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地区志——佛教

一、传入·发展

佛教传入本区汀州为唐代武德三年(620年),高僧灵澈到长汀传教数载。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在汀城建立“开元寺”,为本区第一座寺院。从唐大顺至南宋乾道年间(890~1173年)的283年中,为本区佛教初盛时期。先后在长汀、连城、上杭、武平等地新建寺、院32座,住寺院僧尼多达千人。唐乾符年间(874~879年),在上杭北梅溪建上宝林院;光化年间(898~901年),在上杭中都,由僧绍基建立义合寺;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在上杭钟寮场建天王院1座,在长汀三洲建东林寺,长汀童坊葛坪平原山建广福禅院1座。龙岩的天宫山圆通寺和雁石益新留经堂的修建时间尚待查考。宋代,上杭县继续建有东竺寺、南塔寺、蓝溪乡安仁寺、中都乡禅林寺、稔田乡丰稔寺等10座寺庙。

唐宋时期,本区着名僧人有惠宽和定光。

惠宽(?~962年),南唐时宁化人,俗姓叶,先在汀城开元寺出家,遍游四方,为民除虎患,曾在长汀平原山建造普护庵(后赐名广福院),任住持,人称“伏虎禅师”。定光(934~1015年),五代末至宋初同安县人,11岁出家,17岁剃度,法名自严,赴江西参禅学道,乾德三年(965年)在武平南岩结庵修行,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到汀城结庵,曾庆邀为宋真宗斋戒。圆寂后舍利子藏于南岩庵。淳熙元年(1174年),汀州郡守迎其舍利子连同藏于广福院的惠宽舍利子一起藏于郡署后的庵中,此庵后命名为“定光寺”。二僧为汀属八县着名禅师,被尊称为“佛”。

明清两朝,本区佛教继续发展。明代,汀城有“佛门八大寺”之称。除原有的定光寺、报恩寺、同庆寺、南禅寺、普惠寺、罗汉寺外,新建南廨寺、戒愿寺,合为八寺。其中罗汉寺雕塑五百尊罗汉,栩栩如生,佛教徒每年举行八寺会。明末清初兴建大悲山佛寺,规模宏大,连城仙高□僧人在长汀开设华严堂,精制小儿惊风丸,行销全国。连城建有9寺13庵,中华山下建有九龙庵。仙高□寺的和尚受朝廷陈太后封赐。明代,上杭城乡佛教寺院增至34座,信徒大量增多。仅紫金山就建有五龙寺、麟麟殿等,铜铸大佛像,聚集僧侣200多人。同时,藏经随之大量增加。明末,进士九一随开禅师(安徽省人)不仕清,住上杭圆通庵,辟建丛林,建造泗洲亭、洗月池,垦植农田茶山,给养僧人。这个时期,本区着名僧侣除九一和尚外,还有至道海经禅师(上杭人)、伊嵩和尚(上杭人)、僧寂和尚(永定人)。

明末清初,汀州府和各县均建立“僧纪司”、“僧会司”,由专人管理佛教事务。

清代,各地寺庙继续增建,大寺院还拥有香火寺田。仅上杭县经官绅倡修寺庵达26座,大寺庙饭僧百人左右。

清末至民国初期,动乱频仍,民生贫困,各种地方势力和民间教团蜂起,本区佛教进入衰落时期。寺庙多被流痞盘驻,各种会道门泛滥。僧、尼纷纷返俗。在长汀,因山东罗祖教传入,逐渐取代佛教。一些寺僧不守戒律,专以做经忏、放焰口、设斋作法,谋取钱财,食荤娶妻,人称“香花和尚”,他们败坏佛教声誉,丧失信徒。只有光绪年间从湖南来汀住在宝珠楼的能透和尚等人坚持素食戒行。

