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即三十七道品,为修行的工具,若仅讲法相,则不能起作用。又***赞菩提道次第名曰完全次第。完全者兼指显密言,次第者指配合恰好言。次第之妙,惟修行人方能领略,其妙处如机器然,第一轮动,其余各轮皆动。

其次第大概,加持总颂中已略标明,如第一颂皈依师,第二、三颂皈依广般若,第四颂皈依深般若,以下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二颂为前导。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二颂为下士道。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二颂为中士道。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二颂为上士道。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一颂为止观。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三颂为密乘。以后数颂为回向。

讲《菩提道次第》前须先讲加持总颂,此颂一方面表明求加持,一方面使了知《菩提道次第》大纲,如《妙法莲华经》中普门品等是明加持之理,此颂乃修加持之用,无加持不能成就故。禅宗恐人执着,不过不谈加持,实则亦不离加持。念佛持咒亦然,总须说明求加持之目的,否则护法神中,(除离欲者)有未离欲者,以屡次续请,即到又不明何意,便不护佑,普通诵经持咒等,但请佛菩萨及护法降临,多不启白,每易招魔,不知启白为一种表明求加持之愿,最为重要,故此先启白宗喀巴大师。

“南无第二法王无上悲智雪山善巧贤慧普闻文殊应化根本大师宗喀巴尊足下恭敬顶礼伏乞一切时处普垂摄护。”

南无,印度音。其义无量:谓皈依、崇尚、敬礼、信顺、爱慕、钦仰,不离求救赐与等诸义,不能具说。总则清净三门、皈依供养、诚求三轮加持、无余获得而已。

第一法王,谓释迦牟尼佛为法王,宗喀巴大师为释迦后之第二,故曰法王第二也。自释迦佛灭度后,各宏法师,因众生根机不同,或宏显而不宏密,或宏密而不宏显,至性相两宗亦然,求一平等宏扬普能起大作用者,厥为宗喀巴大师。大师在《大般若经》中已曾授记,(如说《般若经》盛行于东北,***即在印度东北也。)固非偶然也。宗喀巴大师生时,衣胞所埋处,生一菩提树,此树一叶一阿字,该处僧众恐人攀折,筑墙围护之,此树另出别干,又筑墙围护之,如此大师大悲心所表现。

宗喀巴大师为文殊菩萨应化,智慧无比。每日读生书十七篇,皆能熟记。又一日看百十卷,(现在一日看百十卷者尚有其人)其敏速如是。至其着述有十八函之多,所着无序跋等文,皆重要佛法,合弟子等所撰述,共计三十八函,此三十八函,为根本要籍,其余解释此三十八函各书亦甚多,约百函左右,统摄三藏十二部性相显密,真法门之宝库也。

具德根本无上大宝师,安住于我顶尖莲月轮,大恩难得门中随摄引,身口意三悉地使我成。

大恩难得云云分二:(一)、大恩难得。(二)、法门难得。门中门字即法门。身悉地,谓得法、报、化三身。口悉地,谓得四无碍辩才。意悉地,谓得大悲大智大愿。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补处菩萨至极不败尊,如来授记圣者无著师,佛佛子三恭敬作白启,

庄严南洲善巧天亲主,获得中道圣者解脱军,住入信地解脱胜军师,世间眼目三尊作白启。

接引无比教王薄伽梵以下,请宗喀巴大师代请佛加持。此叙广般若派之传承。***广般若派,即中国相宗,谓相宗传承之根本历代。自释迦佛以下,师师相次递传,以至宗喀巴大师,其中无间断也。补处,即一生补处菩萨,谓释迦佛后,一生补处弥勒菩萨,当相继成佛,故曰补处,言补佛之处也。不败,谓不为烦恼所败。天亲菩萨,造大小乘论各五百部,称为千部论主,故以庄严南洲赞之。《现观庄严论》注者甚多,宗喀巴大师,取无著、天亲《胜解脱军胜军四子注》,故广般若派中自弥勒后,亦叙此数人。

