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释论》(三)

31.过去已无有,未来不可得,住者已无住,现在云何有?

心只是名言安立为有,无有自性,刹那刹那常相续。一直都在转变,已有的刹那,当下即过去,原已存在刹那已经不存在;未来心尚未有,未来不存在;现在存在的刹那就消失,现在心也不住,又成为过去,现在心在那里?

32.能见非所见,所见非能见,意识无自性,余依识非有。

这偈颂是很深奥的,第一句是评论唯识的阿赖耶识,深入探究体验的性质,龙树菩萨分析唯识的主张及确实的定义。破阿赖耶识不存在。因为阿赖耶识同其它识不同性质,其它识能缘境、执取境,阿赖耶识不明确状态中,没有所缘所执境。阿赖耶识不是能够缘境、能执境,所缘所执境并非阿赖耶识。第二是自证分不存在。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已有详细的破斥。「意识无自性」的意识指阿赖耶识无自性。六识唯识加上二识共八识,也不是实有。

唯识说: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如何解释业及习气,有情相续呢?

33.如由近磁石,其铁速动转,彼铁实无心,似有心显现。

不需要阿赖耶识,种子仍可保存在唯我中。因为过去我确实造业,造业子存在唯名我中;如同铁片不离磁石,因为唯名我已经造业,只要唯名我存在,有漏种子都会存在,不需立阿赖耶识。

34.如是阿赖耶,非实现似实,若时去来动,尔时取后有。

35.如木在大海,无心亦荡动,如是阿赖耶,依身而动转。

我们见到的一切现象,不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行让我们见到,而是由过去无明串习,产生自性的错误见解,实执增益,致令轮回流转生死。

阿赖耶识是指生死轮回及涅盘的心识。

36.无身而有识,非有谓遍知,彼有自证性,如何能诠释?

意识是与身有关。如果无身而有意识,能遍知一切,这是不可能的。所谓自证分的论点本身尚不能成立,如何能成立诠释的果?

37.自证性证故,量乃许有实,若此为量成,说为无作用。

38.今为自他故,能生决定解,诸智者恒应,善趋离错谬。

唯识说对境的确认成立,是基于自证分。反驳:自证分是证明量是不是正确,因为自证分本身都不能成立,可以说自证分尚有疑问,怎末证明量是否正确。为什么?

如同为他人解答问题,自己必须先了解,才能令人生决定解。自己尚不能了知有无错误,如何能回答他人?自证分尚不能了解自己,怎么能证明量是正确的?如果经过观察之后,自己主张与正理相违,就不应该坚持己见,恒常应远离错谬,这才是智者的作法。

39.由知知所知,离所知无知,如是何不许,无能知所知?

能知与所知是相依而有,能知是识,所知是境,境与识唯名言安立而有。唯名不是否定意识的存在,唯字是否定境上的自性;名与识,识与境都是存在的,有了意识才有名,同样有境才有识,境本身无有自性,所以称为唯名而立;也就是一切的存在,我们认为自相自性存在的感觉。如有自相或自性,仔细寻找时找不到自相或自性,无有正理可以成立,唯有以名识安立让这一法存在。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士大非地水,非火风非空,非识非一切,异此无士夫」。分析士夫在六界中找不到,并未说因为找不到而说士夫空。这说明自性空并非寻找不到,就是自性空。分析之后离六界也无士夫。接着「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实」。士夫是六界所摄安立为有,但是士夫不是真实。要了知空是唯名安立而有的缘起。同样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寻找车子,分析车之支分之后无所获,车子唯是支分积聚之后,安立的名言。

40.识乃唯名言,除名无有余,名乃识所现,名亦无自性。

一切法唯名言安立而有,并非如唯识派所说心之体性;除了名言外,不是自性存在。除名无有余,名寻找后亦无有自性,名是由识所安立,所以名亦无有自性。

41.内相或外相,或是内外间,诸佛不获识,故此识如幻。

诸佛也无法见到一切法有自性。因此如同幻化般的法,令我们觉得是自力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是如幻而有。

42.形色与显色,所执及能执,男女阴阳等,彼性非识性。

形色的分与支,所执及能执,男及女,阴与阳等,这些现象,都是相依而安立的名言,并非自性存在的,这一切现象中找不到的,也不是从意识找得到。如同我是心(阿赖耶识),心是多层次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心?睡觉的心抑或醒来的心?

观察胜义的心,是找不到存在不存在,依世俗名言说有。

43.总言诸胜者,离见不成见,无性之自性,如何能见取?

总而言之,诸胜者以见不到的,就是最殊胜的见。以观察诸法自性,寻找不到的究竟性质,否定诸法自性,见不到诸法自性,就是最殊胜的见。

44.说实乃妄念,离妄知空相,若仍执妄念,岂能了知空?

