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古农字寄东,号幻庵,笔名海尸道人。浙江嘉兴月河里人,生于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他的父亲文质公,以耕读传家。古农幼年受私塾传统教育,功德经史,生性勤奋好学。年十五岁,即以冠军入泮。十八岁,肄业于上海南洋公学,成绩向列前茅。毕业后,负笈杭州求是书院,同学有蒋百器者,其父智由,在天津办报,恒以东西哲学教诲百器,且盛称佛教哲理之独胜,古农由此知有佛教。

古农偶于书肆购得《圆觉经直解》,初读未能充分了解,而心殊好之。他当时正在学几何原本,其书按语有云∶「学此书者,但当依照所定之理,解决问题,切不可怀疑,亦不可杜撰。」因此悟到读佛经亦当如此,即信受佛语,不可妄解,不可怀疑。

他二十岁结婚,娶妻戚瑾良。婚后在嘉兴创办毓秀女学,开嘉兴女子教育之先河。后来,他与桂伯华、黎端甫等交往,因而获知楞伽、唯识。

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古农二十七岁,赴日本留学,在东京与章太炎等交游,于佛学所知较深,得《大乘起信论直解》及《义记》。读之,而信仰益坚。二十九岁归国,任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校长,课馀广购佛典,潜心研究。翌年,往平湖报本寺,听华山法师讲《阿弥陀经疏钞》,对净土法门发起信心。他即依照佛学大师杨仁山所订的佛学课程,自行研读修持,精进不懈。

民国肇建后,他于嘉兴组织佛学研究会,会址设于精严寺内,会中备有大藏经及各种佛学书刊,设阅览室备人阅读。并定期讲佛学,古农自任讲师。青年学子及社会人士向化者殊众。每届寒璁假,则分别到上海、杭州、松江、绍兴等地讲演,自此法音远播,各方景从,江浙之佛教团体纷纷成立。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皈依宁波观宗寺谛閑法师,法名幻修,同时受优婆塞满分戒,在寺中随众听讲,自此通达天台教义。在他弘法的过程中,深感佛经高深,非论莫解,而疏释论文,莫过于法相唯识。于是他研究相宗章疏,颇有心得。他尝谓,学理高深,莫过《成唯识论》;行持方法,莫过《瑜伽师地论》。他劝人重视这两点,解行并重,认真修持,不过他在各地弘法时,则以〈净土十要〉、〈普贤行愿品〉为大众讲解,受到各地听众的欢迎。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七月,任教杭州浙江第一师范的李叔同先生,到处跑定慧寺,依了悟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九月,初出家的弘一法师,经过朋友介绍,到嘉兴精严寺的佛学研究会,访问范古农居士。古农问明弘一法师来意,乃请法师住在精严寺内阅藏。弘一法师在精严寺住了几个月,以后到西湖玉泉寺安居,专研律部。此后,古农每到杭州讲经,必先访候弘一法师。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元月,上海热心弘法的居士如王一亭、李经纬、沈彬翰等,以分别认股的方式,组织有限公司的「佛学书局」,由李经纬任总经理,沈彬翰任副经理,聘请古农担任总编辑,同时也聘请举人出身的老居士余了翁任编辑。佛学书局以出版佛教图书典籍,供应文物法器为主要业务。书局在古农的策画下,整理佛教文献,出版佛学小丛书,发行《佛学半月刊》,一两年中,成为全国性的佛教文物供应中心。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后,扩大业务范围,并承担《海潮音》杂的印刷发行业务,和宋版《碛砂藏》的整理印行工作。

佛学书局创办之初,发行《佛学半月刊》杂,古农于半月刊上辟「佛学问答」一栏,首开刊物上辟问答栏的创举。全国各地读者凡有质疑,如鼓应桴,剖析精允,问者靡不悦服。自此以后,古农的法缘遍及海内外。

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四月,上海缁素组织佛教日报社,发行日报,由古农主笔政。这是我国第一分佛教报纸,对于佛法的弘扬贡献极大。这分报纸办了两年多,因中日战争爆发而停刊。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八月,上海发生战事,古农入天目山,在禅源寺住了下来。他栖身林壑,专志净业。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应上海省心莲社之前,离开天目山。

