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志——佛教

第一节源流

境内见于记载的佛教文化渊源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创建的金仙庵。隋代僧无际建南山瑞泉庵,精持《妙法莲花经》,无际是天台宗的名僧。僧志彦居金仙寺,唐景云二年(711年)奉诏入宫讲解《四分律》,志彦是律宗的名僧。僧千灵受法于六祖慧能,辞归,至莆田苦竹山建庵以居;僧无了于贞元元年(785年)参南岳怀让法师,承法还灵岩寺,都是传禅宗的名僧。僧行标居玉涧寺,福州刺史薛凝曾于大中六年(852年)叩问《华严经》大义。咸通十一年(870年)赐额华严寺,是传华严宗的名僧。

唐代以后,禅宗独盛,曹洞宗创立者曹山本寂,即莆田人,与僧镠磐为今涵江区黄巷村黄家同胞兄弟。其师洞山辰价,该派奉辰价为初祖、本寂为二祖,而名为曹洞宗。此外还有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和沩仰宗传播于莆田和仙游。

唐代莆田佛教庵院寺宇见于记载的不少,会昌五年(845年)灭佛,诏毁天下佛寺,莆田县、仙游县皆无保留。次年三月,宣宗嗣立,诏许复释教,被毁寺院开始重建。及王审知主闽,增建佛寺267座,至闽王延钧(927~934年)时,岁度僧至2万余人。地方诸大姓争施财产、造佛舍为香火院,莆、仙两县多至500余区。宋代莆田的广化、华岩号南北2寺,东岩、石室号东西2岩,南山即有2寺10院120庵,仙游龙华亦有11院7庵。明弘治《兴化府志》所记的“宋兴化军(除废寺外)寺院495所”。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的丛林,莆田有18所,现在名称已指认不全,仙游可知的仅龙华、三会2寺而已。

宋代佛教除了以禅宗为主体的大小寺院庵堂以外,还出现了“香花”派。此派专门到人家去做道场佛事,拜忏超度等,场面热闹,榜疏映门,铙钹喧天,科仪细腻,其目的则是收取“忏资”,以此为职业。他们不事研习经藏,不修习禅功,也不受精持戒律的丛林规矩约束,故禅宗丛林寺院视之为“邪门外道”而不齿,其传习史料亦不见记载。

丛林的特点传代是“贤贤”。僧众流动性大,遇山门均可挂单,住持须经地方官聘任,住持以下僧职由住持委任;香花的特点传代是“亲亲”。师徒代代相传,所居院庵不留十方挂单。

第二节主要寺院

境内自梁、陈间出现佛寺以来,佛教在境内迅速发展,自唐至宋,就出现广化寺、龟山寺、囊山寺、龙华寺等名寺,历代名僧辈出。至90年代初,境内共有寺、庵912座,其中城厢区的除广化寺外还有62座,涵江区50座,莆田县409座,仙游县391座。

一、南山广化寺

广化寺在今城厢区南2公里的凤凰山,俗称南山寺、南寺。为福建四大禅林中历史最久的。

陈永定二年(558年)郑露和其从弟庄、淑,由侯官西南境(今永泰县)来此“筑书堂以修儒业,作篇章以训子弟”,世称为南湖三先生,尊为倡学闽南之祖,不久,“献其居为金仙庵”,后庵升为院,隋开皇九年(589年)又升为寺。

唐景云二年(711年)敕赐灵岩寺额,后由名书法家柳公权(778~865年)手书的寺额至明代尚存。

唐会昌五年(845年)诏毁天下佛寺,勒令僧尼还俗。地方权势人物,争要在此处“风水宝地”造坟。翌年闰三月,宣宗继位,下诏复寺,四方僧众乃礼请改装藏匿民家的灵敞、无了二禅师回山,恢复重建禅林。咸通六年(865年)秋,台风毁坏寺宇,住持僧募缘重建,并勘地创建山门(旧址今建牌坊)。天佑二年(905年),统治全闽的唐仆射琅邪王王审知,施舍经5000卷入寺,由威武军节度推官莆田人黄滔撰写《莆山灵岩寺碑铭》刻石。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陈洪进表请宋廷为寺赐额,始敕为广化寺。此后南山佛宇的建造盛极一时,计有2寺、10院、120庵。绝大多数为大官僚、大家族建造的功德道场,割田充寺产,请僧供香灯,及至高宗后期,地方官府财政支绌,例取给予僧寺以应支差,结果许多院庵都弄得“赋急、债重、屋老、院贫”,主僧逃亡,院庵随之圮毁。至20世纪90年代,遗存的宋代佛寺文物只有:治平二年(1065年)1对石经幢,其一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乾道元年(1165年)前建成的“释迦文佛塔”(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淳熙四年(1177年)林宽夫写的《泉上诗刻》;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写的《南山樾荫》石额。

