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四行与依正不二。

那么讲到包容,达摩祖师告诉我们,有四种行。达摩祖师的重要思想全部包括在一篇五百多字的文章里边,叫《二入四行观》。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行入就包括四行,所谓:抱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就是说我们对待万事万物以这四种行、四种修行的目标来处理。我们生活当中包容不了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仇敌、冤家对头,包容不了。达摩祖师告诉我们,要包容。因为我们的冤家,我们的对头,他不是偶然产生的,也可能不是这一生一世就有这麽多的冤家对头,他是从过去生中积累过来。这一辈子他对我不起,我们是不是可以反省一下,我过去生中也有对不起他的事情,即使在这一辈子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感情不那么融洽的人,是不是双方都有责任?也要反思、要反省。反思了以后,多从自我的方面来检查,消除对对方的某些误解,谅解对方的某些不善的行为。这就叫以德抱怨。不要去计较,能够做到这些,我们就能包容。

好友随缘行。我们人生有不好的际遇,有时候也有好的环境。有不高兴的事情,可能人生还是高兴的事情占多数、占主要的。面对这些对我们有利的事情,比如说长了工资、发了奖金、分了房子、升了官,这都是好事啊。过去是讲,人生有四件事,虽然是很俗,但是很实际,叫做:“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人生这四件事,是使人最高兴的事情。那么我们怎么去面对它?怎么去面对人生最高兴的事?如果你把握不好,好事也可能会变成坏事。是不是有一本小说,叫《儒林外史》吧?里边一个叫范进的人,一辈子都不中举,考了很多年,最后终于中了。他得到这个消息后,就老在念:“中了!中了!中了!……”最后他高兴得怎么样呢?高兴疯了!因为他没有去正确地面对这件事情。忧愁过度会对身体、对心态有损害,欢喜过度也同样,也对身体有损害,对心态有障碍。所以我们要修随缘行,一切都是因缘的成就。只有用感恩的心、包容的心去做就好了。

第三叫无所求行。我们做任何事不要目标太现实。目标太现实了,一个是压力,没有成功你有压力;再一点,你有失落感。不见得所求就能够立竿见影、马上就能成就。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并不一定都是随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都是在各种因缘条件的作用下而成就的。你过分的追求了,最后这件事情不成功,你会有失落感。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可能都经历过高考。我们现在大学生也好,中学生也好,刚刚考试完毕,每一家的父母也好,每个学生也好,他都有很高的期望值,期望自己能够考得好。全国有多少人应考我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能够考取,这个分数线是多少,它是有规定的。所以不见得每一个去报考的人都能考上。如果说父母的期望值太高,本人有追求得非常非常执着,最后名落孙山了,怎么办?也有很多由此引起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有的是父母有失落感,由父母有失落感对子女有压力,子女承受不了,造成人生的种种悲剧。达摩祖师告诉我们,做一切事情无所求。无所求不是叫我们不去做,但是不要把目标弄得太现实、太具体。太现实、太具体不好,会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第四,要修称法行。这个法是什么呢?法就是真理。称就是顺着这个真理去,随顺真理而行。这样我们就能够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得好上加好;不应该做的事情一点也不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顺真理的事情。顺真理的事一定是顺善法的事做,那些不顺真理的事一定是不顺善法的事,我们就一定一点也不去做。这就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不所不为。

我们能够做到包容,修抱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就能够包容一切,和谐自他,理顺生活中、工作中的一切关系。特别是讲到和谐自他的时候,佛教是讲到自他不二,你和我,是一体的。佛教讲慈悲,是讲同体大悲。你和我是一样,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所以叫同体,自他不二。还讲到依正不二,依就是这个山河大地,我们人生所依托的环境;正就是我们的生命。依叫依报,正叫正报,生命的主体是正报,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依报。佛教说依正是不二的,有什么样的正报,就有什么样的依报。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依报,也决定着这个正报如何。现在我们再说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是把它归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佛教是叫依正不二。这两个东西,人的主体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你不能把它看成是两件事,要看成是一件事。所谓保护环境啊,珍惜生态啊,爱护动物啊,这个都是如何保证我们的生存环境能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但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一天一天收到来自生态失衡、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种种方面的威胁。这些威胁从哪里来?造成这些威胁我们每个人有没有责任?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哪怕你随地扔了一个垃圾,随地吐一口痰,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这个自他和谐呢?它是包括人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和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人与整个天地万物的关系。要能够做到这几个方面都和谐了,我们的包容精神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我们的包容的精神就是要做到这几个方面。