民国中期,长汀明湛、见镛和尚励精苦修,严守佛门法理教规,逐渐挽回佛教颓势,并取得发展。原到长汀宝珠楼出家的和尚明湛从1935年起赴泉州承天寺、江苏宝华山受戒,朝拜普陀山、九华山和庐山,曾特别受到宁化县***寺汀籍法师见镛的开启。他感到佛教正宗在汀面临危机,僧尼不知教义,不守教规,危害匪浅。为此,他于1937年到宁化***寺请回见镛。见镛在南禅寺讲述《心经》,又在南寨广场讲解佛经多场,听众数百。从本年冬起,见镛携本湛在长汀八宝山破纸寮苦修3年,日食一餐,不理发,不躺卧,不接触金钱,极力反对僧人参与罗祖教活动,提倡净土宗,以躬身苦行取得良好影响。还吸收一批在家的信徒创立“莲社”,每逢朔望则召集僧尼礼拜诵经,使长汀佛教弃邪扶正。在他们的教示下,长汀有24人前往明溪聚龙寺受戒。1941年冬,本湛再到宁化邀请见镛回汀弘扬佛法时,因见镛圆寂未入果。1942年,为引入虚云法师法眼宗法统,本湛赴广东曲江南华寺拜虚云为师。1946年本湛入川朝拜,在川圆寂。1943年秋,见镛弟子贤融应邀到长汀讲解《弥陀经》7天。1946年春,慧观、常醒先后从湖南参禅返汀,住南禅寺坚持戒律,宣扬佛法,慧观兼施医药。1948年常醒在霹雳岩观音阁创办“佛教文化社”,印发《佛教原理》一书。此时,长汀佛教有所恢复,出家僧尼近百人。同年秋,长汀成立佛教协会,会员724人,理事7人,慧性当选理事长,会址设在宝珠楼。寺庙以长汀峻峰寺为兴盛。汀属各邑僧尼的80%为其徒嗣。

20世纪30年代,本区其他各县佛教逐渐恢复,出家受戒者、信徒、居士、堂社日益增多,佛教活动以长汀为中心,连城次之。全区佛教宗派有四:一是长汀以本湛和尚为师的佛教僧团,属于法眼宗,其僧尼弟子有慧、光、普字三辈。近百人外出赴南京宝华山等地受比丘戒后回长汀。在长汀、连城等拥有僧尼89人,此后又有僧尼到广东南华寺、福州涌泉寺受戒;二是属于临济宗的先胜法师,住长汀东阳山佛光寺,培养出家子弟多人;三是属于曹洞宗的宁化印玄法师,带僧尼在长汀金沙寺出家;四是江西广丰性含法师,他率出家弟子受戒于新泉净土寺。慧观、慧瑛、常醒、体真等6位名僧远涉湖南衡山佛学讲习所和南岳南台寺佛学研究所,杭州武林学院、上海佛学院学习后返回闽西,弘宗演教,致使内护有僧尼,外护有居士,基础逐渐雄厚。连城芷溪、新泉有知识界人士多人皈依佛教,创办念佛堂,研究佛经,宣传佛教理论,并与一贯道争论,迫使一贯道猖獗气焰有所收敛。龙岩、漳平一带普遍建有佛寺,龙岩大小寺庙达50多个。

民国时期本区着名僧人有:

明湛(1906~1946年),长汀人,姓卜,13岁时皈依能透和尚,参与罗祖教活动,学做经忏、放焰口,被称“香花和尚”。1931年到泉州承天寺受戒。次年带弟子慧观到江苏宝华山受戒,并朝拜普陀山、九华山、庐山,深感佛理和戒律的重要,乃创建长汀八宝山峻峰寺。1937年在宁化***寺再受见镛法师教示,遂偕见镛为振兴长汀佛教,在八宝山诵念《地藏经》3年,成为着名的苦行僧。1942年赴广东曲江南华寺,拜虚云和尚为师,接受虚云法眼宗的宗统,成了苦修的“参禅和尚”。1946年,带一个徒孙光□从南华寺步行入川,朝拜峨眉山,后抵成都近慈寺,不久圆寂。一生剃度了40多名僧尼,收在家弟子500多人。现遍布闽西各县。

见镛(1894~1941年),长汀城关人,俗姓李,旧制长汀中学肄业。1917年,背着家庭到福州鼓山受戒,在杭州灵隐寺打冥钟3年,向慧明法师学习佛理3年,又在邵武黄岩、顺昌创办僧尼学校,赴宁化***寺讲佛学。为振兴长汀佛教而苦行,深受佛教人士崇敬。1941年圆寂于***寺,一生在长汀收有皈依弟子百余人。

