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观照身口意——在静修营中需要注意的佛门礼仪

主讲∵云乡法师

欢迎大家的到来!

西园寺动用了许多人力物力来成就大家修行的机会。明天菩提静修营正式开始,在今晚的见面会上,常住安排我给大家介绍佛门礼仪。在寺院中,礼仪非常重要。

有人对我说:“师父!我已经皈依四十年啦!”我说:“你皈依四十年了,见了师父说话时,怎么没有合掌呢?”

佛教徒首先要学一些基本的礼仪。在座的诸位,有些还没有皈依。但我相信有一天你们会成为居士,甚至成为法师。大家来到寺院里,应该展现出佛教居士的素质与水平。无论你腹中有多少经典或者多少本领,如果表现不出来,你最多是一个“自了汉”。把知识、文化、修养、道德全部用行为表现出来,才能让别人了解:“佛教的弟子气质不凡!”

那么,怎么做呢?具体的规定不外乎三种——身、口、意。

意,也就是心念。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念是最重要的。作为佛弟子,我们的思想要清净。

所谓清净,并不是说马上就要成佛。清净有“减少”的意思。牵挂的东西越来越少,你就清净了。背了很多包袱,你说要清净,那不行的。大家既然来静修,就把一切都放下,真正地为自己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而活一回。

刚才有人的手机响起来了。请大家把手机关掉。在这样的公众场合,手机不要发出声音,不要影响他人的修行,这就是一种重要的礼仪。在这几天中关掉手机,也可以使你们少一些牵挂。

口,也就是语言。有智慧的人会说话。怎样才是会说话?佛法中讲了四个方面: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是菩萨道的四摄法门。

对别人说话,首先要对别人有一种慈悲。说话的时候,要为别人着想。开口之前,你要想一想:“这句话说出去,别人听了会不会高兴?这句话会让他的心流血,还是会让他忽然阳光灿烂?”如果你说一句话,让人听了心里流血,你的罪过可就重了,因为菩萨道的修行是不可以伤害众生的。你说出话来让人听了觉得心里甜甜的,暖暖的,这就是修行,这就是布施——用爱语布施。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人说出话来像针一样尖锐,恨不得一针把别人的心扎烂。这是嗔恨之心在作怪。我们一定要慈悲,讲话要柔软。即使对方错了或者对不起你,也要心平气和,不能得理不饶人。

身,也就是动作。佛门中的动作,是简单的,优美的,高雅的。

我先说一些最简单的动作,从进寺院的门说起。

进寺院的门,怎么进呢?有一个规定。进门要靠左边或者靠右边进入。如果靠左边走,就先迈左腿。如果靠右边走,就先迈右腿。出来也是如此。然后出入所有的门都是这样。

这样的礼仪,是从中国古代皇宫的礼仪里吸取来的。这种规定不但可以使我们的仪态显得规矩好看,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精进地观照身心。至少在面对每一道门的时候,你都必须知道自己正在用哪一条腿走路,这不是很符合四念处的教法吗?

进入寺院之后,不能跑,不能慌慌张张。走路要慢,要轻,要柔。古人说“行如风”,意思是说要走得柔和,像一阵微风拂过,而不是说像一阵狂风,简直要把别人扇倒。还有,脚不要在地上拖,也不要发出很响的声音,走路的动作要干净。

居士来到寺院,首先要去大殿拜佛。礼佛的具体姿势,估计大家已经学过,我就不说了。我只说一下,一般人礼佛是磕三个头,其实磕三个头只是“一礼”——礼佛一拜。磕九个头,然后一问讯,这才是一个大礼,所谓“三拜九叩”。

关于问讯,要具体说一说,因为我刚才看到很多营员问讯的姿势不够标准。

拜佛之后,起立,站直,合掌,躬身,躬身下去的时候双手相握,放在腹部,直起身来的时候双手再恢复合掌,是为一问讯。

站立时的双脚与肩同宽,“前八后二”,两个脚尖之间的距离大约八寸,两个脚跟之间的距离大约二寸。这样站立,身体的重心可以均匀地放在双脚上,长时间站立也能稳稳当当,纹丝不动。

合掌时,五指并拢,收起散心杂念,恭敬一心。打开你的肘,指尖朝上,低垂眼帘,眼睛要能够看到你的无名指的指尖,这样合掌的指尖方才合乎朝上的标准。合掌的双手不要靠在身上,而是要与身体保持一点点距离,这样整个人才看起来不会显得松垮。注意肩膀放松。

放掌操手时,两手掌相叠,两个大拇指相对,放在自己的腹部。

有人问讯时,直起身来之后双手还有个举到眉心的动作。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你不知道含义,那就省了这个动作吧。

