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三十八)∵∵∵∵∵∵∵∵∵∵∵∵∵∵∵∵∵∵∵∵∵∵∵∵∵∵∵∵∵∵∵∵∵∵∵∵作者:智果

本文:

承二一七期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

,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本论将宇宙人生,森罗万象,归为五位,所谓: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

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前二位心法及心所有法,已研究竟,今起研究第三位色法。

∵∵∵∵什麽是色法?曰: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法。原来,心心所皆各有四分,即相分、

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在此四分中,第一相分,即是色法。(按:「相」即相状,世间

有为法,皆各有相状,所谓森罗万象,相状虽各不同,总名为「相」。森罗万象,皆为心识

作用之一分,故名为「相分」。)如下表所示:

∵∵∵∵∵∵∵∵∵∵∵∵∵相分(色法)——所变

心心所各四分∵见分∵∵∵∵↘

∵∵∵∵∵∵∵∵∵∵∵∵∵自证分∵∵∵→能变

∵∵∵∵∵∵∵∵∵∵∵∵∵证自证分↗

∵∵∵∵色法,梵语叫RuPa(路波),汉译为「物质」,凡是占有空间,具有质量,会变坏、有

质碍的东西,即名色法。

∵∵∵∵色法虽林林总总,种类繁多,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而言,则略有十一种,如下表所示

∵∵∵∵∵∵∵∵∵∵内五根——眼、耳、鼻、舌、身根∵∵∵∵∵∵∵∵∵∵心王

色法十一∵∵∵∵∵∵∵∵∵∵∵∵∵∵∵∵∵∵∵∵∵∵∵∵∵∵∵∵∵∵∵∵∵∵∵∵∵∵二∵∵∵∵∵∵∵∵所变相分

∵∵∵∵∵∵∵∵∵∵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心所

兹略述十一色法:

∵∵∵∵∵∵∵∵∵眼—梵语「斫※」,「斫」是「行」义,「※」是「尽」义,以「眼」能行尽诸

∵∵∵∵∵∵∵∵∵∵∵∵∵∵∵∵∵∵境,远近之色,一目了然,故名「行尽」。

∵∵∵∵∵∵∵∵∵∵∵∵能生义——眼根(净色根)能生眼识故。

一、眼根∵根

∵∵∵∵∵∵∵∵∵∵∵∵增上义——所依眼根强时,则能依之识明。所依眼根弱时,则能依之识弱。

∵∵∵∵∵∵∵∵∵五蕴论:「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

∵∵∵∵∵∵∵∵∵耳——梵语「莎噜多罗戍缕多」,此云「能闻声」,以处处能闻故,如十方击鼓

∵∵∵∵∵∵∵∵∵∵∵∵∵∵∵十处齐闻。

二、耳根

∵∵∵∵∵∵∵∵∵五蕴论:「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

∵∵∵∵以上二根,离中取境,谓要根、境相离,才能生识取着境界。以下三根,合中取境,谓

要根、境相合,才能生识取着境界。

∵∵∵∵∵∵∵∵∵鼻——梵语:「揭罗拏」,此云:「能嗅」,以能嗅香、臭故。

三、鼻根

∵∵∵∵∵∵∵∵∵五蕴论:「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

∵∵∵∵∵∵∵∵∵舌——梵语:「时乞缚」,此云:「能尝」,除饥渴故。

∵∵∵∵∵∵∵∵∵∵∵∵∵∵∵又舌为知味、发言之根本,故云「舌根」,义林章云:「舌者能尝、能咒

∵∵∵∵∵∵∵∵∵∵∵∵∵∵∵」

四、舌根

∵∵∵∵∵∵∵∵∵五蕴论:「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

∵∵∵∵∵∵∵∵∵身——梵语:「迦耶」,此云「积聚」,积聚四大所造。又此身为三十六不净物

∵∵∵∵∵∵∵∵∵∵∵∵∵∵∵聚之处,故名「身」。「身」又有「依止」义,眼等诸根,皆依身而住。

五、身根

∵∵∵∵∵∵∵∵∵五蕴论:「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

∵∵∵∵以上五色根,乃第八识中所含藏之「不共相种」所变生之色法,今已研究竟,以下言六

尘境。

∵∵∵∵∵∵∵∵眼根所对之境——显色——青、黄、赤、白、光、影、明、闇、烟、尘、云、雾及

∵∵∵∵∵∵∵∵∵(眼识之所取∵∵∵∵∵∵∵∵∵∵∵∵∵∵∵∵∵∵∵∵∵∵∵∵空一显色。

六、色∵∵眼根之所对)∵∵∵∵形色——长、短、方、圆、麤、细、高、下、正、不正。

∵∵∵∵∵∵∵∵∵∵∵∵∵∵∵∵∵∵∵∵∵∵∵∵表色——取、舍、屈、伸、行、住、坐、卧。

∵∵∵∵∵∵∵∵相分色——第八识中所含藏之「共相种」及「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依正二报之

相,眼识缘之,即名为「色」或「相分色」。此「色」乃是眼识之相分,即眼识托第八识之

相分,以为本质,於眼识上变相而缘,未尝亲缘本质色。

七、声——耳根所对之境,以五因摄十二种声

∵∵∵∵∵∵∵1∵相分声——即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动则有声,耳根对之,耳识缘之,自变声相

∵∵∵∵∵∵∵∵∵∵∵∵∵∵∵∵∵∵∵是为相分声,如一切语言音声、风雷钟鼓、可意不可意之声皆是。此

∵∵∵∵∵∵∵∵∵∵∵∵∵∵∵∵∵∵∵为总,余四为别。

∵∵∵∵∵∵∵∵∵∵∵∵∵∵∵∵∵∵∵可意声(益)。

∵∵∵∵∵∵∵2∵损益声——不可意声(损)。

∵∵∵∵∵∵∵∵∵∵∵∵∵∵∵∵∵∵∵俱相违声(通二)——所闻声,非好非恶,於闻者识但平等。

∵∵∵∵∵∵∵∵∵∵∵∵∵∵∵∵∵∵∵∵∵执受大种因声——从有情所起之声,如言语等(执受大种,指有情

∵∵∵∵∵∵∵∵∵∵∵∵∵∵∵∵∵∵∵∵∵∵∵∵∵∵∵∵∵∵∵∵∵∵∵∵∵,以有情四大种为识执受故)。

∵∵∵∵∵∵∵3∵因差别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从非情所起之声,如风林、水声等(非执受大

∵∵∵∵∵∵∵∵∵∵∵∵∵∵∵∵∵∵∵∵∵∵∵∵∵∵∵∵∵∵∵∵∵∵∵∵∵,指非有情言,以非情四大种不为识执受故)。

∵∵∵∵∵∵∵∵∵∵∵∵∵∵∵∵∵∵∵∵∵俱大种因声——情非情共所起之声,如手击鼓等。

∵∵∵∵∵∵∵4∵说差别声——世所共成声——世俗所说,依世间共立言教所起者,如车、舍、花

∵∵∵∵∵∵∵∵∵∵∵∵∵∵∵∵∵∵∵∵∵∵∵∵∵∵∵∵∵∵∵∵∵∵∵瓶等。

∵∵∵∵∵∵∵∵∵∵∵∵∵∵∵∵∵∵∵∵∵∵成所引声——诸圣所说,诸圣者成就无漏之所起者,依此声上建立

∵∵∵∵∵∵∵∵∵∵∵∵∵∵∵∵∵∵∵∵∵∵∵∵∵∵∵∵∵∵∵∵∵∵三藏圣教体。

∵∵∵∵∵∵∵∵∵∵∵∵∵∵∵∵∵∵∵∵∵∵遍计所执声——外道所说,诸外道所起言教,从遍计所执虚妄起故

∵∵∵∵∵∵∵∵∵∵∵∵∵∵∵∵∵∵∵∵∵∵圣言所摄声——即八种圣语,圣者正也。此八种正语,不出「见闻

∵∵∵∵∵∵∵∵∵∵∵∵∵∵∵∵∵∵∵∵∵∵∵∵∵∵∵∵∵∵∵∵∵∵∵∵觉知」,所谓「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觉

