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八)∵∵(第二集)∵∵1999/8∵∵香港九龙∵∵档名:12-026-0002

请掀开讲义第一页,「文殊师利菩萨十信章」。这一章经文比较长,里面一共有三会,这一段是「比丘会」。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及诸金刚神、身众神、足行神、主地神、主水神、主火神、主风神、主方神、主夜神、主昼神、主空神、主海神、主山神、主河神、主城神、诸大龙王、诸夜叉王、干闼婆王、鸠盘茶王、迦楼罗王、阿修罗王、摩睺罗伽王、诸大天王、诸大梵王,及诸世主,前后围绕。从自住处,来诣佛所。供养毕已,顶礼辞退,往于南方。】

这一段经文里面,所举的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类,从这些族类当中,我们一定能够体会得到,也能够观察到,他们是现代人所讲的多元文化。每一个族群都是一个大的族类,每一个大族类里面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华严》代表的是什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虽然族类不相同、思想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甚至于身体形状不相同,他们都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在虚空法界都能够和睦相处,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存共荣,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就是华藏世界的状况。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个地球,我们现在的世间,这在大千世界里面,把我们这个世界看作一个族群。但是今天我们这个族群里面的分子,由于种族不相同,历史、文化背景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误会、隔阂、沖突,造成许多无谓人为的灾难;同时因为我们的心行违背了法性,违背了自然的原则,所以感得许许多多所谓自然灾害。这都是我们不愿意见到、不愿意遭遇,但是今天我们遇到了。因此引发我们深思,我们面对现前的社会,如何化解天灾人祸,这是许许多多人,无论他是学佛或者是不学佛,信仰宗教或者是不信仰宗教,都有这个觉醒。

世间确实有不少聪明智慧的人,为我们提出了警告,劝导我们要回头、要修善,他们为我们的提示也是到此为止;究竟什么是恶,恶要怎么断,什么是善,善要怎么修法,没有进一步详细给我们说明白,所以这个灾难依旧不能够避免。对于这桩事情,东方的圣人比西方圣人说得要详细、要透彻。尤其是大乘佛法,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的大善。古来祖师大德们,对佛法的修学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结得非常好,他们说,「诸佛菩萨所说之理不外乎心性,所说之事不外乎因果」。这两句话确确实实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详细明白;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内容,这两句话包括尽了,即使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所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也不出这两句话。

而这两句话,不是说别人,正是说我们自己。心性就是自己本人,因果就是自己的造作。所以诸佛如来讲的一切法门,确确实实是说我们自己跟我们自己生活环境而已,这是《般若经》常讲的「诸法实相」;实相是真实相。由此可知,佛法跟我们的关系多么的密切,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教学,都比不上佛法与我们的关系如此的密切。《大方广佛华严经》更是贴切到极处,《华严》的理就是我们的自性,《华严》里面讲的事,就是我们无量劫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因果相续。所以这部大经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自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自自然然就能够与一切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和睦相处,圆融和合。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要做到和睦难;了解事实真相,自然就融合成一体,融合成一家。

这个地方所举的这些族类、族群,前面都曾经为诸位介绍过,在此地我们就可以省略了。我们看看清凉大师他老人家讲这一段的经义,我们摘录出来与诸位共同来学习。这个注子里面,第一:

【疏云。】

『疏』是清凉大师注解经文。

【悲智相依,即是阁义。悲住生死,不住涅槃。智住涅槃,不住生死。由俱不住,方能俱住,故名善住。从此利生,故称为出。】

这个地方我们要补充一句话,经上所说的菩萨、众神、八部天王、梵王、世主,这些都是代表各个不同的族群,都是跟随佛菩萨学习,都是佛菩萨的好学生,所以我们是什么关系?同学的关系,同志的关系。族类虽然不同,我们志向相同,向佛学习,都希望成菩萨、成佛,这是同志,我们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今天这些人跟随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是菩萨的德号,他在《华严》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行门,文殊菩萨代表解门。『童子』也是表法,凡是菩萨都称童子,「童子」的意思是天真烂漫,天真的意思,没有一点邪思,没有丝毫习气,取这个意思。

文殊师利菩萨他居住的地方,是『善住楼阁』。「善住楼阁」也是表法,我们不能看作,他真有这么一个地方,那你就错了。文殊所住的地方都叫做善住楼阁,如果文殊菩萨在我们这里住,我们这个地方也叫善住楼阁。就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住的地方我们称之为「大雄宝殿」,无论他住在哪个地方,只要他住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住在菩提树下,那菩提树下就是大雄宝殿,表法的意思。「善住楼阁」是表什么意思?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悲智相依』,这就是「阁」的意思。

阁,这个建筑是两层的,从外面看是两层,里面是一层,两层就是代表大悲大智,是取这个意思。大悲不离大智,大智不离大悲,所以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此地讲的大悲,方便就是讲大智,如果没有智慧,慈悲就有祸害。这是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家又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没有方便,慈悲就变成祸害;方便没有慈悲,方便就下流;所以这两个不能够离开,我们学佛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没有慈悲,智慧不能落实;没有智慧,慈悲容易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那就是祸害。菩萨所居就是智悲相应,智悲是一体,悲在智中,智在悲中,比喻楼阁。所以大家不要认为真的是楼阁,那你完全着相了,你把佛的意思错解了。它是表法的意思,比喻的意思,你要懂得佛说法的真实义,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