建国后,本区佛教以长汀、连城为活动中心,僧尼有所发展,佛教正常活动。1950年,长汀僧尼邀请慧果法师到汀讲述比丘、比丘尼戒律,并集资购置佛经。1950~1951年,常醒法师在长汀系统讲述佛学理论和释迦牟尼创教的历史。1953年,到北京三时学会(中国佛学院前身),撰写《百喻经》今译数篇,发表在《中国佛学》杂志上。1953年,长汀县佛教协会改选,选举理事9人,慧性蝉联会长。全县拥有寺庙86座,僧尼和居士279人,信徒567人。他们大多数分得土地,以务农和做手艺维持生活。上杭有僧尼48人,居士61人。1965年,长汀召开青年佛教徒会议,对青年教徒进行爱国守法教育。当年统计,长汀有寺庙56所,僧尼252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停止在公开场所的宗教生活。1966年7月,长汀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召开僧尼返俗动员会,当时有8名中青年僧尼宣布返俗。接着,全区大量僧尼返俗,全区寺庵多被拆建占用,封闭像神,佛经、法器或烧毁或失踪。长汀北极楼、八宝山所存两部《大藏经》付之一炬。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重申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佛教恢复活动,经过先重点后一般的寺庙调查,逐步开放寺庙。1979年冬,连城中华山性海寺慧王英法师到连城、上杭等县,召集居士和佛教信徒座谈,学习佛教教义,准备成立上杭佛教协会筹备组。1981年,长汀召开佛教徒代表座谈会。随即召开第三届第一次代表大会,恢复长汀县佛教协会,选举理事15人,释光众为会长,释先胜、释定慧为副会长。20世纪80年代,连城中华山性海寺经过多次维修扩建,已经成为本区规模最大的寺院,也上升为本区佛教中心。1987年,连城县召开佛教徒代表会,并成立佛教协会。全区先后选送10多名僧尼到中国佛学院、福建佛学院学习,多次选送僧尼到莆田广化寺和福州崇福寺受比丘戒、比丘尼戒。1987年,全区佛教徒约有9400人。长汀住寺受具戒的僧50人、尼106人。上杭受戒的僧尼21人。

建国后本区着名法师有:

本达(?~1968年),宁化治平人,本姓廖,原是私塾先生,22岁到福州鼓山受戒并住寺10多年,后到广东南华寺拜虚云和尚为师,参禅修持。1945年,住长汀北极楼,一生中收出家弟子12人,皈依在家弟子300多人。

慧观(1901~1973年),长汀庵杰人,俗姓陈,字维山,原是造纸工人,1937年在南京宝华山受戒,朝拜普陀山、九华山、庐山。次年到长汀、宁化交界的云霄山自造茅屋开荒种田,苦修3年,1942年在湖南南岳祝融寺任“香灯”,旁听于佛学讲习所。1945年返汀住南禅寺,1953年主持八宝山。“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离开寺庙,仍坚守佛教信念。一生提倡佛门持戒苦行,终年穿百衲衣,赤脚采种草药,炼制铁打伤膏,擅长针灸,兼施医治病。收纳皈依弟子800多人,一家兄弟3人皆为僧人。

常醒(1926~1961年),长汀南寨人,俗姓彭,名友文,10岁皈依佛教,18岁到广东南华寺受戒,后到湖南南岳进入佛学讲习所学习。1946年返汀住南禅寺。1953年到北京三时学会学习,1961年返汀圆寂。一生对佛理颇有研究,善画梅花,为人诚恳平易。

慧瑛,连城人。抗战中期,时年14岁便出家到长汀八宝山,18岁到广东南华寺受戒。1956年由人民***保送至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毕业后派在福州鼓山任监院,“文化大革命”中回乡当油漆工,1981年重返中华山主持性海寺至今,为推进和发展本区的佛教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并领导该寺僧尼开发中华山,种田种茶,实行“以寺养寺,农禅并重”方针,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80年代,当选为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并先后当选为福建省第六、七届人大代表。