∵∵∵∵∵∵∵∵∵∵∵∵∵∵∵∵∵∵∵∵∵∵∵∵∵∵∵∵∵∵∵∵∵∵∵∵则言觉」、「知则言知」、「不见言不见」、「不

∵∵∵∵∵∵∵∵∵∵∵∵∵∵∵∵∵∵∵∵∵∵∵∵∵∵∵∵∵∵∵∵∵∵∵∵闻言不闻」、「不觉言不觉」、「不知言不知」。

∵∵∵∵∵∵∵∵5∵言差别声(∵∵∵∵∵∵∵∵∵∵∵∵∵∵∵∵

∵∵∵∵∵∵∵∵∵∵直言为「言∵∵非圣言所摄声——亦依「见闻觉知」而起,八种虚妄语也,所谓「

∵∵∵∵∵∵∵∵∵∵」释义为「∵∵∵∵∵∵∵∵∵∵∵∵∵∵∵∵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觉言不觉」、「知

∵∵∵∵∵∵∵∵∵∵说」)∵∵∵∵∵∵∵∵∵∵∵∵∵∵∵∵∵∵∵∵言不知」、「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

∵∵∵∵∵∵∵∵∵∵∵∵∵∵∵∵∵∵∵∵∵∵∵∵∵∵∵∵∵∵∵∵∵∵∵∵言觉」、「不知言知」。

八、香——鼻根所对之境,以三因摄七种香

∵∵∵∵∵∵∵∵∵∵1∵相分香——即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具香臭气,鼻根对之,鼻识缘之,自变

∵∵∵∵∵∵∵∵∵∵∵∵∵∵∵∵∵∵∵∵∵∵相,是为相分香。此一为总,余二为别。

∵∵∵∵∵∵∵∵∵∵∵∵∵∵∵∵∵∵∵∵∵∵好香——如沉、麝等,与鼻合时,於身有所顺益。

∵∵∵∵∵∵∵∵∵∵2∵损益香——恶香——如蒜、韭等,与鼻合时,於身有所违损。

∵∵∵∵∵∵∵∵∵∵∵∵∵∵∵∵∵∵∵∵∵∵平等香——如土、石等,与鼻合时,无所损益。

∵∵∵∵∵∵∵∵∵∵∵∵∵∵∵∵∵∵∵∵∵∵俱生香——如旃檀等,谓与本质俱时而生。

∵∵∵∵∵∵∵∵∵∵3∵差别香——和合香——如人工所造之香,谓诸杂物共成一香。

∵∵∵∵∵∵∵∵∵∵∵∵∵∵∵∵∵∵∵∵∵∵变异香——如水果类熟变时,增加之香。

∵∵∵∵∵∵∵∵∵∵∵∵∵∵

九、味——舌根所对之境,以三因摄十二种味

∵∵∵∵∵∵∵∵∵∵1∵相分味——即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具苦、酸、甘、辛、咸、淡六味,舌识

∵∵∵∵∵∵∵∵∵∵∵∵∵∵∵∵∵∵∵∵∵∵∵之,自变味相,是为相分味。此一为总,余二为别。

∵∵∵∵∵∵∵∵∵∵∵∵∵∵∵∵∵∵∵∵∵可∵意——随所好,适其意。

∵∵∵∵∵∵∵∵∵∵2∵损益味

∵∵∵∵∵∵∵∵∵∵∵∵∵∵∵∵∵∵∵∵∵不可意——随所恶,不适意。

∵∵∵∵∵∵∵∵∵∵∵∵∵∵∵∵∵∵∵∵∵俱相违——非好恶,但平等。

∵∵∵∵∵∵∵∵∵∵∵∵∵∵∵∵∵∵∵∵∵俱生味——谓果中,味质俱有故。

∵∵∵∵∵∵∵∵∵∵3∵差别味∵∵∵和合味——诸物和杂而别生故。

∵∵∵∵∵∵∵∵∵∵∵∵∵∵∵∵∵∵∵∵∵变异味——随质生、熟,味转变故。

十、触——身根所对之境

∵∵∵∵∵∵∵∵∵∵1∵相分触——即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具冷、煖、坚、润等触,身识缘之,自

