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颂如理论释(三)

龙树菩萨∵∵造

见法实义已,能灭一切苦,若悟法性后,于此有差别。

事物微妙性,由因而观察,无有善巧故,不见缘起义。

有余和无余涅盘可以解释为,证得涅盘尚有剩余苦蕴,称为有余涅盘,反之为无余涅盘。在此以有无剩余戏论的幻相作解释,故无余涅盘先获得,有余涅盘后获得。因为刚开始证得阿罗汉,是在根本定当中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果位,属于无余涅盘,此时没有戏论的幻相。之后阿罗汉出了根本定,就有戏论的幻相,所获得的是有余涅盘。

“见法实义已,能灭一切苦”,以根本定现证空性当下,了解诸法究竟性质,就能断除一切的痛苦,获得无余涅盘。“若悟法性后,于此有差别”,下部论师认为,在现证空性当中(根本定),见到四谛十六行相,有十六种不同的相。胜义谛有十六种不同的层次或性质,十六种不同的差别。

如果你们认为诸法最究竟的法性,不是同位法性,而是有十六种不同的差别。那么,由因缘所产生的甚深缘起,将无法看到,因为无有善

巧的缘故。不了解诸法的究竟性,是一致的、同等的、无任何差别,以致于主张现证空性当下,看到不同的相。我认为你们并未明白,事物的微妙本性,甚深的缘起道理。

尽烦恼比丘,若能脱苦海,为何释迦尊,不说此道行。

下部论师认为,烦恼是自性有、自相有,由自性的对治力断除自性的烦恼,将获得自性的阿罗汉果位。如果这位断尽烦恼的比丘,真的能够脱离苦海、获得涅盘,为何释迦尊,不说此道行呢?你们认为涅盘有自性,涅盘是轮回的尽头,有开始才有究竟,两者互依,轮回的最究竟若有自性,必须依赖有自性的开始。如果轮回有开始,佛陀说:轮回是无始以来。并没说有始啊!

若有行必成,遍执一切见,一切皆缘起,何有前后际。

如果认为轮回有自性的开始,就有第一个无明,若有第一个无明,将堕入常边或断边,因为无明必须无因而生,或异类因而生。

“一切皆缘起,何有前后际”,是自宗的说法。无论轮回和涅盘,以及一切的万法,皆是依靠因缘而产生,所现的缘起,没有自性的前际和后际,也没有自性的开始和终究。

下部论师问︰你如何解释名言上有开始和终究,难道要否定一切的前际和后际吗?于是龙树菩萨答:名言上轮回是无始的,可是却有终。如果轮回有自性,就成为自力而生,不需依赖他缘而生,也不需依赖他缘而灭。如果轮回有自性,将不会消灭,因为没有因缘可消灭它,轮回变成无终;若无终的轮回,你说有终,那无始的轮回,将变成有始了。我宗主张轮回无自性,依赖因缘而生、灭,所以无明依赖因缘(空正见)可消灭,也因此轮回是有止尽的一天,却是无始以来有的。对我宗而言,并无任何相违。

云何前已生,彼后复变灭,远离前后际,见情如幻化。

如果诸法有自性,你怎能说它是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灭呢?一个法先产生,之后随着因缘而灭,既然是依赖他缘而生灭,所以不是自性而有。因为你主张诸法有自性,就无法作这样的解释。

透过了解无自性的道理,我们将可以远离一切自性前际和后际的执着,对任何的器世间及情世间,都应以幻化般的态度去看待。

何时幻像生,何时当成灭,知幻非无明,离知幻则有。

幻像本身是因缘聚合之后,自然产生的“生”,随着因缘的分离而产生的“灭”。幻像本身不是从幻像自我而产生、自我而消灭,是随着因缘的聚合与否而造成生灭。因此如果我们能了解幻化的缘起道理,则不会对幻化产生贪心或执着;倘若知道幻化是变化的性质,自然明白幻化是虚假的,就不会随着真实执着的无明,产生贪心或执着。反之,若不了解一切是幻化,将会产生执着。主要内容如下偈。

