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一五四六一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父亲姓蔡讳彦高,母亲洪氏。

母亲生平敬奉观音大士。一天梦见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母亲很欢喜地把童子抱了起来,从此以后就怀了孕。

到了明并宗嘉靖二十五年(西元一五四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半夜,就诞生了一位白色双层胞衣的胎儿。当剥去胞衣洗濯时,整个室内充溢着异常的香气,这似乎预告中国将行一位巨人出来重振佛教宗风了。

父母为这奇异的婴儿取名为大美。好事多磨,这位婴儿走进人间后并不顺利。第二年,当大美周岁时,生了一场严重的风疾,病得几乎死去。慈爱的母亲见医药无效,就在观音大士前至诚祈祷,并许下愿说:‘观音大士啊,如能使我儿大美重病痊愈,我就让他长大后出家为僧,住持正法,来报答菩萨的大恩!’过了几天,病果然痊愈了。为了使大美的生活顺利,母亲又把他的名字寄托在村中的长寿寺里,并改乳名大美,称为和尚。

幼年的大师性情好静,常常喜欢独自一人静坐思考问题,不喜欢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游戏。祖父见孙儿整日独坐,经常对人说:‘这孙儿好像木桩一样。’

叔父平日对他十分钟爱,一日忽然死去。他从外面进来,见叔父躺在床上,母亲过来对他说:‘你叔父睡着了,你可叫他起来。’于是他叫了几声叔父,但不见叔父回答,只听见婶母悲痛地哭叫着:‘天哪!你到哪里去了?’他觉得非常奇怪,便满腹疑团地问母亲:‘叔父身体明明在此,又到哪里去了?’母亲回答说:‘你叔父已经死了!’他又问:‘死了到哪里去了呢?’母亲没有告诉他,但他对‘死了到哪里去’的问题,越发怀疑,从此时常思考这一问题。

过了不久,婶母生了一个儿子,母亲带着他去看望。他看见婴儿有这么大,便好奇地问母亲,‘这婴儿是从哪儿进人婶母腹中的?’母亲见他问得奇怪,便拍了他一下说‘痴子!你是从哪儿进人你娘腹中的呢?’他听后更加不解,人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从此,‘死了到哪里去’与‘生命从何而来’的二个疑问,占据了他的幼小心灵,正像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一样,在儿童时代已经产生了探索真理的思想火花了。

到了七岁的那一年,母亲送他入社读书。第二年。又转到隔河的学社读书,因来回不便,就住在亲戚家中。母亲只许他每月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不准回家。

一日,他回家探望,因为爱恋母亲而不肯过河去读书。母亲愠怒地把他赶到河边,他又不肯登船,母亲一气之下便提起他的发髻,把他抛到河中央去,就头也不回自顾自地离开了。正在这危急时刻,祖母刚好打这儿经过,看见他在河中挣扎着,赶紧叫人把他救起,并送回家中。母亲见有人把他救起送来,仍然生气地对他们说:‘这不才之子,不把他淹死,留着又有何用!’随即又把他打逐出去,没有丝毫的留恋。少年的大师见母亲对他这样狠心,毫无爱恋之情,心里虽然很痛苦,但从此以后反而能认真学习不再想家了。大师去了后,母亲时常隔着河淌眼泪,祖母怪她太无情,母亲却说:‘必须断绝了他的爱恋之情,才能使他认真读书啊!’

一天,他来到寺院读书,听寺中的一位和尚说,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能救世间的一切痛苦和灾难,心里非常高兴,就向和尚请来一本《普门品》,暗暗地攻读起来,没过几天,便能背诵。母亲经常在观音大士前烧香礼拜,他若在家也总随母亲一起礼拜。一次他对母亲说:‘观音菩萨有一卷经。’母亲从未听说过,他即为母亲背诵了一遍,母亲听后非常高兴他说:‘你这是从哪儿学来的?你诵经的声音真像寺里的老和尚!’他便把经过情形一一告诉了母亲。

到了十岁的时候,因母亲对课程监督得很严格,他觉得读书既费神又艰苦,便产生了厌烦情绪。一天他问母亲: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做官’母亲答道。

‘做怎样大的官呢?’

‘从小官开始,一直可能做至宰相。’

‘做了宰柏又为了什么呢?’

‘最后罢?’

他听后叹息说:‘可惜一生辛苦,到头来只是罢了,我读它何用?我只想做个不罢的!’母亲听了愠怒地斥责说:‘像你这不才之子,只可做个挂搭僧!’他听到挂搭僧三字,又好奇地问:‘什么叫挂搭僧呀?做它又有什么好处?’母亲向他解释说:‘僧是佛的弟子,他们的足迹遍及天下,自由自在,是人天的福田,所以到处都有人供养他们。’他听说挂搭僧有这般超脱自在,便对母亲说:‘将来我也做个挂搭僧,好吗?’‘好是好,只恐怕你没有这份福报哩。’

‘为什么需要福报呢?’他又觉得不理解。

‘世间做状元做大官的经常有,出家做佛祖的哪里常有呢?’母亲解释道。

‘我有这份福报,只怕母亲不同意我出家!’他只恐母亲不同意,便赶紧说了一句。

‘你若有这份福报,我就同意你出家。’母亲本来笃信佛教,见儿乐于出家,就答应下来。从此以后,少年的大师在心里埋下了出家为僧的种子。第二年的一天中午,他在家门口偶然看见几位脚僧,肩挑着瓢笠等什物,远远地走来,便跑去问母亲:‘他们是什么人呀?’‘哪些是行脚的挂搭僧。’他听了暗自高兴,又到门外去看,见行脚僧来到树下,把担物放在树边,然后向他母亲问讯化斋,母亲忙着去烹茶烧饭,对僧众非常恭敬。行脚僧吃过斋饭后,挑起担物,举起一只手向他母亲致谢,母亲见了急忙避开,恭敬地对僧众说:‘勿谢!’僧众便径直上路去了。

当行脚僧去远后,他不解地问母亲:‘僧众如何如此无礼,吃了斋饭也不说一句感谢的话?’‘僧众要是感谢我们,我们就求不到福了。’母亲解释说。

听了母亲的话,他心里暗自想:‘这样看来,僧众的确是人间最高尚最伟大的人了!’从这以后,便时刻发心想出家修行,只是苦于没有出家的方便门路罢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