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班课程结束了,帷幕落下。中级班的序幕会很快地拉开,那又是一个缘起的相续……

在初级佛学班学着我的梦幻佛法,我内心的感触无以言表。本体是一,道却万千,“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与人言不过二三”。我想,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只是——而且仅仅是个人的体验,是他人无法体会的,只是这些体验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与理想目标有距离的心声交集,仅此而已。就在不久前,我还很傲慢地认为,我的知见早已超越了目前在学的课程,可是此刻竟然汗颜,我发现经过三个月的学习还是不会引用“术语”,自嘲“得意忘言”的同时,竟然不知道如何写这篇结业总结,思索再三,干脆写一写自己学佛以来的心得吧,其实,这也是一个借题发挥,想说的话早就酝酿已久。

当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学佛已经10个月了。这之前,我经历了:鄙视—排斥—痛苦—迷茫;这之后,我经历了:欣喜—精进—懈怠—徘徊。直到前几天,我才领悟到什么是“平常心”。不去用心体验痛苦的人,终究不能用心领悟生命,每个真正的宗教徒背后都有一个曾经挣扎纠结的灵魂,我是这样理解我的信仰的。那一年,在五台山被师父追赶,我逃避;又一年,在秦皇岛被另一师父点化,我厌烦;错失了很多机会,因为法缘是要靠自己的福报感召的,机缘没到,一切感悟都是青涩的。终于,经过心理学—哲学—宗教这一通折腾,偶然接触到了一本书《佛法的本来面目》,不经意间,生命开了一扇窗。那些日子,我近乎疯狂地读书,《地藏经》、《药师经》、《净土三经》、《禅宗七经》、《佛门公案》,甚至《佛教词典》……看得太杂了,除了狂喜之外并无真正法喜,除了头晕脑胀、概念混乱之外,丝毫没有实际益处,总觉得绕墙转不得入其门。于是,在一个漫天飞雪的日子我来到广化寺客堂请教,一位老菩萨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北京那么多寺院你偏偏来到这里,这不是缘分是什么?”那天我刚好看到佛学班的招生简章,对于急于想建立正确知见的我来说,无疑是找到了真正的法缘。

认识自我

记得开始我报的是中级班,但最终还是从初级班学起的。在等待上课的漫长日子里,我心急地进了一个中级班的QQ群,认识了一位师兄。在跟对方探讨过程中有两句话记忆深刻:“上课不光是学知识,其实还要在跟同学接触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师父说你我慢心太重,让你深入经藏”。这两句话,乍一听很不入耳,但现在想来真应该感谢那位师兄,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一不耐烦就想起这两句话,继而反思调整自己。

我这个人一向固执己见,以致这种心态贯穿了整个初级班的学习。开学的最初,我还很积极主动认真听课,久之就懒惰起来,认为纯属耽误时间,还以“初级班根本接触不到真正的佛法”做借口为懈怠找理由。眼看身边的师兄每周都在进步,只有自己停步甚至下滑,不免情绪烦躁,认为违背了学习初衷,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萌生弃学念头。彷徨之时是班长耐心开导,让我认识到与身边同修的差距,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原先那位师兄建议的体会,意识到放不下“我慢的烦恼”就不可能在学习中有真实的受用。“我慢”心被挫了一点,我开始把课本重新翻阅,冷静思考了一下法师所讲要点,有了跟以往不同的认识,当我把心得同师兄们谈起的时候,得到了鼓励赞许,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终于也有了收获。

我活得比较自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想到能作为组长为大家服务,这也是一种锻炼。在上课期间由于身体原因实难支撑,几次请辞,最终又是班长的话打动了我,“就当为大家做义工,好吗?”我想,这种精神正是我所欠缺的,于是坚持继续着。一次缺课,收到组员师兄发的短信,告诉我上课内容和注意事项,说我平时为他们默默地奉献,大家都记在了心里。那一刻我很感动,师兄们的信任和支持,让我对“义工”这个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原来,帮助别人的感觉是那样温暖,心胸一下开阔起来。

我还是一个“心思细密、遇事喜欢多想”的人,与师兄们接触久了,在被认可的同时,也被指出自身弱点,窘迫之后却是感激,只有道友、诤友才会同你说这些吧。在人格的提升方面他们都是我的师长。“把胸挺起来心量自然放开,身体也会越来越好”。如今走在路上,类似的劝诫还会时常在耳边回响。