元代,莆田地方兵祸不断,南山的广化寺和法海寺于至正元年(1341年)和至正十四年(1354年)先后被焚毁。

明初,广化寺逐渐重建,恢复丛林。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广化寺重修竣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兴化府城为倭所陷,广化寺又遭浩劫。法堂、方丈、库房、香积和溪声阁皆成焦土,万历八年(1580年),住持慧广、智潜募建法堂,万历十六年(1588年)住持云章、圆材修复溪声阁和大雄殿,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住持法果募建山门及藏经阁、巢云楼、香积。清初,住持诠修增建法堂的后一座。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总兵王万祥见广化寺多年失修,捐俸全面修建,历时3年竣工;同时,把不相隶属的法海寺和小南山庵都并入广化寺。次年,立石为记,至90年代碑刻犹存。

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大雄殿屋顶被台风掀翻。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全寺只剩一座观音阁,住僧只有2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善和住持募化,陆续重建大雄殿、客堂、禅堂、方丈;又于凤凰山的最高点庵坑里创建一座天马岩。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本如又建大悲阁。前此一年,善和发愿赴北京请藏经,圆寂于厦门途中,本如继其遗志登程,于宣统二年(1910年)奉请御颁龙藏三藏经楼,本如主持于法堂加盖上层,至民国12年(1923年)落成;监院圆空又募造经橱。民国22年修观音阁,民国24年建天王殿。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寺宇成为军营,不断遭受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和人民***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广化寺由僧家自主管理,原有寺产出租的田地经过土地改革之后,按住寺僧众60人保留附近的田园山林为僧众劳动的生产生活资料。“文化大革命”期间,僧众还俗。1979年12月12日,印尼万隆协天宫住持圆禅代表广化寺旅外侨僧回国勘察祖寺,紧接着由***进行重新修建工程。1980年2月6日福建省委批准莆田广化寺对外开放。1981年春节,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视察莆田广化寺修复工作,题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8个大字,刻石嵌于山门前牌坊的照壁上。

工程修复、改建、扩建的总面积3.2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000多平方米。地处海拔从25米一直延伸到63米,坐西朝东,中轴线全长385米。其主殿——大雄殿为光绪年间原建,平面837平方米,阔5间,深4间,于2.7米高的台基上构造高22米,重檐歇山顶,为省内寺庙最高大的主体建筑。殿中释迦牟尼坐像丈六金身是中国佛协特邀理事王静远居士手塑的;左右列坐的十八尊罗汉金像,由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等12人用14天时间塑成的,根据《法住记》说佛陀十六大弟子的形象,加上法师共18尊;在放生池两侧新建的五百罗汉堂中罗汉坐像高1.5米,其面谱、服装全是印度原式的,其形状神态,无一雷同。许多塑像和其他寺院不相因袭,成为本寺的特色。

寺宇布局于中轴线之外,左为地藏殿,右为观音阁,即宋代小南山庵,天台庵旧址。其他如法海寺、瑞云庵址今为学戒堂,中藏庵、报劬庵址今为如意堂。奉先荐福院今为崇福寺,西塔院今为龟山寺廨院,月峰院和普门庵今尚存在。

广化寺在海外的廨院主要有7所:它们是万隆协天宫、三宝垄大觉寺、苏门答腊喃旁大兴庙、井里汶巴杞安潮觉寺、雅加达丹基百达***广化寺、苏门答腊巴东西大兴宫、榕城吉打广福宫。

广化寺是全国汉族地区佛教142座重点寺院之一,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中国佛协于1990年表彰3家寺庙,莆田南山广化寺列为第一名。

