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十八)∵∵∵∵∵∵∵∵∵∵∵∵∵∵∵∵∵∵∵∵∵∵∵∵∵∵∵∵∵∵∵∵∵∵∵∵∵∵作者:智果

本文:

∵∵∵∵──接192期

∵∵∵∵九不放逸──第九条善法就是不放纵身心,随时随地,检点身心,决不让它向不正当、

不道德的方面发展,如此即叫「不放逸」。以下再分三点研究之:

∵∵∵(一)假实──不放逸是假有之法。何以故?百法直解云:「不放逸者,即精进及无贪

、无瞋、无痴三种善根。」此即是说不放逸无有自体,因为它是藉着精进及三善根,一共四

个法和合而为自体,离开了这四个法,「不放逸」一法即了不可得,故是假有之法。

∵∵∵∵(二)体性──百法直解云:「於所断恶,防令不生,於所修善,修令增长,而为体性

。」文分两层1∵「所断恶」指杀盗淫妄等一切恶业,及贪瞋痴慢等一切烦惑,吾人对於这

些烦惑与恶业,要小心提防,令不生起,不要疏忽大意,叫「不放逸」。2∵「所修善」指

戒杀、放生等自利利他之一切善业及信、进、惭、愧等一切善法,吾人对於这些善法与善业

,要时时讲求、修持,令之日日增长茁壮,叫「不放逸」。以上两层意义,第一层注重「防

」字,第二层注重「修」字,此亦即易经乾卦云:「闲邪存其诚」之意。

∵∵∵(三)业用──百法直解云:「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而为业用。」文亦

分两层∵1∵对治「放逸」。何谓「放逸」?百法直解云:「於染不防,於净不修,肆纵流荡

。」即对於染污的恶业、烦惑,不提防它,令它不生;对於清净的善业、善法,不时时讲求

修持,令它生起。总之:肆无忌惮、胡作非为,就是「放逸」!此与「不放逸」的意义,恰

好相反,因此说「不放逸」对治「放逸」。∵2∵成满善事。前面解释「精进」善法时,曾说

「精进」有成满善事之功用。今「不放逸」亦有此功用,可见「不放逸」与「精进」关系密

切,且以「精进」为自体。

∵∵∵∵根据婆沙论一百七十七云:从前释迦与弥勒二菩萨,在底沙佛所,勤修梵行。然而,释

迦菩萨以极精进故,超越了九大劫,而在弥勒菩萨之前而成佛。

∵∵∵∵又如付法传中的第十祖胁***,初为梵志师,年垂八十始舍俗出家,城中少年便讥诮他

说:「愚夫朽老,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二业焉,一则习定,二乃诵经,而今衰耄,无所

进取,滥迹清流,徒知饱食!」时胁***,闻诸讥议,因谢时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

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至席!」乃昼习教理,夜修禅定,绵历三

岁,果然如愿以偿,时人敬仰,因号曰胁***。

∵∵∵∵如上所述,「不放逸」能成满善事可知矣!

∵∵∵∵十行舍──第十条善法,注重「舍」字,「舍」即放下、离相、不执着,「行舍」对行

者言,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修行法门。以修行如行路才行路必要舍弃当下之一步,才能向前进

一步,随行随舍,才能到达目的地!同理,行者必须舍弃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遣

之又遣,至一丝不立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以下分四点研究之:

(一)∵简别──百法直解云:「此与五受中之舍受不同,故名行舍。」原来,在佛法中,

有两种「舍」,一是受蕴中的「舍」,叫「舍受」,是一种不苦、不乐、不忧、不喜,内心

平平淡淡的感受,在三性中,属於无记性。二是行蕴中的「舍」,叫「行舍」。是内心平等

、不执着的意思,在三性中,属於善性。老子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

而不居」,即是「行抬」之要义。今为简非「舍受」,故名「行舍」。

(二)∵假实──百法直解云:「亦即精进,及三善根。」即「行舍」亦是假有之法,以其

与前之「不放逸」善法,同是假藉精进及三善根四法,而为自体,离开了这四法,「行舍」

即了不可得,故是假有之法。

(三)∵体性──百法直解云:「能令其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而为体性。」意思是说

:「行舍」的功能,由浅入深,分为三层:

∵∵∵∵1∵∵∵平等──乃是对於「差别」之称。无有高下浅深之差别叫「平等」。谓「行舍」

能泯除怨亲人我差别的观念,远离昏沈(心太下沈而迷迷糊糊)、掉举(心太高举而浮躁不

安)的过失,令心平等安适寂静而住。

∵∵∵∵2∵∵∵正直──方正质直,远离邪曲之心,叫「正直」。谓「行舍」既令心平等寂静已

,复令此心方正质直,无有偏邪歪曲,故曰「正直」。

∵∵∵∵3∵∵∵无功用住──心既平等、正直已,复以精进力故,更进而至「无功用住」之境界

,即不假人为造作,自自然然的,心即安住在道上,这是「行舍」最殊胜的功能!

(四)∵业用──百法直解云:「对治掉举,寂静而住,以为业用。」何指「掉举」?「掉

」是掉弄、摇动,指我们的心,摇摇晃晃,妄念纷飞。「举」是轻举,指我们的心轻佻、飘

浮、不安定。根据百法解释,「掉毕」一法,能使我们的心,不能安住在所观的境界上,如

念佛时,妄念纷飞,不能专注在佛号上,便是「掉举」使然!而今「行舍」一法,却能令心

平等(而远离掉举)、正直(而远离邪曲)、无助用住(而任运寂静安住於所观境界之上)

,故此二法,互相对立,故云对治。总之:「行舍」能令妄念止息、修观自在,是行者成就

定慧之前方便!至要!至要!

∵∵∵∵∵∵∵∵十一不害──第十一条善法就是不损害他人的生命、名誉、财产乃至不妨害公共秩

序、不侵犯他人自由等,皆属「不害」所摄。「不害」是造成一个和乐、温馨、安详、进步

的社会,最主要的条件之一,以下分四点研究:

(一)∵假实──不害是假有之法,何以故?百法直解云:「不害即以无瞋而为体性。」离

开了「无瞋」这一条善法,「不害」即了不可得,故是假有之法。

(二)∵体性──百法直解云:「於诸有情,不为侵损逼恼而为体性。」文分二层∵1∵不害

之境:即「於诸有情」一句,言所谓「不害」是指不害胎卵湿化等一切有情众生,不只是不

害人道众生耳。∵2∵正明不害:即「不为侵损逼恼」一句,言不做杀盗淫妄等恼害众生之事

∵∵∵∵(三)业用──百法直解云:「能对治害,悲伤怜憨以为业用。」文亦分二层1∵对治

害──何谓「害」?害,就是损害、恼害。对一切有情,无悲愍心,且以刀杖、石块、绳索

等,恣意地去做宰割、屠杀、鞭打、系缚、威吓等事,以迫害、损恼有情。恰与「不害」相

反,故云对治。2∵∵悲伤怜愍──这是「不害」的扩充,谓观众生在世间中,平素所遭受的

苦恼、损害之事,已经很多很多,因此,我们对待一切众生,理应有所怜悯、同情,不敢再

去惊动打扰他们。孟子离娄篇云:「文王视民如伤」,宋苏轼的「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

、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皆是基於这种悲心的流露!

∵∵∵∵(四)简别──百法直解云:「无瞋名慈,不害名悲,与乐拔苦,度生胜用,故体虽一

,约用分二。」

∵∵∵∵或问:「不害」之体,既是「无瞋」何须别立?

∵∵∵∵答曰:当知佛家教义,要以慈悲为根本,慈者给与一切众生快乐,悲者救拔一切有情痛

苦。慈与悲是佛家度化众生最殊胜的法门。

∵∵∵∵既然慈与悲之作用不同,其所依体,亦宜有所差别!即:「慈」以「无瞋」善根为体,

依「无瞋」善根建立「慈」之一法。

∵∵∵∵「悲」则以「不害」善法为体,依「不害」善法建立「悲」之一法。今若不建立「不害

」,则悲心即无所依靠,进而不能显示出其度生之功能胜用来!因此之故,「无瞋」与「不

害」,虽是一个自体,但为显示慈悲二用有所差别,故不妨分为二种,即依彼「无瞋」善根

,假立此「不害」之法,以圆满佛家之根本教义!

∵∵∵∵以上十一种善法,都是吾人一切道德行为之根源,本此十一种原则做去,必能离苦得乐

,究竟解脱!

补白:

∵∵∵∵∵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宋苏轼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