二、重要活动

抗日战争初期,见镛法师发动长汀佛教莲社的信女制作400多双布鞋送往抗日前线劳军。抗日战争期间,上杭佛教界为抗日阵亡官兵和遇难同胞作祈祷。

建国后,佛教界人士较多参加人民***组织的社会活动。20世纪50年代初期,常醒法师为信徒举办识字班。长汀南禅寺和尚参加营背街土改宣传队。在抗美援朝期间,长汀400多名佛教徒参加示威游行和捐献飞机、大炮运动,购买图书赠送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附城寺庙分得土地,僧尼参加当地互助组,实行农禅并行。新泉净土寺和长汀僧尼还以纺织为业,织布自用。1956~1959年长汀僧尼在定光寺学习宪法草案和举办社会主义教育学习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6年(佛历2530年)上杭县佛教界响应联合国关于开展国际和平年活动倡仪,组织教徒和信佛群众700多人于阴历七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城北瑞真庵佛殿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法会完成后,举办蒙山施食。

三、寺庙

至1989年止,全区获准开放的寺庙有5座:连城中华山性海寺、连城曲溪潼关寺、龙岩天宫山圆通寺、龙岩莲花山莲山寺和漳平高明寺。

【中华山性海寺】在莲城新泉马背村,为元末明初由圆亿和尚所建。长期没有寺名。1945年以《华严经》里“毗卢性海”一句取名为性海寺。“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毁,僧尼解散。1981年由慧瑛法师获准率10多名教徒重返中华山,接管原公社油茶场,重建寺庙。寺僧发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神,实行农禅并举,经营周围3000多亩油茶林和10多亩水田,2座砖瓦窑,寺院前后遍种花果。从1982年以来,寺内先后兴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大悲阁、藏经楼卧佛殿、普同塔、放生池、斋堂、虚云和尚舍利塔,三层僧舍等,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使性海寺成为融合古今建筑艺术为一体的佛教大丛林。寺内藏有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清凉山的寺志和《大智度论》、《佛子辞典》、《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华大藏经》等大量经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寺名,社会知名人士留下许多墨宝,目前住持为慧瑛法师,住庙僧尼50多名,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在省内外和海外华侨中颇有影响。

【曲溪潼关寺】在连城曲溪乡,原为宋代吴氏先祖宅基,名潼关社,后改为寺。土地几十亩,鼎盛时期住僧百余人。1942年比丘尼光德率众徒耕地修寺。建国后,潼关寺多次被评为佛寺先进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僧尼星散,寺庙被占。1979年复办,实行农禅并重,以寺养寺,同时修建了殿、楼、塔和放生池等6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耕地10余亩,为我区唯一批准开放的尼姑庵。

【天宫山圆通寺】位于龙岩雁石镇与江山乡交界的海拔1594米的天宫山上。《图经》载:山上“常用云气覆之,阴晦时或闻箫鼓声,故曰‘天宫’”。此山风光秀丽,为龙岩名胜之一,旧佛寺称“普红寺”。民国时期,山寺一度为***会道门所占用。20世纪50年代,由尼普光主持,住寺3人。1982年批准开放,定名为“圆通寺”。该寺于建国后逐年兴建寺殿、楼舍,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中,殿宇桥亭,八角楼和宿舍几度被摧毁。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重建,新雕佛像,现有天王殿、观慧楼、放生池、僧舍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住寺和尚和男居士6人,尼姑和女居士3人,由在福州鼓山受戒的释光胜主持。香客游人众多,除龙岩、漳平外,还有闽西、闽中、粤东各县和归国华侨。

【莲花山莲山寺】在龙岩城郊莲花山山腰上。建于明末清初,原为一小庵,称莲花山观音庵,建国前后有住寺僧1人,1980年,徒众捐建一座殿堂及数间僧舍。由于该寺偎依城区,交通便利,环境清幽,香客游人很多,寺庵规模迅速扩大。1988年获准开放,住持为释光炳,住寺僧尼11人。

【漳平高明寺】位于漳平菁城顶郊村龙停山,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元年(1573年)复建为一座大寺。民国初年,据传住僧多达99人,后失修塌废,因城内观音庵搬迁。教徒于1989年10月在原寺址新建一座大殿,移观音庵内佛像于寺内,同年获准开放。常住僧尼5人。

一、寺、院、庵、楼、祠、堂、宫、庙

本区现存较早的寺观宫庙为明代建筑。

【寺】

武平岩前均庆寺坐落于岩前镇灵岩村。始建于北宋年间,明万历元年(1573年)重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座北朝南,土木结构,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三宝殿、大院坪、千佛楼。大院坪两侧为钟楼、鼓楼。三宝殿为单檐歇山顶,穿斗梁木构架,中梁墨写“大清乾隆十六年重修”。后,钟楼改建为平房。1984年三宝殿屋顶翻修。