无比善说灭诸戏论主,普摄众智胜者妙吉祥,观甚深义至圣龙树师,妙说顶严三尊作白启。

此叙深般若派之传承,***深般若派,即中国性宗,谓性宗传承之根本历代。自释迦佛以下,师师相递传以至宗喀巴大师,其中无间断也。以上三启白,名师瑜伽是为求加持之境,并表明菩提道次第各派传承之历代。(无著菩萨述弥勒菩萨,传广般若派。龙树菩萨祖述文殊菩萨,传深般若派。又文殊菩萨以下两派:(一)、惟是名言派。(二)、一切法无自性派。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此菩提道次第之依止法,谓一法徒依止***所出,故首修依止法。师喻宝库之钥匙,始能开宝库也。众德谓因戒、定、慧三学,果上智悲断三德。初步正,谓依止之初步,得到善知识,则以后所修,不致误入邪网也。求加持,谓自力不足,求佛菩萨不思议力之密助。此依止法,根据于《大般若经》及《现观庄严论》等。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日夜恒时抉择心坚固,生起相续不断求加持。

此颂合前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即依止法共为三士道之前导。圆满,谓十圆满。有暇,谓八有暇。(十圆满等,见《瑜伽师地论》。)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迅急灭坏必死应思惟,死已如影随行黑白业,引还后果决定获不异,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此两颂为下士修法,下士唯离苦,见《俱舍论颂》(后详)。颂中大旨,谓黑白业果之性是空,黑白业果之报不空。所谓空者,空一切法之自性,其相不空,但转业之法,而无消业之法,如多修善业渗合,则恶业重报转轻,若消灭之则不能也。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

即此清净出离慧引起,正知正见大大不放逸,圣教根本别别解脱戒,坚持修行能作求加持。

此中士修法,中士唯离苦也。有畏黑白业因果心,方为下士。有决定出离心方为中士。(下士即凡夫,中士即小乘。凡夫为烦恼所败,小乘为悲心所败。)受用无厌,谓欲界有情,依财、色、名食、睡粗五欲而生,离之则死,此世间受用。在凡夫地位,虽不能一时遽为谢绝,但宜缩小范围,足以支持生命即可,切不可无厌,一味五欲自恣。世间福乐满足苟无厌离之心,势必造业则受苦,故喻深坑,不过世间满足,在中士视之则如深坑,下士视之,或以为幸福耳。解脱,谓离一切苦之涅盘四德:如涅盘非无常故曰常,涅盘无三苦、八苦故曰乐,涅盘无我故曰我,涅盘非染污故曰净,此四为出离生死之四德,众生不了,反执此世间现象苦、空、无常等为常、乐、我、净,故流转生死不得出离也。所宜注意者涅盘四德,为常、乐、我、净,即是解脱。能解脱世间无常等,就是常、乐、我、净,不是另外求一个常、乐、我、净,若另外求一个常、乐、我、净,乃是求缚,不是解脱。

别别解脱戒,谓七众之戒。众生根机各别,欲令各各解脱,不能以一法而度之,如贪大者戒贪,瞋大者戒瞋,佛之制戒皆为对治烦恼也。修行无戒,如无基之墙,所谓空中楼阁,不能实现也。

如我沦落生死固如是,一切(父母众生)陷溺亦如之,

见已解脱诸趣担负荷,发起菩提胜心求加持,

仅唯发心不受菩萨戒,或受不修亦难成菩提,

能善观已佛子三聚戒,起大精进受学求加持。

此上士修法,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故观自苦,亦观众生苦,自离苦发菩提心,令众生亦如是。

《菩提道次第》分三科:(一)、三士前导。(二)、下士、中士、上士修法。(三)、修止观法。大纲如是,以后即密乘。

此三士修法不可偏废,以要言之,上士不离中下士所修法,否则无基础,既不知中下士修法,遇中下机,亦无以度生,中士亦非不发上士大菩提心,彼外道犹讲利生事,何况中士。中士虽二乘,当然亦修上士大乘利生心,不过遇违缘而退心,故名为中士。又不修下士法,亦不能修中士行,违黑白业果未决定,下士之基础不坚也,现在许多修行不易成就者,原因虽多,最重要者,皆越中下士之行而不肯修。是以修行者宜首先修下士法,认定黑白业果,于其中间细细观察,了知缘生之法,能增长极大智慧,如此观察纯熟,直至大乘,行菩萨道时亦肯舍头目手足也。彼许多但言菩萨道而不能行菩萨行者,皆不观察黑白业果之过也,如能详细观察,不但能出离,且可渐渐得后得智,如佛之知处智力,皆是由昔洞悉观察黑白业果而然也。昔阿底峡***,当圆寂时弟子求开示无上玄妙殊胜法门,***但告以了知业果为要,不了知业果终属门外汉,欲求成佛无有是处。若能知业果,能信业果,能修业果,便是无上玄妙仍是自己的玄妙,不是门内的玄妙,故古大德成就,其功夫亦从下士入手。(?原书如此)