生如阳焰幻,意若知其义,前际或后际,见中则无染。

一切法的生灭如阳焰幻化般,如果能了解无自性的道理,将会远离前后际有自性的边执,及一切的邪见、边见。安住于中道,在正见上没有任何邪见,和执着的污染,透过无自性的现证,反覆串习此空性的量,将能获得自性法身。

若谁于有为,计实有生灭,彼等即不知,缘起轮所现。

无论谁对于这一切生灭的有为法,如果执着是真实有,那么一切的生灭将被执取成实有的生灭了。这些人将不可能了解,缘起轮所现互相依赖、互相观待的甚深道理。

若依彼彼生,即自性不生,若自性不生,云何得名生。

何谓缘起?互相依赖、互相观待而生,即完全依赖他缘而生,不是靠自己自性生。既然生不是从自己生,而是依赖他缘,所以不是自性而

生,这才是真正的生,我们因而把它取名为生。

因尽而寂静,此乃尽之义;自性则无尽,尽名云何立。

同理。果会消灭的原因,是由于因被消灭了,因止尽了,果才获得寂静,这种缘起互相观待的内涵,确实与实际吻合,因此“因尽而寂静”,是尽真正的定义。如果有自性,因果不可能互相观待,那么果要灭时,将无因缘使它消灭,将如何安立“尽”的名称呢?

无少法可生,无少法可灭,生起及灭道。为应而宣说。

没有少许的法,是由自性而生、由自性而灭。一切的法皆是无自性生、无自性灭。下部论师认为,所谓真谛是四谛十六行相,诸法最究竟的性质是四谛十六行相。因为佛陀说这是真谛,而且初转四谛***也是讲苦集灭道。“生起及灭道”,即四谛十六行相,这是真谛啊,难道这不是空性吗?

于是龙树菩萨回答“为应而宣说”。“为应而宣说”,是应佛陀最究竟的意趣而宣说,不是应众生根器而宣说。因为世间人把痛苦执取为快乐,把不净执取为清净,把无我执取为有我,因而产生了颠倒执着。佛陀为了让世间凡夫破此颠倒执着,所以显示他们暂时需要的真谛内容,让他们了解到实际的状况。只是因应这种目地,显示凡夫暂时所需的真谛,虽然四谛十六行相也符合实际状况,但是并非究竟的真谛。

知生故知灭,知灭故无常,由知无常性,亦能知正法。

佛陀最究竟的真谛是此偈颂。“知生故知灭”,因为有生,所以才会有灭。因为有坏灭的因缘,所以会灭;坏灭的因缘为何产生,因为有生的缘故。如果这一法不生,就没有坏灭的因缘,如果没有坏灭的因缘,就没有灭。

“知灭故无常”,如果能了解有为法,每一刹那都在坏灭的性质,就能了解细微的无常。灭可分两种:一、续流的消灭,属粗分的无常。二、

每一刹那的坏灭,属细微的无常。经部以上都说细微的无常。有部所讲有为四法的行相,与经部以上有少许不同。经部以上认为粗分的无常,是外在的物质遇到违缘让它坏灭,续流完全中断。经部以上的宗义论师,一致认为细微的无常,是一切有为法,每一刹那都在坏灭,由于它的因本身,就有坏灭的性质。第一刹那的事物,在第二刹那消灭,不是依赖其他的因缘而消灭,而是因为成办果的主因本身,就具有坏灭的性质;果本身每一刹那都在坏灭当中,因此第一刹那的事物,在第二刹那自然坏灭。一切有为法,随因而转变的原因也是如此。