二、龙华万寿寺

位于今仙游县龙华乡七里山东南麓的灯塔村。

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润州甘露寺僧惟胜来此,结茅庵于宝幢山下,传说当时有双龙、自天下献白莲花之瑞。至唐代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始于茅庵原址兴土木建院宇。大中年间(847~859年)住持僧雪径,奉召入内宫讲经,受奖赐衣物。臣僚皆有诗相赠。当时龙华寺已蔚成大刹,所属有:白塔院、东禅院、上生院、下生院、上方院、十方院、兴福院、报恩院、粥堂院、临水院、律院等11院。还有深沙庵、普贤庵、天王庵、省庵、龙兴庵、净因庵、建法庵、永兴庵、鸿福庵、药师庵、净明庵、深岑庵、静岩庵、崇寿庵、资福庵、法华庵、罗汉庵、小上生庵、吉祥庵、严福庵、宝寿庵、宝相庵、法因庵、陟屺庵、灵鹫庵、龙寿庵、延寿庵、云岩庵、中峰庵、兴教庵、净居庵、明贤庵、西岳庵、报劬庵、报先庵、华严庵、地藏庵、三教庵、紫云庵、西峰庵、西慈庵、泗洲庵、宝胜庵、大广福庵、南峰庵、僧迦庵、天慈庵、六祖庵、崇因庵、龙目庵、法相庵、万缘庵、净土庵、小广福庵、青龙庵、释迦庵、文殊庵、观音庵、俱舍庵、戒律庵、中峰庵、中宫庵、清凉庵、七佛庵、传教庵、宝林庵、弥勒庵、东慈恩庵、万安庵、西方庵、法云庵、千佛庵、北峰庵、天宫庵、妙恩庵、菩提庵等77庵,其中一庵失记。

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仙游人郭勇为祝其母七十寿诞,在寺前东侧兴建一塔,后10年为母八十寿诞,复于西侧建一塔,世称龙华双塔,比泉州紫云双塔时间早100多年。双塔石构五层八角形,高44.8米。构造手法特殊,底层用不规则石块堆筑,有石级上通各层,各层中间宽敞,外廊狭窄,只容一人侧身通过,塔檐用条石拼成,环塔呈波浪状,每个塔棱正对塔檐浪峰如飞檐状,塔刹灌铅以避雷电,双塔落成于建炎三年(1129年),历时约20年。自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迄今仍巍然对峙。

寺于宋绍兴(1131~1162年)初火毁,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重建;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再次重建,住持僧无隐,有诏召赴内宫讲道,力辞不赴,因敕赐今额,并敕各院庵归寺辖,当时仙游全县僧众千人,龙华寺几近五百众。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敕为丛林。

元至顺中(1330~1332年)寺又发生火灾,重建工程至明初始竣。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重修后,至嘉靖(1522~1566年)倭乱时废,万历十六年(1588年)修复竣工,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先后二次修建,大雄殿为民国31年重建。

寺中旧有宋代仙游人王迈写的碑记立石,莆田人刘克庄题诗。宋林彖的听雨轩、意足园遗址犹存,元林济孙、林亨两状元隐居处以及元刻“万岁山”古迹,清代国师墓塔均存。

今仙游县佛教协会会址即设在龙华禅寺内。

三、大济三会寺

三会寺位于今仙游县大济乡龙山山麓的三会村。

寺创建于唐景云年间(710~711年),至会昌五年(845年)诏毁于下佛寺,并遭毁废。大中年间(847~859年)复兴工重建,庄严胜昔。及至宋代,香火发展,另有10院,元丰五年(1082年),仙游知县李适命并入三会寺。“三会寺”三字大匾为宋代仙游名人林彖篆书手笔。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敕为丛林。后遭兵毁,正统七年(1442年)住持云涯募复。住持智辉于嘉靖(1522~1566年)末募缘扩建,占地计335平方米,大雄殿高8米多,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进深3间,斗拱藻井,彩绘飞天乐伎,具见明代古建筑典型。

今寺内保存的古代文物有:食堂前唐代石水槽,宋崇宁三年(1104年)造石盆,元大德九年(1303年)铸造铜钟,又有从象田院移来的元大德钟、木鼓,清代初年刻制的大木鱼,体质甚巨,为寺院所仅见。

寺内还保存有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立石的明遗老“前赐进士第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黄起有”撰书的《重建敕大中三会寺碑记》一块,叙述详悉,写作俱佳,为地方有数珍贵文献。

