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八)∵∵(第一集)∵∵1999/8∵∵香港九龙∵∵档名:12-026-0001

请看讲义,末会介绍最后这一段,第八:「二位统收」。二位是指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统收也是统摄的意思。请看经文:

【文殊、普贤二圣,即法门主,所表有三。】

这两位菩萨,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的法门。

【普贤表所信法界,文殊表能信净心。要有所信,方成信心。若无能信,长流生死,能所契合,方为正信。】

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信为道元功德母」,所以清凉大师判设本经,分为「信、解、行、证」四门,信摆在第一。所信的普贤菩萨代表,菩萨的德号前面都曾经详细介绍过,在此地我们就不多说了,说他代表所信的法界。这个法界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的法界,我们要问华藏法界在哪里?我们通过《华严经》的学习,就明白了,尽虚空、遍法界无时无处不是华藏世界。西方科学家告诉我们,世间确确实实存在着不同时空的维次,所谓二度空间、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乃至于无限维次的空间。理论与事实都得到了证明,这个说法跟《华严经》上所讲的世界是相应的,《华严》比他们讲得还要清楚、还要透彻,而且佛还告诉我们,这么许多复杂不同维次的空间从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如何突破?这些事情科学家没有给我们说清楚,世尊在这部大经里面讲得非常透彻。这个经上用普贤菩萨来代表。

以文殊菩萨来表能信的净心。文殊表智慧,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这个信心不能生起。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换句话说,心不清净就不生智慧;没有智慧,你对于这桩事情就不能够信解。因此我们要明了,这个法门不是普通法门,而是***大法。它所相应的,也就是说,它所讲的条件决定是上上根人,佛经里面讲「所被的根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他教学的对象条件这么高。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上乘的根性,能不能学习?学习是能,学习我们究竟能得多少利益,这个与根性关系就很大。利根的人得的利益就殊胜;根性差的人,不能说不得利益,得一点小利益,至少阿赖耶识里面有这么一个印象。这种印象现前虽然不能得利益,久后必得大利,这正是佛家常讲「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就是这个道理。在这部经里,才真正给我们说出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明了就是诸佛菩萨。

我们在此地可以说是得最殊胜利益的,就是我们明白修学一定要修清净心,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就得很大利益。清净心在哪里学?念佛,大家知道要修清净心,《弥陀经》上讲得好,「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一向专念」。这个话说得没错,可是你要懂得佛说话真正的义趣,不仅是在念佛的时候心要清净,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应酬当中,无时无处都要知道修清净心,你的心里才生智慧。

所以说「修行」这两个字,它的意思一定要认识清楚。「行」就是生活行为,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言谈议论是口业的行为,身体的动作是身业的行为。我们一天当中从早到晚,连睡觉还会作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造作,可以说从来没中断过,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中断,一年到头也没有中断,从我们出生到死亡还是不中断。死了有没有中断?没有中断,你还会去轮回,还去投生,哪里有中断?可见得我们的行为,过去无量劫,到未来无量劫,从来没有间歇中断过。三业行为错误了,错在哪里?与法性相违背,这就错了,要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

诸位对修行这两个字,绝不可以说局限在念佛是修行、参禅是修行、拜忏是修行,这些把范围约束得非常的狭小,所以我们怎样苦修,怎么样用功,功夫都不得力,都收不到修学的效果。诸位想想,你到念佛堂来念佛,念几个钟点,离开念佛堂之后,又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在念佛堂的时间短,在门外的时间长;又何况即使在念佛堂当中念佛,也不老实,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你希望你的功夫得力,怎么可能达到?这什么原因?不懂得修行的道理,也不懂得修行的方法,口里说修行,实际上,这两个字真正的意思错会了、误解了,所以功夫不得力。明白的人知道修行在什么地方修?在起心动念之处,在言谈造作之中,要把我们想法看法、说法作法修正过来。

邪正的标準是什么?那就是圣凡;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代表纯正的标準,六道凡夫是邪染的标準。标準确立,我们学习就有依据,要依佛菩萨正知正见、正解正行,取这个做标準。在本经以文殊、普贤这两位大圣,我们在经上读到过,世尊为我们介绍,这两位大菩萨都是古佛再来,他们久远劫圆成佛道,今天在华藏世界示现为等觉菩萨,做为毗卢遮那佛的助手,帮助佛教化众生。不仅这两位大圣是佛再来,我跟大家介绍《华严》,《华严经》上每一个会众,在本经列出的名号,没有一位不是古佛再来,他们所示现的身分,虽然个个不相同,正是《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分,统统是诸佛如来示现的;应以天王身分得度就示现天王身,应以鬼神身分得度就示现鬼神,应以童男、童女得度就示现童男、童女,全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经上虽然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真的是法身大士吗?不是的,是诸佛如来示现给我们看。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真正体会到,诸佛如来的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这是我们真正修正我们三业过失的标準。

