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辽金时代的石经幢

北京戒台寺内有一座辽代经幢座,在幢座的八面上浮雕有八位伎乐天人,分别持琴、琵琶、笛、排箫、笙、贝、拍板等,正在演奏,余者一位伎乐袒上身,赤足,双手各持帔帛一端,一腿屈膝,一足外伸,正在翩翩起舞。∵

戒台寺幢的幢身部分是元代建月泉新公禅师灵塔的塔身,与幢座不是同时代之物,但幢座从浮雕风格分析,应系辽代的经幢底座部分,解放后修建时组合在一起的。∵

经幢之制始建于北魏,隋代亦偶见,大量出现是唐代武周之后因流行婆罗门僧人佛陀波利入唐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中要求信者将此陀罗尼咒或安置高幢上、或安置高山、或安楼上、或安翠堵波(塔)中,因此之故,唐中晚期经幢多有建设,五代、宋辽时颇为流行。目前所见存世经幢据《金石萃编》、《山左金石志》、《陇右金石志》等金石书着录,历代经幢除多刻《佛顶尊圣陀罗尼经》外,还有刻《大随求陀罗尼经》或《大悲心陀罗尼经》、《宝箧印陀罗尼经》等诸密教经咒,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所刻为多,故俗称尊胜幢。门头沟博物馆还收藏有一座原双林寺的石经幢,其上即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幢座也刻有八身伎乐天人。戒台寺幢座所刻伎乐天人的乐器较双林寺经幢的伎乐乐器多出了石笙、贝和拍板。∵

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辽代石幢至今极为完整(通高5.4米,辽大康十年,1084年),原在河北涿州东街路侧,幢身和幢座均为八面,双层台座,束腰部分也雕刻有伎乐天人,上下二层共十六身,所演奏乐器与戒台寺石幢大同小异,有趣的是上下二层束腰部分也各出现了一位手持帔帛、屈膝伸足的伎乐形象,舞姿与戒台寺伎乐完全相同,据此可推断戒台寺幢的年代大致应也在辽大康年(1075-1084年)前后所雕刻,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辽代华北地区的石幢从整体构造到细部图案纹饰都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局和程式。戒台寺的石幢伎乐是研究辽代石雕艺术和音乐史的宝贵资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