楼阁殊胜的意思在哪里?后面说出了。由于菩萨有慈悲,所以不舍离众生。住生死,生死就是六道轮回,他常常到六道轮回里面来教化众生,这是慈悲;应以什么身出现,他就示现什么身分。菩萨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所以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看到,老法师朝五台,那个心非常诚恳,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诸位想想看,那个时间很长,差不多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才拜到,他不是普通的走路,三步一拜。这么长的时间,经历风霜,历尽艰难辛苦,路上生病,荒野之中没人照顾,遇到困难的时候,文殊菩萨来照顾他;他去拜文殊,文殊哪有不照顾的道理?文殊化一个乞丐来照顾他。等到老法师体力稍微恢复,这个乞丐就走了。虚老和尚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哪里?他告诉老法师,他说:我的名字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我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去问,他们都知道。老和尚就记住了,路上救了他好几次,每一次有难的时候,这个乞丐就出现,就来帮助他。到五台山之后,朝文殊,然后再打听文吉这个人,五台山上人就告诉他,那是文殊菩萨,那不是别人。所以菩萨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相,当他示现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他;事后明了是菩萨化身,后悔迟了,当时对他恭敬心不够,把他看作普通的乞丐。诸佛菩萨示现,像这种情形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

所以菩萨慈悲,不离开六道苦难众生,这是悲心。菩萨有智慧,有智慧不住涅槃,这是悲,这是一句,『悲住生死,不住涅槃』,时时示现在世间。后面说『智住涅槃,不住生死』。菩萨,实在讲,早就成佛了,古佛再来,倒驾慈航,现菩萨身,帮助毗卢遮那如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菩萨是不是真的住生死?不是,菩萨依旧住大涅槃,菩萨依旧住一真法界,他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住六道轮回,他住一真法界,我们境界不一样、不相同。虚云老和尚遇到文吉,文吉住一真法界,虚老和尚住六道轮回。这种情形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用科学家的术语来说,我们住三度空间,他们可能住十度空间、十一度空间,可能是更多维次的空间。平常维次不同的空间互相见不到,他示现给我们看,就是「悲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是他示现;而实际上,他是「智住涅槃,不住生死」。他对于空间的突破,他自在,我们没有办法突破,他有办法。他用什么方法?他用智慧,智突破了空间的维次。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是有烦恼,烦恼不能够突破空间维次,智慧能突破。所以从他智慧来说,他住一真法界,无量时空维次他全突破了。从他慈悲,他为我们示现,让我们也能够见到,这就是悲住生死的意思。

『由俱不住,方能俱住』,「俱不住」是不着相,离一切相。我们今天最大的一个困难,没有办法突破,我们分别六道、执着六道,所以我们住六道轮回。他们智慧开了,不但不分别六道、不执着六道,也不执着一真法界,也不分别一真法界,这叫做「俱不住」。所以他在一真法界、在十法界、在六道轮回,无时无处都能够现身。一切时、一切处都能现身,他怎么现的?不是我想现就现,想现就现你已经住了,为什么?你想,想就住了。菩萨没有想,没有想怎么会现前?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感应现前的。虚云老和尚有感,文殊菩萨就现身,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感是因,应是果,所以一切事相不出因果。我们起一个善念,我们想佛、想菩萨,念佛、念菩萨,佛菩萨就来了。真的来,但是你会说:我没有看见,我没有听到。我们的感,跟佛菩萨的应,世尊告诉我们有四种不同。我们有心去感,这有心是很明显的,显感,佛菩萨有明显的应。像刚才讲虚云老和尚,他那个感应是显感显应,你真的看到了,真的接触到了。第二种,我们是显感,我们有心求,佛菩萨冥应,冥冥当中应,冥应我们自己不能觉察;虽不能觉察,确确实实在暗中保佑我们,在暗中照顾我们,这是显感冥应。所以念佛,我们念佛,佛就念我们;就如同虚云老和尚念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念虚云和尚,我们念佛决不是白念。但是念佛是真诚心念,口里念佛,心里打妄想,那个没有感应,那个佛不会念你。诚心诚意念佛,念佛时候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时候我们很清楚,我念佛的时候佛念我。为什么?感应道交。我们没有诚意,我们虽念佛,佛不念我,没有感应。

