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志——佛教

一、传入与发展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佛教传入福建,南北朝时传入建宁。此后,佛教便在建宁境内传播,并修建许多寺庙,新建有长吉寺、香林寺等,进行讲经传教等活动。

唐武德三年(620年),佛教传入将乐县,将乐万全始建“证觉寺”,它比福州“涌泉寺”还早288年。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有一云游僧人来到清流曹溪(现称“灞涌岩”)结草为庵,潜心修行,随后圣僧定光到此主持佛事,并重新扩建寺庙,定名为“金莲寺”,同时在民间广收弟子,发展信徒,使金莲寺的佛事日益繁荣,其影响也逐渐扩大。

唐永隆年间(680~681年),泰宁县的佛教活动也广为盛行。僧徒常在各乡村寻觅佛事佳地,并先后建立了“感化寺”、“皈仁寺”、“善缘寺”、“罗汉寺”等寺庙。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故至今泰宁仍存有大量的古寺庙。

唐开元前后,明溪(当时属宁化辖区)的佛教也得到迅速发展。开元九年(721年),僧人道均、道行在明溪的枫溪瓦子坪(原为“瓦翠坪”)建造“聚龙禅寺”。该寺兴建后,不仅对明溪的佛教发展起到了统领的作用,而且波及到闽西、闽西北,促进了这些地方佛教活动的发展。他们的弟子先后到宁化、建宁、将乐、长汀、连城、江西的石城、广昌及广东等地传教。同时,永安、尤溪、沙县等地也有较多的佛教活动,并兴建了一批寺庙,其中有“招化寺”、“保安寺”、“龙泉寺”等。

元代由于当政的蒙古族人信仰不同,佛教开始走下坡路,大多古寺庙被毁。大田县的佛教传入比较晚,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县城附近才建了“赤岩寺”。明末至清,境内佛教才逐渐恢复,重修重建或新建部分寺庙。

明清时期,将乐佛教信徒派生出一种新教,把罗清称为是自己的始祖,实际上是佛教的变异,含有其它教义的内容。此事古籍中曾有记载,如民国时的《历代源流总册》中说:“将乐佛教源流于大乘罗祖,这里的罗祖指的就是罗清。

三明境域佛教传入主要有几个途径:由中原南下,经过漫长的历程,经江西广昌、南丰、石城等地传入建宁、泰宁等地;从岭南经广东到汀州,而后传入宁化、清流、明溪各地;还有从武夷山脉经邵武传入将乐、建宁、泰宁等地;另外,还有一些是由外来僧人云游至此,隐居修炼而传播发展起来的。也有一些是因为寺庙分裂、佛教派系斗争、师徒传承等因素造成的。

民国时期,三明境内的佛教发展呈两种趋势,一种是维持前期所有的佛事活动,并有所发展;另一种则是寺庙破落、佛事活动萧条,不少僧徒转向佛事繁荣的寺庙中去了。如明溪、沙县、建宁等县在此时兴起重佛热潮;20~30年代,明溪县的聚龙寺达到了鼎盛时期,寺内僧侣多达180余人,曾3次为外地求戒教徒举行受戒仪式,而且每次都在400人以上。民国7年(1918年)沙县共有寺、庙、庵、堂170余座。而尤溪由于受兵匪的挠乱,全县仅存保安寺、皇会庙、石门庵、石笋、吉祥、灵源、阁亭、三峰、小陆、罗汉、永兴等15座寺庙,仅剩僧27人、尼姑17人。

40年代末,由于战争频仍,三明境内佛教普遍萧条,历史遗存下来的寺庙、庵堂大部分毁于兵灾或自然倒塌荒废,佛事活动日益减少。民国38年,沙县仅存寺、庵10余座,僧尼2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废除封建压迫制度。让僧尼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的县还成立各种佛教组织,民主管理寺庙事务,有些地方也发生“过激”的改造方法,导致不良后果。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搞“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寺庙、佛像被捣毁,僧尼被驱逐,有的僧尼被游斗或戴上坏分子的帽子,有的被强令还俗,如结婚、吃荤等。个别僧侣外流到附近较大的寺庙中,一些僧尼则转入“地下”宗教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法律保护正常、健康的宗教活动,维护了宗教信仰的自由。三明市的佛教恢复活动。90年代,各地寺庙大多得以修复,同时,也兴建一些新的寺庙。据不完全统计,至1992年全市共有寺、庙、庵、堂426座(其中开放寺庙17座),僧400多人,尼姑近500人,居士约1500人,信徒达4万多人,各县(市)均成立了“佛教协会”。

