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释论》(四)

64.如同钟鼓声,苗由缘聚生;外物缘起相,许如梦幻化。

如同钟鼓的声音,是敲打的人,以钟鼓器等众缘和合而发声音,声音不是自性不依他力能生;苗是种子水土阳光而生,外在器世间缘起如幻化而现,唯名所取为声为苗。如同前面所说,不只一切的果依赖着因,形成此因的主要原因,也是依赖着将来要形成的果,才可承许这是他的因。在此因果互相依赖的过程中,如果不是唯名存在,一切也都不存在。只有在唯名安立的情况下,因果互相依赖的作用才能形成。这是比较究竟的缘起道理。最深奥的缘起,就是唯名安立的缘起。

虽知如此,但我们看待一法,不会认为是唯名安立而有,唯意识安立而有。我们不会满足于仅仅意识所安立的,总认为它的存在,远超越唯名言及意识所安立。所以看每一法的存在,都远离唯名言及意识安立能满足的底限,此称为自性自相。因为观察诸法时,都显现真实有,这种真实相、自性相,是错误的。透过智慧理性的分析观察,会发现诸法是唯名唯识安立而存在。因此实际存在的内涵,和我们所看到的是不吻合的。亦即我们所看到的相,并非是真实存在的;所存在的,并非是我们所看到的。所以一切都是假相。

格桑******说过︰「睡梦中见到的大象,都是唯意识安立的情况下看到的。」在唯意识安立的情况下,见到梦中的大象或马,因此产生快乐和痛苦,欢喜或逃避的种种作用。可是从境上,并没有真正的大象或马,所以在唯意识安立下,仍然有作用产生。同理,醒来时看到万法,无论是轮回或涅盘,一切功德或过失,没有一法是从它本身带来作用。就像梦中的大象或马,每一法在境上没有真实的作用,都是唯名言及意识安立,而带来利害、善恶等等的作用。偏偏我们看万法,都是那么真实,认为它本身有不共的性质存在,是从它本身带来的。我们之所以看到,是无明串习的原故。

下二部(有部、经部)认为因缘法,都有它的不共性质,不是唯名安立而有,是它本身就俱有的,如︰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好像有固定性质存在,因此他们说:「因为缘起的原故,所以有自性。」把中观师认为唯一自性空的缘起道理,解释成有自性的。他们认为因为有固定性质才会生果,无自性就是无,无不能生果,同类因感同类果。但是我们仔细思惟,所谓固定性质,就不是缘起;如果需要因缘生,怎么会有自性?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说︰「若有为愚使,与尊作仇隙,彼不忍无性,妙声有何奇。若受行尊语,珍藏缘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说此为奇。缘起是无性,无上引导门,若即由彼名,反执有自性」。诸法无自性,因为是缘起,佛以此理说服外道,因为他们愚痴,故意与佛作对。外道不认同缘起正理,尚可以说,因为他们主张造物主创造一切,不需依因生果。可是下部论师!你们接受佛陀教诲而不受持,正好完全颠倒,把如此殊胜的性空缘起唯一真理,解释成有自性,而不是破除自性,岂不是很奇怪吗!你们如何能了解性空呢?一切法的存在、作用,或它各别的性质等等,都是依赖他缘而有,没有固定性,也不是自力形成。只要是存在的法,都完全依靠他力,怎会有自性的作用呢?是找不到自性的。

65.诸法由因生,终无有相违,因由因空故,由此证无生。

66.诸法非有生,空性皆遍说;总言诸五蕴,此依世所示。

诸法依因缘而生,所以无有自性,与自性空并无相违。因为自性空,更需要依赖他缘而有。佛经所说,因为由因缘所生,所以不是自性有,不是自力生。

缘起是完全依他而有,不是自己独立或自力形成,当更深入了解,因果互相观待的缘起道理,应该立刻联想到自性空;怎么会以缘起道理,去确立自性的存在呢?这完全是颠倒的理论。