“由知无常性,亦能知正法。”此偈与缘起经里:“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如来。”内涵相同。缘起有两种解释方式,有相和空相。以有相方式作缘起的解释,透过因缘观待,看到因果丝毫不爽,这种无有错误的因果理念,我们知道善法带来快乐,恶法带来痛苦。以因果有相的道理,舍恶行善,是世间行善的方法,所以“见缘起则见法”。因由看到世间善法,累积了无比的资粮,从真如本性所现出的胜应身,随着我们行善的福德资粮,能够见到如来,所以“见法则见如来”。以空相方式作缘起的解释,谁见甚深的缘起,则能看到由缘起所现的空性、真如本性、诸法最究竟性质,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见到空性道理,则能见如来,因为一切的戏论,在真如本性当中被含摄了,这是佛陀最究竟的法身,也是诸法最究竟性质——法性。

诸了知缘起,远离于生灭,彼成就净见,即达彼岸者。

如果能了解甚深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就不会以自性去执取诸法的生灭。无论看什么都如同幻化般,能够了知实际的状况,不会有颠倒执着。对于一切生灭的万法,远离了颠倒执着,就能成就净见。因为轮回的主要因缘,来自于自性执着(无明),能够非常强而有力的去对治无明,就能到达涅盘的彼岸。

异生事法者,有无颠倒执,患故随恼转,自心受欺染。

异生,指凡夫,因为凡夫无自主的随着业和烦恼,投生于异处,对于后世,不是以自我的需求,或能掌控的投生。如:三恶道,无法自主,必须接受异处的投生。凡夫与圣者的差别,在于有无现证空性,并非以身体大小,或相貌是否庄严来区分。现证空性就有自在的能力,能够决定下一世投生处。倘若只是了解空性,如:加行道的世第一法以下的所有修行者,都是属于凡夫。事法者、具有实执者,虽已了解空性,但尚未现证空性,真实执着的力量胜过空正见的力量,无论异生或事法者,都是被真实执着所控制的补特伽罗。

凡夫分两者,了解空性和不了解空性。不了解空性的凡夫,不但有原始、自然产生的真实执着,还会刻意地让自己执取真实。了解空性的凡夫,虽然有随眠、很自然的真实执着会产生,可是自己会查觉到,知道不应去执取,所以不会刻意执取真实,反而想去断除。如果不了解空性,不但原有、自然的真实执着会产生,还会颠倒的执取真实。如同外道顺世派就主张,所看到的一切必须非常的真实,并且更去执取此真实,无法接受看不到的隐蔽分。为何在他们的哲学理念中,认为只要是存在的法,必须肉眼能看到呢?这种邪见主要来自真实执着。因为真实执着太强烈了,执取一切事物时,看到的都非常真实,只要看不到的,就无法接受。

“有无颠倒执”,由真实执着带来许多的颠倒邪见,如:增益见(无中生有)、损减见(断无)。因为凡夫具有真实执着,而且尚未断除,从而产生许多常边、断边、有、无的颠倒执着,造成许多过患,如:生老病死,三恶道等痛苦。由于此种颠倒执着邪见的过患,使得我们一直轮转在三苦里。沉溺于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海中,无法解脱。无法获得解脱的根源,是被真实执着所欺骗污染的自心,使我们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因为不了解空性,随着真实执着而转的内心。所以经典说:诸恶勿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才能获得涅盘。当我们遇到不如意时,总是马上把手往外指,不会想到是自己内心未调伏所造成。实际上一切的痛苦,如同龙树菩萨所讲的“自心受欺染”而产生。

“有无颠倒执”,对于“有”的,无中生有的捏造颠倒执着,或者对于“无”的,毁谤的颠倒执着,这些在平常生活当中,时常犯的错误。

以胜义谛的角度而言,在名言上的拿捏如果不是很善巧,将会认为名言有是真实有、自性有,成为常执,即捏造的增益的颠倒执。但是完全否定真实之后,连名言也否定,变成毁谤无边的损减颠倒执。这是极危险之处。

如果以世俗谛的角度而言,把世间短暂的安乐感受视为永恒,误以为是人生的意义,为此愿意牺牲一切,努力去追求。为何明知是短暂还是执取为永恒安乐,明知最后会带来痛苦还是去追求?那是因为在我们心中有这种错误的观念存在,由经验可以体会得到。但这是错误、颠倒的执着啊!