这个动作就是结“毗卢遮那印”,意为“光明遍照”。问讯之后手结毗卢遮那印,高举到眉心,这意思就是“智慧光明,遍照十方”。我们一般人,你照得了吗?况且,很多人结印的动作也不够正确。所以,这个动作是可以不要的。

弯腰躬身时,一定要够深,呈九十度。当你这样躬身时,上身与地面平行,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很平,这就是“降伏我慢”。

操手不仅用于问讯时,我们平时排班走路,也应该自然地操手,特别是穿着海青的时候。我看到有人身穿黑色的海青,却不懂得一定要操手,宽大的袖子朝两边下垂,然后他就这样轻轻地飘过来啦——像什么啊?要减少这种情况出现。

即使在社会上,操手也是有好处的。比如你去应聘,站在单位领导跟前接受面试,你操手站立,侃侃而谈,会显得不卑不亢,稳重大方。如果你的手好像没地方放,不知所措,或者不断地摆弄衣角,就会让人觉得你缺乏自信和气度。

在寺院里排班走路,要注意排成一字纵队,身体挺直,目视前方,操手徐行,整整齐齐,鱼贯而入。

独自走在路上时,遇见师父,怎么办?有人就会紧张得面红耳赤,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似乎想找个墙根躲起来。没必要这样嘛!师父走过来,你朝他一合掌,就可以了。如果是与师父对面相逢在同一条路上,他过来时,你侧身合掌,让他先过就好了。

见了高僧大德,可以顶礼。顶礼师父的姿势和拜佛是一样的。但是要注意,师父礼佛、讲经、诵经、吃饭、睡觉时,不可以拜他。还有,师父说“不要拜啦”或者“一拜”,你就依教奉行,问一讯即可,不要强行礼拜。如果不是在寺院中,而是在大街上遇到师父,最好不要礼拜,免得让不懂佛教的人吓一跳。

在古代,出家人分为很多种,有法师,有禅师,有律师,有论师(讲经论的),有譬喻师(善于说故事的),有诵师(念经的)……现在,对出家人可一概称为“法师”或“师父”。

信众与师父说话时,尽量保持一米开外的距离。距离不要太近,免遭世俗人的讥嫌。不要跟师父在大庭广众说悄悄话。

女众进入寺院,不要化浓妆,不要穿得过于暴露,不要喷很浓的香水。古代有一位贵妇人,她去拜佛时,在门前下了金马车,把身上的璎珞宝珠全卸下来,换上朴素的衣服,才进去拜佛。为什么?因为朴素自然是最美的。而且,这样就不会给别人和自己制造麻烦,自他兼利。

问师父佛法,合掌请问,然后放掌,静静地听师父说。不可以在师父没说完时,又急于发话。不要滔滔不绝地说,也不要因为觉得答案不合自己意,就追着师父刨根问底。

在寺院里听讲经迟到了,站在边上一问讯,再轻轻地走进去坐下,不要影响别人。听讲的过程中临时有事要出去,站起来走到边上,一问讯,再出门。

听讲时,到了提问时间可以提问,不是提问时间,有再大的问题也要放在心里,等提问的时候再发问。不要打断法师的宣讲,影响听众的心情!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提问并不是因为想知道答案,而是因为有一种表现欲。看住自己的心,一旦发现自己是想借助提问的形式表现一下,就把这个问题省掉吧!

同修之间怎么称呼呢?在生活中,使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称呼就可以。在静修营中,可以一律互称师兄。也可以称同修为居士,但不要自称“我是某某大居士”。因为“居士”是一种很尊敬的称呼,指的是在娑婆世界随缘度化众生的大士。居士是很了不起的人物啊!

男女居士见面时,我建议也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要觉得佛教的有些规定很迂腐。看着你的心,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规定是对的。

与同修有重要的话要说时,如果他没有面对着你,可以打一个响指,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他在打坐,可以打三下响指将他惊醒,而不要走上去伸手就拍他。

在静修营的这几天,你们之间可能结下深厚的友谊,也可能今后想起某个人就心里发怵。因为人和人的缘分不同。但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善友。想和别人结为善友,就要言行得体。

如果在集体中,别人讨厌你,肯定是因为你有什么东西不断地让别人心里难过。大家在一起生活,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是大家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这在佛法中叫“随众”。

一个人能没有“我”,没有“以我为尊”的那种强烈的观念,那是福气,是大修行!一个人总是觉得有“我”,而且“我”很厉害,那会很痛苦的,总是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不称意,到这里碰一下,到那里也磕一下……自我观念越强,越觉得都是别人对不起自己。

过堂吃饭有个总的规则:不许说话,不许出声。至于过堂时的具体仪轨,明天过堂之前我会具体和大家讲讲。

以前玄奘大师的道场有一千五百人,这么多出家人一起吃饭,不但默默无言,而且听不见碗筷的声响,皇帝见了之后都肃然起敬。皇帝说:“如果我的军队能像这些出家人一样整齐、威严,一定会所向披靡!”