67.若说真实义,莫断世俗有;离于世俗谛,真谛不可得;

倘若仔细解释性空道理,绝对不能否定世俗的存在,只有世俗存在,才能说它性空。所谓自性空,是诸法存在的究竟性质,说明存在的内涵。一法的存在,是依什么情况而存在?绝不是自力存在。不依世俗谛,不得胜义谛。空性和有法是不可能分离,像钱币的一体两面,又如同手心和手背,是一法同性异体。

68.说俗谛即空,唯空即俗谛。离一余亦无,所作定无常。

此偈如【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可以了解法的存在和作用,不是从它自己那方面产生。讲到空性,一定依有法而说空。依世俗谛才能说空性,远离世俗谛的空性,不是正确的空性道理。

如果不是无常,绝不是有为法,即一切有为法皆无常。同理,世俗谛和胜义谛,也是互相观待而有,远离世俗谛就无有胜义谛,远离胜义谛也无有世俗谛。

69.世由惑业生,业由心所生,心由习气积,离习气安乐。

在此「世俗」指轮回的痛苦。世俗由烦恼业生,轮回的痛苦由烦恼造作的业而生。业由心生,苦恼的业由心而生。心不只是唯明唯知的体性而已,心性本身是没有烦恼的,可是由于未调伏的心,而带来烦恼、业。积有习气的心,即未调伏的心;抛离习气,心获得调伏,就能得到安宁。

70.乐则心能静,心静则不愚,不愚能证空,证空获解脱。

让心获得寂静的唯一方法,就是经由思惟空性的道理,了知所显现的一切如幻化,去除无明实执。因此现证空性,就能获得解脱。

71.真如真实边,无相与胜义,殊胜菩提心,亦说为空性。

空性有很多不同的异名,「真如」、「真实边」、「无相」、「胜义」、「殊胜菩提心」即胜义菩提心。

72.若不知空性,不能得解脱,愚者堕流转,六道轮回狱。

如果不了解空性的道理,就无法从轮回的根本无明中,获得解脱。若无法去除无明,就无法脱离轮回的苦海。

有部、经部、唯识、中观自续派,一致认为只要证得人无我,就可获得解脱,不需了解法无我。法我执只是人我执的基础,只要断除人我执,就可获得解脱。针对此论点,龙树菩萨非常明确的说︰「不知空性意,彼非解脱根,六道轮回狱,痴者堕轮转。」不了解甚深空性,就无法获得解脱,因此不但需要了解人无我,也要了解法无我。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也同样说到此道理。【四百论】说:「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身根遍布其它的五根,痴心遍布一切烦恼,若想断除所有的烦恼,首先应去除痴。「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以缘起见断除痴。【四百论】同样也是说,必须了解细微空性,才能证得解脱。月称菩萨也依佛所讲引经据典的说,不了解空性,将无法断除法我执,无法断除法我执,就无法断除人我执,永远无法获得解脱。

以上是胜义菩提心的内涵和如何观修。

73.如是空性义,瑜伽者观修,贪求利他心,决定生无疑。

接着是世俗菩提心的内涵和如何观修。了解空性道理,再观修悲心。在此「贪」不是贪瞋之贪,只是假名为贪心;因为悲心而不愿放弃众生,为了有情牺牲一切,时时刻刻忆念着众生,太关心爱护众生之心,假名为贪心而已。

「如是空性意,瑜伽者观修,」首先了解诸法的究竟性质,再观察自己的内心(唯明唯知的体性),观内心性质是否被烦恼污染了?倘若心有自性贪瞋烦恼,那么只要心存在,应该随时随地都有贪瞋。如果真的是如此,就不可能一开始看某人是贪心,过几年后变成是瞋心。因为贪瞋二者属于心的自性,与唯明唯知的体性,已经融为一体,那么我们无论在任何时,看到任何人,在同一时间内,都会产生贪瞋。实际上并非如此,可见贪瞋与唯明唯知的体性融为一体,是错误的观念。世间人可经过教育和学习,把原有的错误概念断除,认清事实真相。因此也可了知,与实际不吻合、错误的颠倒执着,并不是唯明唯知的体性。本来我们可能会随着无明真实执着走,慢慢学习空性之后,就可以理解空性的甚深涵义。

