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那阿赖耶颂】讲记(五)

见悲青增格西

A第一证理

“不共之无明”:无明分共的无明与不共的无明,在《俱舍论》中说到的共的无明是指与贪嗔相应的无

明,不共的无明是指单独的无明。整体上来说,欲界的贪嗔等是不善,而无明、萨迦耶见则是无记,但是

也不是所有的无明都是无记,与贪嗔相应的无明就会是不善,因此分出共的无明与不共的无明。此处所指

之“不共之无明”与《俱舍论》不同,染污意有无明、贪等九个心所陪伴,“不共”指的是,与前六识没有

关系,只有第七识才有的情况—我执。如同阿赖耶识从无始以来一直现前,第七识亦同,除灭尽定与得见

道时会被隐没,其他时间都是现前的。我们有快乐、痛苦等各式各样的情况,这些情况一定都有我执,这

个我执一定是第七识才有的,因为阿赖耶识不会执着我,没有我执的感觉,前六识则是不停的现前与隐没,

如快乐的心现起时,痛苦的心就隐没,痛苦的心现起时,快乐的心则隐没,但是有我执的情况一直都存在,

这说明它一定和第七识相应。此说如果没有染污意的话,就会有“没有不共之无明”的过失,即当快乐时

就没有“我快乐”的感觉,痛苦时就没有“我痛苦”的感觉,要有我执生起才会知道是“我”在快乐、在

痛苦,我执没有生起就不知道谁在快乐、谁在痛苦。

B第二证理

“与五者相同”:若没有染污意,将有与五者不相同的过失。佛教会说因果,因果的关系一定是前后发

生,但是唯识会成承认前后因果,事例是:如将三根木头相互依靠地架起来,使之不倒下,不会倒下来是

同时因果。因为某一根木头不倒下,是其他二根的作用,三根木头都是同样的情况,无法分别谁先谁后,

因此唯识说是同时因果。眼识必须要有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三者配合才能产生,其中增上缘--眼

根是眼识的同时因,等无间缘是眼识的前后因。唯识说:意识与前五识一样,都是转识,前五识有同时因

及前后因,为何意识就不需要?所以意识也有同时因。如果意识有同时因的话,只能说第七识是它的同时

因,找不到其他的了。换句话说,没有第七识,就会变成没有同时因,第六识就有“没有与五者相同”的

过失。

C第三证理

“等持之差别”: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差别是无想定会灭除前六识的受想,灭尽定是灭除前七识的受想,

若没有第七识,就会变成这二种定在内容上没有区别,若二者没有区别,佛陀就不会呵斥入无想定,而圣

者入灭尽定就能被接受,(圣者可以修灭尽定,但是不可以修无想定,因为长寿天是无暇满之处)。

D第四证理

“生无想相续无我执”:如果没有染污意,生无想天将有没有我执的过失。刚生到无想天者,会有“我

生到无想天”的感觉,之后什么都不知道,完全空白,时间长达数劫,将死之时,会有“我快死了”的感

觉,然后就死了。唯识认为,生在无想天时一定有我执-第七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因为生在无想

