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一)∵∵(第二集)∵∵1999/11/3∵∵香港九龙∵∵档名:12-029-0002

请看讲义,文殊菩萨十信章第三「摄善财会」,这一章经文一共分成六个大段,这是第五大段。在这段里面,我们节录经文,跟清凉大师的注疏,总共有十三条,我们一段一段的来介绍。第一段是清凉大师的注解,也是大师为我们介绍:

【总彰大意:如来垂迹,遇尽宿缘。海会尘沙,大器非少。善财偏举,以警未悟。彼在童子,少而老成。勉乎行人,白首自愧。彼既能尔,我安自欺。今此童子,一生皆办。化不在多,一便当终。行不在久,得意顿超。况久积净因,何不速证。】

大师这一段话对我们有很剀切的勉励。先总说五十三参的大意,往下就要进入经文。首先说明世尊应化在世间,『垂迹』就是讲八相成道。凡是遇到佛的人,都是宿世与佛有缘,这也正是佛家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即使在这一生当中,见到佛的形像,听到佛的名号,对佛法不生信仰,还是有缘。如果没有缘,这一生当中他决定见不到佛像,也听不到佛名。然而一切众生跟佛的缘有深浅不同,所以在佛法当中所得的利益,当然也就有差别。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

下面要讲到我们这一会,『海会尘沙』。「会」是法会,什么是法会?世尊教学的场所就叫法会。现在有许多同修,把法会的意义已经错解了,认为一些寺院里面做超度的佛事,以这个为法会。其实这也是现在的事实,也不能够否认,但是我们一定要明了,世尊当年在世跟大众在一起聚会,都是讲经说法,研究讨论,纯粹是教学。教学内容就称之为法,法是无所不包,佛教导大众,可以说是从空间上来讲,十方世界佛都说到,从时间上来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佛也全都说到了,教学内容之广之深,实在讲世出世法当中,没有能够相比的。所以用尘沙来做比喻,用大海来做比喻,「海会尘沙」,尘沙是讲数量之多。

『大器非少』,「大」就是大根器的人,决定可以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这样的人不少。为什么在《华严经》上,偏偏以善财童子做一个例子,举他来做一个修学的榜样,为什么?这把这个意思说出来了,世尊偏举善财童子,目的是警策未悟的人;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念念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意思在此地非常明显,给我们做警惕。善财是个童子,童子在中国古时候未成年;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他成年,他是大人,不是小孩;十九岁之前,都称之为童子。『少而老成』,少年老成,这是一个童子,都肯发心修行,不但修行,而且证到圆满的佛果,使我们成年人看到,就要好好自己反省反省;这个年轻人都肯发心,都有成就,我们反而不如他。

『勉乎行人』,世尊用这个方法来勉励修学的同学。『白首自愧』,「白首」是头发白了,头发白了年龄就大,五十、六十头发就半白,我们自己要反省,自己要生惭愧心,看看善财。『彼既能尔,我安自欺』,这个小孩,这个童子,他能,我为什么不能?我不能,实在讲这个心态就是自欺,自己欺骗自己。佛在经教里面讲得很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即当作佛;换句话说,作佛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分里面的事;换句话说,你应该作佛,你要不作佛,你就错了。人最可贵的是自尊,自己要尊重自己,自尊自重。什么样的人才知道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珍重自己?诸佛菩萨。凡夫只有自尊自重之名,有名无实,诸佛菩萨真正落实了。

『今此童子,一生皆办』。看看善财童子,一生圆满成就,时间并不很长。我们在这个经里面仔细去观察,他的成就不可思议,他在文殊会上,我们现在读的这一部分,文殊是他的老师,他对老师具足信心,尊师重道,只要具足这个条件决定有成就。也许有同学问,善财很幸运遇到好老师,我们的运气不好,一生遇不到好老师。当然这缘分的问题,其实也不尽然。中国谚语常讲「有状元的学生,没有听说有状元的老师」,老师是个穷秀才,教出的学生中了状元,这是事实。佛法里头亦复如是,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由此可知,我们求学有没有成就,有没有超越别人的成就,不在老师,而在自己。在自己道心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愿心有没有,能不能把老师教导落实?天台智者大师说过,他说,「能说不能行」,这就不是个好老师;但是老师能说,说得没错,老师说的他自己没做到,但是他所说的决定是随顺佛陀的教诲,不是自己的意思;智者赞叹,「国之师也」。这个人有解,正解,正信,当然他有行,行得不够,我们可以跟他学。如果他能说又能行,行解相应,大师说这是「国之宝也」。国宝难求,国师就比较容易了。他所说的跟佛法完全相应,我们如果跟他学习,能够把所学习的东西,都能够落实,我们老师是国师,我就变成国宝了,正是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超过老师。学生超过老师,在世法、佛法,自古以来很多很多,这是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老师如果不希望学生超过他,这个老师就造罪业了,这不是一个好老师。好老师都希望学生超过自己,所以学生对老师感恩戴德。

