性,这都是一直存在的。不管如何变化,其究竟的自性是一直存在的。这些有为法本身虽然自己会一直变化,是无常的,但是其自性却是一直存在的。它的自性是什么呢?“无我”,或者是“空”,这种自性是一直在的,所以这些就是常法。还有,当我们想这些有为法的时候,并不是想真正的法,而是想在我们脑子里的影像呢,这个影像也是常法。因为这个有为法本身可能已经毁灭了,但是我们脑子里的影像还是存在着呢,所以这脑子里的影像是常法。这样解说之后各位就会知道,常法也不少呢!虚空本身、每一个有为法的究竟体性、我们的第六意识分别心所想的影像,这些都是常法。

常法第二种解释∵:∵本身没有作用,所以是“常法”

那还有另外一个常法,当一个有为法毁灭时,不可以说没有(存在),毁灭本身也是一个存在,虽然这个有为法不见了。譬如说这个瓶子,当瓶子毁灭了就不能称为是瓶子,又如火熄灭了就不能称为火。一切有为法它本身会刹那刹那变化,逐渐衰损最后会完全毁灭了。而这毁灭的体性是常法。有为法一定有其作用,而毁灭它本身没有作用(不能发生作用),所以是常法,无为法。

常法第三种解释∵:∵不是无常就是常

还有个问题,常法不代表一定是长久存在,不可以这么想!常法的意思是,不是无常的法就是常。那什么是无常呢?它本身自己会变化的,不是其他的因缘让它变化的,它自己的体性就是会一刹那一刹那变化的,有这样体性的法,就是无常法。怎么说呢?好像是自己杀自己的样子,自己会毁灭自己。有这种自己会毁灭的体性,就是无常。不是这种体性的法,那就是常法。你们不可以认为常法是长长久久一直存在。不是无常的法,就是常法。在《四百论》里面有讲,我们的“生”本身就存在着一个死亡的作用,不会“生”就不会死。“生”本身就存在着一个朝向死亡走的作用。所以“生”本身就有个会毁灭的作用,“生”本身就是毁灭的“能造作”。有这样性质的法,就称为无常法;若不是这样的,那就是常法。刚才我们讲的第三个常法,一切法上有个影像,是我们第六意识分别心的影像,它是常法的原因在哪里?因为它不是真正的外面那个会一直变化的无常法,这个影像是一直在的,昨天的影像和今天的影像,其实是一样的,这就是常法。

常法第四种解释∵:∵有为法的毁灭时,也是“常法”

还有第四个,一切有为法的毁灭,这也是常法。还有,在一切法出现之前的未来,也是常法。这些是经部宗的说法喔!经部宗认为未来和过去,都是常法。你们看一看书中的“小理路”的部份,就会看到有这种说法。因为未来,这个法还没有出现,还没有发生作用啊!过去,也没有作用了,所以都是常法。但是不可以说,未来和过去是不存在的。常法的意思就在这里!又如我们说四圣谛中的灭谛,也是常法。为什么呢?因为那些烦恼都断除了,就没有了。所以,没有烦恼就是常法。刚才讲的,一切有为法灭掉没有了,这就是常法。一样的道理,烦恼断除的本身就是常法。不可以说烦恼断除是常法,那灭谛是永远存在于心中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有灭谛出现啊?不可以这样想。所以,我们要清楚理解常法的意思。刚才我都是举例说明,譬如说虚空、法的究竟体性---无我,一切有为法的影像,义共相的“共相”,还有已经毁灭的过去,尚未发生的未来,灭谛等等,这些都是常法。这样可以吗?

所知的同义

说明“所知、有、所量、成事、境、法”,这六个名词是同义

现在,有为法和无为法,无常法和常法,是从哪里分出来的呢?所知、有、所量、成事、境、法,这六个是同义。这好像是一个人会有很多名字,这些都是同义。譬如说,这个杯子,它是“所知”,也是“有”,也是“所量”,也是“成事”,也是“境”,也是“法”。先这样简单一点的想就好了!虽然“所知”、“有”、“所量”同义,但是有人会这样子想,譬如说在宇宙中尚未被“发现”的星球,我们还没有看到的星球,不可以说它们没有,它们是有的,存在的。但是应该还无法为我们“所量”、“所知”,但是它们还是“有”。不可以这样子想喔!因为那些不是以我们凡夫的角度来谈“所知”、“所量”,而是以佛为主来谈的,只要能被任何一个心续所认知,就是“所知”;为任何一个心续的量识所了知,即是“所量”。所以,任何一个心续,那当然包括了佛陀啊!如果是这样的理解,就会知道“所知”、“所量”、“有”是同义!

