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那阿赖耶颂】讲记(三)

见悲青增格西

子∵六种的分类

外内及不明∵二及唯世俗∵胜义彼等皆∵主张六种子

种子分为、内种子、不明种子、二种子、世俗种子、胜义种子六种。(1)“外”:外面的种子都称为外

种子,如西瓜种子。(2)“内”:阿赖耶识上的种子即是内种子。(3)“不明”:无记之意。熏习时,能熏的

六识或七识有善、不善、无记三种情况,但它们留下的种子都是无记。例如,西瓜可以是甜的或不甜的,

可是西瓜种子就没有甜或不甜的味道。与此相同,虽然善有善果、恶有恶果,但说到习气就不会在这个范

畴中。(4)“二”:指善、不善二种子,也可以说是阿赖耶识上的种子是烦恼的因素,也是清净方面的因素,

因为二方面都是它造成的。(5)“世俗”:指外面的种子,与第一项相同。这些外种子虽然不是阿赖耶识上

的种子,但是它们都是透过阿赖耶识玵产生的。(6)“胜义”:指阿赖耶识上的种子。

丑∵三种的分类

复词藻我见∵有支习气三

三种分类是词藻习气、我见习气、有支习气三个。(1)“词藻”:词藻是经过美化的文字,在此指的是

各种名称,如在印度月亮就有一百多个不同的名称,如称玉兔,不是说月亮里有玉兔,它只是月亮的一个

词藻。我们会有种种想法,会有它的词藻习气,通常会说“戏论”,戏论的种子导致词藻产生,如说某座山

是“***山”、“金鱼山”等,我们会有这些习气留下,这就是词藻种子。(2)“我见”:即我执的习气,虽

然说的是我见的种子,但也可以说是萨迦耶见的种子。众生一生下来就有“我”的想法,产生这种习气的

就称为我见种子。(3)“有支”:即十二因缘中有支的习气。

寅∵四种的分类

共与不共者∵具受及无受∵四种子亦说

第一个四种分类是共种子、不共种子、具受种子、不具受种子。“共”指器世间,器世间是共业所造,

你我他等共同的受用,如阿里山、地球等都是共业所成,虽然会说阿里山是***人的,但其实是众多有情

共业所造的,三千大千世间、南瞻部洲都是共业所造。“不共”指造就情世间的种子,自己的身体、自己的

所有是别业、不共的业所造成的。器世间是不具受的,如地球是不具受的;情世间是有感受的,如身体是

有感受的。

卯∵另四种的分类

粗重及轻安∵受及未受四

这是另一种四种分类方式是粗重的习气、轻安的习气、已经感果的习气、未感果的习气。“粗重”在藏

文中是取恶处、及把污垢去除之意,看不出善恶之别。“粗重”在中文中是指烦恼、恶这方面,“轻安”是

指善方面,所以粗重、轻安在中文字面上就很容易感觉出善恶、烦恼与非烦恼之别。部派对粗重的讲法很

多,如粗重是指烦恼,或烦恼的种子、或烦恼中潜伏的烦恼。在经部以上,会将粗重定义在真正的烦恼,

与烦恼相等同。相对的,轻安就是指善方面,所以就可以说“轻安”、“粗重”指的是善与恶。“受”:指已

经受的,如造了一个业,已经感果就是已经受了。“未受”:如前面所说词藻的业,也就是戏论。我们有很

多想法、分别,如我们会说“这是桌子”、“今天好热”等,有种种戏论,那是从无始以来就有,没有感完

的一天。戏论是指不好的方面,但也不是全部都是不好的,如说“你好”、“这是桌子”,这些想法也都是戏

论。

