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龙城象教

天宁寺大雄宝殿檐下正中和山门殿对面的照壁上,都有“龙城象教”四个大字,这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最高颁赐。

乾隆颇具文才,又笃信佛教。他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三年到天宁寺拈香礼佛后,曾把银牌荷包、紫衣等以示宠贵之物赐于方丈;乾隆二十六年第三次到天宁寺,挥笔题写了“龙城象教”的大匾。这四个大字,内含三个典故:一是梁武帝萧衍(502-549在位),因六龙降临而代南齐称帝,他就把自己的故乡兰陵称为“六龙城”即“龙城”。二是引用前汉《王莽传》“白炜象平”句中的注释:“象,形也,万物无不成于西方。”三是引用《王中头陀寺碑记》中“正法既没,象教”(读作陵夷)句注:“谓为形象以教人也。”“象教”是佛教的别称,一说指佛教源于印度,而印度多象,有“象国”之称,用以借指;另一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圆寂后,诸大弟子想念他,即刻木为像,其所创教义也以“象教”之名称之。

乾隆御题“龙城象教”,是对天宁寺法规严谨、仪式隆重的肯定,含有褒扬奖掖之意,称颂天宁寺是常州以佛的形象教化僧人和信众勤于修持,与人为善的一方净土。

在修复天宁寺中,大雄宝殿正门上方,已有绍兴兰亭书会会长沈定庵所书的“常随佛学”和书法名家沙孟海书写的“觉王宝筏”两块匾额,正中的大匾应以乾隆御书“龙城象教”为宜。如此则可以增加天宁寺历史渊源的厚重感,提高千年古刹的人文品位。但这块御书原匾历经200多年的沧桑岁月,早已不复存在。后来有关人士在市内觅得乾隆手书“龙”、“城”、“象”三字,“教”字则是拜托金山寺方丈慈舟大和尚设法,在镇江碑林乾隆手书石刻上拓下来的,这才使“龙城象教”的匾额得以新生。四个大字直点主题,概括了天宁寺殿宇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细心的人一定会看出,天宁寺内有6条龙:其中5条塑在中轴线五座佛殿的屋脊上:山门殿为青龙,天王殿是黄龙,大雄宝殿为金龙,玉佛殿为赤龙,1995年新建的三宝殿的屋脊上,是乌龙。至于白龙,原在1990年开挖的放生池畔堆成蟠龙状的假山,故称龙山。

在6龙中,特别要提到的是,大雄宝殿屋脊上的金龙,它是用“金砖”镂雕拼制而成的,龙身高4.5米,伸出3米长的龙须,蟠居屋顶,气势威严磅礴。它早、中、晚的色彩各不相同。早晨旭日东升,金色“龙吻”上晶莹的露珠,透出微微的红光;中午骄阳高照,日光泛白,“龙吻”成金黄色;傍晚夕霞斜照,“龙吻”又变成古铜色。这是油漆技师殷根法利用油漆调和技艺的成果为千年古刹平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乾隆皇帝同时还为天宁寺撰写了一副抱柱楹联:“合相证三摩光融西竺,众香超万有界现南兰”。“合相”,即众生相。佛教把一切事物外观的形象状态称之为“相”,而把事物内在的和不可改变的本质称为“性”。“三摩”又称三、三摩提;本意是“定”、“正受”、“等待”,原为佛徒静修之术,但在《西游记》中被夸大描绘为具有无穷威力的“真火”。印度古称天竺,在中国西方,故称“西竺”。下联“众香”,指众佛,也指一切信奉佛法的人。南兰,即南兰陵,常州的古称。“界现”中的“现”是显现,“界”指境界。此联对仗工整,清新可玩。

与康熙南巡旨在安抚汉人的目的不同,乾隆南巡主要是炫示大清帝国的文治武功。他三临天宁寺题匾赠联,破格赏赐的种种活动,提高了天宁寺在四大丛林中的地位而声名远播。(羊辛未)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