【院】

长汀童坊广福院始建于南唐,明代修复。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座北朝南,中轴线依次为前厅、天井、大殿、后殿,占地600平方米。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明间上有穹窿式圆形藻井,抬梁式十一檩前步廊,硬山两面坡顶。后殿为单檐歇山顶,藻井与前殿藻井相似。院内有捐款碑记11方,重建和纪念碑刻各一方。保存完好。

【庵】

龙岩万安观音庵坐落于万安乡竹贯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清代曾修缮。单体建筑,穿斗梁构架,四角,外观3层,内实2层,面阔1间,方型,顶屋八角攒尖顶,葫芦刹。通高15米,底层有回廊。

【楼】

长汀北极楼坐落于汀州镇卧龙山,又名玄武楼。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清道光元年(1821年)和1935年均有维修。座北朝南,土木结构,由门楼、藏经阁、正殿组成。占地2000平方米。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2层楼阁,拾梁式木构架,楼下左侧墙上嵌有清康熙三十年重建北极楼碑记一方。

【祠】

长汀汀州镇“紫云公祠”坐落在长汀城内。门楼为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瓦当为“寿”字纹,门额有人物彩绘,匾额上书“紫云公祠”4字。门楣为石构,上部浮雕双狮戏球。正堂为穿斗梁木构架,梁架有浮雕,面阔3间、进深4间,后厅明间正中设神龛。后进为2层楼阁(又称绣花楼),楼上设吴王靠。该祠系民居,保存较完整。

长汀赖氏坦园公祠坐落于汀州镇南大街。始建于明代,清道光、民国初年均有维修。座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壁、门楼、前厅、天井、正堂,占地700平方米。门楼为花岗岩石,顶上大额、小额枋分别浮雕双狮戏球和双龙戏珠,大门两边石窗透刻三幅云。天井两侧为廊屋。正堂面阔3间,进深3间,呈正方形,明间有方形藻井,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梁混合构架。该公祠为闽西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风格的祠堂。

武平刘氏宗祠坐落于湘店乡湘湖村。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建,后曾修缮。由门楼、正堂和两厢房组成。门楼为单檐悬山顶,门顶有“进士”匾额石刻。正堂为歇山顶、抬梁式构架。面阔35米,进深25米。

上杭阳明祠坐落于临江镇内。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为纪念王守仁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驻节上杭而建。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构架。现存厅堂1间,祠后面竖有“时雨记”碑刻1方。

长汀朱子祠坐落于汀州镇内(长汀一中)。清道光九年(1829年)为纪念朱熹到汀州讲学而建。咸丰三年(1853年)维修。由门楼、两廊厢房、正殿组成。正殿为重檐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3间。

【堂】

漳平永福陞龙堂坐落于永福圩内,是一座集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祠堂。始建于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厅中神龛内有石条一方,竖刻“元至正十九年”。屋顶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门楼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续建。土木结构,上下2厅各面阔3间,内有天井,进深25米,建筑面积640平方米。1983年重修上厅、屋顶。

【天后宫】

永定西陂天后宫坐落于高陂乡西陂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落成,1987年维修正殿。座南朝北,占地6435平方米。自南向北依次为登云馆、正殿、天井、大宝殿、天井、戏台、大门楼。天井两侧依次为廊屋,左右侧厢房。大宝殿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戏台二楼墙壁上有落款于清末墨写的部分演出剧目。正殿楼阁为塔式建筑。七层。一至三层为方形,四层以上为八角。底座石构,一层为夯土墙,二层以上为砖木结构,二、三层有回廊。顶层八角攒尖顶。刹为圆体,往上依次收分。正殿与左右侧、后面的厢房连成一体。

龙岩赤水天后宫坐落于龙门镇赤水村。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1988年修缮。座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1500平方米。自南向北依次为门楼、天井、正殿。天井两侧为回廊,与门楼、正殿联成一体。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面阔3间,5层,楼阁式建筑,有木梯可上顶层。