晚上睡觉时,就要静下来,不可以说话,不要随便发出声音。古人讲:“食不言,寝不语。”入睡之前,可以默默地念佛、持咒或禅修。不要吵到别人,咳嗽时把嘴捂住。

让别人觉得你很重要,很敬重你,但又好像你不存在,没有威胁,没有危险,那是最好的状态。

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身口意,照顾到其他人。想一想:“我这么做,这么说,会不会让别人难过?”很多学佛的人不是天天发愿要成为大菩萨吗?菩萨的心就是时刻有众生的。倘若你连身边的人都搞不定,几下子就弄得他们很烦恼,怎么广度十方世界的众生呢?

佛法中,睡眠的姿势是“右肋吉祥卧”,向右侧身而卧,右手枕在脸下边。右侧而卧的睡姿可以让人心情平静,对内脏和整个身体都有好处。

当然,普通人没有禅定的功夫,睡着之后总会翻几个身的。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睡眠到了一定程度,会进入“翻身期”。在没有整夜保持吉祥卧的功夫之前,我们也不必过于苛求自己。

早晨起床之后,也要静默。静静地收拾床铺,静静地洗漱,静静地做事。不能一起床就急于说话,甚至连床都没收拾,先坐在一起聊天:“我昨天晚上梦见了什么”,“我今天想到哪里去”……不要说这些无用的话。话少,就是修行。为什么总是说些无意义的话?因为心太浮躁。话少,不是冷漠,而是无形中减少了绮语!

眼睛一睁开,就可以默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希望我今天能够专心致志地修行,能够得到佛法的入处,能够得到幸福。”醒来时心中动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吉祥的念头,那你这一天都会很舒服的。早上一起来就烦恼,你这一天肯定不舒服。

本来这个世界的噪音已经很大了。我们没有能够制造出微妙和雅的音声,至少要学会默然。这也是布施,舍掉不必要的声音,把安静的快乐布施给别人。

布施不局限于把钱放到功德箱里。真正的布施,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做到的。见了人点头微笑,就是把欢喜心布施出去。不要整天满面阴沉,别人见了你好像都要撑把伞,怕你“打雷下雨”。那样,你会活得很孤独,很郁闷。

修行,要越修越快乐,越修越自在,越修越放得下。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只能活在现在。昨天已经是昨天了,过了就不会再次回来!明天还没有到,你的手再长也伸不过去。“我把明天的包子拿来吃吃”,做不到。无论我们的贫富、贵贱、高矮、胖瘦、教育水平、文化程度如何,大家都是平等的。平等就建立在这里:每个人只能拥有这个此刻。

也许你有很大的别墅,可是你现在不住在里边,也许你有劳斯莱斯的名车,可是你现在不坐在上面,它们就不属于你。不要以为那些东西就一定是属于你的,看见很多人坐在寺院里,还用手机键盘遥控着做很多寺院外的事情。

我们只有此刻,经历此刻的喜怒哀乐,经历此刻的忧愁烦恼,或者经历此刻的自在解脱。既然如此,就不要烦恼过去,也不要烦恼未来。

把心安住在当下。体会你的身体、你的心。你的动作是怎样的?你的心念是怎样的?你的身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我建议你们在这几天真正地为自己而活,就是这个意思。眼睛朝内看!

我们只能活在一弹指之间。抓住顷刻,好好修行,好好地活,活得精彩,活得潇洒,活得有智慧。

很多人活得昏天暗地。众生是无明的,无明以遮蔽为性,就是让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就还有救。烦恼来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会被业力牵着走。比如有人嗔恨心大起时,拿着刀追杀别人,等到把人杀害了,才猛醒过来:“我怎么能做了这么大的错事!”后悔莫及。

学习佛门礼仪,仅靠今天晚上在短时间内听一听,是不够的。平时大家要多多学习。西园寺的钟鼓楼前摆放了一系列海报,其中就有关于佛门礼仪的具体内容,大家有时间可以去仔细地看一看。今晚我只能介绍大概的情况,提出要点:想让生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就要看住我们的身口意,尤其是看住我们的心。所有的佛门礼仪都和心有关。

大家将要在静修营里生活六天,不要枉费这六天的时光。如果是来混日子的,那还不如去赏赏月,或者看看电视晚会。

放下内心的烦恼,放下世俗的东西。世俗的心不死,佛法的心生不起来!有一种力量叫绝望。对世俗绝望了,真正的力量才会开始成长。对世俗充满希望,你必然会痛苦。因为这个世间不断地变化,谁也抓不住。

修行,就从当下开始。希望大家分分秒秒都活得明明白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