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十六)∵∵∵∵∵∵∵∵∵∵∵∵∵∵∵∵∵∵∵∵∵∵∵∵∵∵∵∵∵∵∵∵∵∵∵∵∵∵作者:智果

本文:

∵∵∵∵五无贪──什麽是「无贪」呢?就是对於五欲六尘,起厌离心,而不去贪恋执着,这在

善法中,是极为重要的一条,所谓的「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无贪居於首要地位

,「善根」的根是能生义,是根本义。以无贪等三善根能出生无量善法,无量善法皆以此为

根本为得增长,故名「善根」。今依往例,仍分两点研究之:

(一)无贪之体性──百法直解云:「於三有及三有资具,无所染着,而为体性。」何谓「

三有」?简单的说,三有就是指三界(三界即六道众生生死轮回之所在!),众生在三界之

中,有如是之因,必有如是之果,因果确有,丝毫不爽,故谓之「三有」。何谓「三有资具

」?资是资粮,具是器具,众生到三界去轮回生死要准备什麽资粮器具呢?惑、业也。众生

对於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六尘,起惑造业,则必定投生到三界中轮回生死!故称惑业为「三有

资具」。

∵∵∵∵今「无贪」一法,即指对「三有」及「三有资具」无所染着,今分述如下:

∵∵∵(1)於「三有」无所染着──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或观「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布畏!」常发厌离心,求出三界,了脱生死!

∵∵∵(2)於三有资具无所染者──於五欲六尘,作毒蛇猛兽想,少欲无为,则身心自在!

今举一公案为证:

∵∵∵∵宋僧法一、宗杲,从东都避乱渡江,各携一笠。杲笠中有黄金钗,每自检视!(心有所

牵!)一伺知之。杲起如厕,一亟探钗,掷江中。杲还,亡钗,不敢言而色变。一叱之曰:

「与汝共学了生死大事,乃眷眷此物耶?我适已为汝投之江流矣!」杲展坐具,作礼而行。

(见径中径又径断爱门)

∵∵∵∵以上公案中,法一对宗杲说:「我和你共同修学佛法,就是专为出三界,了生死这件大

事!」有此誓愿即本文所说的「於三有无所染着。」接着法一呵斥宗杲说:「你还眷念不忘

这毒蛇(喻黄金钗)啊?我刚才已经替你把这条毒蛇丢到江流里去了!」有此决心即本文所

说的「於三有资具无所染着」!

∵∵∵∵(二)无贪之业用──百法直解云:「别则对治贪着,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

∵∵∵∵先说别用,「无贪」特别的功用在对治「贪着」。无贪是善法,贪着则为恶法,二者壁

垒分明,互相对立,「无贪」生起,「贪着」即被降伏,故云「对治」。

∵∵∵∵再说通用,「无贪」一般的功用在「能作众善」,谓无贪能生一切善,为一切善之根,

故佛法上称「无贪」为「善根」!世间为善之人,其心中之贪着烦恼必定较轻!

∵∵∵∵六无瞋──什麽是无瞋呢?就是遇到不如意的境界心能忍辱,保持心平气和,不发脾气

,即叫「无瞋」。它也是三善根之一,因由无瞋之善法,可以出生无量善法故。今仍分两点

研究之:

∵∵∵∵(一)无瞋之体性──百法直解云:「於三苦及三苦资具,无所憎恚,而为体性。」何

谓「三苦」?(1)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经云:「身为苦本。」老子亦云: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故名为「苦」。今更加上天灾人祸、寒热饥渴等苦缘的逼迫,

苦上加苦,故名「苦苦」。(2)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所谓「乐极生

悲」即是。(3)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身心环境等一切有为法,生住异灭,四相

迁流,常不安稳,

所生之苦,名为「行苦」。

∵∵∵∵何谓「三苦资具」?即指招引三苦之因。三苦之因为何?即是惑、业!众生起惑、造业

,必招引来三苦之果。故法华经方便品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而贪欲是根本烦恼,

是起惑造业之根本,故亦可曰:「诸苦所因,惑业为本。今「无瞋」一法,即指对「三苦」

及「三苦资具」无所憎恚,今分述如下:

∵∵∵(1)於「三苦」无所憎恚──行者了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之因果道埋,明白

当前所受的困厄逆境,悉由自己因中起惑造业而来,故胸中洒落坦然,安心受报,既不怨天

,也不尤人,故曰:「无所憎恚!」尝见寒山拾得问对: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

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理他、再待几年你

且看他!』」行者大可参究。

∵∵∵(2)「三苦资具」无所憎恙!前已云:「三苦资具」即指惑业。蕅祖唯识心要卷六云

:「依正二苦,全由自惑业招,无恙可矣!三界苦因,既是惑业,云何可无恚耶?」

∵∵∵∵「答曰:『惑业无性(按:无实体也),但不起惑造业则已,何劳瞋之?又过去惑业,

达其已灭,即名忏除,故不须瞋!现在惑业,知其不住,勿令相续,亦不须瞋!未来惑业,

今尚未有,防令勿起,亦不须瞋!他人惑业,亦复无性,但应怜悯,更不须瞋!若一起瞋,

即成惑业,如水益深,如火益热!故曰:劫功德贼,莫过瞋恚!又曰:一念瞋心起,百万障

门开也!』」

「问曰:「大乘了知惑业无性,三际叵得,可无瞋矣!小乘未达法空,视烦恼贼及诸恶业,

不啻怨毒,安得无瞋?」

「答曰:『小乘於已起惑业,如法忏悔。未起惑业,深生厌离,亦非瞋也。』(按:厌离者

,毘婆沙论及正理论,立之为善心所。成唯识论卷六云:「厌谓慧俱无贪一分,於所厌境,

不染着故。」)

∵∵∵(2)无瞋之业用──百法直解云:「别则对治瞋恚,通则能作众善,以为业用。」其

别用可知。由通用则知:「无瞋」善法,不只是消极地忍受逆境而已,更是在忍受逆境中,

还能积极地为善!

第189期∵77年11月发行∵∵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