实是指心识,自证分有自性自相,是实有的,这是无中生有的理论,这是妄念。远离了自性执的妄念,才能真正了知空性的道理;如果仍然执着自性,不随正理,认为每一法必须有自性存在,自相存在,这种妄念未摒除之前,是无法了知空性。

45.能识所识实,如来等不现;若有能所执,不能证菩提。

如来在现证空性,在胜义中观察诸法,无有任何的自相自性的境,自性自相的识,见不到的。如果仍有识(能知)与境(所知)的实执,不能证得菩提果,因为你不了解空性。

46.无性亦无生,离有离言说,虚空菩提心,菩提离二性。

胜义菩提心,在现证空性当下,没有境识的区分,那种感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言词所能表达,或分别心能了解。离有就是离境识之间的距离。现证空性当下的情形,离二,离境识的感受。

47.住于菩提藏,如佛及智者,具大悲恒时,安住现证空。

菩提藏是轮回和涅盘的基础,就是空性。如果能了解,将获得涅盘,如果不了知,永远在轮回中。诸佛及智者,以悲心恒常安住在现证空性中。有时用虚空代表空性。

48.因常观空性,殊胜事所依,平息诸幻相,摧毁轮回基。

因此诸法的基础空性,能够平息轮回及轮回的过失,平息了二相。无自性基础能灭三有轮回,这种空性应常观修。

49.无生与空相,无我与空性,劣慧若观空,难获得正观。

虽然说诸法不生不灭的空性,或无我的空性。但是如果认为空性有自相,这种低劣的空性观修,是错误的观法。已破除诸法自相自性,反执无自相无自性为实有,若仍执有空,诸佛所不化。【般若经】说十八空二十空,空性本身也是自性空,也是唯名而有。

50.善念与恶念,断续之性相;诸佛说空相,除此非是空。

自续以下的空性道理,善恶等法无我,是属断续的性相,虽然说法无我,却说有自性。无自性空的道理,是诸佛最究竟意趣,除此之外,粗分的人无我法无我,都不是究竟空性道理。

51.心离所缘境,安住虚空性,彼等空相观,许为虚空观。

当现证空性时,远离境识二相,现证真正的胜义菩提心。证空现量名虚空观。用虚空来形容空性。

52.空相狮子吼,能破一切说,心缘于何处,于此处成空。

53.若识刹那异,是故非有常,心若是无常,为何违性空?

空性相如狮子吼,证得空性就能远离一切畏惧。了解无自性时,对于唯名安立而有,不是名言安立什么就成为什么?依世间共许名言安立;唯名言安立而有,是破除境上的自性成就,而不是境不存在,存在的境是缘起如幻而有;如果不小心,把无自性当成一无所有,堕入断边,就生会产生畏惧,证空性就能远离。心缘于空性,就不生畏惧。

如果意识有自性,就不是依他缘而有,永恒不变成为常性;如果心是刹那生灭,就是无常性,心有自性的主张就是错误。因为是无常性,是无有自性,与空性有何相违?

54.总言诸佛等,许心为无常,心性空最胜,为何不确认?

总而言之,诸佛许心是刹那生灭,是无常性,所以说心性是空无自性,为何不能成立?

55.无始之心识,自性未曾有,非是自性有,破说为无性。

心识从无始来,就是无有自性,并不是诸法本有自性,经由空性破除后,而成为无自性。

56.若已许此义,舍弃心有我,彼离本自性,则是无自性。

如果已了知诸法无自性,空性与所空境,不可分离,空性就是诸法最究竟性质。就可断除心有自性,心是自性我。

57.如同蔗甘味,亦如火性炽,如是一切法,应许自性空。

如同有甘蔗存在时,就有甘蔗甜味,是同时存在的,并非先有甘蔗甜味,后有甘蔗。如火与炙性,是同时存在。所有一切法,应许无自性。

58.说诸法性空,非是属断无;若是堕于常,说有亦非理。

空性是依有法说它的究竟性质,空是中道,不堕有无边。我是说诸法自性空,并未说断无,不是说不存在,依他力而有,不是自相存在。如同【中论】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故」。

