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二)∵∵(第二集)∵∵1999/12/8∵∵香港九龙∵∵档名:12-030-0002

请看讲义第一章,最后一段,第六段:

【善财闻法,勤求爱乐,随逐文殊,瞻恋不舍,一心归向。】

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接着看:

【正是所谓上根随逐,同餐妙旨,独颖众流。重法随师,陈偈求度。】

世尊在本经举善财童子,做为修学大乘的榜样,这一种教学的方法非常的圆满。所以《华严》有理论、有方法,理论跟方法都是达到究竟圆满,末后还让善财童子,让五十三位善知识,做出修学的样子来给我们看,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去领悟、去学习,我们在一生当中一定也能够契入佛的境界,《华严》末后「入法界品」,希望我们每一位同修都能够证入。怎么证入?向善财看齐,我们就能证入。

昨天跟大家介绍,『勤求爱乐,瞻恋不舍,一心归向』,是好学。修学的枢纽、关键,就在「一心归向」这一句;正是净宗法门常说,「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一心归向,一门深入,长时间的薰修。他给我们做的样子,经上说这『正是所谓上根随逐』。学生是上根,老师也是上根,老师是文殊菩萨,学生是善财童子,师资道合,这个因缘无比的希有。『同餐妙旨』,「妙旨」是什么?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是真理,这是真正的真理。我们在世间人常常听到真理,实在说是有名无实,什么是真理?各人自己说一套,说它是真理,所以那是不可靠。佛法里面讲的真理是「诸法实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同餐」,同契入,老师入这个境界,学生也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华严经》上称之为一真法界,称之为华藏世界;在四十卷经经题上,说的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把这三个名词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清楚了,一真法界,华藏世界,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于是才相信这是真理,这个是事实真相。

『独颖众流』。「颖」是脱颖而出,超越了;「众流」是讲所有大小乘修学的人,他在修学的大众当中,出人头地,能够契入境界。这样的人,要用我们世间人的言语来形容,那是特殊天才,决不是一般普通人。这样的聪明智慧,这样的学习能力,他还是『重法随师』,亲近善知识,不离开善知识,这做给我们看。我们的智慧、德能不如他,我们遇到一个善知识,要不能发心跟随,我们的道业怎么能成就?世出世法没有例外的。古德常讲名师出高徒,学生一定要长时间追随老师才能有成就,时间短了,不可能。

「重法随师」,亲近老师,一定要把自己的愿望向老师报告。这一段我们就省略了,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经文都是节录的。善财童子向文殊菩萨报告,他自己修学的愿望,如果不将自己的愿望向老师表明,老师就没有办法指导你,必须自己要把愿望说明。善财的愿望我们都知道,因为后面五十三参,每遇一个善知识,一见面第一句话要把自己的志愿表白。他说,他已经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们在此地看到,在前面第五段看到,他发无上菩提心,志愿作佛。他来学佛,学佛为什么?为作佛。

愿是有了,如何能将愿望落实?所以他亲近善知识,提出两个大问题:一个就是怎样修学菩萨行,怎样学习菩萨道,他说得很多,这两条是重点。我们也想知道,什么是菩萨道?道是存心,菩萨存的是什么心,我们要这样学习。菩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这叫菩萨行。换句话说,菩萨是怎样过日子,菩萨怎样从事他的工作,菩萨如何处事待人接物,这属于菩萨行。我们总结《大方广佛华严经》,总结世尊四十九年一代时教,所谓菩萨道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萨道。菩萨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菩萨行。我们总结拈出来了,可是这怎么样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读《华严经》就有了眉目,纲目先掌握住了,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老师看到学生有这个愿望,这愿望正确,跟诸佛如来同一个愿望,他怎么不欢喜?热心指教。我们看第七段:

【由迷心性而造诸业,染自陵他,生于骄慢。长流生死,皆由着我。于我所外境,深生爱染,爱着不出,恋着不离。】

这些是善财无限感慨的话,没有闻佛法之前,自己在六道轮回作生死凡夫,生生世世都不能够出离。人在世间一定要晓得有过去世、有未来世,绝对不是说人死了,死了就完了,死了完了就太好了,什么事都没有了,问题是死了就不得了,后面麻烦事情太大了。因此我们才需要学习,需要佛菩萨、需要善知识来教导。人生在世间时间短,几十年一下就过去了。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一转眼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就像昨天一样,当时我们在讲席当中的听众许多都过世,都不在了,也有一些离开香港,移民到其他国家地区,现在我们在道场遇到二十年前的老同修不多,我们见面特别亲切,感慨万千!二十多年,一转眼就过去了,人生苦短,我们要警觉到。

正因为人生太短,我们要抓住机会修福、修慧,机会很难得。世间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是空的,唯有积德修善是真的,诸佛菩萨常常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要认真去思惟。古人说得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带不去的都是假的,决定不要贪恋;带得去是真的,要认真去考虑。唯有业随身,你造的业能带得去,你造的善业带去,来生得好果报,你造的恶业带去,来生堕落三途。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为什么不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修善的机会要认识,要把它抓住。

善法里面第一善法是什么?教学。儒家常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中国孔老夫子,一生从事于教学,平民;释迦牟尼佛虽然生为王子,出家了,甘心做一个平民,也是一生从事于教学;真的是千年万世,提起孔子、世尊,哪一个不尊敬?哪个不佩服?历代这些帝王将相,有几个人知道?有几个人景仰?于是我们明白,教学第一善。第一功德,第一善行,办教育;特别是佛法的教育,我们要认识清楚。所以你真的认识清楚了,机会抓到了,你这一生修的大善,积的大德。

我们出家人是个教员,我一生没有道场,住别人的道场,一生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很自在,自己什么事都不要管,天天念书,一生念自己喜欢念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做的事很简单,讲经、教学,就这么两桩事情,其他什么事情不闻不问。过去在***,韩瑛居士抓到这个机会,她帮助我,我也帮助她,我们合作了三十年,建立「华藏图书馆」。她往生之后,我在新加坡讲经,被李木源居士给抓去了,留我在新加坡,提供讲堂给我,提供教学环境给我,我们在那里办了一个「培训班」。建一个念佛堂,建一个讲堂,有个培训班,我就很满意了。我一生作客,不作主,主人是他。佛教居士林他是林长,净宗学会他是会长,培训班他是主任,我当教员,所有行政业务我一概不理会,所以才轻松、才自在。我们配合得非常好,他去搞行政、去搞业务,我来帮助他教学讲经、领众念佛,我们分工,各人把自己各人的工作做好,给其他道场做个好样子,做个好榜样。这是讲到我们要抓住机会积功累德,机缘一纵即逝,很难再遇到。凡夫确实没有慧眼,所以往往遇到机会,因为不认识,错过了,这个原因这段经上讲过。

『由迷心性而造诸业』,这一句是总说。这是讲六道凡夫迷失了自己的真心本性,起心动念都是造业。既然造业,说实在的话,造的善业少,恶业多。我们想想善财童子在此地所说的,我们有没有?『染自陵他』,「染」是污染,我们被自私自利污染了,被名闻利养污染了,被五欲六尘污染了;「陵他」是欺负别人,轻视别人,侮辱别人,甚至于陷害别人,我们干这个事情。『生于骄慢』,骄慢是严重的烦恼,自己不知道。奇怪了,现在这个社会还提倡,值得骄慢,你看糟糕不糟糕?自己稍微有一点点成就,值得骄傲,一骄傲就完了,就堕落了。我们看看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无论什么样的成就,他们都感觉得惭愧,哪里敢骄慢?晚近一代,中国大善知识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自称常惭愧僧。什么叫惭愧?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别人,我做得不够好,虽认真努力的做,我做得还不够圆满,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

