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抱着一种期望回报的心态来发表自己关于佛教的观点,我们都非常希望我们的观点能够获得大家的赞赏,假如我们发现没有人对我们的观点表示赞赏,假如我们遭遇了无人喝彩的冷遇,那么我们就会觉得深受打击。∵我们并不关心我们的观点是否真的令别人受益,我们只关心我们的观点是否令我们受益。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发表观点,我们发表观点并非是为了让别人获益,更多的只是想因此而获得自我满足,很显然这不是佛教所提倡的。

这样的动机除了喂饱你的自我之外没有任何作用。其实我们并不只是表达观点的时候才会抱着期待,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抱着希望,我们作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忘了回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去发表意见只是为了得到回报。假如一件事的回报并不能迅速的出现在你面前的话,那么你就会考虑是否有继续作下去的必要。这至少说明我们在很多事情上动机严重不纯,我们的真实动机与我们告诉别人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去发表某个佛教方面的观点,只是为了获得大家的赞赏,只是为了确定自己的佛教知识非常渊博并且从中获得满足,很难想像出还有比这更远离佛教的心态了。

假如我们抱着这样的心态去作那些佛事的话,基本上无法促成任何善业的产生,假如不是恶业就已经非常值得庆幸了。∵我们去作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两个展现,一是个我们表现在外面的动机,也就是我们非常希望展示给别人看的动机,这个动机往往非常拿的出手,二是我们真实的动机,这类动机大都属于需要加以掩盖的东西。通常我们都把自己表现在外面的动机描绘的非常动人。因为他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名声。所以不管我们真实的动机如何,我们都需要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动机来作为包装,我们很少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暴露在阳光之下,因为他们通常并不经晒。像胶卷一样惧怕阳光。我们掩盖自己动机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大家认为我们是个很好的人(这等于在给我执充电,与佛教杀死自我的想法背道而驰)假如我们事实上并非那么好,那么我们就涉嫌欺诈。比如当我们为了自我满足而去发表一些看法,这个时候即使我们的看法对那些需要这些看法的人起到了好的作用,也同样会对我们自己产生不利,因为我们发表那些看法的动机并非是为了让对方成佛或者暂时解决自己的某些问题,我们只是为了获得对方的感谢信之类的。我们抱着这样的目的去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作,这并不是菩萨的行为,只是一种对菩萨行为的拙劣模仿,我们在盗版菩萨的行为。∵由于动机拥有决定我们所做的业的性质的决定权,所以我们必需把动机调整到最佳状态。基本上这种盗版只会让你的自我变的更加成熟精明和善于躲避,你会在别人的赞赏中养成一种新的习惯,你会对赞赏上瘾,并且期待它的再一次出现,而这个世界的无常本性决定了它并非可以如你所愿在你需要的时候及时的出现,假如你需要赞赏的时候它没有出现,痛苦就会出现,他总是在赞赏不在的时候作它的替补,我们当然不会对痛苦有太多留恋,我们每个人都是痛苦的手下败将,我们在他那里吃过非常多的苦头,因此我们并不希望再次见到它。假如我们不希望遭遇痛苦的话,那么就不要抱着太多的希望,尤其是不要抱着期待别人赞赏的心态去发表那些佛教的看法。

这样的好处是即使赞赏不出现你也不会觉得活不下去,我们总是先去习惯一件东西,然后就觉得他必不可少,我们忘了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生活里并没有这些东西,那个时候我们活的比现在快乐。所以我们不需要去放纵我们的习气,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习惯了的东西,这导致我们非常不容易成佛,因未成佛就是对你的习气的合法地位提出质疑并且最终将他们赶下台。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我们的习气而不是相反,当一件事情有成长为新的习气的倾向时,你不应该继续你对他的留恋。否则他就会毫不犹豫的捕获你,并且要求你对它唯命是从。

我们已经有太多的主人,我们也被诸多的习气所操纵呼来唤去,所以我们不认为我们有必要再去增加一个新的习气来作为我们的主人。这会导致我们没时间来修行佛法,因为我们的大部分习气都是佛法的坚决反对者。他们会非常顽固的反对你的每一个修佛计划,并且非常巧妙的对你的动机进行偷梁换柱。所以我们最好不要让他们在我们的议会里占了大多数,否则我们的自由(假如还没彻底沦陷的话)将不复存在。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每个动议都受到来自习气的反对和攻击。这不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我们最好不要让他发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