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

——菩提心与解空之慧的关系

【核心提示】:家、国、天下各种层面的缘起交织在一起,从中间看到自己的定位,团体的定位,这才是大乘人的思维方式。

如果一开始没有种下菩提心的种子,这时证了空性,所有的苦受都没有了,觉得这样很好,就没有动力再去求佛道、承担众生的苦乐了。如果已经建立了生命的宗旨,立定了成佛度生的决心,对空性有体会能帮助我们圆满菩提心。

2011年9月5日,北京龙泉寺东配楼309教室,五位同学继续进行《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心教授的学习。

如往常一样,∵大家先学习《大学》。今天学习的是这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rdquo

郜旭说:“这句话讲,古代想使自心光明利益天下的话,必须经过这几个步骤。用佛法的角度是,我们想度众生,就要建设好中国佛教,维护好我们僧团,自己增长修为,修正自己的发心,完备自己的知识。&rdquo

张雷说:“这句话的八个层次我们可以仔细参究。为什么达到前面的一定需要后面的步骤?比较难理解的是‘格物’,格物,到致知,佛法中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到业果法则,认识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后不再做恶,对自己诚实,不欺骗自己。心与物交接时,体察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而然对事物有真诚的意念,有真诚的意念才谈得到修心。这是有格物到正心的四个步骤和层次。再说明明德,我们理解的明明德于天下是什么样的一种愿景?我们心中的理想世界,自他圆满境界的蓝图是什么,这个愿本身是否还有再提升的空间?由如何能平天下推究到治国,到齐家,这是一个心胸格局的问题。我们很多人认为修行佛法,就是自己这样修行就可以成佛,不知道关照周围人;有的人比较好一点,知道关心别人,知道要发菩提心,但没有团队修行的概念,不懂得营造善法的氛围,对修行的外在缘起不重视;有的人知道修行要靠团队,但是没有大的格局,把握不了大的缘起,遇到很多的违缘。家、国、天下各种层面的缘起交织在一起,从中间看到自己的定位,团体的定位,这才是大乘人的思维方式。师父说,个人学修要放在团体学修中考虑,团体学修要放在佛教发展中考虑,佛教发展要放在社会发展中考虑,正好与《大学》中的这句话相互印证。&rdquo

这次学习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零六页的内容,原文如下:

ldquo;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仅有解了,大乘亦尔;若有此心德相圆满,则其大乘亦成真净,故当勤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当获定解,故更释之。此如水粪及暖土等,与稻种合为稻芽因,与麦豆等种子相合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麦种子任会何缘,终不堪为稻等芽因,故是麦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摄水粪等事,亦皆变成麦芽之因。如是无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犹如种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粪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故上续论云:‘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谓菩提心如父之种,证无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决定不生《汉》、《胡》等子;父是子姓决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种种子,故是共因。《龙猛菩萨》云:‘诸佛辟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唯汝,决定更无余。’此赞般若波罗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慧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rdquo

赵斌说:“这一段说发菩提心是大乘的不共因,证空性慧是三乘的共因。对空性的理解有助于发菩提心吗?&rdquo

贤仁师说:“这个肯定是有帮助的。我承担博客是一个例子,刚开始时发心很猛,结果处处都有障碍,没有智慧,与同行协调不好。所以说如果对般若不了解没有智慧的话,发心是容易退失的。&rdquo

张雷说:“大乘行者也要通达空性的。但在菩提心圆满之前,只通达而不求证。在圆满发起菩提心之后,下一步的事情就是尽快证得空性。&rdquo

贤仁师:“大乘佛法修行的次第,先发菩提心再证空性慧,但在发心圆满之前,也不排斥对空性的了解,只是不要偏于空边,失去了对饶益众生的心。&rdquo

赵斌:“不然就堕入小乘是吗?不能讲小乘没有慈悲心啊,一样四无量心。&rdquo

张雷说:“真正证得空性以后,慈悲肯定会增长一部分,但是如果没有按照先发菩提心,再证空性慧的次第来做,很着急地证了空性,到时候菩提心就很难发不起来了。不说空性,我们一般人稍微有一点觉受就会很执着,不愿意去接触新的、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在闻思、打坐、念佛上有一些乐受,就想天天这么来,不愿意去做事,觉得麻烦,心里失去了宁静。如果一开始没有种下菩提心的种子,这时证了空性,所有的苦受都没有了,觉得这样很好,就没有动力再去求佛道、承担众生的苦乐了。&rdquo

贤仁师说:“但也不是说必需菩提心修到完全圆满才能学习空性的道理。如果已经建立了生命的宗旨,立定了成佛度生的决心,对空性有体会能帮助我们圆满菩提心。如汉地的有些大德,虽然没有圆满的菩提心教授,但是因为儒家文化的熏染,比如《大学》这样的经典,所以一样有菩提心。比如虚云大师,朝拜五台山报父母恩,也是很重的孝心。他们未按照菩提心次第观修过,通过广大承担、对境练心一样能让菩提心圆满。按次第观修是藏地的风格,有它很殊胜的地方。阿迪峡***在金洲大师那里获得圆满的菩提心教授,当时他已证到了加行位,也就是说早就发起了真实菩提心,但因为这个教授的殊胜,他把金洲大师当做最重要的善知识。而汉地强调承担,在实际面对众生、面对境界时发心,这比较适合汉人的根性、社会的特点,我们道场就很强调在承担中发心。&rdquo

讨论结束,同学们合掌回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