对于教材,印象最深的是《佛教徒的信仰是什么》。通篇概念透彻、条理清晰,没一点累赘的语言,读之不忍掩卷,让我在建立正确知见的同时,感慨以前做的那些无用功夫。但即便如此,我想在学习过程中,在课上的理解还远没有在课下理解的深刻。记得一次课下交流时定明师父说过的话,大意是问我们在听别人发言时是否还知道体会自己的感受,不跟着别人的话转,要了了分明。很平和的话语却透着深刻的禅意,让我明白了佛法就在你的身边,而不仅仅在束之高阁的经典里。

超越自我

不得不承认我有些吝啬,这种吝啬不是表现在金钱上,而是在知识上。比如自己知道的佛法、看过的好书,不愿意同别人交流,生怕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体会轻易被别人获取。这种心理让我的心胸很狭隘,完全依靠自力使得自己进步缓慢、障碍重重。记得第一天上课,定明法师谈到了三皈依,用浅显明了的话语阐述了最直接深刻的含义,我听后百感交集,如同一个迷路的孩子好不容易找到回家的路,碰到一知情人得到证实:“就是这条路”。欣喜、委屈、感伤,让我刹那间眼泪涌出。过后我分析自己当时的心理,发现这激动背后隐藏着很深的龌龊,要知道“自性皈依”这四个字的含义,我曾经琢磨了好几个月,被师父一上来就点破,可能是觉得自己费尽周折领悟的东西,如此轻易被广而告之实在是委屈。后来我同一个很信任的师兄谈起,师兄讲这是一种很狭隘的心态,会禁锢人的心胸,根源还是我执深重。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改变,从书籍、音像制品结缘开始,主动把知识与身边人分享。我发现,这种举动不但拓展了人际关系,更降伏了自己的占有欲望,在调服自私心理的同时也结了不少善缘,体会到“众乐乐”的快乐。心量放宽了,性情也变得柔软了。

在学期中间的那段时间,我生病住院耽误了三次课程,按规定四次就不能结业了。恰逢培训方式变动,升中级班开始考试,担心自己缺课太多不能通过。又听到个别中级班学员类似“我们都是被师父选拔出来的”这些自以为是、分别心很重的谈话,不免心被境转,对后续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一次,是在同修和能旸师父的双重鼓励下重新找回信心,摆脱了对升中级班学习佛法的执着。求法的迫切未必不是一种障碍,“法执”的精进也是需要“忍”的。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自己实际还是在“心外求法”,前半段课程并无多大收获。几经反思,我决定抛弃既往的学习方式,用心去体验知识而非学理论名相。这之后的学习,果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为同修和能旸师父的慈悲而感动。

记得在怀柔朝阳寺共修的时候,班长代表参加禅修的班级成员发表临别感言,师父问“就要走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哦,没有了就刚刚好。”话音刚落,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冲出眼眶,是感于师父的悲智,还是感于美好的无常,亦或是对于那遥不可及的终极理想的距离?我真的不知道。但有一点是知道的,那一刻,我真正懂了什么是“和合众”,什么是“随缘”。那一次告别时的顶礼,是我发自内心的第一次礼拜而没有惯常的不自然,我知道在顶礼师父的同时我在真心地礼敬“三宝”。

在短短三个月里,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地接触过师父们,在他们授课过程中,和与同修们的探讨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几次的情感波动是自身对学佛认识的外在体现,剖析自己的同时我

也感到了欣慰,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可见当初选择上初级班是正确的。

坦白地说,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总是自以为是的放不下自己的知见,这让我进步很慢,直到初级班快学完了才奋起直追。在重读教材的那些时刻,我才充分认识到自己以往的做法是多么可笑。总是追求玄妙的理论而忽视眼下的问题,曾经那么不屑的初级经典现在看来,我又做到了多少呢?想起曾经得意的“孝顺不是美德”、“人天法乃是家教”、“佛的境界就是宇宙一分子”等等歪理,不禁汗颜。

净慧老和尚曾提出“信仰、因果、良心、道德,乃做人之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乃做事之根本。”不要认为接受初级佛理是家教的范畴,其实没有德行的人是没有资格谈玄说法的。此时此刻,我才算理解师父们编辑教材的良苦用心,忏悔的同时,我知道我得到了,我进步了。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熏陶,我慢心已然淡了不少。此刻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才明白总结的必要性,恍悟我在初级班最大的收获并非做人之根本,实乃受师父和同修们影响,挖掘出了多年欠缺的做事之根本!

我开心,因为在最后时刻,我终于“开窍”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