∵∵∵∵∵∵∵∵∵∵∵∵∵∵∵∵∵∵∵∵∵∵触相,是为相分触。

∵∵∵∵∵∵∵∵∵∵2∵触之种类——有二十六种,谓地、水、火、风、轻、重、涩、滑、缓、急、

冷、

∵∵∵∵∵∵∵∵∵∵∵∵∵∵∵∵∵∵∵∵∵∵∵∵暖、硬、软、饥、渴、饱、力、劣、闷、痒、粘、老、病、死、

∵∵∵∵∵∵∵∵∵∵∵∵∵∵∵∵∵∵∵∵∵∵∵∵瘦是也。初四为实,余皆依四大假立,举例言之:

∵∵∵∵∵∵∵∵∵∵∵∵∵∵∵∵∵∵∵∵∵∵∵∵火、风增故有「轻」性(火、风增则轻,以火风皆轻故)。

∵∵∵∵∵∵∵∵∵∵∵∵∵∵∵∵∵∵∵∵∵∵∵∵地、水增故有「重」性(地、水增则重,以地、水皆重故)。

∵∵∵∵∵∵∵∵∵∵∵∵∵∵∵∵∵∵∵∵∵∵∵∵地、风增故有「涩」性(以地大性坚而麤,於上加以风大则涩)

∵∵∵∵∵∵∵∵∵∵∵∵∵∵∵∵∵∵∵∵∵∵∵∵水、火增故有「滑」性(以水湿而火煖故滑)。

∵∵∵∵∵∵∵∵∵∵∵∵∵∵∵∵∵∵∵∵∵∵∵∵水、风增故有「冷」(於水加风为冷)。

∵∵∵∵∵∵∵∵∵∵∵∵∵∵∵∵∵∵∵∵∵∵∵∵风增故有「饥」(以风击动内身而消食气故)。

∵∵∵∵∵∵∵∵∵∵∵∵∵∵∵∵∵∵∵∵∵∵∵∵火增故有「渴」。

∵∵∵∵∵∵∵∵∵∵∵∵∵∵∵∵∵∵∵∵∵∵∵∵总之:轻、重等二十二种触,皆依四大假立。

十一、法处所摄色——法处,乃十二处之一,即意根所对之境,意识所缘之相分,总名为「

法处」,通常说名「法尘」,今所以名为「处」者,以「处」是「生长」门义,眼等六根,

及色等六尘为生心、心所作用之处(所谓根尘和合生识),故名为「十二处」,「法处」即

为其一。十二处与百法相摄之情形,如下表可知:

∵∵∵∵∵∵∵∵∵∵∵∵∵∵眼处——眼根(一)

∵∵∵∵∵∵∵∵∵∵∵∵∵∵耳处——耳根(一)

∵∵∵∵∵∵∵∵六根∵∵鼻处——鼻根(一)

∵∵∵∵∵∵∵∵∵∵∵∵∵∵舌处——舌根(一)

∵∵∵∵∵∵∵∵∵∵∵∵∵∵身处——身根(一)

∵∵∵∵∵∵∵∵∵∵∵∵∵∵意根——心王(八)

十二处∵∵∵∵∵∵∵∵∵∵∵∵∵∵∵∵∵∵∵∵∵∵∵∵∵∵∵∵∵∵∵∵∵百法颂曰:「根尘各五处,十色随自名,

∵∵∵∵∵∵∵∵∵∵∵∵∵∵∵∵∵∵∵∵∵∵∵∵∵∵∵∵∵∵∵∵∵∵∵∵∵∵∵∵∵∵∵∵∵∵∵∵∵∵八王意处收,八十二皆法」

∵∵∵∵∵∵∵∵∵∵∵∵∵∵色处——色尘(一)

