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县志——佛教

第一节沿革

本县佛教属禅宗顿教中的法眼、云门、曹洞沩仰支派,虽也崇奉佛祖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引证《金刚经》、《法华经》文句,但其要旨是不立语言文字,亦不信作为偶象之佛的。唐宋之际,寺院极盛。清康熙《龙溪县志》载:“龙溪自古称佛国”;《海澄县志》云:“澄阅世而号僧乡”,可见一斑。

佛教传入境内历史悠久。龙池岩建于南北朝宋永初年间,距今有一千多年。南朝梁武帝崇奉佛教,龙溪境内石狮岩、虎硿岩、万石岩各兴建禅寺。着名的无隐禅师在石狮岩讲经修行。石狮岩寺被称为“闽南佛教发源地”。县城南郊兴建“延福报劬南院”。唐贞元二年(786年)开元寺由漳浦移建龙溪县城郊。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李炎酷好道术,在全国禁佛,漳州寺院多被拆毁,僧众大都逃匿僻地求发展,如杨义中和尚逃到龙溪县平和县交界处三坪重建寺院。到唐大中三年(849年)宣宗李忱重新扶助佛教,漳州寺院又得到恢复,寺院拥有较大的庄园。此外瑞竹岩、云洞岩、白云岩也盖起寺院。龙溪县较着名的和尚怀晖于元和三年(808年)奉宪宗皇帝诏往京城讲经。五代时,龙溪县“宝刹辉煌,上田供僧”。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县城内建保福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建隆寿法济寺。南唐保大年间三佛齐国(今印尼巨港)李将军到漳州捐建普贤寺。其时,净慧禅院的窈然和尚、保福寺的清豁和尚,石狮岩的无隐禅师、瑞竹岩的楚熙禅师等闻名于世。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废天下寺院三万三百余,道教渐盛,佛教为求生存,大多融洽道教进行传经讲道。

宋代,僧侣势力在漳州日盛,大肆兼并土地,连漳州也有泉州开元寺额田。每年收成,龙溪县上等寺院有数万斛(每斛五斗),次等寺数千斛,下等寺三五百斛。石狮岩附近的罗汉岩、普陀岩、玉泉岩、紫云岩、日照岩(旧称内七首岩)及云盖山均建寺院。这些寺院都有名僧主持佛事。北宋年间,三都多有人出家当和尚、尼姑。《中华全国风俗志)》云:“三都人生子尚幼即为僧。”如全国着名的大觉禅师原名陈怀琏,在漳州法华院落发为僧,后到云盖寺禅诵,曾往南昌、庐山等地师事高僧,皇佑二年(1050)被诏到京城净因禅院任住持,英宗皇帝赐号“大觉”,并赐衣悖胱琶怂斩陆煌跎睢4送猓衬诨褂兄哪救ǎ忧群蜕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