古农返回上海后,住省心莲社,开讲「三经一论」,又讲《唯识三十颂》及《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同时,又应蒋维乔居士之托,把江味农居士遗着《金刚经讲义》整理校订,前后两年,于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出版。

抗战胜利后,古农返回嘉兴,是年六十五岁,已垂垂老矣!然而他不辞劳苦,仍巡行于平湖、松江、苏州各地讲经说法。他悯怜故里儿童失学,特舍宅开办范氏小学,收容乡里贫童以培育之。

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上海诸道侣怀念古农,翘慕至殷,乃迎古农到上海,仍住省心莲社。时,古农年近七旬,发需皆白,而精神矍铄,弘法之志老而弥切。他组织了一个「法相学社」,自编法相唯识学讲义,分三篇讲授,首篇为《大乘五蕴论》及《百法明门论》,次编为《阿毗达磨杂集论》及《摄大乘论》,末篇为《显扬圣教论》及《辩中边论》。他亲自主讲,从不间断。

是年,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改组,古农被推为第六届林长,领导林务。

一九五一年春,他讲《显扬圣教论》,三月二十一日讲毕,二十二日示微疾,四月十二日病逝于医院。他临终神志清明,念佛不辍,一笑坐化。十日后火化,安灵骨于灵巖山。距出生于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十月十日,世寿七十有一。

古农博通三藏,致力弘法四十年,受其感化者无算。他悲心深切,奖掖后进,世所稀有。著作有《释尊传》、《大乘空义集要》、《八识规矩颂贯珠解》、《法相学课本》、《成唯识论科判》、《观所缘缘论贯珠释》、《往生论注撷》、《佛学问答》及《幻庵文集》等行于世。

古农对近代佛教的贡献,可从三方面来说。

第一是讲经弘法方面。他于民国初年开始,在松江、绍兴、上海、杭州等地,定期讲经,三十馀年不曾间断,受他感化而皈依佛门的,难以计数。

第二是流通佛书方面。他在担任佛学书局总编辑期间,出版佛学小丛书,发行《佛学半月刊》,印行佛书,流通全国,使佛学书局成为全国佛教文物供应中心。

第三是编辑《海潮音》文库和发行宋版藏经。现先自海潮音文库说起。

中国之有佛教刊物,始于民国初年。最早的佛教刊物,是狄楚青(平子)于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所创办的《佛学丛报》,由濮一乘任编辑,仅出版十二期就停刊。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由释冶开担任会长的「中华佛教总会」发行《佛教月报》。名叫月报,事实上是季刊,由太虚大师任总编辑,也只出四期就停办。

民国九年(一九二○年),北京象坊桥观音寺住持释觉先发行一分小型的《觉世日报》,倒是维持了相当久的时间。接下来就是《海潮音》月刊了。海刊的前身是《觉社丛刊》。先是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太虚大师与蒋作宾、黄葆苍、章太炎、王一亭、陈元白等组织研究及宣传佛学的团体,名曰「觉社」。「觉社」发行《觉社丛刊》,由史一如协助太虚大师编辑。《觉社丛刊》为季刊,自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十月至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十月,先后发行五期,旋应各方读者要求,改季刊为月刊,定名曰《海潮音》。

海刊先后由太虚大师、史一如、唐大圆、张化声、唐大定、钱诚普、释满智等主编。自第十二卷起,由佛学书局发行。海刊为当代佛学刊物的代表,海刊文字,或宣扬教义,或贯通世学。综其篇目,无虑万端,欲读全刊,难窥全貌。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古农将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以前之海刊,一一辨其旨趣,分门别类,编辑为「海潮音文库」,出版流通。文库总计四编,三十四种,内容如下∶