由此也可以证明,烦恼并非与心性融为一体。既然知道心性本身没有烦恼,而且实际状况和所看到的不同,可见烦恼只是暂时性,是可以断除的。烦恼就是把一切现象看的太真实,认为它本身有固定性质,以自性存在,因而产生种种贪瞋,然而事实非如此。所以实际状况是我们最好的证明,最佳的理由,空正见是真理,真实执着虽然强大,却是没有立足的道理。经过仔细长久的观修,烦恼一定可以断除。深信解脱是存在,再去看待正在被烦恼缠身的众生,会觉得真是可怜啊!明明烦恼可以断除,大门明明是打开,他们却因为无明,困在轮回的牢狱里,不肯走出去。这时对他们产生的悲愍心,非常有力量,而且具足道理。

如果不透过思惟,缘众生的悲心,只有悲愍的感觉而已,不是强而有力,不是感同身受。但是透过正理观修,自己深信烦恼绝对可以断除的同时,可怜的众生不解实际状况,还堕在轮回中,这时的悲愍心油然而生,是由智慧所引生,非常强烈有力的大悲心。因此龙树菩萨明确肯定的说,只要先了解空性,对有情生起悲愍心,绝对有很大的帮助

74.于我具恩利,一切诸父母,以及诸众生,今应报其恩。

修七因果菩提心,知母、念恩、报恩……的内涵。

75.三界狱众生,烦恼火烧苦,以往我施苦,今应施诸乐。

76.世间善恶趣,乐与不乐果,皆由利有情,或恼有情生。。

世间以及出世间的一切安乐,一切悦乐意的果位,皆由利他生;世间的一切痛苦,不悦意的果,都是由损恼众生而生。三界一切有情,都是随顺烦恼而受苦;我从无始来,无知随烦恼转,伤害一切众生,从今不再伤害他们,我要尽力施予一切快乐。

77.利他心能得,无上佛果位,天人遍享受,梵天权威猛,

78.尊圣王守护,众生得此益,脱离三界苦,无少有希奇。

如果利益他人,将会得到佛果位,更何况世间的享受。世间的一切痛苦,皆由爱我执而生。如果随着爱我执走,不只轮回中得不到安乐,解脱时也只能圆满小乘的果位而已。倘若随着利他心走,不只解脱时能圆满一切果位,而且在轮回中也会得到安乐,无有少希奇。

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当中,对众生的利益是少之又少,所作之利益也是随着贪瞋而作。今天好好思惟爱我执的过失,爱他心的功德后,把原有爱己之心,转到他人身上。

79.心于三恶趣,种种实苦相,众生一切受,皆由损他生。

80.饥渴互斗争,折磨诸苦恼,无量难遮止,皆由损他生。

81.佛子菩提心,投生善恶趣,众生诸业果,应知有二性。

痛苦从不善业所生,众生一切苦受,皆由损害众生的因,三恶趣受苦果,饥渴互相斗争,无尽的折磨痛苦。佛菩萨或凡夫,善趣或恶趣等的善恶报应,皆来自爱他心或爱我执的差别生。随着爱我执走,一切都是恶,因为在因地上就是痛苦因;随着爱他心走,身语一切都是善行。诸佛菩萨的功德,都是由爱他心所引生,差别就是这二种。

