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四)∵∵(第二集)∵∵2000/4/11∵∵香港九龙∵∵档名:12-032-0002

请看讲义第一面,倒数第七行开始,经文在第四段的第四行。第四段有三个小段,第二小段开始:

【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首先,这是赞叹他、鼓励他。文殊菩萨对善财童子说:你今天发心要求菩萨道。这句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就容易懂。意思就是说,你想过菩萨的生活,做菩萨的工作,这就是佛经里面说的菩萨道。由此可知,菩萨道并不是很玄很妙,实际上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与每天的工作。我们每天也过日子、也工作,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是凡夫道,不是菩萨道。菩萨跟凡夫的差别在哪里?给诸位说,事相上没有差别,用心就有很大的差别。

昨天跟诸位报告过,凡夫用心念念为自己,念念为你的家庭,这个心量很小。这就是属于小心量,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乃至于修学任何法门,都是凡夫道。为什么?不能出离生死,决定还去搞六道轮回。菩萨道就不然,菩萨念念为一切众生,没有为自己。《金刚经》上佛说的话我们要记住,佛讲「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就不是菩萨。所以菩萨无我,菩萨无私,念念为正法常住世间,念念为一切苦难众生。菩萨生在这个世间是为一切苦难众生活着的。所以无论从事于哪一个行业,只要是为社会、为大众,这个人就是菩萨;为自己,这个人就是凡夫,差别在此地。你今天发心求菩萨道,要学菩萨一切为众生。到底有没有为自己?有,为众生是真正为自己。下面说。

『为欲成就一切智智』。「智」有两个,两个智是两个意思。前面一个智是根本智,后面这个智是后得智,两个合起来是圆满的智慧。《般若经》上告诉我们,「般若无知」。第一个智就是无知,般若无知;第二个智是「无所不知」。无知是智慧的本体,能生智慧,无所不知是智慧的作用;真实究竟圆满,所以称之为「一切智智」。如果你得到这个智慧,在佛家就称你是佛陀,你就成佛。

诸位同学,我们必须要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的教学,它不是宗教,必须要搞清楚。佛陀是佛教育最高的学位,比这个学位低一级的称为菩萨,再低一级称为阿罗汉,就如同我们现在一般大学里面的学位类似。大学最高的学位是博士,其次是硕士,最低的是学士。它分三个学位,佛教里面也是分三个学位,所以这是学位的名称。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你们要求智慧,要好好的学习,要拿到佛教最高的学位,人人都成佛。善财童子在此地发心要学佛,要过佛菩萨的生活,要做佛菩萨的事业,非常难得。佛菩萨的事业是舍己为人,「成就一切智智」。怎样才能够满你的愿,才能够达到你的目的?

『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头一个你要去跟一个好老师,你没有老师教导你,你学不出来。你们看看这个经典上的文字,非常明显的显示出它是教学。如果有人问:佛教教人教的是什么?我们用一句话答覆:佛教所教的是孝道跟师道。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世尊跟韦提希夫人说修行的基础是「净业三福」,佛说了三条,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所有修行人成佛都要建立这一个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决定不能成就。第一条里面,头一句就跟我们讲「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这是佛法修学的大根大本。离开这个根本,无论怎么用功,无论怎么学习全都落空,这我们不能不知道。多少修行人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认真,不是不用功,为什么学到老功夫都不得力?忘了从根本修,根本是孝道、是师道。

普贤菩萨十愿,第一句话教给我们「礼敬诸佛」。儒家教学,诸位要读《礼记》,《礼记》一展开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大家在佛教道场里面,也许你们参加过许多修忏悔法门的,经文上常常念到「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全都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能孝敬父母,不能奉事师长,这个门你就不能契入。为什么要孝亲?我们这个身体得自于父母,父母生我、养育我,这个恩德之大,一般成年之后忘掉了。你仔细观察这个世间做母亲的人,待她的婴儿,她所生的子女,从这个小孩出生到三岁,你看看父母是怎样关心他,怎样去照顾他,你才知道父母恩德之厚。佛在经里面常常说,一个人要报父母的恩,永远报不尽。但是现在没有人知道父母恩德之大,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教他,没有人提醒他。