长汀天后宫坐落于汀州镇东大街朝天门外。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现存后厅、后殿。后厅面阔3间,进深3间,明间跨度7.56米。瓦当滴水,单檐抬梁构架。后殿明间有方形藻井。内有清光绪三十年重修碑记一方。

【文庙】

长汀县文庙原为长汀开元寺,坐落于汀州镇内(今中区小学)。始建于唐代,经明代修复、清代维修。现存主殿,面阔3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明间有方形藻井,次间顶上有3扇井口添花。

汀州府文庙坐落于长汀城内。宋绍兴三年(1133年)始建,嘉熙二年(1238年)改建,开庆元年(1259年)重修大成殿,明、清代均有重修。座北朝南。中轴线依次为戟门、泮池、棂星门、天井、大成殿、后殿。天井两边有回廊。大成殿面阔3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构架,明间藻井为龙凤图案。为闽西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文庙。后殿拆于20世纪50年代,戟门于80年代被拆毁,棂星门、左右廊屋于1986年维修,大成殿于1989年维修。

上杭县文庙坐落于临江镇内。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始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明万历、清顺治、康熙年间均有修缮。由南而北依次是戟门、泮池、棂星门、天井、大成殿。天井两侧为廊庑。大成殿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梁混合构架,面阔3间,进深3间。台阶龙凤浮雕尚好。庙内有“文武官员在此下马”、“重修孔庙碑记”等碑刻多方。除戟门石雕刻局部破坏外,其整体布局为闽西迄今保存较完整的孔庙。

漳平县文庙坐落于菁城镇内。明成化八年(1472年)始建。明正德七年(1512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现仅存大成殿,面阔20米,进深20米,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梁混合木构架。

永定县文庙坐落于凤城镇内。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建。现仅存大成殿,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穿斗梁式木构架,内有圆形藻井及12根石雕刻圆柱。

【家庙】

连城张氏家庙坐落于新泉乡新泉村。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砖木结构,平房,上下两厅,两边有回廊,在天井中建有一座攒尖顶六角亭,与上厅相连。门楼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1980年复修。

【塔】

长汀“八卦龙泉”阴塔坐落于汀州镇(县公安局)内。原名开元井。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建造。口径1.72米,上宽下窄,每段用8块石板垒砌,往下逐级收分呈1座倒置地下八角空心石塔,深16米。明嘉靖三年(1524年)改称“八卦龙泉”,旧县志称阴塔。

武平相公塔坐落于中山乡新城村相公寨上。又名“溃尾塔”。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底层边长2.2米,通高17.4米。1~5层为空心,6~7层为实心。塔刹被雷电击毁。

龙岩挺秀塔坐落于龙岩沿河东路龙津河畔。始建明万历九年(1581年),后毁。明崇祯年间重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增高2丈许。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各层落地圆拱门方向交错,内有木梯盘旋通顶层。通高20米,1~3层外壁嵌有石碑刻3块。塔基石砌,呈船形。顶层曾被雷电击坏一角,1984年修复。

漳平麒麟山圆觉塔坐落于双洋圩南面麒麟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重建。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葫芦刹。底层宽3.2米,墙厚2.1米;顶层宽1.6米,墙厚1.45米。通高23米。塔外壁设神龛放置泥雕佛像。砖砌塔檐,塔身外表刷白石灰,俗称白塔。

上杭三元塔坐落于中都乡上都村。明天启七年(1627年)建。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残高15米,底层对角内径5米。塔顶于1942年被日本飞机炸毁一角,只剩外壳,破坏严重。

漳平毓秀塔坐落于永福李庄溪与吕坊溪汇合处。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建。七层八角楼阁式,三合土筑造,葫芦刹。通高20米。底座用条石干砌,塔身尚好。

永定鲤鱼浮塔坐落于抚市乡东华山上。清嘉庆四年(1799年)建。四层六角楼阁式砖木塔,攒尖顶。通高15米,塔檐为木瓦,底层有回廊,内有木梯可上,保存完整。

长汀“府学阴塔”坐落于汀州镇(县***大院)内。清咸丰三年(1853年)建造。砖砌圆形井,深13.5米,口径1米,上窄下宽,呈地下空心园形砖塔。井旁墙壁上嵌有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刻的“府学阴塔”石碑1块,有碑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