82.诸德之所依,守护如守身;离贪有情心,应断如弃毒。

因此龙树菩萨在此教诫我们︰一切功德所依的爱他心,要像守护自己的身体般,不可放弃。远离对于众生的贪爱心,不把它如同毒品般的舍弃掉,这种心态应该断除。

83.声闻离贪众,所得劣菩提,未离诸有情,故佛成圆满。

声闻众难道不是因为舍弃贪有情,舍弃利益有情的心,所获得的果岂不是小乘菩提吗?佛陀就是因为没有断除利益一切有情的心,才能圆满正等正觉的。

84.如是有无益,若观察果实,应于每刹那,皆住利他行。

经由仔细的观察,有利于果实的,爱我执和爱他心带给我们的利弊。如果真正想获得快乐,应在每一刹那,都随着爱他心走,这才是唯一帮助自己的善行。

85.如何由悲根,菩提苗能生,菩提唯他利,佛子众观修。

成佛最主要因缘,大悲心、菩提心、空正见,也就是悲智双运,是真正的佛子行。提起无比的精力,发起精进之心行菩萨行。

86.由修三界定,除苦故精进,静虑乐失坏,瞋堕无间狱。

因为要断除欲界的坏苦,而努力修学静虑,得到上二界的定,生色界无色界天,当定力退失,瞋心一起又堕落无间地狱受苦。

87.殊胜尊圣道,赞此妙奇有,身体能舍弃,财富亦无奇。

提到菩提心、悲心、爱他心,好像对他人有利,对自己无益的感觉,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当我们真正去爱护他人的清净意乐,甚至遍布一切有情,没有比此更快乐的事了!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骑着菩提心马,从快乐走向更快乐的城市。」事实如此,当生起无比的心力,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时,我又算什么呢?自己的痛苦简直渺小再渺小,因为在强烈无比的勇气和心力下利益众生,还有什么痛苦可难倒我们?如果任何痛苦都无法打败我们,这不就是快乐吗?

因此真正发起菩提心,直接受利益的是自己啊!宗喀巴大师的著作曾说,「虽然意乐是为他人着想,可是真正获利的是自己。」其它的经论也说,「如果想成办自利,应好好修学菩提心。」确实如此,非常有智慧又善巧!因为一切皆是从真心为他人着想,而因果又是如此现实,所以真正获利的才会是自己。因此认为发菩提心,他人得利了,自己却损失了,是非常错误颠倒的观念。当然每个人都是很自私的,但不要学无明愚痴的自私,应该学聪明的自私才对!何谓聪明的自私?就是学习菩萨行清净意乐,完全为他人着想。因果丝毫不爽,所以最后获利是自己,想圆满自利,就是真心利他,发起菩提心吧!想获得快乐,就发起菩提心吧!噶当派的***说,「虽然生起菩提心是非常的困难,但也要尽自己所有的能力生起。如果能生起,在观修菩提心的当下,能够圆满一切资粮,断除一切罪障。真正可以成就他利,圆满自利!」

88.由知法性空,复能说业果,此为最甚奇,此乃极希有。

菩提心和空正见、悲智双运,是三世诸佛共同赞扬的成佛大道。诸佛菩萨唯有依此,才能够圆满正等正觉的资粮。身为佛弟子,尤其大乘佛教的弟子,不一定马上可成办果位,但尽心尽力朝此方向前进,走向成佛大道。

89.具救众生心,如同水莲花,彼虽生于泥,却不染众秽。

发心救度一切众生,虽然处在轮回中,不会被轮回污泥所染,因为悲心所驱使,即使有能力解脱,也不会安住涅盘寂灭中,如同莲花出污泥而染。

90.普贤等佛子,空性智慧火,燃烧烦恼木,悲心所滋润。

烦恼贪与悲心贪不同,烦恼贪是针对亲人生悲心,无法对怨敌生悲,所以在大悲心前要先修平等舍。面对有情悲心的贪心要生起,因为一切有情与自己一样,想要离苦得乐,他们也有权利,所以要帮助他,因此悲智要***。