总之,何谓习气?整体而言,习气、功能、种子是等同的。但是言谈中,我们会说豌豆种子、西瓜种

子,不会说豌豆习气、西瓜习气,虽然种子与习气是同义,但是将西瓜种子替换说为西瓜习气是很奇怪的,

没有这样的用法。而贪的种子与贪的习气则大体上可以等同化,但是内部仔细区分时,习气与种子有时又

有差别,种子的种子称为习气,以贪为例,贪的种子的种子即是习气,贪的习气是所知障,贪的种子是烦

恼障。阅读经论时有时候会将习气与种子分开说,有时候又一起说;有时会说二者是不同义,有时会说二

者是同义,这些就要依上下文来判断。

说“烦恼种子”时,要了解烦恼的种子与烦恼并不同,如贪的种子不是贪。贪的种子是一种遇到因缘

时,绝对可以产生贪的功能,如同西瓜种子,若不遇阳光、水、土壤不能生长出西瓜,但是有阳光、水、

土壤就可以生出西瓜,我们若将西瓜种子带到南极,它长不出西瓜是因为没有那个缘,不能说它不是西瓜

种子。我们有时候修养很好,三、五天都没有贪、嗔,但是某天就引发出脾气来,那就是因为种子存在,

遇到因缘就马上显现出来。又如同西瓜可以是甜的、红色的,但是西瓜种子没有任何味道,贪也一样,贪

可以有很多作用、表现,但是它的种子什么都不会有。烦恼可以有很多,有贪嗔等根本烦恼、随烦恼,可

是那些烦恼的种子都不是烦恼本身,种子指的是遇到缘,完全有能力生出贪、嗔等的情况。烦恼的种子不

是烦恼,但烦恼种子是不是烦恼障,如贪的种子是不是烦恼障?烦恼障与烦恼不一样,烦恼完全是内心的

部份,有贪现出来、嗔现出来这种现行就称烦恼,这些现行隐没就是种子(习气),这个时候就称为烦恼种

子,或是烦恼障,而不称为烦恼。所以烦恼障指的是种子与现行二类,烦恼种子与烦恼不同,但与烦恼同

属于烦恼障。初学者现在就是要尽量去认识现行烦恼,控制现行烦恼,在这样的情况下去修禅、修空性,

最后才能控制种子。解脱、成佛的重点就是铲除种子,否则只控制现行烦恼,永远都无法消除的,如想堵

住水流,要从水源着手,堵住水源就一了百了,其他的方式都无法真正堵住水。

此外,阿罗汉是已经断了烦恼种子的人,所以他碰到贪的境、嗔的境,像有人打骂他,他都不会有贪

嗔,如同已经没有西瓜种子了,光是具备阳光、水、土壤也不可能生出西瓜一样。阿罗汉没有了种子,所

以遇缘也不会生贪嗔等,可是他还具有习气--即所知障,如贪的习气、嗔的习气,所以阿罗汉不会对其他

人生气,也不会起贪念,可是他还是会骂人笨蛋之类的,因为无始以来都有骂过人,所以骂人的情况还是

会有。又如,阿罗汉已经没有了烦恼种子,戏论也没有了,可是他听到美妙的音乐还是会跟着抖动,他是

无心的,可是就是很习惯的抖动起来,这个就是习气。在***会将药的种子收集起来,放在袋子中,之后

再洒种药种,种子生长后会成为药,此时种子就像烦恼障一样;而先前装种子的袋子,虽然已经没有种子

了,可是仍留有味道,那个味道就相当于习气(所知障)。

问:以前曾说过,业是断不完的,是没有外在因缘,而不会作用,如同种子落在无阳光、水的地方也

不会生长,听起来种子还是存在,并没有断除,此与刚才说阿罗汉完全断除了烦恼种子的说法并不一致?

答:经典中有“佛陀吃马麦”的公案,以部派的说法,世尊会吃马麦是因为以前的某一个业导致他即使成

了佛都要吃一下马麦。可是同一个典故又说,马麦吃起来跟山珍海味是一样的味道。这里面有冲突存在:

如果马麦很好吃,为什么要说那是业未忏尽,所以要受报,反而应该说是佛已经很清净,所以吃马麦都成

为山珍海味,因此这个解释就有问题了。经部以上不认同这种说法,会说佛是示现吃马麦:佛可能真的吃

过马麦,但是是为了表示业果很可怕,所以才做这样的示现。佛自己是不会有什么果报的,在祂自己看来,

吃的是山珍海味,在旁人看来,祂都要吃马麦,所以业果很可怕。这说明,业已经忏干净了,不留痕迹。

在《广论》、《释量论》中都说到,在业与烦恼中,我们要对治的是烦恼,因为无始以来,已造了数不清的

业,种子太多了,当没有烦恼时,就如同种子没有阳光、水等配合,也就无法发芽。若具有阳光、水等因

缘,即使西瓜种子没发芽,其他的种子也会发芽。因此有烦恼的话,业即使没有也会新造,接下来就没完

没了,更何况,无始以来不可能没有业的存在。所以要对治的是烦恼,不是针对业。对治烦恼要修无我见,

只要针对我执,其他八万四千烦恼都可以一起断除。以这个角度说时,我们说要对治烦恼,没办法对治业。

可是换一个角度说,对治烦恼的同时也是对治了业,如同把种子拿到南极去,不能说它没有,它还是存在,

但是说它有,它却一点作用都没有,这就称为业忏尽。所以业能忏尽与业不能忏尽二种用语都可以说,看

是站在哪一边说。我们通常也会问说贪能不能被断除?回答时会说,当然可以断,不然阿罗汉是怎么成就

的?成阿罗汉是一定断除贪的。可是典籍也会说仅仅对贪下功夫去对治,如修不净观等,只是暂时压伏贪,

不是究竟的办法,贪是断不了的。要断的是无明,不断无明只断贪,贪是没有办法断除的,断除了无明,

贪也就断除了,会从这个角度说贪是没有办法对治的。另一方面则会说只要懂无我,对付我执,断了我执

一切都断干净了。这二个只是讲话方式的差异。

丙∵习气与阿赖耶识的关系

非实有一异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上面储存了很多种子,那些种子也称为阿赖耶,既然二个都称为阿赖耶,这二个

是一还是异呢?答:非实有的一与异。“一与异”和“实有的一与实有的异”不一样,与“实有的一与实有

的异”又有二说,所以有三种情况(“一与异”、有部与唯识随教派说的“实有的一与实有的异”、中观与经

部随理派说的“实有的一与实有的异”)。“一与异”:所谓的一就是一,异就不是一,如我与我是一,我与

桌子就是异,名与实(义)都相同才称为一,除了一以外的是异,所以房子与房屋是异、我与戴眼镜的我是

异,因为名不同,又如我的这本书与我手上的这本书是异,只要有一点不一样就是异。“实一与实异”:如

桌子的无常与桌子的有为法是实一相异,无常与有为法虽然相异,但是内容上是一不是异,二者是同体,

即实体上是一,所以无常与有为法是同体相异。所谓同体是看本质相不相同,如你与***人是同体,虽然

***人大过你,但是你与***人是同体。二者又是相异的,谈相异时并没有分实或虚,所以是相异的。同

体相异讲的就是实一名异,所以桌子的无常与桌子的有为法是同体相异。“同体相异”是唯识、中观的用语,

如胜义与世俗是同体相异、无常与有为法是同体相异等,诸如此类的内容很多。

在有部与唯识的典籍中(随教派)的用语就不是这样,他们用“不一不异”。“不一不异”:只有完全一样

才是同体,如我与我是同体,桌子的无常与桌子的无常是同体,桌子的无常与桌子的有为法就不同体。所

以大家都说同体相异,在中观、经部随理派用时,桌子的无常与桌子的有为法是同体;有部(俱舍论)及唯

识许多典籍中,桌子的无常与桌子的有为法不同体(同体要名、义完全一致),也可说是不一不异。因此,

就有三种层次:一是一般的“一与异”,名、义都要一样才是一,有不一样就是异;二是体性相同或相异,

如桌子的无常与桌子的有为法,完全看性质是否相同,而不是看表面,这是“同体相异”的说法之一;三、

同体必须名、义完全一样才是同体,此处的用法是第三种。

“非实有一异”:这边是俱舍论的用法,所以是实一的话,名、义上要完全一致才可以。若阿赖耶识与

阿赖耶识上的种子是一的话,就会变成种子也要有所缘、所入等(“种子有所缘”),阿赖耶识有的种子也

要有,可是种子是不会有所缘等的,种子是不会看到东西的。同样,阿赖耶识与种子等同,阿赖耶识成为

种子就会没有所缘,变成不是心识,属于不相应行法。所以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上的种子是二回事,不是

