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特辑】农历七月∵你可以做的事

农历七月的盛大祭典——中元普度,长久以来深受华人社会的重视,虽然这样的民俗活动基本上是为了抚慰亡灵祈求平安,然而探究普度的意义,在于透过仪式,将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扩及死后的世界,是充满慈悲与祝福的。

佛教虽然没有七月鬼门开的观念,但在农历七月也有许多超度法会的举行,让社会大众共同来参与正信而庄严的法会。

这些法会举行的目的,除了顺应民俗而提出佛教的做法外,也期望提供大众自度度人、安定身心的方法。

民俗对普度的观念是安抚无主孤魂,而佛教则是将超度的意义放大,希望六道众生都来修学佛法,普及一切有情。最重要的是,鼓励大众一同来共修,在法会庄严清凉的气氛中,梵呗音声的共振下,净化身心。

自助助人的法会

在农历七月举行的法会,常见的有梁皇宝忏、水陆法会、三时系念法会、瑜伽施食焰口、盂兰盆会等等。

不同于一般的法会,这些法会的时程通常较久,例如梁皇宝忏,就要一连举行7天;三时系念法会通常从下午进行到晚上。

而这些法会都特具为亡灵超荐的功能,往往也会接连着举行,例如在梁皇宝忏的最后一天,有些寺院在傍晚会接着举行瑜伽施食焰口,藉由佛的慈悲愿力,施食与鬼道众生,让他们听闻佛法心意得解,形体也能得一时饱足。

法会的仪轨通常包含洒净结界、赞叹三宝、礼拜诸佛、唱诵忏文、忏悔、发愿、回向等仪程,一般来说,唱诵忏文时以站立为主,不过现在寺院考量大众的体力,也有坐着唱诵的。遇到佛菩萨圣号时,则一圣号一礼拜,全程参与下来,也需要相当的体力,然而,只要运用方法,放松身心,专注礼拜,也就能获得身心的平稳和安定。

这些由祖师大德所制定的仪文忏法,都是历代高僧修行的体会,化为文字,让参与法会者,藉由忏文之描绘,体会种种苦趣的情景,不但藉此生起对怨亲亡灵的慈悲心,更升起精进修行的心,自助助人的远离苦痛。以梁皇宝忏为例,内容是针对六道众生的忏悔与救拔,予以阐释。

忏文细微地描绘出人们于日常生活中不易觉察的过错,礼拜者即能随着忏文一一的反思,并进而至诚忏悔,并提醒自己在日后的生活中,能时时观照,不造苦因。

虔诚心参与法会

一般人参加超度法会,无非是希望消灾祈福,而佛教对于消灾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

忏悔偈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佛教相信人在日常生活或累劫以来,有意无意之间,都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需在佛前忏悔,让自己身口意的行为清净,并发愿不再犯过,对以往所造的恶业,请佛菩萨证明,一定会负起责任,对于沦为鬼道的怨亲亡灵,用佛事的诵经、拜忏、布施、供养,用佛法来开导,让其心开意解,度脱苦趣。当宿世的怨亲,超生离苦之后,心理的怨恨消除,便不会再以怨报怨了。

无论是农历七月间举行的超度法会,或是参加平时举行的法会,最重要的就是准备虔心修行的心。可以在参加法会前提醒自己,逐一将散乱的心念收摄起来,最好在参加法会前一、两餐能茹素,用清净、安定的身心来参加法会。

法会的意义重在能怀着一份至诚恳切的心,来参加法会,集合众人的心力,就能劝请有缘的六道众生,一同来听闻佛法,共成佛道。

应以自在心情参与法会

法会进行中,只要不影响他人,而且自身可以感到自在庄严,并没有特别禁忌,刚开始参加法会,对于礼拜的仪轨一定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拜错或是忘了拜,甚至唱诵错了,也都没有关系,只要下次注意即可,心理不要因此产生负担与压力。另外,像梁皇宝忏、水陆法会等一连举行数日的法会,如果能全程参与是最好,但若时间不允许,也可以随喜参加一卷、或一天的仪程,但要事先询问寺方相关的规定。

特别要提醒的是,瑜伽焰口法会、盂兰盆会、三时系念法会时进行中不可饮食;同时,当法师放焰口施食糖果、饼干、米给予饿鬼众灵时,应专心恭敬地请众灵前来饮食,不要分心去捡拾施食的食物,这是为了慈悲饿鬼道的众生,由于他们饱尝饥饿匮乏之苦,饮食不是成火化碳,就是喉细无法咽食。

如果在施食时,有人饮食、捡拾施食的食物,不但影响了法会的进行,也会引发亡灵的瞋恨的念头,反而将法会所要传达的慈悲心打了折扣。

【赞普】

在民俗中元普度的祭典中,常常会看到在大桌子上,摆满了供品,甚至会准备大碗,让参加普度的民众将供品放入其中,一般将其称为“赞普”,有“请大众一同成就普度”的意思。

然而在佛教中,其正确的名字应该是“焰口桌甘露法食”,意思是在焰口法会时,依佛的慈悲愿力,将这些供品化为甘露,让一切饿鬼皆能饮食饱满。

一般来说,寺方会准备好供品,参加超度法会时不用再携带供品了,如果带了,应先请专责人员代为处理,不宜自行放在供桌上。

供品只是表示供养的方式之一,供养的意义就是以衣、药、饮食、金钱等方式来护持佛、法、僧三宝,为了劝请大众共同护持三宝、成就法会的庄严。

目前一些寺庙道场也会请大众随喜奉献,统一准备法会所需之物。

【回向】

佛教的法会仪式中,非常重视“回向”,意思就是指将自己修行所得的益处、功德,透过诸佛菩萨的愿力,回转朝向给予对方,让对方也能得到佛法的益处。

回向就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如镜或金属体)的折射,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室内的黑暗处,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却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

同时,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自己的功德仍然丝毫不损,这在佛经中有一个比喻:一盏灯,可以点燃许多灯,这盏灯虽然点了许多盏灯,却不会因为点燃其他的灯而就减弱了自身的灯光。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每做一桩善事,都会发愿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也正是慈悲心的一种自然流露,就如同在超度法会上,发起将所有利益回向给一切法界众生。

整理:心伟∵(转载自《人生》杂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