59.无明至老死,缘起十二支,依因而起故,许我如梦幻。

60.十二支流转,轮回于三界,离此诸众生,无有业果现。

针对十二缘起有支「无明至老死」,从无始以来作解释。在佛陀的教义中,最主要的不共见解是缘起见;缘起见有粗细不同的层次,佛教内部四派宗义皆共同承认的是有为的缘起,即是因果缘起;可分内缘起和外缘起,内缘起指有情世间,外缘起指器世间。在无著菩萨所着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提到三种因缘:不动缘、无常缘、能力缘;一切有为法,非由常因而生,也不是无因而生,而是由同类因而生。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说︰「一切是由业力所现。」我觉得这句话值得深思!【时轮金刚密续】的本文说︰在形成这个世界之前,万物都处在虚空微尘的状态,在我们蕴体的续流中,有因果的次序,但只是自然的规律──法性,那时才开始有业力的作用。物质所产生的果,不能说是业造成。十二因缘因果作用,才算是业功能,物理自然定律不是业作用。

一切有为法的形成,必有之前因缘,如果不断往前追溯其因缘,找不到开始;不论内在的有情世间或外在的器世间,都找不到第一个因缘。从无始以来的角度而言,每一因缘法的持续因缘,都没有开始;但无始的内涵是业力所感的吗?不是,那是法性,是法性的力量所形成,即本身就是如此,非由业力所感。因此应该仔细分析探讨,「一切皆由业力所形成」的问题。

好比我们的心,是唯明唯知的体性,而此体性是由业力形成的吗?不是,是一种法性。只要心存在,心的定义一定是唯明唯知的体性,这是不共性质,非业力所感,这是法性。这其中所形成的法,慢慢地会改变,要变成好或坏,我们需要或不需要,变成各种各样的幻相,就可能与业力有关。但法的不共性质,是法性,非业力。如有了唯明唯知的意识之后,就会有感受,藉由唯明唯知的意识,我们就有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此种感受是业力带来的吗?不是,是它本身就有的感受能力。有此感受之后,我们会产生离苦得乐的心态,这也不是业力,是自然形成的法性。但如何累积快乐之因、或造作痛苦之业,这就与业力有关了。

总之,一切内外诸法,皆必须依赖因缘才能形成。因为它每一刹那都在改变,而这种改变必须依因缘的力量。如果是粗分无常,遇到违缘就会坏灭、消失,如︰油用尽了,灯火就熄灭。由于油尽的违缘,使得灯火灭熄。但是细微的无常,每一刹那都自然地变异、坏灭,却不是因为违缘而坏灭,而是促成此果的前因,就具有每一刹那改变的性质,因此所带来的果,也是每一刹那在变异。所以第一刹那的法,在第二刹那已不存在,并非依赖外在的违缘,而是前因本身就具有改变的性质。由此道理推论,只要每一刹那都会改变的无常性,一定随因缘的力量而转变,完全被因缘所控制。

依此理论,造物主将不存在,我是以佛法观点而言。当然主张有造物主的宗派,也绝对可以利益很多的众生。因为造物主是以悲心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相信主或上帝的人,只要努力培养爱心、慈心、悲心,善待他人,将会与主相应,同时也得到主的庇护与加持。当一个人相信有世间主宰在上面,行持慈爱他人等善行,与主或神相应,就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你向善。因此造物主的主张,确实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帮助很多的众生。

而我所讲的无常观念,是以佛教的哲学理论而言。只要会改变的法,都是刹那间改变的;只要是刹那改变的无常性,一定随因缘的力量而转的果。为何因是无始?因为只要是有为法,一定是刹那变异。这种改变来自之前的因缘,之前的因缘也必须有能改变的性质,才能带来改变的果。而此会改变的前因,又来自前前会改变的因缘,如此追溯下去,找不到第一个开始的因。如果有第一个因缘,而此因缘不需要前因缘就可以形成,是毫无道理的;如果第一个因缘会改变的性质,而不需要前因也会改变,那么为何第二因缘会改变的性质,需要依赖第一因缘会改变的性质呢?如果是这样,那是不合逻辑毫无道理的。

从污染的情世间,讲十二缘起的第一支无明,这是一切轮回最主要的根本。因为无明而带来种种的痛苦,一切痛苦来自无明,人人都想离苦得乐,我不相信有人是为了痛苦去奋斗。虽然每个人都想远离痛苦的果,却不幸仍是在痛苦当中,是否表示不知不觉中累积了痛苦之因呢?毕竟痛苦也是来自于因缘。为何不想痛苦,偏又离不开痛苦,是否我们什么地方不懂?或是错误的概念,让我们误造了痛苦之因?倘若真是如此,那么痛苦之因就是来自无明。

无明依无著世称菩萨分二︰一、对实际状况不了解,不知何该取、该断,错误地累积了痛苦之因。第二种无明比较严重,颠倒执着的无明。原本实际状况是对的,却把它执取为错的。而这种执着非常顽固,认为自己理直气壮。也就是颠倒执着的无明,造作了许多痛苦之因,带来无限的痛苦。因此无法清楚辨别真正快乐、或痛苦之因,是因为本身对实际状况不清楚,而颠倒执着,由无明颠倒执而造业。龙树菩萨在【中论】第廿六品中说︰「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堕六趣。」讲到轮回的形成,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去遮挡轮回、断除无明,如何成办解脱,因此【中论】第廿六品非常重要,应仔细念诵思惟。