善财在文殊会下成就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真正做到了,转迷为悟,转贪瞋癡为戒定慧,文殊教导他的,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不但能行,行得很彻底。文殊教他看破,他真看破;文殊教他放下,他真的彻底放下。在这个地方我们打个比喻说,老师教我看破,老师自己未必看破,那是他的事情,我真看破了,老师教我放下,他并没有放下,我真放下了,学生就超过老师。但是你怎么成就的?老师教导你的。你就是做了佛,老师甚至于他还是作菩萨,他还是作罗汉,你也不能够忘老师的恩德,你的法是从他那里学来的,师恩第一大!这上报四重恩。老师的教诲,我们不肯认真去奉行,自甘堕落,老师也无可奈何。老师只能教你,老师不可以逼迫你,你能不能成就是你的事情,老师只要尽到教导的心,他所做的就圆满了。清凉大师判本经为四分:信、解、行、证;智者大师讲解《法华》,也从纲领上教导我们「开示悟入」。老师对学生开示,做学生的人要悟入,悟入老师帮不上忙,再高明的老师也帮不上忙。文殊对善财只有开示,善财是个好学生能悟入,悟就是信、解,入就是行、证,他一生成就了。

『化不在多,一便当终』,「化」是教化,教学。可是佛家用「化」这个字,意思圆满。老师教,学生学,学了怎么样?学了没有成就,还是随顺烦恼习气,一丝毫没有改变,这个教学失败。但是「化」了,那就成功了。化是成绩,老师教学,学生确确实实产生变化,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化」是讲教学的成绩,真有成绩表现。所以教学不在多,一门就够了。「一便当终」,便是便利,一个法门好学,一个法门学到底,你就成功了。底是什么?底是明心见性。我们同学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最后都见性;无量无边的法门,也是门门到最后都见性成佛。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既然门门都会见性成佛,何必要修好多法门?不是自找麻烦。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选择一门深入,就成功了。对于其他的法门,我们合掌赞叹,顶礼赞叹,就好了,决定没有毁谤,决定没有分别执着。为什么?门门成就都一样,各人爱好不相同,选择不一样。譬如吃东西,我喜欢吃甜的,他喜欢吃辣的,各人喜欢各人的,都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所以你喜欢选择哪个法门,你就选择哪个法门。成功的秘诀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成功了。这是讲选择法门。

下面这一句:『行不在久,得意顿超』。我选择这个法门,我要修行多久才能成就?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时间很短,有人时间很长,关键在哪里?「得意」,就「顿超」了。什么「意」?开经偈一开端就念,「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果然懂得如来真实义,你就成就了。我们天天读经,天天听经,总希望有一天明白如来真实义;一明白,你就顿超了。怎么说顿超?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得意」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彻悟,大彻大悟,什么时候你彻悟了,什么时候你就顿超。

我们在禅宗里面所见到,六祖惠能大师的学生,玄觉禅师,永嘉玄觉禅师,他的时间最短,向六祖请法,几句话当中他就得意了。他有《证道歌》流传在世间,我想许多同学们都念过,《禅宗集》也流传在世间。好像永嘉的《禅宗集》、《证道歌》,我们过去都曾经讲过。这是时间最少的,他一开悟之后,掉转头,他就要走了。到哪里去?参学。六祖:你别着急,在这里住一晚上。所以他第二天走了,禅宗里面讲「一宿觉」,他在曹溪住一个晚上。也有一些学生,跟着祖师五年、十年、二十年开悟的,这是说明每个人根性不等。

为什么有人开悟得快?为什么有人开悟得慢?古大德给我们讲烦恼有轻重厚薄不等,烦恼轻的人觉悟得快,烦恼重的人觉悟得慢。这个话讲得不错,可是我们听了还是模模糊糊,不够清爽。我们把祖师的话,换一个方式来讲,自私的念头淡薄的人,利益众生的这种心勇猛的人,他觉悟得快;自私自利比较重的人,对于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他的心比较淡薄,他觉悟就慢。所以佛在经论勉励行人,第一句话「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决定没有自私自利,一心一意为广大众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四弘誓愿里头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起心动念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人很容易开悟。有这样的思想,有这样的观念,在佛法里面就称为上根利智,他有可能顿悟、顿超。这是说修学时间长短不同,因素在此地。

