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观看唯识

藏识与现识

一般而言,我们的意识虽妄想纷飞,却还不免是「有间断」的。

这「有间断」又可区分为二:一、如深睡、昏迷、无记或入无想定时,意识即不显现。二、心识虽仍此起彼落,但是就彼而言,还称为「间断」也。

注:这在《唯识三十颂》中,即谓为「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于是这「有间断」的意识,能延续而成为将来的果报吗?太不可能!

所以要延续「善恶皆报,生死流转」的因,就不能指望意识了。因此在唯识学中,得另建立「藏识」的学说。

藏识,又称为种子识、第八识和阿赖耶识。

何谓「藏识」?当我们造业后,不管造的是善业、恶业或无记业,身业、口业、还是意业,都会将此「业因」记录下来,而储存在一稳当的机制里。故当「对应或强而有力的缘」现前时,即得呈报也。

何谓「种子识」?在因果中,呈现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就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因此将业因,比喻为种子。故业因所集成的识,即称为「种子识」。

至于「阿赖耶识」者,则为音译,意思和「藏识」类同。

简单讲,意识是已显现的识,藏识是正潜隐的识。

用个比喻:意识像商店中已陈列的物品,藏识像仓库中正库存的物品。

再用电脑的比喻:意识像萤幕中已开启的档案,藏识则像硬碟里已安装、储存的档案。

商店中已陈列的物品和仓库中正库存的物品,比率上就算是一比五,一比十;然也不可能太低。

电脑中已开启的档案和已安装、储存的档案,在比率上就会差很多。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

然而就意识和藏识的比率而言,何止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必乃千万分中不及一。

所以「万法唯识现」的识,主要是就「藏识」而言。否则若能一切「心想事成」,则人那还有生死、烦恼呢?

熏习与现行

于是乎,在现识与藏识间,就呈现有两种关系:

由现识而转入藏识。

由藏识而转出现识。

对于由现识而转入藏识的过程,即称为「熏习」。熏习即类同衣服受香气所熏,而带有香味。

至于由藏识而转出现识者,则称为「现行」。

简单讲,从外至内者,即称为「熏习」。外者:包括器世间、根身、现识。

从内至外者,则称为「现行」。

又如图书馆中依藏书,而建立目录,即称为「熏习」。

依目录而取得藏书,则称为「现行」。

再用电脑为喻:1.从「输入设备」,而建立「档案」,即称为「熏习」。

输入设备如键盘、扫瞄器、数位相机、麦克风、摄影机等。输入设备在唯识学中,相当于「前五识」。

一般而言,从输入设备输入资讯后,还得在萤幕上「显示」其相状,才能储存成档案。故萤幕─又称为显示器,即相当于唯识学中的「第六识」。即一般说的意识。

意识又称为显识、现识;和「显示器」恰恰对应也。

因此前五识,是不可能离开「第六识」,而单独起了别的。

2.从硬碟开启档案,则称为「现行」。

一般而言,开启旧档案,也是先显示在萤幕上,然后再送到输出设备以便输出。输出设备如印表机、喇叭等。

输出设备在唯识学中,亦相当于「前五识」。

注:与五识共起的意识,即称为「五俱意识」。单独现起的意识,则称为「独头意识」。

云何谓藏识为「无覆无记」的?

在《摄大乘论》中认定藏识为「无覆无记」的。

覆者,为无明所覆蔽。记者,有善恶之别。

然既意识是有覆有记的,云何藏识能「无覆无记」呢?

事实上,标示藏识为「无覆无记」的,乃只为确认:一切熏习,是没有选择性的。也就是不管为善、为恶,是身业、口业、还意业,乃「全都录」必熏习进去也。

在电脑的储存档案,是有选择性的─可存,可不存。甚至储存后,还可随时删除。但就从现识而熏习种子而言,乃「全都录」必熏习进去;且录进去后,还不能任意删除。

为何如此呢?才能保证「善恶之报,丝毫不爽」。否则人一定只储存善的,不储存恶的。如此作恶,便不会有恶报了。

以藏识是从生到死,都跟着我们的,所以谓「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注:这在《八识规矩颂》中,即谓为「受熏持种根身器」。因受熏而持种,内造就根身,外显现器界。

在神教的时代,说到因果业报,乃谓有神伺候在旁,并记录你一生言行,以作为审判的根据。如台谚有曰「人在作,天在看」。

到如今,现代人已不相信这些神话了;所以很多人都胡作非为,无所顾忌。

事实上,就藏识的熏习种子而言,竟是「自动化的全都录」,不只作的录,说的录,连想的也都录。

所以不可以为「没人看」,就胡作非为。也不可以为「只是想想」,又有什么关系。

故经典上谓「凡夫动心起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那能不谨慎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