91.悲心所转故,来去与众嬉,弃王位苦行,大菩提驱魔。

92.转无上***,众天殷祈请,以及涅盘相,空相佛示现。

93.梵天遍行天,化身威猛色,调伏众生行,演出悲性舞。

因为由悲心才能成就佛果。佛陀为悲心所转,为了调伏不同的众生,示现不同身,以不同的方式度化。

94.厌离三界者,为息说三乘,而生二智慧,并非胜义义。

此三乘,是指三乘不同的学问,如何成道的学说。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能理解空性道理,因为空正见是解脱的唯一道径。如果直接讲空性,因为众生根器不同,福报不足,恐怕无法理解,甚至颠倒的理解产生损减,认为一切都不存在,堕落于恶趣。于是佛非常善巧先说无常、苦、空等道理,慢慢引入空性之门。因为无法马上了解自性空的道理,所以有时佛说,五蕴是包袱,我是背包袱。有时佛说,我是没有的,但有五蕴。有时佛说,无有外境,三界唯心造,心是有自性。其实佛陀的所有教法,皆为众生证悟空性而说,但对暂时无法理解的众生,以善巧方法来引导,希望将来能趣入甚深空门。佛只是暂时说三乘或四部不同的理论,佛的甚深意是悲智双运。

95.乃至佛未记,直至智慧身,迷定获胜利,彼住声闻地。

小乘得了阿罗汉果位,安住在寂灭中,于是佛未授记前,一直住涅盘寂静中。

96.若记各种身,贪着利有情,集聚二资粮,成佛大菩提。

当佛给声闻授记,出定之后,发心利有情,累积福智二种资粮,圆满成就之后,还是能成就大菩提。

97.具二习气故,习气谓种子,种子若已聚,则生三界苗。

「二」指不同两种根器,或配合之前空性的解说,二障或二我执。

98.世间怙主示,随顺有情意,世间多方便,随顺各别异。

99.甚深及广大,于此二性相,随机而宣说,然与空相等。

世间性主就是导师释迦世尊,随顺有情的根器及希求,宣说各种不同法门。但最究竟深奥的大乘,悲智无二的修行。

100.咒地等功德,佛德到彼岸,菩提心所成,遍智如是说。

说明菩萨十地、五道的功德,或一切咒功德,甚至到彼岸佛地功德,都是由菩提心所摄持。佛陀是这样说。

101.欲行安乐道,常思身口意;争论性空理,并非争断论。

中观无自性的见解,因为诸法缘起而有,因此无有自性,不是断论。因为缘起有,坚定世俗法的存在;因为缘起有,所以无自性。不堕常边及断边。并非是诤断论。

102.生死与涅盘,智者皆不住,故此诸佛称,为无住涅盘。

有些论典说轮回是有边,声闻解脱涅盘是无边,因此不住有无二边的中道,是菩萨的善巧,不住有无二边,希求无住涅盘。我们应尽量的生起菩提心,成为佛子。

103.尝悲是福德,尝空乃最胜,为求自他利,饮此即佛子。

悲心是福德资粮,是他利色身,空正见最殊胜是智慧资粮,是自利法身;为求自他利,应修行二资粮的道理。

104.诸众皆赞叹,三界恒应供,为持佛法脉,恒久住世间。

105.已知菩提心,大乘殊胜法,应勤加观修,生起菩提心。

应恒常观修菩提心及空正见。

106.为求自他利,三界无余法,若离菩提心,佛亦无余法。

无论自利或他利,三界中没有比世俗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更殊胜的法门。

107.仅生菩提心,所得诸福聚,若是有形色,虚空亦难量。

108.若人能观修,刹那菩提心,此之福德聚,无有能胜者。

109.离惑珍宝心,此乃最殊胜,烦恼诸魔贼,无能盗或损。

生起菩提心刹那顷的功德,若是有形体,虚空为器亦难量。珍贵菩提心,烦恼贼也不能损害。有了菩提心,烦恼贼也无可奈何。

110.诸佛及菩萨,所发之大愿,心坚不动摇,勤持菩提心。

菩萨的大愿,发菩提心不动如须弥山,精进修菩萨行。

111.纵使心存疑,如上精进行,此后自了知,成就普贤愿。

112.赞佛称扬菩提心,所得无边诸福德,

愿此沉沦诸众生,能随圣尊示道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