如果犯这个毛病,这个地方虽然是八个字,这八个字就很严重,「染自陵他,生于骄慢」,后头一句是果报,『长流生死』,你在六道里头,头出头没,永远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总结原因,『皆由着我』,「着我」是什么?自私自利。我常常劝勉同学,你要想真修行,真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你必须要放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你要把这个念头放弃掉,要把这个行为放弃掉。这种念头跟行为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我们仔细观察,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几个月的小孩他就有占有的欲望,放一块糖在那里,两个小孩就争、就抢,你就能看得出来俱生的烦恼,没有人教他,他就有控制的欲望,有占有的欲望,你说这个多可怕!所以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现在懂得、明白了,佛把这些事情跟我们讲清楚,应当要放下,应当要舍弃。

如果依旧是迷惑颠倒,必定犯下面的过失。『于我所外境』,「我所」是我所有的,我要控制,我要占有着;「外境」是身外之物。『深生爱染』,每个人喜欢东西不一样,有人喜欢财,有人喜欢色,有人喜欢名,有人喜欢地位,有人喜欢权利,很复杂。外面境界无量无边,只要你贪爱一样,你就完了。你们看小说,看《西游记》,孙悟空本事很大,被观世音菩萨控制了,他为什么会被观世音菩萨控制?喜欢戴高帽子,我们现在讲,孙悟空好名。他别的都放下,荣誉没有放下,喜欢戴高帽子,观世音菩萨给他一顶花帽子,好喜欢,一戴在头上,紧箍咒,就被观音菩萨控制住了。如果他能够荣誉放下,佛菩萨对他无可奈何,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要你有一个爱好,你就被阎罗王控制住了,你的小辫子就在阎罗王手上,永远不能超越。佛菩萨的能力本事就是他放下万缘,他于世出世间法什么都不贪着,不但阎罗王对他没有办法,帝释天、大自在天王、摩醯首罗天王对佛菩萨都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回过头来只有恭敬礼拜。

佛教给我们,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念佛念的什么?一心念菩萨道、念菩萨行。念佛就是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念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是真念佛。我们上联是佛心,下联是佛行为,我们认真努力学习,那你就是存菩萨道,修菩萨心。如其不然,那就跟善财所说的,你『爱着不出』,不管什么你只要爱一个,执着,「着」是执着,你就不能出六道轮回。『恋着不离』,你没法子离开,这个问题非常的严重。有这个毛病的人太多太多了,连出家人都不例外。我见过有一些出家人,喜欢读经读书,非常爱经书。我过去也是这个毛病,一生唯一嗜好喜欢书,以后遇到李老师,李老师有一次讲经说得好,过分爱书的人,将来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书会生蛀虫,他就投胎作蛀虫。为什么?「恋着不离」。我听了之后,胆颤心惊,去作书虫,所以书就丢掉了,不再爱它。

有些人爱佛像,专门搜集佛像,恋着不舍,那他死了时候到哪里去?我有一年,在漆咸街那边有个小道场,煜明法师,我在那边讲经,我看到那边有几尊佛像,有一组西方三圣,造的像不错,佛像里面是空的,老鼠在里头作窝,我见到那个,我忽然就领悟到,大概恋着不舍佛像的人,死了以后在佛像里头作窝。佛像里面,那佛像是木雕的,蚂蚁可以作窝,蟑螂可以作窝,老鼠可以作窝,那好了,死了以后就投这个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不可以恋着,你爱着、恋着,祸害无穷,不是别人害你,你自己害自己。

世尊在《阿难问事佛吉兇经》里面教导我们,佛弟子可以为世间事,不可为世间意,这爱着、恋着是世间意,不能有。我明白这些事理之后,常常劝人,我们在世间只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要所有权就糟糕,我们使用自在就很好。像我们住旅馆多自在,哪一天走了,那是老板的事情,与我不相干,你说多自在!我们把世间当旅馆来看待,没有一样东西是我的,没有一样东西值得我们贪着,知道我们在此地住很短时间就要离开,毫无贪恋,彻底放下,你就得自在。这一段是讲六道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再看底下这一段:

【执我我所而生三过。】

菩萨跟我们讲三种过失,你执着我跟我所有的,世间人哪个人不犯这个毛病?执着身是我,我的财富,我的产业,我的眷属,我的事业,都是我的,我的就是我所有的。执着这两种,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你就生三种过失。第一:

【于未得处而生谄诳。】

这就是讲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希求,用尽心机想得到,现在人讲的追求,拼命追求。世间普遍追求财富,追求到死,他还没有满足,死了以后一样带不去,所追求的全部落空,他不知道。人在世间有福不知道享,天天为了财去拼命,听说有工作到半夜都不能睡觉,每天晚上吃安眠药,为什么?拼命求财。其实他那个财,三辈子都享受不完,他还要求,你说这个人可不可怜!我过去讲经曾经劝过同修,你们真正觉悟了,好好的赚钱,赚钱积蓄,如果够一年生活费用,休假一年,玩一年,用完了,再去找工作,你说这个多自在!这会享受,不要去做钱财的奴隶。可是执迷不悟的人太多太多了,他都不懂得他到这个世间来是干什么的。这样的人我们看得很清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一看他是什么人?他是钱财的奴隶,他不是人,不懂得过人的生活,这是举一个例子说。第二个过失:

【于不可得处便生嫉忌。】

他想想得不到,看到别人得到,别人或者是得到名,或者是得到利,他得不到,他也没办法得到,生起嫉妒瞋恨,想方设法诬陷破坏,造这个罪业;不懂得修随喜功德,不懂得成人之美,想方法去破坏。特别是佛法,佛法是利益众生的,我们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读到,经文一开端佛就讲一个公案,说个故事给我们听。他说有两个比丘讲经说法,得到许许多多听众的拥护,像我们现在状况一样,听众多了,供养多了,皈依的人多了,别的法师看到嫉妒,造谣言,生事端,破坏这个讲经的法师,让听众对法师丧失信心,破坏这个道场,这叫破和合僧。造这样的罪业,堕落在地狱,在地狱多久?佛在经上讲,我们人间的时间一万八千多年。人间的时间,跟地狱、跟饿鬼、跟畜生有时差,现在讲时差大家好懂,地狱里头,所谓是度日如年,实际在地狱里面感受是无量劫,人间已经是千百万年。这是一念之差,造这么大的罪。造业容易,很简单,几个小时的时间,几天的时间,但是将来受果报可就苦了。这什么原因?由于执着我跟我所,这是病根。

假如他觉悟了,他能够修功德,赞叹法师,帮助这个法师,成就法师,功德殊胜不可思议,他这个功德决定不在讲经法师之下。世间有没有这个人?有,我们看《六祖坛经》,印宗法师就是。当年印宗法师在闽南一带,是受人尊敬的大法师,他的道场就是现在广州光孝寺。他讲《涅槃经》,外面旗桿风吹着幡在那里动,听众有几个不老实,有人看到风动,那个人跟他抬杠,不是风动,幡动,两个人风动、幡动就打起架来了。争论不休,正好六祖惠能大师也在场,他在当中插了一句话,「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大家一听,服了。印宗听听,这个法师也很了不起,讲完经之后向他请教,知道他是忍和尚的传人,给他剃度,剃度完了之后,拜他作老师,这了不起。他没有嫉妒、毁谤,他把他一生弘法利生的成就完全奉献出来,供养惠能大师,惠能大师在这个基础上,将佛法发扬光大起来。惠能大师的成就就是印宗的成就,印宗跟惠能大师是平等的,无二无别。一念之差,一念善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一念不善堕到阿鼻地狱,受无量劫的罪业,就在一念之差,何必造这个业?这第二种过失。第三种过失:

【于已得处便生悭吝。】

已经得到了,吝啬,不肯布施,不肯放下。已得的财,纵然遇到别人有大难,也一毛不拔,不肯伸出援手。得到的权位,遇到真正有高人,不肯让位。像我们看到印宗法师,看到惠能确实比他高,马上把位子让给他,如果有执着我、我所的人办不到。印宗法师心目当中只有佛法、只有众生,谁能做得比我更好赶快让他,惠能大师才接着办。没有人比我做得好,那没有法子,当仁不让。我们自己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遇到比我好的马上要让位,时时刻刻準备让位,欢喜让位。有财,赶紧布施,到处供养。都在一念之间,那个念的根是我执,《金刚经》上世尊劝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正觉悟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