也许同修说,现在这些诸佛菩萨不在世,我没有见到。没错,你问得很好,诸佛菩萨虽然不在世,佛陀的经教在世,只要我们每天读诵、讲解,依教奉行,就如同佛菩萨住世没有两样。当然世出世间法要想做到圆满的成就,都需要有一个模样。譬如现在建筑,建一座高楼大厦,设计除了画图之外,还要造个模型,然后把这个模型放大,使这个建筑物建造得非常完美而没有缺陷。世法尚且如此,佛法没有例外,所以我们学佛也要找一个模样。最殊胜的模样就是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我们所熟知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现在虽然没有住世,他老人家一生的史迹记载在经典之中;他的用心,他的为人,他的生活状况,教学的状况,处事待人接物的状况,我在史传里面都曾经读到。我们塑造释迦牟尼佛的形像,建造释迦牟尼佛的像,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名,就要想到他老人家当年在世的状况,如对目前。于是我们就有个修行的榜样,依照这个榜样来塑造自己,来改造自己,使自己学习得像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我们就成就了,这叫做真正的修行。

懂得修行的道理,懂得修行的方法,世尊教导我们,首先我们要对于老师建立信心。老师确确实实是圣人,从什么地方能见到?老师的烦恼真的断尽了,正如同他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真做到了。我们从他一生行谊当中看出来,世间人所争的、所取的,总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把这些东西断得干干净净,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去体会、去认识他。佛要不要名?佛不要名。佛出生在帝王家,太子的身分,别人要求取功名富贵,他是已经得到了把它放弃,不要了;不愿意要国王这个地位,不愿意要世间的荣华富贵,他统统舍弃掉了。我们有没有想到,现在不但世间人拼命在争取富贵、争取名利,甚至于出家人还不能把这个习气摆脱掉;佛给我们的示现,这个苦心、深义,我们要能体会,佛把这个东西舍得干干净净,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叫我们佩服。

佛在这个世间一生干什么事?一生的事业是教化众生。世间人教化众生,还是离不开名利;而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名利也舍弃掉了,只接受世间人每天一钵饭而已。他过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样清苦的生活。我们今天世间人都讲享受,你想想佛享受的是什么?佛一生从来没有享受过,他不是不能享受,他有条件,他舍弃了、放弃了,为什么?做给我们看。这就是告诉我们,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什么代价?生死轮回的代价,真正是惨不忍睹。舍弃世间这一切的享受,超越六道轮回。我们愿不愿意了生死、出三界、证大涅槃?如果你愿意,很想,你要学释迦牟尼佛。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有丝毫的贪恋,你的愿望就落空,你办不到。世间人学道的多,证果的人少,原因在哪里?放不下享受,这种享受真是经里面常常用的比喻,刀头舐蜜,不是一桩好事情。

所以我们学佛,尽一切可能跟佛距离拉近。我在早年求学的时候,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那是个在家人,他跟佛的距离比我们就接近很多。我们从什么地方看?首先从生活上看,他的生活简单,他告诉我,他从三十二、三岁的时候开始学佛,没多久他就吃长斋,而且日中一食。他九十七岁往生,每天吃一餐,差不多吃了四、五十年,一天吃一餐。一餐的分量很少,不是很多,不是把三餐,一餐吃掉,不是,他一餐比我们的分量还要少。当时在***他的生活费用,每天***钱两块钱。那个时候我曾经到香港来过一次,港币那个时候很值钱,跟***钱是一比八,一块港币换八块台币。换句话说,七十年代,一块港币李老居士过四天的生活,人家生活得很自在,见到人都笑咪咪,从来没有感觉得苦,没听说过。他穿的衣服,几十年都是老样子,我们看到一套旧的中山装,里面衣服我们没看到,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后,里面的衣服我们看到了,连汗衫内衣、袜子,都是补了再补。这是以前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看到都流泪,感动!没有想到他过这么清苦的生活。

他不是没有钱,他的收入相当可观,他有好几份的差事,所有的收入都拿去做佛教慈善事业,自己真的惜福,一丝毫都不糟蹋。这是随顺佛的教诲,自己刻苦节省,能自己多省一分钱,就能多帮助一个众生,我们自己多浪费一分钱、多糟蹋一分钱,众生就多受一分苦,这是佛心,这是大慈悲心,我们遇到这种善知识,从内心里面尊敬、佩服。我们做不到,他做到了。真的是念念为佛法久住世间,行行为弘法利生,所以一生在讲台上讲经说法,言词字字句句充满了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清净心来的。清净心从哪里来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统统舍掉了。

他的学生多,我跟他的时候,他的学生已经超过二十万人,供养很丰富。很多人看老师吃得那么清苦,都送点好东西给他,看到老师穿的衣服破旧,都送新衣服给他,他也很欢喜接受了,看看就接受,收起来;等供养的人走了,他就转供养,送别人,没有自己来受用,没有。他为什么这么做?做给我们看,让我们这些学生看到之后觉悟,明白过来了。讲不行,你会讲,你自己没有做到,听的人还打很多问号,还怀疑,你要真正做到。做出来给人看,这叫「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所以我们自己要常常想到,怎样跟佛菩萨接近,把距离拉近;在思想上,见解上,生活行为上,都要跟佛菩萨靠近,我们才会有真正的受用。如果不能落实到生活行为上,纵然天天读经,天天念佛,跟佛菩萨的距离还很远,遥远得很,这一生当中怎么会有成就?