讲到十二因缘,没有直接说到「我」,但十二因缘和「我」的关系密切,是谁轮转在十二缘起中?就是「我」。在此也没有说到「我」或「无我」的内涵。但从十二支互相依赖、互相观待的缘起中,可以体会到在里面轮转的「我」,也是没有自性、没有真实性,完全互依而存在。乍看之下,无明好像在第一支,其实是互相观待的关系。在「无明」支时造业,形成第二支,爱取滋润业之后带来「生」支,在「生」支的同时,已形成了「老死」,因为有生必有死。因此十二因缘不是各自独立,毫无关联的。「生」时也会造作无明,「老死」时也会有无明。到底轮回从哪一支形成?去寻找是找不到特定的开始,因为互相依赖,不论在那一支,都可能是另一十二因缘的形成。因此找不到轮回的真正开始。

一般性说法,痛苦是由无明而来。不了解轮回痛苦之因,缺乏这方面的正确知识和智能,因此想要离苦得乐,反而是离乐得苦。十二因缘本身也是幻化的,即互相依赖而无自性。

在此我想介绍我个人学习【中论】的心得,我按此顺序阅读,对我帮助良多。倘若你们从【中论】第一品开始学习,恐怕面对「诸法不自生、不他生」,真的会不知所云。因此从第廿六品观十二因缘品开始,之后学习第十八品观法品,接着第廿二品观如来品,讲如来本身也是无自性的道理,然后是第廿四品观四谛品,【中论】的精髓都在第廿四品中。其它诸品当作辅助,配合此四品去读诵,绝对有帮助的。

61.如依明镜照,能显现容色,彼非移于镜,无彼亦非有。

十二因缘互相观待的道理。如同依镜子照,能见自己的脸,并不是脸入镜子中,而是互依而显现。

62.如是相续蕴,转生于他道,非是他令生,智者皆了知。

我们常以为「我」在这边,「我」舍弃了坏掉的色身,去接受新的色身。如果有这种我的想法,这是错误的!在十二缘起的轮转中,并不是有个独立的「我」接受这支,轮转到那支。而是当意识的续流与下世的色身连结时,形成下世的我。前世的我和今世的我,是如此而来的。讲到「我从前世到今生」,我只是唯名,去安立我的总相而已。各别去看前生的我,今生的我,后世的我,其实是意识的续流与前世的色身结蕴相续,形成今世的我。

63.总言由空法,众法成性空,行者业果报,胜者说世俗。

空并不是指没有,这也是为什么解释自性空时,一再地强调缘起的重要性。而且了解性空的唯一道理,只有这条途径而已。因为缘起,才有依赖和观待的作用产生;因为依赖和观待,才能形成因果。透过上述说明可知,一切的果都是随因而转,由因力而产生;肉眼就可看见果实是从种子成长的。但是因依赖果吗?就不是肉眼可看到了。必须仔细深思,因其实也是依果而显,如:讲到小苗的因时,这时小苗可能还是种子尚未长成。但讲到小苗的因(种子),已经依赖未来要形成的果(苗),才安立苗的种子。因也是观待着果,而形成一法之因。

又如:瓶子之因泥土,在塑造过程中,看不到瓶子,现在之所以说瓶子之因,是将来它会成为瓶子呀!观待果而安立瓶子之因。因此因果是互相观待,果由因生,因依果显,才能产生作用。了解因果原理,再深入探讨互相观待、更细微的缘起道理。如果没有互相观待,因果无法真正产生作用。我们常常错误的认为,每一法皆有固定的性质,好像从它自己那方独立产生,即以自身的能力产生。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理性的去仔细解剖,会发现每一种存在、每一种作用,是互相观待而形成。只是我们看不到观待的这一面,仅仅看到个别体现象存在,往往被自己的眼睛所蒙骗,殊不知一法的存在,是依赖他力而形成。

当讲到诸法无自性,是指诸法不是自身的力量,让它存在。诸法的存在,是完全依靠他力而存在,存在的是缘起显现,因此性空就是缘起,性空的唯一道理,也是因为缘起。诸法因为性空,所以是依因缘而形成,才会有受者和作者、痛苦和快乐、善和恶……,一切作用等法相,才能在唯名的情况下形成。性空的原故,众法才能形成,性空的原故,才有行者、业、果报,所以佛陀是如此开示世俗谛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