相同的。而二者也不是完全相异,完全相异就是二个不搭轧的事,若种子与阿赖耶识一点关系都没有,就

不能说一个是存放种子的仓库,一个是仓库的东西,理论就建立不起来,所以就说二者是“不一不异”,即

表面上不是一,体性也不是异。

种子有所缘∵五趣诸种子应混杂∵界亦混杂∵故非一∵一所依有二赖耶∵故非异∵因此与所依∵不说自与

它∵唯安立有故

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上的种子不是实一也不是实异(不一不异)。因为若是实一的话,种子也会有所缘、

五趣的种子也会混杂,界也会混杂。“五趣诸种子应混杂”:生恶趣的种子与生善趣的种子不一样,若生恶

趣的种子与生善趣的种子都一样的话,恶与善就一样了,就会变成善会导致生恶趣,恶会导致生善趣。同

理,若阿赖耶识与种子同体的话,也会与生善趣的种子同体、与生恶趣的种子同体,同体就是完全一样,

那就会变成善与恶都相同了,善与恶都相同,就会有善会导致生恶趣,恶会导致生善趣,五趣种子混杂的

情况。“界亦混杂”:举例而言,若一个有禅定的欲界的人,他的阿赖耶识是欲界的阿赖耶识,所以必须是

欲界心。可是因为他有禅定,所以他有禅定的种子在阿赖耶识上,这个禅定种子是色界的。若禅定的种子

与阿赖耶识是同体的,这样就会有色界与欲界混杂的情况。

“一所依有二赖耶,故非异”: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上的种子不是实异,若是实异的话,一个所依就会

有二个阿赖耶识。所依是指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人,或一只蚂蚁称为一个所依。一个所依不可以有二个阿赖

耶识,若有二个阿赖耶识就会变成二个人。无始以来,我们一直都是单传的,没有一个人变成二个人的情

况,阿赖耶识也是一直单传,一个所依不可能有二个阿赖耶识。而如果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上的种子是异

的话,就会有二个所依,所以不是异。

“因此与所依,不说自与它,唯安立有故”:因此,结论就是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上的种子不是一也不

是异。既然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上的种子不是实一也不是实异,那二者倒底是什么关系?阿赖耶识是实有

的识,种子是它上面唯名安立出来的。所谓种子(习气)不是心法、色法,是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是如

起来、坐下等动作、今天、明天等,它都是因为色法或心法的某一些情况而在上面安立的,所以不是依附

在心法上,就是依附在色法上。因而,阿赖耶识与阿赖耶识上的种子,一个是被安立物,一个是安立者,

是能安立与所安立的关系。这种某一个体性上安立某一物(不是实一也不是实异)和“同体相异”的概念是

相同的,只是说法上不一样而已。“因此与所依,不说自与它,唯安立有故”:种子与所依不是一也不是异,

因此与所依不说一,也不说异,并不是你与他的关系,种子是在所依上面唯名安立的一个东西。

丁∵习气的性质

能熏虽善等∵立习气无记∵善及不善相∵主张无能立

能熏的前七识会有善、不善、无记三种情况,可是它种下的种子一定是无记的--即善种子是无记的、恶

种子是无记的,无记的种子也是无记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立它为善或不善的主张无法建立,没有