老师的恩德跟父母一样大。佛经里面常说,我们人有两个身,一个是肉身得自于父母,另外一个叫慧命,有两个命,慧命得自于老师,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我们在古礼里面看到,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善知识教我一天,这个人是我的老师,一辈子要感恩戴德。我们智慧的成就,得力于老师的教导,不论时间长短,影响我们一生,一生成败关键之所在,所以要知恩报恩。学生对待老师,也像对待父母一样,终身照顾,这是师道。老师的子女跟自己的兄弟姊妹完全相同,一生当中要照顾,要互相帮助,这是属于伦理。现在师道没有了,孝道也没有了,就难了。所以今天人修行,怎么可能有成就?我常常讲,大家无论怎么用功,没有根。我们桌子旁边两朵莲花,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修学要有根,要真干!不能干假的,假的只是好看,死的。所以一定要懂得我们的修学没有别的,从孝亲尊师开始,一直到孝亲尊师做得圆满,圆满就成佛了。所以从孝敬始,还止于孝敬。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没有一个不是劝导我们要亲近好老师、真善知识。古人,当然非常好学的人,万里寻师,亲近善知识。古时候善知识,我们还有办法能打听得到,现在就难了。现在是假善知识多,都是一些冒充的善知识,我们亲近他,对我们有害无利。古时候的善知识到哪里找?给诸位说,善知识都非常谦虚,非常客气,绝对不承认自己是善知识,自己有学问、有德行,没有这个话。总是自己样样都不行,样样都是在初学,你到哪儿去找善知识?可是古时候有一个办法,打听打听哪一个人闭关了,闭关的这个人,这一定是真善知识。哪一个人住茅蓬,在山里修行住茅蓬,这个人是善知识。为什么?这种形式显示出他求学已经圆满,已经毕业,不需要再去求学,所以才能闭关,才能住山。

如果自己功夫不到家,没有资格闭关,没有资格住山,要出去参学。古德宗门里面,大家常常听到的「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和尚修行不错,八十岁还到外面参访,还到外面去求学。他为什么不闭关?他为什么不住山?没有开悟。古时候修学是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为目的,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你就应当作学生,你要到处去求学。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得一切智智。得一切智智不是满分,少分。古德用月亮来比喻一切智智。诸位想想,十五我们看到月亮是满月,真的是满月。可是初二、初三看到那个月牙,那也是真月不是假的。一切智智是真月,不是假的,所以你能够得一分、两分,你就有资格闭关进修。如果你一分都没有得到,你就知道要去求学,勤奋苦学。

天台大师为我们讲「六即佛」,就是把佛分成六个阶段。我们现在是凡夫,凡夫也是佛,什么佛?「理即佛」。在理论上讲你是佛,事上讲,你是凡夫。理是从心性上说,你有真心,你有本性。但是虽有真心本性你不起作用,你今天起作用的是妄心,是烦恼、是习气起作用,绝非性德,所以你是凡夫。理上讲你是佛,事上讲你是凡夫。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我们也觉悟了,我们遇到佛法了,我们发心很认真努力来学佛。虽学佛,烦恼习气一分都没有断。所以学来学去,学了多少年,学了几十年,还是个凡夫,功夫不得力。人家赞叹我们几句就非常高兴,骂我们几句,两三天睡不着觉,生气。这种学佛的人叫什么佛?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

所以我们今天学佛是个什么佛?名字位。我们要知道,名字位是功夫完全不得力。为什么?没有真干,所干的全是假的。为什么会落到这种状况?我常常勉励同修,我们把根本忘掉了,不知道从根本救起。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很想成就而不能成就?根本原因就是自私自利。你这个念头没有放下,无论怎么用功,无论修哪个法门,禅也好,净也好,教也好,密也好,全不能成就,都坏在自私自利。菩萨从这个地方转起,做一个大转变,起心动念决定不为自己。为谁?为众生,《华严经》上给我们讲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们把这个念头转过来,我们的根本就好了。根好本好能生善法,自私自利那个根本是生贪瞋癡。生贪瞋癡将来结的果是地狱、饿鬼、畜生,你得这个果报。如果你从根本转变过来了,决定没有丝毫自私自利,一切为众生,平等的为一切众生,你将来这个果报是法身、般若、解脱,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一定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自己真正的障碍毛病在哪里,一定要做一个大转变。转不过来,要多多学习。为什么转不过来?对这个道理没搞清楚,事实真相不明了。果然清楚,果然明白,他才知道这个做法是佛菩萨的做法,对自己有大利益,无量无边的真实功德利益。世间这些利益微不足道,怎么可以贪恋这些?所以要从根本上去转,我们要求好老师来指导。