∵∵∵∵∵∵∵∵∵∵∵∵∵∵声处——声尘(一)

∵∵∵∵∵∵∵∵∵∵∵∵∵∵香处——香尘(一)

∵∵∵∵∵∵∵∵∵六尘∵味处——味尘(一)

∵∵∵∵∵∵∵∵∵∵∵∵∵∵触处——触尘(一)

∵∵∵∵∵∵∵∵∵∵∵∵∵∵∵∵∵∵∵∵∵∵法处所摄色(一)

∵∵∵∵∵∵∵∵∵∵∵∵∵∵法处——心所(五十)

∵∵∵∵∵∵∵∵∵∵∵∵∵∵∵∵∵∵∵∵∵∵不相应(二十四)

∵∵∵∵∵∵∵∵∵∵∵∵∵∵∵∵∵∵∵∵∵∵无为(六)

∵∵∵∵由上表可知:「法处」是意识所缘之境,具有四分,1∵色法2∵心法3∵心不相应行法

4∵无为法,今只研究第一分「法处所摄色」。此色又有五种:

∵∵∵∵(一)极略色——亦名「极微」,古名「邻虚」。「极」者,至极义;「略」者,小义

,「极略色」者,即依假想观,渐次分析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等有质之实色,而令至极

致,邻次虚空,名为「极略色」。小乘有部宗立之为实物,摄於眼所缘之色处。然大乘唯识

宗以之为假想之分析收於意识所缘之法处中。

∵∵∵∵(二)极回色——极者,至极义;回者,远也。即依假想观,分析虚空青黄赤白等无质

之显色,此色至远,故名「回色」。渐次分析此至远之空界色至极微而难见,名为「极回色

」。此色非为眼识之所对,但为意识之所缘。

∵∵∵∵(三)受所引色——受,谓领受师教(即戒),所引发於身中之色,叫受所引色,亦即

无表色也,谓这种色,无质碍之用,外相不显,无所表对,故亦名「无表色」,而摄於色法

之中,此乃小乘有部之义。若依大乘唯识宗之说,受戒之时,与第六识相应之思心所,其隆

盛之势力,於第八识薰其种子,此思心所之种子,有防非止恶之功能(即防身语恶及发身语

善之功能),故以之为戒体,而摄之於心法中。今且顺小乘有部之义,名为无表色,彼宗以

无表之戒体为色法故也。

∵∵∵∵(四)定果色——又名「定所引色」、「定自在所生色」或「定所生自在色」,即由定

力自在变现出之色法也。如八地以上之菩萨,为摄化有情,以威德力,变土砂为金、银、鱼

、米等,供众生享用,是为「定果色」,以胜定力,於一切色变现自在,故名「定自在所生

色」。

∵∵∵∵(五)遍计所执色——谓依独散意识之虚妄分别,所变起之空华、水月、龟毛、兔角等

无体之法,无实事之色相,而为凡夫所执迷者,名为遍计所执色。

∵∵∵∵以上十一色法已研究竟。总之:此等色法,皆八识心王所变之相分。至於五十一心所,

亦各自变现相分,但其所变现之相分,与心王所变者相似,无甚差异(如心王、心所缘青境

时,彼此各自变其青境之相分,而现於各各见分之前,但彼此所变之青境相分,皆极相似,

无甚差异),故可随於心王,摄入心王所变现之六尘之中,故除此十一色法,更无其他色法

可得,由此亦可了知一切色法,惟是心王、心所二者所现之影相,而万怯唯识之要旨,亦更

明显矣!

补白:

∵∵∵∵灵奕生日以偈示之∵∵∵∵蕅益大师

∵∵∵∵有德即有福∵∵∵无瞋即无祸

∵∵∵∵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

∵∵∵∵应思老头陀∵∵∵愿居众人後

∵∵∵∵破衲以遮身∵∵∵持钵度贫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