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志——佛教

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南平。最早的寺庙法云寺位于东郊塔下象山,始建于南朝陈至德三年(585),为闽北佛教之鼻祖。唐垂拱元年(685),又建伏虎庙于西芹镇。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在西芹镇院口再建开平禅寺,早期称报国显亲院,至元朝改院为寺。宋淳化元年(990),改建西芹镇伏虎庙,题为慈荫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在东郊凤冠岩上建造建筑风格独具的明翠阁禅寺,俗称观音阁。此外,炉下乡林重寺、大凤东门寺、东坑感应寺和城区伏虎庙(位于市区八一路149号址)等均为佛教寺庙。

清代,从法云寺出家的南平籍海靖禅师,擅长诗词书画,被册封为使者,列为高僧,曾为皇家绘画琉璃(日本)国的山川地形。道光皇帝为开平禅寺亲笔赐书“开平禅寺”(楷书)匾额,高竖于禅寺大门上方。该寺院历代高僧辈出,妙莲法师、虚云法师以及在福建省或外省任过方丈的莲茂、福源、北本、慧源等均在开平寺修行积善。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芹伏虎庙、开平禅寺被毁,1972年明翠禅寺以修通战备路被毁,其余佛教寺庙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信仰自由。1980年,重修开平禅寺,修缮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法堂、念佛堂、山门楼等建筑,原寺中僧尼也陆续返回。是年12月,派遣原任开平禅寺住持的崇道(曾任福建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南平市佛教协会会长)赴北京参加中国第四次佛教会议,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翌年,开平禅寺正式对外开放。寺中经典文物丰富,原存《华严经》八十一卷与《妙法莲花经》被列为大乘最高义谛,曾选入《世界名着》第二辑。该寺院共有僧尼32人、山地9公顷,植树造林约6.66公顷,护养风景林木5.33公顷,耕耘稻田1.33公顷,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1984年,南平市成立佛教协会。同年重建明翠阁禅寺。该寺不仅在闽北享有盛名,在港澳及东南亚等地也有一定影响。每逢佛节,进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日本国高野山真言宗空海入唐求法到长安之路足迹参拜团曾于1984年、1986年和1987年3次前往该寺参拜。

1989年,重建西芹镇伏虎庙,凡祀奉平息虎患、跨虎涅盘的大德禅师的庙宇皆称此庙为“芹山祖殿”。该庙现有上殿(祀伏虎大德禅师),下殿为三宝殿,左为观音殿,右为十方接引三圣殿,总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香火旺盛,朝拜者比日增多。同期,法云寺院内的“普同塔”僧人墓,葬有南北朝以来闽北各地高僧的“舍利”(骨灰)3000余位。每逢清明时节,闽北各寺均派僧人前来扫墓烧香祭祖。

1990年,南平市佛教协会拥有房产5幢,总面积2727平方米;佛僧36人,尼13人,男女居士14人,其中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1人。

明双石塔一座位于水南九龙山,高7丈;一座位于水东鲤鱼山,高9丈。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三月,竣工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月。双塔均为实心,七层,八角,须弥座雕饰精美。每层四面嵌石雕神像。东塔刹为浮图状,南塔刹为葫芦顶,各有凤形石匾,刻“民财永阜”、“文运遐昌”数字。双石塔为风水塔。明大学士叶向高曾为之撰写《双塔记》一文。双塔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塔位于市东南樟湖镇下坂、溪口交界的小山上,为石构楼阁式、七层、八角空心石塔,高16.3米,塔基周长16米。外部雕饰较精美而塔内石件粗糙,有石台阶。须弥座八面,浮雕瑞兽仙禽、花卉莲叶等。每角浮雕力士金刚承托。塔面各层佛龛均雕佛像。塔顶及部分佛龛毁坏。年代约为明代中晚期。该塔附近原有塔寺,已废。

庙宇

顺天圣母庙俗称“上塘庵”,位于市东南50千米的樟湖镇下坂村,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光绪年间均有重修。四周高墙,前门为土筑灰墙五楼式牌楼门,中大门,内有戏台,两个边门,方形石条门框。石匾为“敕封顺天圣母庙”数字。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排列为:戏台、天井、前步廊、庙殿,两侧为肩楼、左右廊、两层八角钟楼、鼓楼,占地面积1212.6平方米。戏楼为十字脊嫩戗飞翼角,4条0.37×0.37米的方形石柱雕刻精美的戏剧对联。庙殿为5开间单檐悬山、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明间上方有藻井。该建筑原有许多精美的木装修雕刻,“文化大革命”期间散失于民间。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因水口水电站库区建设需要,按原样迁往新镇。