可是好老师难,到哪里去找?可遇不可求。你真想找,真心想找,「我真心想学,真心想作菩萨,真心想作佛」,你肯定会遇到。为什么?经典里面我们常常读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一个人都不会舍弃,你怎么会遇不到善知识?你遇不到善知识,只能够说你求学那个心不真实,你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癡慢还有贪恋,你还不能完全放下,所以你遇不到善知识。真正肯放下,真正肯学,佛菩萨会应化在你的周边,你肯定会遇到。所以我们必须具备做学生的条件。在家庭里面,一定具备做儿女的规矩。在家能够孝养父母,在学校就能奉事师长。接着菩萨告诉我们,这些话文殊菩萨说的:

【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

你亲近一个好老师,你在学习过程当中,如果有疲倦、有懈怠,你不是个好学生。老师会不会教你?不会教你。为什么不教你?不成器,教你白教了。如果在修学过程当中,永远保持高潮,老师欢喜,父母也欢喜。好学生!对父母,你是好儿女,肯用功、肯学习,无有疲厌,这是头一个条件。所以老师看看学生懈怠、懒惰、偷懒,老师会在旁边摇摇头,不教了,随他去了。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现代是民主自由开放,学生跟老师一般大。老师不敢管学生,管严格了,学生反抗,老师怎么能教学?所以现在师道没有了。做老师的只是混一点钟点费过日子,谁肯认真教学?认真教学,学生都讨厌你。做学生的也不像学生了,到学校去混个文凭而已。所以学生的目的是混文凭,老师的目的是混薪水,大家都是混日子。教的人不认真教,学的人不认真学,师道没有了。

今天社会变成这样的混乱,生活环境污染如此严重,不是没有道理。我们要晓得病根究竟在什么地方,都在教育。教育没有了,人逐渐逐渐跟禽兽接近。在佛法里面讲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跟三恶道接近了,非常非常可怕。所以我们求学、做学生,头一个决定不疲不厌,决定不懈怠。第二句是: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这一句话教给我们,要发愤、要努力、要勇猛精进,绝不可以得少为足。我学得这一点,我就满足了,这个不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要知足,知足常乐;在智慧的学习上面,永远不可以知足,你的智慧才能够达到圆满。像刚才说的,一个人学习到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可以出师,可以离开老师。古时候不达到这个标準,决定不可以离开老师。从前中国人叫出师,现在叫毕业。没有到明心见性不能毕业。见性,这个时候才可以毕业。毕业之后的参学不一样,那个时候是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教学相长。他有能力教大众,大众也可以资助他,帮助他的智慧德行不断向上提升,这是师资道合、教学相长。

所以菩萨开悟之后一直到如来地,没有一天不教人。无所不知是在教学里面得到的,在教学里面成就的。如果不肯教学,只有根本智,没有后得智,这个智慧不圆满。所以菩萨,世尊在《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位在《普门品》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成就后得智,成就无所不知,所以他没有厌足。下面一句说:

【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

对于老师所有的『教诲』,都要听从,不能违背。有时候我们发现老师教的好像不合道理,我们也要随顺吗?如果对老师所教导的有怀疑,应当要问,老师给你讲解,你就会随顺。不可以在背后批评,阳奉阴违,这不是学生,这他学不出来。老师教导,我们要懂得怎么学法。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也遇到有一些问题,很少。十年当中,我记忆当中大概只有两三次,他教我的东西我怀疑。我向他请教:老师,您讲的这个有没有出处?您根据什么讲的?他把经典拿来给我看,我服了,他有根据,不是随便讲的,不是随顺自己的意思。随顺自己的意思,那是凡情,决定有错误,他是随顺经教。我们看的经教少,他看得多;我们有疑惑,他把原文拿来给我们看,我们明白了,决定要随顺。这是修行成败关键之所在。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如果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我想怎样怎样,我喜欢怎样怎样,我不喜欢怎样怎样,你决定学不出来。你是轮回心造轮回业,天天念「阿弥陀佛」都是轮回业。不要以为念佛会往生,念佛往生有往生的条件,你念佛不具备往生的条件,所以你不能往生。有许多人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不成比例。什么原因?虽念佛不具足往生的条件。他在这一生当中,只可以说跟阿弥陀佛结一个善缘。就像我们现前一样,我们今天听到阿弥陀佛佛号很欢喜,看到往生的经典也非常欢喜,过去生中曾经修学过这个法门,善根深厚,一接触到生欢喜心。过去生中接触到,也修学过,为什么没有往生?不具往生的条件,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不具往生条件最重要的,不肯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所有条件里头最重要的一个,不肯随顺佛陀的教诲。我这个说法诸位听了依旧不得要领。为什么?说得太空洞,太广泛,没落实。如果我们就落实上来说,试问问:你孝不孝父母?你敬不敬师长?你要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孝亲尊师的,你不孝亲不尊师,你没有资格到极乐世界去。第二个条件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善人。世尊为我们介绍的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用浅显的话来说,极乐世界是上善俱乐部,你有没有资格去?咱们不要这个上善说得太上,十善业道你能不能做到?真正做到,从心里面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癡,你把这十条做到了,你念佛才有资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各个是孝子,各个是好学生,各个是善人。你这个东西做不到,天天喊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到最后要落空的。不是阿弥陀佛不灵、不来接引你,阿弥陀佛一看你不够条件。所以要想往生极乐世界,最低限度要把这两个条件具备。