另外一种,我们是用冥感,没有明显,好像我们没有求佛,佛也来照顾我们。实际上,我们的确是有求佛,求佛在甚深的意识当中,我们自己都没有觉察,但是甚深意识里面求佛、念佛。好像那个波,我们发出电波很微弱,很微弱的电波、思想波,我们自己还没有觉察到,佛菩萨那里收到了,佛也有应了,显应,应得很明显,佛菩萨现身,我们见到了。好像是在去年,还是今年年初,我记不得了,普陀山观音菩萨圣像开光典礼,妙善老和尚邀请我参加,我没有法子过去。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带了一个团,好几十个人参加这个典礼,回来告诉我,观音菩萨现身了。当时参加典礼的有两万多人,每一个人都看见,观音菩萨现相在空中。那天是阴天,先看到天上有个门,门打开,然后从门里面涌出四朵莲花,接着看到四大天王,最后观音菩萨出现了。这个没有人去求,没有人求观音菩萨你在空中现给我们看看,没有;但是有,意识里头,这叫是冥感显应。明显的观音菩萨现身给大家看,时间差不多五分钟,五分钟渐渐这个相慢慢就不见了,于是大家都跪在地上拜,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念了一会儿,相又现前。他告诉我,总共现三次,前后一共差不多是十五分钟,不可思议。而且当时有人照相,还有录像。我想这个事情,许多同修们都知道,这是冥感显应。

第四种冥感冥应。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有感一定有应,感是因,应是果,因果丝毫不爽。一念善,与诸佛菩萨一切善神,起感应道交;一念恶,与妖魔鬼怪、魔王邪鬼,与他相应。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起个恶念、起个善念,无所谓,你要晓得关系大了。这种微密的感应,要不是佛为我们说明,我们绝对不会知道。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不念念是善心,行行是善行?善心善行就能与一切诸佛菩萨,与这些善神、护法,念念都是感应道交。今天我们要想消灾、要想免难,这不是消灾免难最好的修学方法吗?而且非常有效果的方法。只要我们大家肯干,救自己,帮助自己,帮助自己同时也帮助别人,感应不思议的原理。

所以菩萨比我们高明,为什么?我们还没有能够离相,《金刚经》上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没有把它离掉,所以还不能够突破空间的维次。菩萨有智慧,有究竟坚固的大定,有圆满的智慧,所以菩萨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能够两边不住。两边不住,两边都住,这是我们没有能力,我们办不到,菩萨办到。菩萨这个示现也教给我们,如果我们也能够两边不住,那也就跟菩萨一样两边统住。这才恍然大悟,离相好,着相不好;着相是凡夫,离相是佛菩萨;着相只能住一边,离相两边都可以住。离的是什么相?妄想的相,分别的相,执着的相。这三种东西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无明,妄想就是无明,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三种都离了,你就证大涅槃的境界,这样才叫做『善住』。菩萨住的地方,实际上,法身菩萨所住的都是善住。在本经,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都是善住。末后这两句:

『从此利生,故称为出』。必须契入这个境界之后,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我们就大经通论来说,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说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是相似位,不是真实位;换句话说,还没有这个能力,就是两边不住的能力他没有。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一分真性,这是真佛,分证位佛。文殊所示现的等觉菩萨,也是分证位佛,他们真正是利益众生,所以叫「出」。从善住楼阁出,我们懂得这个意思了。实际上讲,是从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从这个地方来利益一切众生,两边不住,中道不存。两边不住,如果再有个中道的念头,又错了;两边是一边,中道又是一边,还是落在一边。中道这个说法是方便说,不能够执着,一执着就不是中道,中道不可以执着;中道都不能执着,其他的当然都不可以执着。所以佛才教给我们一个总纲领,「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相,简单的说就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一切法,一切法是什么?诸法实相,你就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一真法界,禅宗里面讲见性成佛,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出」,真正利益众生。这是解释第一句,什么是文殊师利菩萨,什么是善住楼阁,出是什么意思,就交代清楚了。

菩萨示现无非都是教导我们,所以我们见到佛门里面这些事相,供养佛菩萨的场所都建成宫殿式、建成楼阁式,也就是从外面看是两层,里面是一层。外面表法是表两边,此地是讲悲智两类;里面是一,悲智是一体,不是两个。我们看到这个形状就要想到,懂得我要怎样去体会,我要怎样去修学,看成悲智行,看成定慧也行,看成福慧也行,你看这个意思多么圆融?所以看到这个形相,我们就知道应当怎样学习。请看第二句:

【与无量同行。】

经文从这个地方起,一直到「前后围绕」,到这个地方:

【明其伴从。】

说明文殊菩萨,他的一些随从,他的一些伴侣,我们今天讲同参道友,『伴从』就是我们讲的同参道友,这些人也都可以说是文殊菩萨的学生。文殊是表智慧:

【表般若导万行故。】

文殊是般若,那些随从是什么?那么多人是什么?你们明白了吗?六波罗蜜里面,那些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这些东西,文殊是般若。无量无边的大众都分配在前五类,布施一类,持戒一类,忍辱一类,精进一类,禅定一类,这五类再一展开是万行,无量无边。无量无边都离不开般若,这就说是无量无边的修行人,都离不开文殊,文殊是智慧。这总说,让你了解表法的意思,表演的深义。

【初一同生。】

这里面的大众,第一类的大众,「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文殊是菩萨,跟他有许许多多的大菩萨,菩萨跟菩萨同一个族群,同一个文化,同一个信仰。后面都不是:

【余皆异生。】

『异生』就是其他的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仰信,不同。不同的太多太多了,「余皆异生」。这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下面说:

【并约通称表法为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