我们今天在此地读的是《华严经》,我们晓得《华严》是***大法,大法一定有基础,基础是什么?基础是方等,是《阿含》。《阿含》教我们什么?总而言之,它教我们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先要知道善恶的标準,佛家善恶的标準很多,它分很多阶层,每一个阶层说法不一样,境界既深又广,我们是初学,初学从哪里学起?佛给我们列出了纲领,我们都是念佛人,念佛人决定要依靠净土三经,《观无量寿佛经》世尊给我们讲「净业三福」,净心才能成就净业,净业三福就是教我们修净心。净心也分做三等,最低的就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把最低的,修清净心,断恶修善的标準、方法教给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够修十善业,就是不孝父母,就是不敬师长。

最低限度的孝亲尊师,就建立在十善业的基础上,我们要问问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一层做不到,向上就免谈了。好像盖大楼一样,第一层没有盖成,你怎么能盖二层、三层、四层?最下面的一层,是十善业道。我们大家决定不要小看十善业道,以为这是人天小法,小法是大法的基础;没有小法,决定成就不了大法。成了佛,十善业道的大圆满。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画的佛像,画的佛像佛的头上都画了圆光,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唵、阿、吽」。这三个字有用梵文写的,也有用华文写的,也有用藏文写的,那都没有关系,它的发音都相同,唵、阿、吽。什么意思?十善业道究竟圆满。说明成佛了,没有离开十善业道,这个意思多深,我们要能体会得到。所以基础的佛法,是以地藏菩萨做代表,地藏是表孝亲尊师。最近我们有个因缘,将《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过一遍,留有完整的录像带,诸位同修如果有时间可以参考。这是佛法第一个阶段,教我们「断恶修善」。

第二阶段,教我们「破迷开悟」;也就是说,从第一个阶段向上提升。这一提升有两位菩萨做代表,观世音菩萨跟文殊师利菩萨,观音菩萨表落实,文殊菩萨表智慧、表理论,智慧、理论落实,落实就是大慈大悲,智慧开了。诸位要晓得,智慧不开是什么样子?自私自利。智慧没有开,决定是自私自利;智慧开了之后,舍己为人,样子不一样。所以提升到观世音菩萨这个阶层,就是把孝亲尊师扩大了;佛在经上讲这两句话懂得了、落实了,佛说哪两句话?「一切众生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是过去父母那就得孝顺,是未来诸佛就得要尊敬,不是把孝亲尊师这两句话扩大吗?扩大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观音菩萨落实这两句话,文殊的智慧要我们彻底了解事实真相,这就是转迷成悟。

到第三个阶段,普贤菩萨做榜样,落实到「转凡成圣」,普贤是转凡成圣。所以在中国的佛教,以四大菩萨做代表,表法的。让我们见到菩萨的形像,听到菩萨的名号,我们的境界心里就产生了变化。所以佛法是教学,最殊胜的教学,最伟大的教学,经典上讲善巧方便,在我们今天一般世人所讲的,高度的艺术境界。不但是高度,实在讲,究竟圆满艺术化的教导。我们从这些方面真正体会到了,文殊、普贤在此地表现的是高级的佛法。但是诸位一定要记住,高级佛法没有脱离初级的教学,尤其是本经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次第,按部就班修学;圆融,虽有次第,但是初级也能学高级,高级不舍初级,就像成佛不舍十善业道,这个意思一样。

以上我们说了很多,实在讲,都是帮助大家如何建立清净心。由此可知,建立清净心它有方法,我们要不依照这个方法修学,清净心在这一生当中都是一句空话,没有法子落实。清净心不能现前,智慧就不能生起,没有智慧,信心就不能建立。这个信心,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我们达不到这个地位,初信位的菩萨。在贤首五教仪里面,我们看看初信位菩萨修行是什么标準?见思烦恼里面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对于经论教义不能说大开圆解,他真的是开圆解了,大字没有,他开圆解了。这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难能可贵!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小乘初果须陀洹也离了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也不执着了。我们问问,他还有没有分别?分别有,执着没有,才能证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果他没有圆解,如果加上开圆解了,他就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诸位同学,这是我们应该要争取的,太高了我们不敢,没有信心,这个地位我们要下定决心,要争取,我们才有条件学《华严》,才有条件参与佛华严这个大法会,在这里得真实受用。那就是认真要学十善业道,断十恶,修十善,读诵大乘,亲近善友,我们这一生有希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