林重寺位于市东南20千米的炉下乡,始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初名林重院,元代改名林重寺。寺内留有唐代莲花形柱石、北宋庆历年铁钟和刻有明“洪武年”、“庚申年”字样的瓦片等。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中轴线由西南而东北依次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法堂一侧还有观音殿、地藏殿。天井中有荷花池,两侧有僧房及左右廊,占地面积5336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8.2米,单檐悬山两坡顶,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九檩前步廊,金柱直径42厘米、高4.66米。观音殿梁架间有月梁、一斗三升、长雀替下加钉头拱等,系早期建筑手法。该寺于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僧人管理,且作初步维修。

福庆堂位于市区东南50千米的樟湖镇下坂街,为临江建筑。正面于50年代被改作粮站仓库。大殿为重檐悬山式,面阔3开间,进深约10米。金柱、梁枋及铺地石板都很大。两侧为半圆形木骨抹泥风火山墙,檐下为成组的如意斗拱和彩画装饰。檐角的老角梁雕成象形或蛇头形。大殿明间廊柱刻有一幅楷书对联:“登斯台莫潦草拜几拜,履此地试仔细思一思”。该堂俗称“连公庙”、“师傅殿”,实为蛇王庙。是古代闽族人崇拜蛇神的原始文化遗存,当地人于农历七月初七抓活蛇,抬蛇神游行,此习俗于明代即有文献记载可考。而每年元宵,此地又有规模盛大的游蛇灯活动。

真君殿位于市东南40余千米的太平乡蛟坑村。始建于宋,明正德十一年(1516)重修,清雍正六年(1728)重新修整,清道光、同治年间再修。庙殿座东朝西,由戏台、天井、大殿、回廊组成四合院,四周土墙,门楼为木构单楼,有飞檐、如意斗拱,门墙上嵌有石匾,阴刻“敕封真君殿”字样,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戏台为歇山顶,大殿系风火墙两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13.4米、进深33.4米,金柱直径0.3米、高4.6米。大殿上方有精美藻井,雕有神像、龙凤、瑞兽花卉等,整体八角形,由驼墩、如意斗拱等构件组成。该殿所祀神灵实名许逊。《中国人名大辞典》载:许逊,字敬之,江西南昌人,学道于吴猛,举孝廉,拜旌阳令,后因西晋永嘉之乱,弃官东归,曾带领10位高徒到福建诛灭毒蛇猛兽。宁康初,升化。宋代受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

开平寺位于市西10千米的西芹镇院口村,建于五代梁武帝开平四年(910),明清各代重建、重修。座西北朝东南,中轴线自东南而西北依次排列: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放生池。左侧依次为僧舍、斋堂、厨房等。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5间,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前步廊挑出檐,无斗拱装饰。该寺为佛教禅宗内南宗的一个寺庙,名僧辈出,近代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虚云、妙莲和尚曾在此出家。

云宝殿位于市西北15千米的茂地乡汶浆村,地名叫仙岩。始建于明,清乾隆、光绪年间重修。为平面长方形三层干栏式建筑,依傍于悬崖陡壁之上,一层为空间,二层为寝室,三层为神殿,祀马氏真仙。石构山门在右侧,方形石柱,莲花柱础,上立“云宝殿”石雕竖匾,下有“云阳胜境”横额,旁立砖砌化纸炉,为单体建筑。该殿座南朝北,占地面积250平方米,阔3间,进深3间,单檐悬山顶、穿斗抬梁式混合木结构。金柱直径34厘米,明间金柱木雕神龙2条。三面回廊,寿字棂条花栏杆。殿正中有八角平藻井,四周天花皆彩饰,梁、柱、枋有浮雕,四壁有雷、电、风、雨神壁画,两侧为寿字梅花棂条槛窗4扇,殿前有对开槅扇门4扇,还有圆形日月窗,有丁头拱连挑出檐,雀替骑马式,翼角起翘,清水脊,博风板。

游定夫书院位于市东20千米的大凤乡凤池村水尾。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延平知府沈鎜同绅士共同重建。以宋儒游定夫(游酢)之名命名。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年间所建,已年久失修,荒废欲圮。书院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有门楼、天井、两进堂院5开间,穿斗抬梁式结构。

明翠阁位于市东凉伞铺凤冠岩前的悬崖峭壁上。明代为观音阁,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始建明翠阁,乾隆二年(1737)和二十七年重修,嘉庆年间再修,同治年间毁,后又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百角楼。毁坏前的明翠阁是一组干栏式木构建筑群,依附于雄峙的凤冠岩上,登上可览明翠胜境。1968年以“修建战备路”为由,全部拆毁。1980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民间集资在原址重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