甲编佛学通论,计十二种∶一科学,二哲学,三宗教,四人生,五国学,六文化,七进化论,八社会学,九道德学,十教育学,十一政治学,十二论理学。

乙编佛学本论,计八种∶一法相宗,二法性宗,三真言宗,四净土宗,五律宗,六禅宗,七天台宗,八贤首宗。

丙编佛学足论,计九种∶一经释,二论释,三在家学佛法,四佛学历史,五佛教传记,六讨论集,七演讲集,八论文集,九整理僧伽制度。

丁编佛学馀论,计五种∶一文选,二诗选,三尺牍,四笔记,五小说。

其次是发行宋版藏经∶我国之有雕版藏经,始自宋太祖开宝年间,即所谓「开宝藏」。开宝藏久已失传,而今仍存世间者,以宋理宗绍定年间雕刻的「碛砂藏」最为珍贵。碛砂藏之发现,首归功于当时的佛教护法居士朱子桥将军。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朱子桥在陜西放赈时,于西安卧龙寺、开元寺两寺中,发现保存有宋版「碛砂藏」。朱氏到上海,邀集佛教缁素叶恭绰、狄楚青、蒋维乔、丁福保、徐乃昌、黄翊昌、李经纬、李圆净、释范成等开会讨论,决定组织「影印宋版藏经会」,乃委托范成法师往西安检查藏经卷数,并制成玻璃版四十大箱,由∵虚法师于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运至上海,交给「影印宋版藏经会」,再由藏经会委托佛学书局印行。

范古农居士主持策画影印发行藏经的工作,至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印出藏经五百部,每部五千六百二十九卷。其中尚缺一百七十三卷,另以明藏影印补足。古农在这件工作上投入了最大的心力。

此外,他编辑佛学百科全书一事,亦颇值一述。

先是太虚大师有感于近代国人因西人自梵文或巴利文研究佛学,便轻视我国所传的经藏,殊不知梵文佛典早已残缺不全;而巴利文者,仅南传之小乘佛典,故汉译佛典实中印古德传译精华之所在。故欲以汉译藏经为资料,自各种科学立场,分别由专家学者,分门别类从事研究,而辑为「佛学百科全书」。太虚大师所拟的学科,计有佛学与数学,佛学与理化学,佛学与生物学,佛学与生理学,佛学与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科学、哲学等。太虚大师于报端公开徵文,首先有嘉兴周克明学士以担任「经济学与佛学」书名应徵。

太虚大师将「佛学百科全书」编辑任务委托范古农居士,周克明的《经济学与佛学》一书曾请古农写序,古农为之序曰∶

学士于经济学研究有素,颇有心得,又于佛学经典,亦尝博览深思,乃运用其佛学之眼光,观察各宗经济学说,发现经济学与佛学有相通之消息,遂根据经论佛理与经济学各学说相比较,或例举佛学之改善经济者,或揭出经济学之须以佛学纠正者,而其评衡经济学各宗学说之与佛学远近向背之处,发挥尽效。

后来,这项计划因应徵的人不多,没有能完成,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古农在上海省心莲社讲经的时候,应蒋维乔居士之托嘱,代为整理江味农居士遗着《金刚经讲义》。(江味农居士讲述《金刚经》之经过,详本书〈江味农传〉。)蒋维乔居士在该书卷首叙其出版经过曰∶

《金刚经讲义》为江味农居士之遗着。此着在居士生前,既因病魔时扰,未克写定;殁后,又因种种障碍,几至散佚...余与居士缔交二十馀年,知其一生持诵《金刚经》,独具心得。甲戌之夏,向之乞讲,讲述大意...戊寅之夏,居士复示疾,胃纳不舒,余每隔二、三日,往省之,见其病势,较往岁为重,深以忧虑。是年五月,寂然往生。家人来治丧,纷乱之中,几失此稿所在,余使人遍觅得之,携回检视,皆为散片,前后间有错乱...适范古农居士,避难来沪,寓于社中,商得其同意,任校订之责,遂得于今年六月印成。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古农受托校订,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最书出版,前后穷两年之力,是书出版之际,古农于卷首作序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般若经大部六百卷之一卷。文约而义精,喻为金中之刚,良有以也。六百卷文,汪洋浩瀚,读者难之。此一卷文,家诵户晓,般若深义,庶几弘传矣!