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样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算不错了。如果再能具足第二条,在这个条件上再加上「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就能够生方便有余土。更进一步,你能够「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生实报庄严土。都有条件的。所以我们要问问,最低的条件有没有?我们今天用什么样的心行对父母?用什么的心行对老师?用什么样的心行对社会大众?随顺烦恼习气,怎么得了!一定要随顺圣教。

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为我们后世弟子说出「四依法」,使我们有依靠。四依法里面,第一条「依法不依人」,这一条非常重要。我们学佛要依据什么?依据经典。经典传这么多年了里面有假的。真的、假的我们如何辨别?《大藏经》是标準。我学这部经,这部经在《大藏经》里头有没有?如果《大藏经》里面有,这是真的;《大藏经》里面没有,那是假的,那就不是真的。要以这个为标準。第二也非常重要,「依义不依语」。世尊当年在世出现在印度,佛灭度之后,他的弟子将佛四十九年的教诲,把它记录下来,成为经典。当时使用的文字是印度古代的梵文。这个经典传到中国之后,要通过翻译翻成中文。中文翻译的靠得住靠不住,我们有怀疑。所以佛第二条教训很重要,「依义不依语」,只要意思对就行。言语上多说、少说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就可以。所以翻译的这些经典,意思决定没有翻错。

古人翻经,体例非常的严谨,唯恐翻错了。不是个人干这个事情,个人没有这个能力。国家有译场,专门有从事译经工作的人员。像历史上记载的,鸠摩罗什的译场有四百多人,你就晓得规模之大;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它有组织,集合当时中外的学者精英,来从事于这个伟大的教学工作,所以我们对于经典的翻译充满了信心,没有怀疑。可是对现在年轻人来讲,依旧很难取信。我早年学佛的时候,我对这个问题就有疑惑,我向我的老师请教:佛法经典这么好,我们把它翻成中文,为什么不把那些原文、梵文的经典保留,也跟我们中文本一样流传下来?纵然流传下来我们不能读诵,做个纪念也好。我的老师听了之后笑起来了,告诉我,方东美先生他说:古时候的中国人跟现在中国人不一样。现在中国人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失去了民族的尊严,所以今天中国搞成这个样子,中国古人不是这样。古人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认为梵文经典通过中文翻译之后,我们翻的意思完全没有错误,翻的文章比它的梵文还要美、还要华美,这个翻译出来之后,梵文用不着了,可以不要了。这种气概,现在中国人哪有?我听了之后,我觉得老师的话说得有道理,中国人太过于自信了。所以依照中文的这个译本来修行,决定不会错误。

因此,后人修学决定要随顺经典。大家要记住,随顺经典是经典的原文。历代祖师大德所做的注解,注解提供我们做参考,这个道理要懂。一定要随顺原文,不可以把注解代替原文,那就错了。为什么?原文是佛说出来的。佛是真实圆满的智慧,菩萨、声闻、历代祖师大德没有这个程度,或许还有错误在所不免。所以一切古大德的注解,只提供我们参考。我们仔细斟酌它跟原文相应不相应,跟原文相应、契理,他没有说错。但是再观察,跟我们现代社会相应不相应。如果理上没有错,跟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意识形态、思惟方法,如果不相应,虽契理没用处,我们得不到受用。所以一定要观察现前是个什么时代,这个经要怎样对现代人解释。你不会解释,可以参考古大德。

我们看到这个经书,譬如说汉朝人他怎么解释,他那种讲法对当时的人,一定得大利益,这个注解才能传给后世。到唐朝的时候,唐人又做了注解。他为什么不用汉人注解?汉人注解注得没错,合理,不契机,不适合唐朝这个社会,必须要重新再解释。经文没有变,解释不一样。到宋朝、到明朝、到清朝,每一个朝代都有许多注解,都有不同的讲法,这些都是有修有证的大德们,注解就不一样了,注解是契当代之机。我们看看注解,就晓得哪一个时代,那个时代众生为什么要这样讲,必定他有毛病,讲解是对治毛病的,纠正错误的。经不变,讲法变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