天到死亡之间,前六识都没有了,如果第七识也没有的话,就会连我执都没有,像死人一样,根本就不能

说他生在那里,(无想天又称染污天,若没有烦恼与我执存在,就不能说是染污天)。

E第五证理

“无定语”:如果没有染污意,就有没有训词的过失。“定语”:如称“我”这样的语言,不是指“我要

去逛街”这样整体的语言,而是说“我好渴”、“我冷”都会带一个“我”出来。因为很多话都会带有一个

“我”,这就说明随时随地都会有一个现前的我执。“无定语”是说如果没有染污意,就会没有“我吃饭”、

“我喝水”这样的定语,有这种过失。

F第六证理

“具有我之执”:与第五点差不多,我们心理都有“我”的想法,如“我施”、“我杀”等,从而说出来,

说出来时就是训词,是第五点所指的;心理有“我怎样”的想法就是第六点所指的。

偈颂“性相与能立,破九一主张,由四义了解,赖耶及末那”,前面是以定义来说阿赖耶识,由教证来

建立阿赖耶识,接下来说明前面偈颂“破九一主张”的部份,有宗派说六识、八识,但也有少数人说九识

及一识,所以要破除主张九识及一识的说法。

(三)九识说的否定∵1.说明九识的主张∵2.破除九识的主张

1.说明九识的主张

第七能取识∵讲赖耶有三∵第九无垢识∵真谛宗主张

真谛法师主张有九识,九识的主张中,前六识与平常说的相同,但是第七识的说法略有不同,所以不

说为末那识,而说为能取识,在名词上做区别。

九识的主张是印度规范师说的,但说法的根据在***典籍中并无记载,所以宗大师就引用汉系圆测法

师的文章来说明。圆测的《解深密经疏》记载了印度规范师的说法,如下:“小乘经典中,只说六识、不会

说七识与八识。依大乘则有二说,一是龙树说六识,这可以从清辨所着《中观心论》中看到:‘眼等六识外,

没有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不是眼等六识所摄,阿赖耶识如同空华’。”

“第二种是弥勒宗的说法,弥勒宗依《金光明经》等说了八识,但解释弥勒宗八识说法时,西方(即印

度)论师就有三种。第一种是菩提留支的《唯识论》,将心分为二,一是法性心,法性心是真如心,为何称

为真如心?因为心来自于真如,体性是真如,故取名为真如心,事实上真如心不是心,它没有缘什么。第

二是相应心,相应心与信、贪等心所相应,这才是真正的识,或称为意。”这段话并未说明八识的情况,

只是在区分真如心与相应心,相应心到底如何就没有说明。

“第二种是真谛依《决定藏论》而立九识,九识品中说:九识中,眼等六识与其他论着相同,第七识

是能取识,是执持第八识为我、我所,它是烦恼障,而无法执。第八识阿赖耶识有三种,一是解性阿赖耶

识,有成佛义;二是果报阿赖耶识,根据中边分别偈‘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说它缘十

八界;三是染污阿赖耶识,缘真如境,起四种谤,是法执,而非人执。真谛的说法是依安慧的思想而说,

第九识是无垢识,真如为体,何谓真如为体?解释说:区分为二,境方面是真如及实义,能缘方面称无垢

识或本觉,要详细了解就要看《决定藏论》九识品。”总之,第二种说法有:一、储存成佛种子的阿赖耶

识,二、缘十八界的阿赖耶识。前面说阿赖耶识真正所缘是根识缘到的而已,其他的缘不到;真谛的说法

是阿赖耶识缘十八界。三、既缘真如,又与四种我执相应的阿赖耶识。又认为真谛是依安慧的思想而说。

因为世亲与安慧说法都是唯识宗会接受的,所以要否认九识之说,就要说真谛错解安慧的思想。

“第三种是玄奘依《楞伽经》及法护的说法而立八识,不说九识。因为玄奘在破清辨论师时说了‘所立

量中,便有自教相违之失,《楞伽》等经皆说第八阿赖耶故。’所以知道玄奘说有八识。有人问玄奘,‘如

此,为何《般若》等大经只说六识?’就引用法护的解释:‘如《成唯识论》第五卷,经典中虽说六识,但

是是随根器而说,或随六根说有六识,但事实上有八识。’有人问:‘为何龙树只说六识?’解释说,事实

上龙树也是相信有第七识、第八识的。”

宗大师接着说明:在列举三种说法后,圆测自己追随玄奘的主张。圆测引用《中观心论》的内容,说

清辨如何破除阿赖耶识,但是所引用的内容,在***翻译的《中观心论》中并没有看到,而且也没有所说

的章节。以在《旁塘目录》中有圆测之名,及藏人认为圆测主张九识,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圆测是

