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宗教信仰概述——佛教

传∵播

佛教,于唐代中叶传入顺昌。据旧志记载,唐会昌中(844)顺昌七台山已住有名僧刘大师;石湖都的天王寺、水南都的长兴庵均建于唐天佑元年(904),据近人考证,传入顺昌的佛教,属南宗慧能派下的临济宗和曹洞宗。

五代十国时,闽王笃信佛教。天成三年(928)12月闽王延钧度民3万为僧,僧人遍布全闽。顺昌僧侣亦众,大肆化缘集资修建寺院,先后兴建普庆寺、灵岩寺、正识寺、弥勒院、龙归院、福兴院、护国院、回龙院等一批寺院,佛教广泛流传。

宋、元时期,顺昌佛教盛行,新建西峰、西来、狮峰、天湖、圆通、宝灵、宝峰等一批寺庵。宋末,举人颜丙弃儒入释,居狮峰寺修行,后至邵武清凉寺,着有《六时净土》在佛界流传。元至正23年(1363),宝山的宝灵寺建成,梁柱椽瓦全部用花岗岩条石建造,穷乡僻岭建成工程如此艰巨的大寺,可见当时佛教之盛。元末,全县共有大小寺庵129座,遍布大小山头。全县有僧尼数百人,化缘募捐,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

明正德年间,知县马性鲁体察到寺多僧众的弊害,指出:“释、老二教之无益于人国,无补初于生民也,……栋宇之僭拟诸王公,资产之富,不啻豪右,游手群聚,蚕食一方,蠹国耗民莫此为甚。”决心除害兴利一举革除寺庵102座,有的改为凉亭,有的改建公宇,化害为利,颇得民心。保存17座寺庵,使僧尼有所归宿,名胜古刹赖以保存。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重建新寺院22座,连同旧有,全县有39座寺院,以黄岩紫云寺为祖庭,分三山(龙兴寺、兴福寺、超华圆觉寺)自立分支流传。咸丰同治间,社会动乱,许多寺院被毁。

民国期间,军阀混战,连年兵燹匪患。寺庙不堪其扰,荒废日多。民国25年(1936),全县寺院存22座,僧尼百余人。在城关、谟武、大干、于山四处经堂,有百余未出家的吃斋信徒。

建国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50年代,有少数僧尼还俗成家,有的中年僧侣加入农业社参加劳动,自食其力,县内常住寺庙者约20多人。“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到严重破坏,正识寺、龙头庵等被彻底拆毁,其他寺庵有的佛像被毁,有的佛殿被拆。1979年以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归还被单位和个人占用的寺院房产,信徒回寺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近几年有50多名信徒到福州涌泉寺、莆田广化寺受“三戒”,有5人到佛学院学经深造。信徒们按照传统诵经拜佛,举行佛日祀典。对陋规戒律部分改革,如受戒不灸额、不搞抽签、问卜,狮峰、黄岩等处寺庙兼搞农副业生产,改变单纯靠布施的寄生陋习。宝山、郭岩山、狮峰等处寺庙修葺一新,植树种花,成为清洁幽静,环境优美的游览胜地。近几年出现乱收信徒、滥修寺庙势头。1985年全县有寺庙23处,住僧尼、居士140人。1988年,全县有45个寺庙,僧71人、尼25人、居士315人,共411人,其中常住寺庙的200人。为加强信徒教育,1987年5月8~9日,召开全县佛教徒代表会,9名僧尼当选理事,正式组成县佛教协会。协会组织常住寺庙人员学习执行《福建省佛教徒注意事项》,制止乱收徒、滥建庙、乱募捐等违犯佛教制度行为。

寺∵院

七台庵∵在大干乡慈悲甲头之七台山,古庵建于唐代会昌中期(约在841~846),名僧刘大师居此。庵宇雄伟宽畅,山门内占地6000多平方米,为全县寺院之冠。古庵毁于清末,现存墙基。近年部分修复,庵侧有多处摩崖石刻。附近有小七台庙,亦住僧人。