再加上认为必须爱我,于是给自己足够的理由,坚固自己的爱我执。的确,为让自己有自信,是应该爱我,但是爱自己的方式可能错了吧!如果所谓爱自己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不替别人着想,将会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去伤害别人。倘若爱别人的方式选择这条路,可以告诉你,因果不会有错误,所以将会得到苦苦。这种痛苦源于自心随着无明而转,不了解爱我执的过患而产生。若随顺爱我执,虽没有伤害别人,为个人长寿守护不杀生戒,为增长财富而布施,这种随着爱我执走的善业,无法成为究竟永恒的安乐。在没有强烈的出离心摄受下,永远无法成为解脱之因。纵使行再广大的善业,因为随着爱我执行持,所以一定是轮回之因。随着爱我执伤害别人是苦苦,随着爱我执给别人快乐是坏苦,永远还是在痛苦中。为什么?因为自心随着无明而转,产生有无的颠倒执着,因此永远无法获得解脱。

为了消灭爱我执,必须培养爱他心,当爱他心增强,爱我执就会减弱。如何生起爱他心?不是靠等待让它自然产生,而是透过理由的反覆思惟。如果只是针对亲友产生爱他心,不是真正的爱他心;真正的爱他心,是不分一切去关怀爱护他人。不分爱恨亲疏,必须透过理路不断的思惟才能产生。了解到痛苦可以断除,对一切众生都具有悦意相等种种

因缘,才能生起爱他心。当了解到痛苦是有止尽之时,对空性的道理多少应该会意一些,因为爱他心必须以智慧来成办。爱他心不仅在究竟的果位上,能获得成办一切遍智,以现有的果位而言,能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如:八地菩萨已断除一切烦恼,可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有了爱他心,生生世世能获得增上生,行菩萨道。这些爱他心所带来美好的果实,我们却不了解,反而认为不该行持爱他心,因为如果爱别人,我自己怎么办呢?我的事情谁照顾?既是自己照顾,理当爱自己呀!此时岂不是又随着无明而转了吗?

无论持咒、礼拜、念课诵文、观修本尊时,皆为自己利益而修行,爱我执一直深深埋在心坎里,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永远是痛苦的,由于随着爱我执走,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然而我们茫然不知,被自心所欺瞒。“有无颠倒执,患故随恼转,自心受欺染。”不但胜义谛可作解释,在世俗的广大行方便品上,也可作同样的解释。无始以来一直随着爱我执走,为追求快乐,想尽了办法,于是选择爱我执这条路,想让自己快乐。如果爱我执真的可以带来快乐,今天我们应当很快乐,可是不然,是否缺少了什么?我们到底错在哪里?是爱我的方法错了。现在我们若有足够的智慧,应好好地思考,把爱我的方式改变吧!以智慧爱自己,会活得更快乐,若继续用以前爱我的方式,将来还是痛苦的。伟大具恩的龙树菩萨以“有无颠倒执,患故随恼转,自心受欺染。”偈颂指导我们。

事法善巧者,无常欺诳性,苦空及无我,是见寂灭相。

对于观修空性的不同看法,分为两种:善巧者及龙树菩萨的看法。事法善巧者,指证得圣者果位的圣者。如:已断除真实执着的阿罗汉,或八地菩萨以上的菩萨们。他们对于有为法的究竟性,看的非常透彻,所以精通事法。对于没有常和没有欺诳性质,也看的非常清楚。在此常,不只是常法,四百论说,常与无常的名词,可用于有无真实方面。苦空和无我,也看的非常透彻,这是寂灭相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