中国人,主张九识的真谛是印度人。

2.破除九识的主张

八聚识之外∵若有主要识∵应成常物故∵九聚无能立

此以理破除九识的主张。会说有二个阿赖耶,一个是种子,一个是识,有人说有第三个阿赖耶识是错

误的说法,八识以外若还有心王(主要识),就会成为常法,又是无常法,因为在理证、教证二方面都不符

合,所以九识的说法不成立。

有九识的话,将有既是常法又是无常法的情况存在,因为说第九识不是无常法,如此即是常法,但是

又说它是能缘,可以缘东西,如此就是无常法。若有人说:第九识虽是无常法,但是不归类至八类中,该

如何答?这是不可能的,这种第九识,若认为它是色法与不相应行法就不能缘东西。又说它有所缘,但是

它也不是心或心所,因为只要是心或心所都在八识之中,所以主张九识并不成立。∵教证方面,第七能取

识在如来藏经及弥勒菩萨所说的任何经典都没有谈到,而且无著与世亲也没有说。这些标准的典籍都未说,

且与安慧的意旨也不符合,所以九识的主张并不成立。

(四)一识说的否定∵1.说明一识的主张∵2.破除一识的主张

1.说明一识的主张

意识别别行∵以所依六根∵别别安立名∵婆罗门十二∵生处经亦说∵一与六聚识∵说意生处外∵识皆意心识

主张一识者说,如同一栋房子有六扇窗,内有一只猴子,猴子会在各个窗口探来探去,我们有眼等六

门,只有意识在跑来跑去,跑到眼根的地方就说那是眼识,跑到耳根的地方就说那是耳。识。意识别别行

到六根,就别别安立眼识、耳识等名称。也就是说主张一识者认为,事实上只有意识,没有意识之外的眼

识(不能说没有眼识)。

理由在《婆罗门篇》、《十二生处经》有说。“一与六聚识”其中之“一”(独一)的理由是《婆罗门篇》

说的,“六聚”(六识都是意识)的理由是《十二生处经》说的。《婆罗门篇》说:“若远行独行,调此难调心

我说真梵志”,(即意识独来独往,让我们受苦的是意识,让我们解脱的也是意识,这个心像狂象一样难以

调伏。)在这经典中出现了“独行”,既然出现了“独行”,说明只有意识,没有其他,其他都是安立的,若

有六识的话,经典就不会说“独”。

各宗都会说,先有意识才会有身根,有了身根,才会有舌根、鼻根等,所以全部的根都会依赖于意根,

其中眼、耳、鼻、舌根依于身根。他人说,意识依赖身体时就会了解色法等,或产生冷、热等感觉;意识

不依于身根,单独活动时,就会了解过去、未来等。所以意识的所见有二类,一是依于身体所见相,一是

不依于身体所见的相,有色界中,意识依于身体了解境时,即是根识。也就是说,眼识等要了解境都要由

第六意识来了解,即六识的境都是意识的境,如色法是眼识的境,也是意识的境,色法同是二个俱境的境。

根识所见的亦是意识所见的,而过去未来等就是意识的境,这是与一般的认知相同的。但是他人就觉得,

六识的境都是意识的境,所以了解六境的不是意识是什么?又眼识等能够见境也都是意识所推动的。

2.破除一识的主张

教义能他解

《婆罗门篇》、《十二生处经》的意思不是他人说的那样,可以另外做解释。《婆罗门篇》可以这样解释,

六识做为等无间缘等,产生眼识等,死亡时这些识都收摄至意识中,只有意识是无始以来至现在,从现在

至未来,所以说“独行”。眼识等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无始以来,独来独往的都是意识,这与说根识都