证据证明种子是善或恶,安立它为无记才是正确的。如眼识看佛像五秒钟,第一刹那心识结束同时,第一

刹那的种子就会留在阿赖耶识上,第二刹那心识结束同时,第二刹那的种子又会留在阿赖耶识上,心识的

相续虽然持续不断,但是却是刹那在改变,即是是禅定中,完全没有动摇的感觉,心识还是刹那在改变,

而每一个种子都跑不掉,都会留下来。像看佛像的眼识是善心,或很生气的状态是恶心,但是它们的种子

都会是无记的。

如此有人质疑:种子不会是无记的。因为因果要相顺,不可能从无因生果,也不可能从不顺因生果,

善的心续不会得恶果,恶的心续也不会得善果。既然心相续是善的,它留下的习气的是它果,为什么说种

子是无记而不是善,说种子是无记有因果不相顺,即善成为无记的过失?答:善心变成种子,种子是无记,

这个种子滋润出来又变成善法,即种的时候是善,种子是无记,滋润出来的时候也必须是善,如此就不是

因果不相顺。这样的回答会让他人觉得是强词夺理,为什么谈到习气时,善成为无记就不是因果不相顺?

如一个善心种下习气,往生时种子被爱取滋润投生,这样的善是异熟因,因为它以后会产生异熟果,而异

熟因一定是善或不善。他人觉得:此异熟因留下一个习气,这个习气一直延续下来,后来就有了异熟果,

因为习气会带来异熟果,所以习气也是异熟因,也应该是有善、有恶。所以争论点就变成:善心是异熟因,

它留下的习气是不是异熟因?答:习气不是异熟因,因为它不是有漏的善或恶,是无记的。(所谓异熟因是

要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是不善或有漏的善,2.必须是有情所摄,摄在心相续中,3.能引生出异熟果。

我们会说苦与乐都是善恶带来的,意思是我们有很多病痛是业障带来的,或是人的身体、或是畜生的

身体都是前世善恶业导致的,这些由心识所摄的色、受、想都比较属于异熟,身体的色受想行都较会是异

熟果,内心就不是。所谓异熟果是要由前生,异熟因种下去,变成习气,后滋润出来,中间并无转折。内

心的感受是由种种想法而产生的苦,如看到某人很痛苦,心生不忍,这些内心的苦乐就不是异熟果;而身

体的苦,特别是像地狱的身苦,就是直接从异熟因产生的,所以是异熟果。总之,异熟因一定是善恶其一,

不是无记,而异熟果一定是无记,这就是异熟的特质。)他人会问:若习气不是异熟因,怎么能带出异熟果

呢?答:不是所有能带出异熟果的都称为异熟因。习气是异熟的因,但不是异熟因,异熟因是有特定内容

的,有很多是异熟的因但不是异熟因,异熟的因与异熟因有差别的,如甲做了某事让乙生气,乙发了脾气、

打了甲,以后引生出一个异熟果。此中,嗔恨心是异熟因,嗔恨心源自于甲,可是甲不是异熟因,异熟果

有很多因,但不全都是异熟因。同样,习气会带来异熟果,但不是异熟因,如果习气是异熟因的话,那往

生时滋润的爱、取支也要算是异熟因,因为它也会导致异熟果。所以说习气是异熟因,有善与恶是不对的

说法。

他人又质疑:习气是能引支,能引生生至善趣或恶趣,能引生生至善趣的习气是善,能引生恶趣的习

气是恶,所以习气有善、有恶才对?答:是能引支留下习气,习气不是能引支。十二因缘中,能引支是指

无明、行、识三者,但真正的能引支是行。能引是能引发之意,以藏文来说,是撒种子,所以只有行能撒

种子,习气不行,习气是能引支所留下的,不是能引支,如种子撒在地上了,就不称为撒种子。

他人又质疑:佛陀说从受戒开始,善是持续不断,直到死亡为止。因为我们的心不可能持续不断地都

是善念,是不停在变化,若种子不是善,而是无记的话,佛陀为什么说善持续不断?(一个未受过戒的人,

只有在真正行善时才称为行善,如见到蚂蚁,虽然很想打死它,可是想起不能乱杀生,就强忍着不杀,此

时才是行十善,蚂蚁跑走了,十善中的不杀也就不存在了。若是受过戒的比丘,在受戒时已经发誓不杀、

不盗、不淫等,从那时起,直到死亡或舍戒为止,都有不杀的善,同例,若比丘虽然很想杀,也动手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