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十九)∵∵∵∵∵∵∵∵∵∵∵∵∵∵∵∵∵∵∵∵∵∵∵∵∵∵∵∵∵∵∵∵∵∵∵∵∵∵作者:智果

本文: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四」是指六位心所中的第四位。前三位的遍行五、别境五及善十一,皆已研究过,今

继续探讨第四位的「烦恼」法。

∵∵∵∵何谓烦恼?唯识述记云:「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百法直解云

:「烦躁扰动,恼乱身心,故名烦恼。」总之,烦恼就是众生心理的捣乱份子,它能令吾人

感到烦闷懊恼,恒处生死!

∵∵∵∵又烦恼是一种恶法,什麽是恶法呢?比例上述之善法可知,即:

1∵违损此世他世,是为恶法。

2∵自恼恼他,自性垢秽,是为恶法。

∵∵∵∵当知:吾人学佛的目的,虽说是为了了生死、成佛道!但是其先决条件却是要伏断烦恼

,因为烦恼正是吾人了生死,成佛道之大障碍!学佛若未能将烦恼断尽,则了生死、成佛道

,决不可得,如此,虽曰学佛,亦是白费力气!是以学佛若不想了生死便罢,若想了生死,

如何伏断烦恼实为最主要的课题。

∵∵∵∵可是要伏断烦恼,却先要认识烦恼,如欲擒贼,先要认识贼之长相,才能知所防患,乃

至一网打尽,而达到学佛之最终目标!今百法即用分析的方法,将烦恼之行相,一一详细道

出,共有二十六种,此二十六种又大分为二,细分为四,如表所示:

∵∵∵∵∵∵∵根本烦恼

烦恼∵∵∵∵∵∵∵∵∵∵∵∵小随烦恼

∵∵∵∵∵∵∵随∵烦恼∵∵中随烦恼

∵∵∵∵∵∵∵∵∵∵∵∵∵∵∵∵大随烦恼

∵∵∵∵∵今先研究第一类:根本烦恼六种。为何称为根本烦恼呢?约有二义:

(1)因为这六种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余种种的烦恼,好像草木之根,

∵∵∵∵∵∵∵∵∵能生出枝叶花果,故名「根本」。

(2)因为这六种烦恼,是造作万恶的根本。众生一切罪业,如杀盗淫妄等,都是由这六种

∵∵∵∵∵烦恼所发动造成,故名「根本」。如普贤行愿品云:「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

∵∵∵∵∵∵∵∵∵∵业,无量无边!」可见贪瞋痴是众生造恶的源头,故名根本烦恼。

∵∵∵∵∵∵∵∵∵兹即分别简介根本烦恼如下:

一、贪──何谓贪?就是耽染爱着,百法直解云:「於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善根,生苦

为业。」文分两段:(一)体性(二)业用。今先言体性。

(一)∵体性──於有、有具染着为「贪」。何谓有、有具?

∵∵∵∵1∵有:指「三有」,也叫「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即六道众生生死轮回之

所在,众生自久远劫来,在三界之中,生了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或上天堂,或下地狱

,或钻马腹驴胎,苦不忍言,总是逃不出三界之外!故古德云:「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家

!」可是一般愚痴众生,虽然天天处在牢狱之中,日日与冤家聚会,却是木然不知,习以为

常,不觉其苦!不但不觉其苦,甚至还留恋於三界牢狱,耽着於生死冤家,而不求出离,不

想解脱,这与粪坑中之蛆,又有何差别?

∵∵∵∵当然,众生留恋於「死」的,自然不会有,但是留恋於「生」的人,却是很多很多!殊

不知这种想法,根本就是大大的颠倒!因为根据佛法言:「死依生来,吾若不生,因何有死

?宜见其初生知终死,应啼生勿怖死!」今既人人贪生恶死,岂非愚痴之极!可怜之至!而

「贪生」正是「於有染者」的表现!

∵∵2∵有具:指「三有资具」,「资」是资粮、「具」是器具。上句「三有」约果言,此句

「三有资具」则约因言,意即:众生到三界六道去轮回生死,必须准备何等资粮器具?即对

五欲六尘等器世间,耽染爱着,起惑造业,则必定招来三界的苦果!故八大人觉经云:「多

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谓众生之所以在三界中生死轮回不停,都是由於贪爱五欲

六尘生出来的!而「贪欲」正是「於有具染着」的表现!

∵∵∵∵以上言贪之体性已竟,以下言贪之业用。

(二)业用──又分两点:

1∵能障「无贪」善根──「无贪」是吾人造作众善之原动力(故名善根),而「贪」是一

切诸恶之根本,二者互相对立,「贪」能障碍「无贪」,使不生起。

2∵生苦──「贪」能招来生死大苦故;又「贪」与三途相应故。以上言贪之业用已竟。

∵∵∵∵如上研究可知:「贪爱」之过患极大,行者亟须警惕(按:贪之与爱,名别体同──瑜

伽论记云)!尤其是净土行者,於此更应着眼,以免误了了生死之大事!憨山大师云:「念

佛求生净土,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入土曰根,在土上者曰株)毕竟向何处

念?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

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

,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正念佛时,心中爱

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一声佛,

果能敌得这爱麽?果能断得这爱麽?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

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

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

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

∵∵∵∵贪爱既是吾人生死之根株,那麽如何使贪爱心由浓稠转为淡薄呢?明幽溪大师净土法语

云:「欲轻其爱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万缘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

矣!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

其末也。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

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

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於中,有是非是?』(经文「见」指能缘见分,「见缘」

指所缘六尘相分,「想」即六识妄想,「相」即六根身相。)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

体物虚则情自绝,情绝则爱不生,而唯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於此宜尽心

焉!」(桴,是鼓槌。桴之与鼓,必互相感应,汉书李寻传:「犹桴鼓之相应也。」所谓大

叩即大鸣,小叩即小鸣,不叩即不鸣,藉此以比喻吾人苟能体悟万法缘生,虚幻不实,如梦

幻泡影,则贪爱之念自然渐渐淡薄乃至止息不生!)

∵∵∵∵以上略释「贪」之一法已竟。

补白:

∵∵∵∵执持名号最相当,句句弥陀是故乡,识得六根皆是幻,便明四大亦非常,一心念佛绝能

所,五眼若明彻底彰,普劝同修真实念,剿除六贼礼空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