是意识扯不上关系。

又,主张一识者引《十二生处经》“眼识等六个都是意生处”(“意生处”:意根),所以眼识等六识皆是

意识,这是他们将意与意识混淆。眼识是意,但不是意识。剖析十二处时,十二处指六根与六尘,眼识等

属于十二处中的意根,意与意根等同,而意与意识不等同,因为意包含眼识等,不只有意识。如眼识等是

根、境、识和合,即所缘缘—色法,增上缘—眼根,等无间缘—前一个识,和合产生六根,意识亦同。差

别在于,五根识的增上缘都是色法,意识的增上缘是心法,即眼耳鼻舌身识,如见某物,第二刹那心法会

分别这个东西很美,这个意识的根即是眼识。所以有属于意根的眼识,也有属于意根的耳识,从眼识到意

识都可以成为意根。认为有一识者,是将意与意识混淆了。

根识亦应持∵隐密过未来∵许一聚愚昧

理证也不成立。眼等六识是离分别识,既是离分别识,就无法见过去、未来等,若说根识等是意识的

话,根识等就有能看见过去未来的过失,说意识是根识的话,意识就有无法思惟分别的过失,所以承许一

识的主张是不对的。

故可信教理∵证成八识故∵不畏入隐处∵智者应许八

九识与一识之说都没有可性的教理能证成,可信的教理能证成的是八识,所以八识是正确的。若是小

乘的根器,八识这些大乘的内容不能够被接受,若是不畏惧深奥,行走于大乘道的智者就应该趋入八识。“不

畏入隐处”:隐处指八识。

四、结语与回向

二识极难处∵如智者意趣∵依***教言开显∵由行脚贤慧称所造

这是宗大师的谦逊之词。第八识与第七识在唯识来说是很深广、很难理解的,我(宗大师)是依照智者

的意趣及***所教,才略为开显。由行脚僧贤慧称(宗大师名)所造。

愿教法发扬

回向文:愿教法发扬光大。

至此已完整说完《末那阿赖耶颂》。透过《唯识二十颂》与《末那阿赖耶颂》,我们已经勉力的游过唯

识的大海。要知道,唯识也分随教派、随理派,只有随教派才承认有八识。第八识之说与其它宗派不同之

处在,如中观会说“缘起性空”,即众多的因果作用依赖于空,这样的讲法在许多地方,解释起来较为通顺;

若说没有外境,都是由种子力量方面去解释,就要讲第七识与第八识,如此一来,许多地方的解释就显得

十分不灵活,如在大乘的宗派中,只有唯识随教派说究竟三乘,即一切众生不是皆具如来的佛性,因为种

子方面就是如此。(唯识的另一派在说如来藏时,主要的如来藏说的就是空,说这是最基础的,从而说出道

次第,因此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使成了阿罗汉,佛性也不会变。)

总之,要了解唯识要从三个角度看:一、异体空(即无外境)方面;二、阿赖耶识与末那识,即种子方

面;三、三性三无性方面。这三方面都是相同的内容,但若不看种子方面的解释,单看异体空的解释就会

有局限性,所以二者要参照理解,无外境的概念可以从阿赖耶识解释,说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也不能忘记无

外境的看法;同样,说三性三无性时也不能忘记前二者。唯识的另一派不承认阿赖耶识,而说六识,所以

就会说三性三无性,理解时即要配合无外境的概念理解。有关唯识的著作很多,但是重点就是在这三方面,

所以如果能在这三方面有些概念,字义上虽不能完全知道,大概也能理解意趣。

∞∞∞∞∞∞∞∞∞∞∞∞∞∞∞∞∞∞∞∞∞∞∞∞∞∞∞∞∞∞∞∞∞∞∞∞∞∞∞∞∞∞∞∞∞∞

附注:

一、∵藏文出自宗喀巴大师《末那识和阿赖耶识难解处的广注》(钟国贤∵中译/政大84年硕士论文,页

132-133),中文出自唐.圆测法师《解深密经疏卷第三》(CBETA电子佛典,续藏经X21∵No369解深密

经疏分卷3,X21n0369_p0240b11--X21n0369_p0240c13),中文:“言种数者。诸声闻藏。但说六识。而

无七八。具如诸教。今依大乘。自有两释。一龙猛等。但说六识。是故清辨菩萨所造。中观心论入真

甘露品云。离六识外。无别阿赖耶识。眼等六识所不摄故。犹如空华。故知彼宗唯立六识。二弥勒宗。

依金光明等。具立八识。然依此宗。西方诸师。有其三说。一菩提留支唯识论云。立二种心。一法性

心。真如为体。此即真如心之性故。名之为心。而非能缘。二相应心。与信贪等心所相应。解云。唯

释意之性故。识之性故。亦名意识。于理无违。二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如九识品说。

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

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解性梨耶。有成佛义。二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

偈云。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

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

有其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

九识品中说。三大唐三藏。依楞伽等及护法宗。唯立八识。不说第九。破清辨云。所立量中。便有自

教相违之失。楞伽等经。皆说第八阿赖耶故。问。若尔。如何大品经等。唯说六识。护法会释。如成

唯识第五卷说。然有经中说六识者。应知彼是随转理门。或随所依六根说六。而识类别。实有八种。

问。岂不龙猛唯立六耶。解云。据实龙猛等信有七八。”

二、∵藏文出自宗喀巴大师《末那识和阿赖耶识难解处的广注》(钟国贤∵中译/政大84年硕士论文,页

132-133),中文出自《摄大乘论》(唐.玄奘法师译,CBETA电子佛典,大正藏T31∵1594摄大乘论本2,

T31n1594_p0138c24--∵T31n1594_p0139a06),中文:“又于此中有一类师说一意识。彼彼依转得彼彼名。

如意思业名身语业。又于一切所依转时。似种种相二影像转。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又一切处亦似

所触影像而转。有色界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此中有颂。“若远行独行。无身寐于

窟。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又如经言。如是五根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为彼依。又如所说十二处

中。说六识身皆名意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