自古以来,解此经者,无虑百数。其具异见者无论矣,其契正义者,当以无著、天亲、施功德三论,及僧肇、智者、嘉祥三疏为最。嗣后宗泐、憨山、∵益、续法诸师论着,各具精义,要不出于古注者近是,然未有江味农老居士《金刚经讲义》之殊胜渊博也。

讲义发挥般若要旨,既详且尽,又复通诸大乘经,其指导学者观照法门,不啻禅宗之向上,净宗之一心,皆有所阐发而已。而尤具法眼,发前人所未发者,则台宗判斯经为通别兼圆,贤宗判属始教,而居士独判为至圆极顿之教,庶不背经中所谓如来为最上乘者说也。

他如经中文句,云如来,云佛,云世尊,云不也,云佛告须菩提等,为常人所忽略者,居士辄能发明其胜义。

顷者,省心莲社印此讲义,余助校订,得读其文,不禁欢喜踊跃,叹未曾有。至于依据古本,考订异字,勒为定本,尤为千数年来斯经之功臣矣!

曩阅黄涵之居士《弥陀经白话解》,尝叹曰∶读此解者,不独知弥陀经义,且能知一切经法。今于江居士《金刚经讲义》亦云然。自斯讲义流通,我知读者一展斯编,不啻读馀经十百部也。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菩提法,皆由此经出,不尤彰明较着者哉。校订既毕,因赞叹而为之叙。

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庚辰首夏范古农和南敬叙

《金刚经讲义》是江味农居士毕生学力之所注,非江味农学佛之功力,讲不出这部洋洋数十万言的《金刚经讲义》;而非范古农学佛之功力,亦不敢应此校订之责。早年佛教居士界,江味农、范古农有「二农」之称。今日流传之《金刚经讲义》,实为二农心血之结晶。

东初法师著《中国佛教近代史》,说到范古农居士,有一段十分中肯的评语∶

沪杭一带,本为谛閑、圆瑛、印光、太虚四大师化区。在家学佛弟子,不是皈依印光,就是皈依太虚或圆瑛、谛閑法师者。民国以来,佛教新旧的分岭,谛閑、印光、太虚为当时中国三大派。至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以太虚、圆瑛为新旧派领袖,时中国佛教会改选,太虚大师一系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沪杭一班名流不忍圆瑛一系失败,于是从中制造是非,散发传单,不唯破坏和合僧,更有失学佛的风度。唯有范古农居士,不特道德文章早为佛教界所钦佩,即立身处世之风格亦复为居士中所仅见。他虽皈依谛閑法师,但不属谛閑法师一派。他对印光、圆瑛、太虚三大师,虽未举行皈依式,但奉书必称弟子。即未偏袒任何一方,态度超然,实居士中之模范也。但对佛学研究,似乎较接近太虚大师。

范古农居士虽在佛教中有相当地位,但却很少参加教团组织,经常除到各处讲学,或写文章之外,很少作其他活动,平常生活也极简朴。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他五十岁时,许多学佛的教友欲替他做寿,都遭他拒绝,一切以切实修行佛法为勉。

在早年的《菩提树》月刊上,载有范古农居士的遗札二件,摘录如下,以见老居士佛学之造诣。

其一曰∶

学佛一道,本以对治心疾为要。心疾莫过于见爱,见为我见,爱为我爱。我人内执有身是人我,外执有物是法我,此乃心疾之根源;而我佛治之以般若法药,令知∶人为假名,不外因缘诸法和合,而人空之真谛见,令知∶法为假名,不外妄生分别,亦复如幻如化,而法空之真谛见。此二种真见,即是般若妙慧;妙慧愈灼,心疾愈消,至于成就,则心疾消尽处,名曰涅盘;妙慧圆照处,名曰菩提,而入手处即在一知字。古德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良有以也。

其二曰∶

观照如幻,则于闹处修行,胜过静处万倍也。佛法真俗二谛,本自相即,故般若不能离方便,方便不能离般若...夫欧美物质进步,民生优裕,皆方便也。惜彼不能了达空义,是无般若慧,故其方便缚。而生于心则为烦恼──贪嗔癡慢;发于业,则为恶道──杀盗淫妄;成于果,则为苦报──地狱鬼畜修罗。茍资之以慧,则此方便能解脱,而向少欲、知足、慈悲、忍辱,自然能∵生,施舍、节欲、真诚。下品亦不失天人资格,中品菩萨,上品诸佛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