末后两句话勉励我们:『况久积净因,何不速证』。何况我们同学们,大家都是「久积净因」,久是久远劫,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学这个法门,累积的净因非常深厚。这个「净」字是个双关语,广义的说就是「净业三福」,佛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广义的说;狭义的说就是净土,跟阿弥陀佛结的缘很深。「入法界」这一品经,我们今天选读《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所讲的是什么?就是专修净土法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发愿求生净土。所以我们说「净因」,是净土之因,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就是修念佛法门,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谚语里头常说「先入为主」,第一个传授给他的,这是为主。最后第五十三参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诸位想想这个味道,这就说明彻始彻终专修弥陀净土,这是四十卷经的总纲领,我们要把它抓住。所以娑婆世界净宗初祖是普贤菩萨,不是别人。我们既然累积久劫净因,只要在这一部经里面觉悟了,你也效法善财专修专弘,这一生决定成就,「何不速证」。「速证」这两个字用得好,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有把握去,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决定没有妨碍,这叫速证。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介绍,下面我们看经文,第二段是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来集。普遍观察,随其心乐。以大慈力,令得安稳,清凉快乐。以大悲力,起说法心,普遍成就。以大智力,令其开悟,灭除一切烦恼心垢。以无碍辩,将说甚深广大佛法。】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来到福城,在福城的东面娑罗林大塔庙这一个场所,前面我们念过这个场所,经上所说的话全是表法。这个时候菩萨知道,福城人都聚集到会场来了。来干什么?来听经,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来听文殊讲演,这是讲演大会。现在应该这个说法,因为说听经,这是佛教,其他的宗教徒就不来了。听讲演,不是说讲经,听讲演,大家都来,文殊菩萨这是讲演。下面略说他讲演的内容,菩萨讲演应机而说,看看大众需要什么他就说什么,决不是随顺自己,恒顺众生。

『普遍观察,随其心乐』。这就契机了,大家欢喜听,欢喜跟文殊菩萨学习,他说的,他所教的,正是我们现前需要的。当时大众所需要的,也正是我们现前所需要的,怎么知道?『令得安稳,清凉快乐』,我们需不需要?我们非常需要。文殊用这一个讲题,这是布施『大慈力』,文殊以大慈布施供养大众,说这么一个题目:「安稳、清凉、快乐」。我们这个讲堂要把这个讲题标出去,我想很多人都来了,他要来听听,到底你们怎样得到安稳?怎样得到清凉?怎样得到快乐?

现前社会大众,几乎整个世界各个地区,都有身心不安这个状况。尤其是世纪末,西方的宗教家们说世界末日。上一个星期,新加坡有一个杂志社来访问我,他们这个杂志这一期要出一个专号,讨论世界末日这个问题,来问我佛教对于世界末日的看法。我告诉他,我说世界末日是西方宗教们所说的,佛法里面没有说末日,佛法里头讲末法,现在是佛的末法时期,不是末日。末法有多长?有一万年。照中国历史记载,末法才过一千年,照外国人讲法,释迦牟尼佛灭度两千五百多年,末法才只过五百多年,后面还有九千五百年,日子很长。所以学佛的人就得安稳,学其他宗教人就惶惶不安。

但是灾难肯定是有,我们如何肯定灾难是有?因为佛给我们讲了太多太多遍,「一切法从心想生」。那我们就想像到现在这个世间人,他想的是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他想的不善,说的不善,做的也不善,感得的果报,当然就是天灾人祸。诸位要晓得,天然的灾害、自然的灾害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如何挽救?佛菩萨的教诲,教我们断恶修善,教我们转迷成悟,不但人祸没有了,自然的灾害也没有了。这是从根本救济,这是世间人讲慈悲济世,慈悲济世从根本上下手,就是从心理上做一个转变,不但自己救自己,也救了一切众生。所以诸佛菩萨的教学,无一不是从根本上下手,你就真正得安稳、清凉、快乐。这不是假的,这是菩萨大慈的教诲。

第二,菩萨还有大悲的教诲,什么是大悲?说法『普遍成就』。菩萨不辞辛劳,到处教化众生,为广大群众经常不断的在演说。演说的目的,普遍成就一切众生的善心、善念、善行,佛家的术语说「普度众生」,用我们现代话来说,教化大众。所以佛法,诸位要仔细去观察,它不是宗教,我们把它看成宗教,那就完全看错了。它是什么?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是多元文化社会教学。佛菩萨教化众生不分国家界限,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十六大国王都来听,没有国家界限,没有种族界限,也没有宗教的界限。印度当时五十六种宗教,他们的传教师,他们的信徒,常常到讲堂里面来听讲,人人都得利益。所以它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而且是义务的,最难得了。现在也有一些有智慧、有学问、有高技术的这些人士,也有许多国家地区团体邀请他来讲学,那都是有报酬的,讲一次多少报酬;还有讲演的时候卖门票。佛菩萨没有报酬,不卖门票,他是个义务的,这么样的热心,这样的辛劳,不收丝毫的报酬,欢迎大众都来听讲,讲完之后还研究讨论,还解答你的问题,值得我们敬仰。

『以大智力,令其开悟,灭除一切烦恼心垢』,普遍成就。文殊菩萨的讲演,充满了高度智慧,能使听众听了他的讲演之后,都觉悟了,都明白了,破除一切疑惑忧虑,这是听闻所得的真实利益。末后这一条是讲他讲演的技巧,『以无碍辩,将说甚深广大佛法』。无碍的辩才,是形容他说法的技巧,表达的能力,能演说甚深广大佛法。佛法就是帮助人破迷开悟的方法,佛这个字是觉悟的意思,法是方法,帮助我们觉悟的方法,佛法当中决定没有迷信,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习。我们明了佛菩萨讲演的内容,你就会生欢喜心、生敬仰心,他有智慧、有德行,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佩服,值得我们向他学习。尊师重道的意念,自自然然就生起来,我们就欢喜来听讲,欢喜来学习。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