紫云禅寺∵旧名黄岩寺,在郭岩山麓。始建于后梁开平四年(910),明万历、崇祯间二度重建。清初为祖庭,分三支流传全县各寺。寺宇建筑雄伟,有地藏王殿(民国25年重修)、三宝殿、天王殿、观音堂及斋堂等楼房30余间。1983年12月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兴福寺∵在高阳乡凤山麓,始建于南唐保大元年(943)。明代吏部尚书李默在此建凤山书院(“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清顺治辛卯年(1651)重修寺宇。殿宇飞檐高耸、庄严,进门为天王殿,左右为戒堂,后面为丹墀,丹墀左右各有一口水池,称凤眼池。拾级而上为大雄宝殿,殿高lO余米,正中供如来佛,两旁列二十四诸天像。大殿左右有地藏殿、观音殿以及膳房、斋房等二十四间。如来坐像背后是五十三参群塑,风格独特,群塑艺技高超。

狮峰禅院∵又称狮峰寺,在城南3公里上凤村后狮峰山上。宋嘉定元年(1208)始建,几经盛衰,现存山门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进门为弥勒殿,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弥勒殿后为大雄宝殿,乃光绪十六年重修,左右侧为地藏殿、观音殿。整个寺宇雄伟肃穆,有大小佛像三十三尊,占地4872平方米。周围群山环抱,古木参天,寺右百米处有宋僧墓塔和清僧墓塔,造型美观,旧志记载,附近有如如居士墓。1988年住僧尼17人。

内秀外林——宝山寺

宝灵院∵又称宝山庙,在大干乡上湖村宝山顶峰,建于元朝至正23年(1363),有前、后、左、右四殿。后殿供三济祖师,梁柱椽瓦全用花岗岩条石建造。四条石柱,直径60厘米,高3.5米余。殿宇庄严坚固。前殿及膳房、斋房乃杉木所构,几经兴毁,“文化大革命”期间,木建部分和佛像被一扫而光。经1981~1983年整修,基本恢复原貌。庙会期为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五日,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宝峰禅寺∵在大干乡宝山山腰,俗称“半岭庵”,始建年代无考。民国20年前后被毁,1965年由了缘僧募金重建。

妙应寺∵又名青云寺,位于洋墩、岚下间郭岩山顶。郭岩原为道教古刹,后建成道佛混合寺。青云寺乃明崇祯年间重建,现有四个殿,其中三仙殿重修于民国35年,三宝殿毁于“文化大革命”中,1981年8月重建。

超华圆觉寺∵在埔上乡墩头村超华山,宋元祜六年(1091)创建,寺瓦皆铸铁,宋绍兴中清河名僧超慧住此。墓葬于山。寺宇几经兴毁,清代重建的寺殿于1950年剿匪时拆除,80年代修复部分建筑。

宝月庵∵在县城内西北角。最早古庵于明正德年间革毁。明末重建,清顺治四年又焚毁。清康熙六年(1667)再次重建,是城内仅存的一座旧庙。乃尼姑、“斋娘”修行的庵宇,近年整修一新,香火不断。1989年住尼姑、尼士12人,佛教协会设此。

圆通寺∵在元坑乡九村洋菇山,建于明代正德以前,旧寺宇在公元1966年改建为耕山队队址。1980年进行整修,复塑佛像。

龙山寺∵在高阳乡大富村丘坑,始建于宋嘉定年间,清代古雪禅师重修,有偈语石刻,山顶尚有龙山上寺。

龙头禅院∵又称龙头庵,在县南玉屏山。宋、元、明、清屡毁屡建。民国初年重修,庙前石上刻有“龙头岩”三字,骨法端重。庙后有泉水出石罅中,清冽味甘。周围古木参天,为城区游览胜地,游人咏诗甚多。“文化大革命”中寺宇被毁,古木砍光。1989年水南村群众捐资重建寺院。

此外,还有云临寺、长龙寺以及多处已废寺院和近几年修建的简陋小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