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古寺千年记∵看水看山悟此心

■程建

溪水年年自深浅,

山云日日半阴晴。

溪山好处划开眼,

看水看山悟此心。

——(宋)曾宋珍《云溪寺》

南宋时宝安诗人曾宋珍以禅趣入诗记写云溪寺

云溪寺早已不见了。

在沙井中学的院墙里还有一口古井,叫云溪井,在浓荫掩映下默默无语。尽管这里的地势较周围都高许多,井里至今仍然没有干涸,清泉依然在井底荡漾,只是再也没有打水的人来搅乱井里的宁静。一方石板整整齐齐地盖在井口,大概是怕顽皮的学生掉下去吧?这是古老云溪寺留存至今的唯一遗迹了。

历史追溯

云溪寺建于北宋天圣四年(1026),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当时云溪寺的庙产很少,香火也不是很旺,庙里的和尚终日靠化缘果腹。景佑四年(1037),云溪寺迁到归德衙署旁(今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衙边社区)。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一个叫蒋八姑的妇人发了善心,向云溪寺捐出田亩数顷。一百多年后,一个被人们尊称为邓县君的妇人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田产百亩捐出。靠她的无私捐献,云溪寺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又迁回了参里山。咸淳五年(1269),云溪寺为感谢邓县君,要为她在寺庙的左侧建一所生祠。负责此事的砻石就去请当时的名士曾宋珍为该祠作记。

曾宋珍,字公聘,号罗溪,南宋东莞罗田(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罗田)人。《归德曾氏族谱》里有“四世祖赐进士文林郎宋珍公像图赞”是这样颂扬他的:“赋性清明,少而能文,宠荷皇明,挺拔风尘,金榜标名,永传其馨。”他是淳佑九年(1249)的贡士,咸淳十年(1274)登王龙泽榜第五甲进士,授迪功郎,曾任循州龙川县尉。

他写了一篇题为《云溪寺舍田祠记》的文章,感叹“自绍兴至今百二十八载,而先后喜舍,仅两妇人,信乎好善之不多见也”。他介绍说,邓县君是归德曾士廉的妻子。曾士廉,字公养,比邓县君早死三十年。邓县君年纪轻轻就守寡,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好不容易“铢积寸累”才积攒下田产百亩。当她将这些田产一并捐出时,脸上没有流露一丝难舍的表情,或许是命运的坎坷吧,她将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寄托在善行上了。他认为“甚爱为贪,不忍舍者为吝”,舍田祠不光是为了纪念邓县君,而且可以起到“讽吝警贪”的作用。

云溪寺是宝安西部着名的古寺。由于靠近热闹的云霖墟,云溪寺里的香火也日益兴旺起来。到抗日战争时,日军焚毁云霖墟,云溪寺也遭到极大的破坏。

诗题详解

曾宋珍写《云溪寺舍田祠记》的时候是在咸淳五年(1269)正月,几个月后舍田祠建好,他可能应邀到云溪寺,就留下了《云溪寺》这首诗。

溪水年年自深浅。诗的首句是写山下的溪水环绕,年年岁岁或深或浅,自然而然,从来不因为人世变幻而改变。唐代卢纶在《同吉中孚梦桃源》有“花水自深浅,无人知古今”的句子,就是如此的意思。

山云日日半阴晴。第二句是写山上的云雾日日都是阴晴不定,时阴时晴。这种时阴时晴的天气应该是晚春的时候,如宋代陆游在一首题名为《春晚》的诗中写道:“川云时聚散,天气半阴晴。”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应该是写作于春天快要结束的季节。写溪水,写山云也是为了点题。

溪山好处划开眼。第三句是赞扬云溪寺的选址。溪山好处就是说溪山佳处,有山有水的好风景。这在宋代是一个诗人爱用的常语。如苏轼有一首《临江仙》“溪山好处便为家”,仲并在一首《好事近》写道:“高卧溪山好处,迟十年斋钺。”韩淲的一首《洞仙歌》也有“溪山好处,赢得题新曲”的句子。在苏轼那里,朋友龙丘子在黄冈之北筑室,就是将溪山好处当成可以家居的好楼盘;在仲并那里,溪山好处是韬光养晦的好地方;在韩淲那里,溪山好处就成了激发创作灵感的题材。云溪寺选址在溪山好处,那些在这里修禅之人和来这里游玩之客只要真心面对,坦诚对话,是能让人划开眼的。人活在世,难免被时风所惑,被积习所蔽,睁着双眼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内心的需求,是应该好好开开自己的双眼的。

看水看山悟此心。末句接着就说面对这样的溪山好处,看水看山就能悟此心。禅宗所强调的心只是人们的平常心,不必到处去找,当下即是。马祖提出“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本来的心、自然的心,也就是不受任何私欲障蔽的心。

禅悟生活

看水看山是参禅修持的方便说法。《五灯会元·慈文钦禅师》记载,有人问慈文钦禅师说:“如何是平常心合道?”禅师回答道:“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吃茶吃饭,看水看山,就能有合道的平常心。正如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写的那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们常常牵挂着闲事,杞人忧天,怨天尤人,做的全是浪费心智的事。这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该吃饭时不吃饭,该睡觉时不睡觉,白浪费本来就人生苦短的时间,到头来真是一事无成,白来世间一趟。

关于看山看水,青原行思禅师提出了着名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悟道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前,万事万物是客观的存在,它有它的方向,它有它的运动方式,溪水年年自深浅,山云日日半阴晴,决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我们还未有分别心,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是本原的样子,这是真实可信的。所以这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我们将客观存在作为了认识的对象,生出了分别心,知道了溪水有深有浅,山云有阴有晴,生出了爱憎心,符合我们需要和要求的,就喜悦,就接纳;反之,就怨恨,就拒绝,仿佛戴上了有色的眼镜,万事万物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溪水不该有深浅,山云不该有阴晴。这时候看山就不是山,看水就不是水了。参禅悟道后,我们有了觉悟,知道了万事万物是客观的存在,它有它的方向,它有它的运动方式,溪水年年自深浅,山云日日半阴晴,是决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时再看山看水,就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是这山这水已是我们觉悟了的山水,接受了的山水。

参禅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看山看水悟此心,但愿大家都能。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