二、主要寺庙

三明境域佛教建寺最早为将乐县的证觉寺和清流县的金莲寺,均修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年)。唐朝时,佛教迅速在三明境域各地流传,境内各县也迅速修建了许多寺庙,其中有尤溪县的罗汉寺、明溪县的聚龙寺等;至宋代,又相继修建了永安的宝应寺、泰宁的罗汉寺、建宁的报国寺、泰宁的甘露寺、宁化的普光岩寺等。清至民国,三明境域修建的主要佛教寺庙有永安的云岩寺、沙县的宝严寺等。至1992年,三明全市共有佛教寺庙426座,主要寺庙有云岩寺、宝应寺、宝严寺、龙凤堂、观音阁等19座。

(一)云岩寺

原名云半庵,在永安市城北凌霄塔下,清顺治七年(1650年),僧人智舣化缘兴建。1957年2月,南朝寺众僧迁入,更名云岩山寺。1966年6月寺被毁,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将退赔给南朝寺的3.6万元投入重建云岩寺,至1987年,该寺“大雄宝殿”、“天王殿”、“慈云阁”、“迦蓝殿”、“祖师殿”、“海会塔”均已建成,钟、鼓楼仍在施工,全部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

(二)宝应寺

位于永安市茅坪乡上吉山村,宋景佑四年(1037年)建,原寺已毁,1987年,比丘觉和、女居士刘如彩化缘兴建。永安市佛教协会设在该寺。

(三)宝严寺

原名宝严庵,位于沙县城东门。创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是沙县屈指可数的千年古刹。寺内供奉有三宝如来、弥勒尊佛、观音、文殊、普贤等诸菩萨。寺中僧尼甚众,香火旺盛。清末,寺庙毁于兵燹。民国5年(1916年),经邑人集资重新修建。因住寺僧尼多数为带发修行尼姑或居士,故俗称“斋婆寺”。1966年该寺被抄,寺庙建筑、藏经均遭受破坏。1979年,女居士赖柳屏、吴凤珠、刘阿金等化缘,集资数万元修复前座大殿,重建雕刻、佛像,改名宝严寺,1988年,该寺建成大殿、前殿,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1985年5月8日,经***批准,宝严寺正式对外开放。住持比丘尼见源法师任沙县佛教协会副会长,1987年被选为三明市政协委员。

(四)龙凤堂

位于永安市北的龙凤山上,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堂坐北朝南,堂后的山形俨如游龙,堂址即建在龙头上。而堂对面的山则极似飞凤,龙凤两相朝对,不偏不倚,寺庙因景而得名。龙凤堂历来侍奉观音菩萨,是永安佛教寺庙胜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永安知县叶铭派释僧亮和尚主持龙凤堂大振禅宗。至清道光元年(1821年),主持龙凤堂的传禅和尚有18代。1981年,龙凤堂进行重新建造,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堂内安奉三宝、观音菩萨等。

(五)观音阁

阁址在永安市区桥尾,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原阁破旧,1989年由寂莲募缘重修,供奉观音圣像。该阁为永安市佛教协会会址,亦作为佛教活动场所。

(六)瑞云洞寺

位于梅列区陈大镇,始建于宋代,相传古时候曾有青狮作祟为害一方,被观音镇于山中,后定光***云游到此,见云彩缭绕,瑞气四溢,便定居下来,洞也就称瑞云洞。洞内依地形建有一座五开间的木结构寺庙,不假片瓦,造型独特。1982年,瑞云洞开辟为旅游区,1984年列为三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圆通禅寺

位于三元区红印山与文笔山之间的山麓,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古称圆通堂。寺庙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龙飞鱼跃、斗拱花井,梁、桁、樽、柱之间,尽是花墩承托。清康熙癸丑科进士邓文修曾为圆通堂撰写楹联:“南来灵感无双佛,西向圆通第一庵”,“榕影飘飘遮月色,钟声渺渺渡溪流”。寺中祀奉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等佛。圆通禅寺是三明市区最早开放的寺院,为三明市佛教协会会址。

