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陈永胜、陆丽青、梁恒豪在《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13期发表《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一文,全文约7000佘字,作者在回顾美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现状,指出了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虽然冯特被公认为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奠基人,但宗教心理学主要是美国文化的产物,因为它的另外几位开创者都是美国学者。

美国的宗教心理学经历了兴起、衰落和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霍尔与其学生斯塔伯克最早使用“宗教心理学”一词。1899年出版了《宗教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开端。20世纪20年代前,最具影响力的研究以霍尔和詹姆士为代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走向衰落,几乎没有公开发表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召开宗教心理学的学术会议,但仍有个别学者做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末,美国宗教心理学逐步复兴:一批有影响的宗教心理学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其研究得到美国权威心理学学术组织的认可;专业刊物的增加使研究有了更广阔的平台;专业学术组织的建立为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复兴提供了可靠保障。关于美国宗教心理学逐步走向复兴的原因,有人提出20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矛盾的增加(暴力、偏见、性歧视等)是极为重要的原因,因为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无不与宗教有关;也有人认为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复兴是使心理学与其哲学渊源保持联系的一种努力。

二、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是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当前对宗教观念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精神性的含义及其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关系展开争论。在宗教体验方面,研究者更加关注宗教体验的跨文化研究,并且在尝试建构宗教体验的理论模型或新的理论思路。对宗教行为的研究集中在祈祷的年龄特征与类型、祈祷的神经生理机制、祈祷的社会心理效应等方面。

就当前的研究热点而论,宗教与人格的关系、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为两个具有整合意义的研究主题,在美国宗教心理学的研究中一直处于突出地位。人格理论和神学理论是天生的同盟。在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开创阶段,研究者就非常关心宗教皈依与宗教人格的发展问题。宗教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目前的多数研究发现,信仰宗教有助于提高信仰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两支研究队伍之间不很融洽,其次是在具体研究方法方面分歧很大。

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创立主要是一些心理学家努力的结果,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宗教界人士对宗教心理学的幸存也功不可没。由于这一历史原因,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两支队伍。一支队伍的研究取向被称作心理学取向的宗教心理学,另一支队伍的研究取向被称为宗教学取向的宗教心理学。这两支队伍在理论基础和研究理念方面差异很大。心理学取向的宗教心理学家强调运用心理学原理揭示宗教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宗教学取向的宗教心理学家强调运用宗教学原理对宗教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提供解释和证明。两支队伍的不融洽局面将大大影响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成熟历程,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问题。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兴盛,经验描述和内省的方法开始重新受到一些宗教心理学家的关注。这就在心理学取向的宗教心理学研究队伍中,逐步形成了实证研究方法与现象学方法的明显分歧,这构成了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另一个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作者主张,只有通过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宗教心理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介于宗教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能充分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能有效地利用宗教学的研究成果,逐步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针对第二个问题,作者认为,实证研究方法与现象学方法的分歧完全可以通过“多样化整合”的途径加以解决。鉴于宗教心理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难以有效揭示宗教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多样化整合”的指导思想或许有助于解决美国宗教心理学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歧。对中国宗教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来说,这一基本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也是毋庸赘言的。

(贾建萍摘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