四、龟山福清寺

龟山寺位于今莆田县华亭镇,山脉从仙游县何岭东走至此,于群山丛叠中一片平坡如龟壳状,南倚紫帽山昂耸如龟首,故名龟山,古称龟洋。

唐黄滔《龟洋灵感祥院东塔和尚碑》叙述无了开山灵迹云:“初,大师之卜龟洋也,云木之深,藤萝如织,狼虎有穴,樵采无径,俄值六眸之巨龟,足蹑四龟,俯仰其首如作礼者三,逡巡而失,遂驻锡卓庵,名其地曰龟洋焉。”故亦名六眸山,为唐代福建佛教名山之一。

无了在唐长庆二年(822年)于此开山,结庵潜修。后三年收仙游陈姓9岁儿为童子,至15岁落发,法名慧忠。师徒二人,天天只采野生的苦盖菜为早晨的“卯斋”,苦行修持,世称龟洋二菩萨僧。会昌五年(845年)灭佛,勒令僧徒还俗,附近善信迎无了易俗妆藏匿于民家;慧忠伏处岩穴,仍以苦盖菜充斋,始终不离本山。及宣宗复寺,莆山四众迎无了主持灵岩寺修复功德,由慧忠一人修建龟洋道场。咸通三年(862年)灵岩寺工程告竣,无了回归龟洋,咸通八年(867年)十月圆寂,徒众奉其全身建塔于院西,国子四门博士薛承裕撰塔铭。

咸通十一年(870年)建成院宇9座,名龟洋灵感禅院,有僧众500多人,无了手辟的18处茶园盛传名产。慧忠向慕清净,心厌烦扰,于咸通十三年(872年)另于院南的五步里独居一庵潜修,后人称此地名南舍。至中和二年(882年)三月初十日圆寂,终年66岁,建塔于菜池西的东岗。御史里行黄滔撰《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世称广济禅师。光启年间(885~888年),王审知奏闻朝廷,封真寂大师,塔名灵觉。至今人但称为真身大师,塑夹輶镂金像,历代奉于法堂中,“文化大革命”此像被毁,1986年复寺,重塑金像。

唐末,龟洋名冠闽山,僧众达千人,后梁贞明年间(915~921年)闽王王审知奏请,赐名龟山福清禅院。

宋宝元二年(1039年)觉空和尚来龟山参无了道场,受十方拥戴,留为院主。宋末,僧刹中衰,只有住僧10多人,寺宇仅存中刹。元泰定、天历年间(1324~1330年)住持越浦十方抄化,历时5年,全面修复。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升为寺。景泰五年(1454年)火毁,天顺三年(1459年)重建后又圮坏,至万历十四年(1586年)北京正觉寺僧胜权、号月中,来闽参谒龟山,见此情景,发愿重兴,捐募闽籍缙绅十方善信,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全面重建完成,僧众云集,再次达500多人。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住持良忠又一次重建。200多年后,至光绪元年(1875年),仅存一座法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长基雨花院僧成慧、妙性偕徒众18人来龟山立志重兴。历时4年,修复大雄殿后,创龟山法派辈行46字,即:“怀成本茂定真禅宽如满正增自显道最昌圆志融文平聪;香金福兹法灿永寂良心慎户智鸿长品实聚上敏秀藏密”。

民国3年(1914年)僧平章南渡马来亚,住持马六甲青云亭,以后龟山僧不断南渡,寄回侨汇修建祖寺。龟山海外廨院以青云亭为主,其主持僧相继为平章、香霖、上宏、定光、金星、金明、禅道、寂晃、理证等。1950~1958年,龟山寺宇建筑渐次修复完整,“文化大革命”遭破坏。

1986年,81岁高龄的定光带病回国察勘祖寺,返抵麻坡净业寺不久,以大愿已偿,欢喜示寂,徒弟真经等于龟山兴建一座高七级八角形的定光塔,以定光茶身所得舍利安于塔刹上。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六眸胜迹”匾悬于天王殿后檐。

唐代无了于此开山时,手持18斤重的锄头,手辟茶园18处。宋绍熙《莆阳志》记载,“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明代月中引种的名种号称月中香,列为上供品。清末至民国年间垦复山北麓120亩唐代茶园,月中香茶树还遗存数千株。今龟山茶场总面积340多亩,年产茶叶1.5万多斤。

五、九座太平院(寺)

九座寺位于今仙游县凤山乡的凤顶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