然虽三士法,按次而修,苟无定功依然不能起大作用,故修三士法后,尤宜修止观法,此即所谓次第也。《菩提道次第》又分两大段,前为上段,后为下段即止观修法。

心趋倒境动摇能作止,且于正义如理起寻思,由是引发止观双运道,速急相续生起求加持。

此加持定,正义谓依因明论。寻思谓观俗。先“止”,次“观”:有止有观,而后止观双运。止观通显密。《菩提道次第》中,说止观处甚多。

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堪能士夫契入正习修,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

此密乘之次第也。共同道谓以前深广般若,乃依止法并三士修法、止观等,皆为显密共同所修之道也。宗喀巴大师未出世前,多不修前三士法,至大师始令兼修,否则不名完全次第,故曰共同道。密器成就谓成就密法之器,须修三士法后,认定业果,通深广般若,发菩提心,行菩萨愿。扼要言之,修三士法后,又要分证、全证、空观,方堪称密器。密乘喻如狮子乳,须琉璃盛之,不可用瓦瓶等,否则必坏,故云密器成就也。

修密乘有应注意者三:(一)、堪能:谓有大精进。密乘事相繁细,堪能受持也。(二)、契入:谓器与法合也。(三)、正习修:谓不乱次第,按步进修也。稳速者,谓依前三士显教法,再学密乘,最为稳当而且迅速。若不依前法,单学密乘,虽速而不稳。宗喀巴大师教弟子密、显二教不可离开,故曰决定稳速入道求加持也。总之,依前修三士道,以学密乘,又依密乘中次第,俾有修不紊,则安稳无误,而且迅速也。此颂大旨,谓若修显教而不修密乘,应修至止观而止,以后诸法可以不修:若修密乘,则显教中三士道等,决不可不修,盖三士道基础,无基础则无成就之余地。宗喀巴大师以前,不修前三士道,而竟入密乘者有之,自宗喀巴大师树立法幢以来,无前不可也。

此时二种悉地成就体,宣说清净誓语三昧耶,无谄诳心决定获得已,胜于生命守护求加持。

此密乘戒二种悉地,或生起次第,圆成次第。成就体谓戒,无戒不能成就故。密乘最重戒,宣作佛在上说戒,观想誓误即三昧耶。

密乘戒,一半是显教戒,持三聚戒不可犯。若犯显教戒,即犯密教戒。又戒的大要即一别解脱戒、二菩萨戒、三密乘戒。

此后密部心要二次第,凡诸津要观行务精勤,胜义瑜伽四次不动摇,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

二次第谓生起次第、圆成次第。瑜伽谓相应。四次谓每日修四次也。准如师教修行求加持者,谓不可凭自意修,亦不可凭他师说修,且不可无师传而修,故曰准如师教也。

《菩提道次第》渊博,修者不易入门,此表为便每日修持之法,对于初学者令知其中津要,对于广学者,免感无边之苦,故初修由略而广,如广本乃闻之法,若修皆略颂,以易起正思惟故。

《归敬颂》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归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此颂前二句是皈依三宝,后二句是发菩提心。诸佛谓证三身之一切佛果。正法有二:(一)、教之正法,谓名句文身。(二)、证之正法,谓果上所证之正法。贤圣僧,谓三贤十圣之僧宝。善根,谓六波罗蜜等,根者能生长义。愿成佛者,愿即大愿。详言之,即成佛之大愿。成佛之大愿非为自利,盖为度众生脱离轮回而成佛,故云为利有情愿成佛也。

此颂每日多诵最好,***任何仪规之首,皆有此颂,此为修行之根故。

修行次第分五大科:一、三士前导。二、下士修法。三、中士修法。四、上士修法。五、密乘修法。所宜注意者,此五科是修行法,不是单讲学理。三士见《俱舍论颂》:“下士唯求乐,中士唯离苦,上士恒勤求,自苦他乐安。”三士前导,导者谓导众生入道之门,前导者即修三士法之前方便也,密乘即三士修法总持的特别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