分享:四摄法。

第三就是分享,以分享的心来赢得朋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朋友,是分享的精神往往不够。我们举一个小例子。因为我们今天在座的都是成年人多,就不举成年人的例子,举一个小孩子的例子。有两种类型的小孩,一种类型的小孩是家里给了什么东西给他吃,他马上拿出去分给这个小朋友、那个小朋友,然后呢他有很多朋友,他会有非常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这里父母也有责任,父母说,你这样做好,希望你在自己吃的时候要分给其他小朋友,特别要照顾那些家庭比较困难、没有钱买零食的小朋友。那么这样,这个学生就会在非常良好的气氛当中成长,他有分享的精神,他赢得朋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朋友,但是分享的精神往往不够。有还有的小孩,他从小贪心就很重,只要他拿在手上的东西,你要想从他的手上拽出来,那不可能。你给他的东西,要让其他人来分享,也不可能。吃的东西也好,玩具也好,他保护的非常非常的到位。那么这样的小孩,他往往会很内向,没有多少朋友。因为大家都不理他,你吃得也不给我吃,玩具也不跟我一起玩,谁理你呢?没有人理他。他的父母有时候也助长了他的这种私心。“要好好玩你的玩具,不要给别人了,要给别人玩坏了我再不给你买了,你吃得给其他同学吃了我再不给你买了。”这样从小就养成这个小孩子自私、孤僻、内向的素质,对他长大成人、学习工作,成家都非常不利。因为他没有朋友,他没有办法跟其他的人来交流沟通,没有办法沟通交流,他就很难得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很难得到从他的父母那里得不到的那些良好的品质,优良的思想理念。所以说有分享的精神、能够包容的精神,就能够有朋友,就能够赢得人心。

那么分享有些什么要求呢?佛教有四个专门讲分享的方法,叫做“四摄法”。摄在这里是把握的意思,四摄就是四种把握机遇的方法。哪四种方法呢?“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有布施心的人,你有朋友;说话礼貌,这样的人你有朋友;能够做一切有利于大众事情的人,你有朋友;能够跟大家共同完成一些事情的人,你有朋友。反之,你就没有朋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把握机遇的方法,日本人把它叫做总经理的四项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大家一听布施就想到可能要下级向上级多送钱,不是那个意思,包括四种:财物的布施,知识的布施、无畏的布施(安全的布施)、再就是同喜的布施。同喜,他有好事,同事之间有好事,能够分享他的喜悦,分享他的成就,这个都是布施。总体来说,外布施和内布施。外布施是财物,内布施是法布施、无畏布施、同喜布施,这都属于内在的布施。因为它是一种情感的布施,情感的布施有时候比财布施更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一些工薪阶层,工薪阶层不缺吃、不缺穿,缺的是人们能够理解他、能够关心他,能够在精神上给他一些鼓励。所以说在有些地方,财布施是重要的,在有些地方,法的布施,就是知识的布施,无畏的布施和同喜的布施更重要。

还有爱语,爱语就是说一种柔软的语言、和谐的语言、诚实的语言、诚信的语言,这个都叫爱语,有爱心的话。爱语是佛教固有的名词,布施我们现在改的,佛教原来就有,就是有爱心的语言。有时候那些做公关的人,因为他都有语言方面的技巧和修养,其他人办不成的事公关人员一去就能够把它办成。相反呢,有些不善于公关的人,本来这件事唾手可得,由于几句话不投机,好事成不了,弄得前功尽弃。那么这个当中关键的是什么?关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种谦虚的精神,都要把自己看低一点,把对方看高一点,诚心诚意地去做,不要虚伪,虚伪了人家一看这人不能交。你诚心诚意地去做,你谦虚,人家觉得这个人很谦虚,可交,这件事可以做,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这个很重要。

然后就是利行,利行就是做一切有利于大众的事情。

同事就是当领导的也好、当职员的也好,都在一种平等的地位。我们既要来分享我们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共同地来承担应该大家共同付出劳动的某些事情。这样我们就能够把握良好的机遇,使我们的一切事情在分享当中,赢得人心、赢得朋友、赢得事业的成就。政治家说,得人心者得天下,那我们做学问的、做生意的、做事业的,同样也如此。不得人心事业难成;不得人心,你有学问,推销不出去。这样的事很多,你研究成果很好,人际关系不好,不得人心,往往你一辈子的研究成果就被埋没掉了。因为你的研究成果被埋没,不仅是你个人的损失,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损失。如果说一项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国计民生有帮助,能够把它贡献出来,那是对我们大家都有利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在分享的时候,一定是要想到成就一切事情,不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靠大众的成就。

结缘:四种缘。

最后是以结缘的心成就善因善果,结缘就是结四种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所谓缘就是条件,结缘就是创造条件,结缘就是使我们一切的事情都能避免挫折。在良好的关系当中得到成就、得到发展。结缘同时它有另外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们在结善因善缘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在避免那些恶因恶缘。我们能够善因善缘结得多,那么善果善报就成熟的快。我们时时刻刻有善果善报在成熟,那些恶因恶果就推迟成熟的时间,甚至于把他的那个时间因缘错过了,那些可以避免的恶因恶缘就不能发生作用。我们人在这一辈子能做什么事呢?就只能做一件事,创造一切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条件、发展的条件,就只能做这一件事。其他的一切事情我们都无能为力,就只能做创造条件这件事。所以说我们在“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这个理念当中,我们就要以此心此缘来创造善因善果、成就善因善果,创造和成就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大事因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