(八)云峰古寺

位于三明市区的虎头山顶,始建于明代。明中叶农民起义军领袖邓茂七曾率部驻扎此地。1990年重修古寺。

(九)龙泉古寺

该寺始建于何时无资料可考,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殿宇毁于火灾。后重建年代记载不明。“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寺又遭破坏,停止活动。1985年在广大佛教徒的乐助下,再次重建寺庙,该寺距梅列区列西村5华里,坐北朝南,形式、布局均保留古建筑的特点,是三明市区惟一现存的古寺。

(十)罗汉寺

位于尤溪城西8公里处的玉池村后隔,始建于唐永隆元年(680年),明崇祯六年(1633年)重建,清康熙、同治年间亦加修缮两边附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该寺只剩两名和尚。“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被拆毁,只残存主殿。1979年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外流和尚陆续回来,并进行修复。1983年12月,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冬,由戴寿根发起募捐修缮,基本恢复原貌。

(十一)聚龙寺

位于明溪县枫溪乡之西5华里的聚龙峰上,又称“瓦翠坪”、“牛汶墓”。清末民国初改名为聚龙禅寺,俗称“瓦子坪”。该寺始建于唐开元九年(721年),经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有大雄宝殿、观音殿、下殿、斋堂、客厅、藏经阁、卧室等大小120多间,为福建省早期四大古刹之一。民国17~27年,该寺全盛时期有僧人18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经书、寺庙均被烧、被拆。1984年重新修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亲笔题书“大雄宝殿”四字匾额。1985年12月,经批准开放,住持释广涌是明溪县政协委员。

(十二)普光岩寺

位于宁化县泉上镇之西约2华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建筑雄伟,旧时为宁化八景之一。该寺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明末清初时,李元仲曾在此设立蒙馆学院、经馆。民国13年由释文鹤、盛开明两位和尚协同李元仲扩建普光岩。1967年殿宇被毁,至1982年,在***的关心和众僧的资助下重新修建。

(十三)罗汉寺

位于泰宁县水南街福山排,始建于五代十国后唐开运元年(闽王延政天德二年,944年)。民国时期,该寺建筑面积为275平方米。民国22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指挥部从江西移至泰宁罗汉寺,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政委、彭德怀司令员等曾在寺内组织部署过第五次反“围剿”。1980年该寺重修,总建筑面积1596平方米。1982年1月经批准开放,泰宁县佛教协会设在该寺。

(十四)宝盖岩

位于泰宁县朱口镇寨色村内,岩内山清水秀、树荫葳蕤、林梢高耸,悠悠入云。在一大块岩石下,覆盖着一座占地2922平方米,建筑面积792.88平方米的寺庙,寺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寺内拥有大佛殿、观音堂等,其左侧山腰有一群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舍利塔。“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毁,后重新修建,为泰宁金湖风景区游览胜地之一。

(十五)报国寺

位于建宁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金铙山半山中,始建于后梁龙德三年(923年),初名金铙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改为报国寺。全寺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其结构别具一格。寺庙殿上有一尊高达6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及十八罗汉等佛像35尊。1988年修葺一新,1986年经批准对外开放。住持释盛佛是建宁县佛教协会理事。

(十六)证觉寺

位于将乐县万全乡常安村太平山,始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年),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重修一次,民国9年(1920年)复光禅师又再次化缘模拟福州鼓山寺院样式设计、建造。该寺规模宏大、雕塑精美,内有三大殿、藏经阁、禅堂、僧房、方丈室等,寺外有“放生池”,是将乐县历史上惟一的丛林寺院。“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坏。1978年复光禅师的女儿杨芳莲筹款兴建头殿,原省佛教协会会长普雨方丈为其书写“证觉寺”匾额。1985年8月经批准对外开放,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书写“大雄宝殿”4个大字。

(十七)金莲寺

位于距清流城关约4公里的灞涌岩,始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年),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几经毁坏,几经修复,后于1981年重新修建。该寺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内有:定光古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僧房等。住持黄开兰,法名仰谆,是清流县佛教协会会长。清流县佛教协会设在该寺。

(十八)甘露岩

又称甘露寺,位于泰宁县梅口乡水漈村内,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占地面积20亩,为4层木构建筑,素有“一柱插地不假片瓦”之誉。其建筑艺术不仅具有宋代建筑特点,而且还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被日本人誉为“大佛样”。日本奈良的大佛殿,就是吸取甘露寺的建筑艺术而重新建造。1961年4月3日因用火不慎遭毁,1972年始,采取国家拨款和募捐相结合的办法重新修建。1982年1月经批准对外开放。