经部宗的主张对空性学习的意义

先理解“经部宗”对有为法的主张∵慢慢进步变成中观宗的主张

再来谈一下“经部宗”对有为法的主张,这部份大家要好好的理解,而且这对于大家将来要学习“唯识宗”的见解,也是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若是能理解经部宗的道理,日后这经部的智慧也会慢慢的进步,也会认识理解受到经部宗影响的唯识宗主张,之后会再提升为唯识宗的思惟,最后再慢慢的进步变成中观宗的主张,是会这样慢慢的一步一步往上走。所以,也是要逐渐理解唯识宗和“中观宗”之间的差异。

在心中建立分类架构的重要性

(接下来是***询问同学的一些背景情形)

现在,我们先将法作个区分,慢慢的你们就会比较清楚。如果什么学习的基础都没有,太细节复杂的部份就比较难,会变成煳里煳涂的。所以,先讲整体的大方向,较重要的几种分类法,作个归纳,然后再慢慢的整理清楚。如果都没有概念,那太多的东西就会无法作区分了。例如这里(表格),从“有法”的分类开始,再慢慢的往下区分,一层一层的学习。这非常重要!不然就是讲到造业、习气等等,它们是什么,是在佛法中的哪一个种类的位置上,这些就都弄不清楚,若是分不清楚的话,要找也就找不到。所以,要先作个整体的归纳分类,再将东西放进去。要观察认知它的话,就知道要从哪里去找去观察。平常讲的业力习气是在哪里?不相应行法。现在学过了就知道了,可以找到它的位置了,以前没学过就会不知道它在哪里。这是一定要这样学习的!我们以前都不知道“无我”是什么样的法,灭谛是什么法,这些都不知道。或者是心法中的心王和心所有些什么关系,六个心识的范围在哪里,这些都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想学也会学不下去,那修就更是根本不用谈了。所以,一定要学习这些基础课程。

经部宗的胜义谛

经部宗的宗义虽不对,仍须认识它的想法,因为从它可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与“无常法”同义的有哪些呢?(参考表格),无常、有为法、实有法、胜义谛、谛实成立、作、自相、质,这八个名词是同义,这是以经部宗的宗义见解为主。不可以想说,这经部宗的宗义不对,所以我就完全不需要学习它。我们也是必须要认识它的想法,认识了这样的主张之后,也会认识到我们自己的问题。经部宗的主张,认为一切的有为法就是胜义谛,这就好像我们现代的科学一般,研究出来这些法有什么作用,这些就是胜义谛。如这个是色法或者是心法或不相应行法,或这个是五蕴中的哪一个法,这个法本身有什么作用,经部宗认为这些就是胜义谛。现代的科学也是在研究真正的实相是些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要研究找出各个东西的特色,加以分析理解。这些作用、特性都是真实的,不是假的啊!所以,认为这些是胜义谛。因此说,一切的有为法就是胜义谛。胜义谛的意思是真正的殊胜的法,那对我们凡夫来说,真正殊胜的法是什么呢?金钱它很有作用,吃的食物有作用,穿的衣服有作用,住的房子有作用,这些就是我们凡夫的胜义谛。所以经部宗认为有为法有一个作用的,就是胜义谛。为什么说这是胜义谛,有它的道理在,是从“是否有作用”这角度来看的。如果没有作用的都是假的,就是世俗谛。但是中观宗却认为,事实上连那些“作用”也都是假的,它们只是一种示现而已,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法的实相呢。所以经部宗认为有为法是胜义谛,这样的道理其实是和我们凡夫现在的状况比较相应的呢!认为有为法就是实有法,是谛实成立的。

无常的两种解释

解释“无常”与说明“诸行无常”之两种解释

首先解释一下无常,是指刹那变灭之法,这刚才也有说过,它自己会刹那变灭,不是其他因缘让它变化的。所以,一切有为法会自己刹那变灭。四法印中的第一句“诸行无常”,这有两种解释。一个就是“会刹那变灭(化)”,而另一个是“后来会变成完全没有了”,这是“苦”的一种代表(表征)。而“刹那变灭(化)”的范围比较大,因为连佛的心续也是如此刹那变化的,所以也是有为法。这“刹那变灭(化)”,有时候可以越来越变好,也有时候可以越来越变坏,也可能变灭到完全没有了的状况,那就是各种不一样的变化了,所以它的范围是比较大的。但是四法印的“诸行无常”主要是在讲“苦”的体性。苦谛有四个体性,无常、苦、空、无我。(大乘的)四法印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缘起性空∵(?)、诸法无我”,这主要是在讲苦谛的四个行相。“诸行无常”是什么意思呢?若是要指能涵盖一切有为法的无常体性的话,这“诸行”就是指一切有为法,可以这样的解释。另外一种解释,“诸行”是指一切在轮回中的法,一切轮回中的法是无常的,最后会变成完全没有了,所以是不可依靠的。若是采取后者的解释,它的范围比较小,不能包括那些无漏的法。无漏的法是趋向涅盘的,是会越来越增长的,是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可靠的。譬如我们的身体在轮回中,是从出生到最后的死亡;而佛已经出离了轮回(佛的身体?没有往生),所以祂的法身和色身是不会消失不见,是非常可靠的。而我们在轮回中不论今生有多么好,到最后死亡时都重新归于零。生之后会死亡,集之后会散失,积之后会没有。【偈颂︰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种最后会变成为没有的情况,是在轮回法中的无常,而在涅盘法中则没有这种情况!所以,“诸行无常”主要的意思是,众生对于轮回中的圆满,其实不可以执着追求,因为它们是不可靠的,最后会变成完全没有的呢!同时,大家还是要理解,这“诸行无常”的无常,若是专指轮回法中的无常,那和广义的无常,还是有范围大小的差别。这样可以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