(十九)儒洲庵

位于大田县济阳乡,始建于宋末。儒洲庵主要镇殿佛祖为三代祖师。据《龙湘寺灯谱》、《金山五口林族谱》等资料记载,“三代祖师为毗舍浮佛转世现身”,毗舍浮佛为贤劫七佛中的第三位佛,故称其为“三代祖师”或称“三代浮佛”。乾隆年间(1736~1795年)庵堂曾失火烧毁,后经几次修建。民国21年(1932年)马来西亚华侨捐资修建,1984年又由马来西亚华侨捐款修葺一新。

三、名僧

(一)潘了拳

沙县夏茂镇洋元村人,生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12岁时出家到洋元村崇圣庵当和尚,16岁到沙县淘金山佛光洞苦修悟道,17岁离闽赴粤弘法,为广东梅县和大埔县交界处的阴那山灵光寺的开山祖师。唐咸通六年(865年)农历九月二十五日圆寂。圆寂前自号惭愧。

(二)圆彻法师

广东梅县人,民国37年(1948年)至50年代中期,从江西广昌出家至明溪聚龙寺,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秘书。1984年聚龙寺重新修建时,捐款3000元,并请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该寺题写“大雄宝殿”4字。

(三)广贤法师

原名潘合金,原籍福建漳州,抗日战争时期,随父母迁到建宁金溪乡水西村居住。民国36年在建宁金铙山报国寺出家,后到崇安天心岩受戒,由定慧法师授法名释广贤。土改时到建宁城关龙树庵修行,1955年赴杭州高明寺深造佛学。1956年回建宁,同年又到福州林阳寺修行。1981年到美国,后任纽约福寿寺方丈,并担任北美佛教协会会长。1987年元月回国访问、游览。

(四)妙莲法师

俗名冯华标,清末明溪人。20岁出家在福州涌泉寺,后被推为方丈。曾多次往南洋、新加坡、泰国等地讲经、化缘。光绪年间(1875~1908年)曾捐银元数万予清***,受朝廷的奖励。民国初年在涌泉寺圆寂。在涌泉寺大雄宝殿右侧建有小庵祀之。

(五)盛慧法师

清末明溪人,在明溪聚龙寺出家,后在福州涌泉寺任方丈,长达数10年。

(六)木法禅师

幼年出家建宁府(现建瓯县)夕阳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往返于建宁县西乡和德坊(现双溪村迥龙寺),于寺之麓建堂曰“狮子岩”,死后以金漆装身(俗称“肉身菩萨)供入狮子岩,该岩于30年代被毁。

(七)慈航法师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18岁出家泰宁县峨嵋峰寺。民国20年(1931年)创办仰光中华佛学会,民国25年始回国讲经。民国30年参加中国佛教访问团,历游缅甸、印度、锡兰、泰国等地。民国31年受邀至东南亚各国巡回讲经。1950年应***中历园光寺的礼请主办佛学院,讲授各种经典,创建弥勒内院,讲授佛法。1956年在***圆寂。

(八)释严白

沙县凤岗镇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生,早年留学日本,后转法国,回国后任军职。约40岁时出家福州涌泉寺,后任福州西禅寺住持。“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后住福州北门崇福寺,擅长诗词,于1980年圆寂。有遗诗2000多首,有《释严白诗选》(油印本)留世。

(九)修慧

俗名肖金娥,沙县夏茂水头村人。1983年入宝严寺,1984年在福州崇福寺佛学院就学,1987年在崇福寺受大戒,戒师为妙谌。1988年3月应香港妙慈净苑住持释妙腾邀请,前往“妙慈净苑”,并照顾妙腾。

(十)道荣

俗名洪荣火,沙县夏茂东街人,于1983年入北京佛学院,为北京佛学院研究生,后在江西庐山受大戒。

(十一)惟慧

俗名吴宗圣,沙县夏茂人,19岁在顺昌石峰寺出家。1986年入北京佛学院,1988年毕业后入福州涌泉寺。

(十二)心亮

俗名洪荣娣,沙县夏茂人,1981年入闽侯雪峰寺,后游建宁金铙山报国寺、将乐观音庵等寺庙,1983年入福建佛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为三明市佛教协会筹备组成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